新版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对我们德育启示汇编

上传人:妈**** 文档编号:27397937 上传时间:2021-08-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版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对我们德育启示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版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对我们德育启示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版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对我们德育启示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新版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对我们德育启示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对我们德育启示汇编(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版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对我们德育启示汇编 关键词:教育;生活;德育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的教育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它对于今天我们改进德育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启发我们的德育工作要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道德具有社会性,因此杜威认为,认识道德的社会性,是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他指出,明确认识到道德是社会性的这一事实,“是改善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理智地认识主要的道德观念或范畴的前提条件。”3他还指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活和社会的交往, “所谓德行,就是说一个人能够通过在人生一切职务中和别人的交往,使自己充分地、适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的人”4。因此,学校要

2、在培养人的德行方面有所建树,首先“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社会的观念和社会的兴趣只有在一个真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展”5。他认为,只有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彼此才会平等相处,建立共同的经验。一个人,只要他已和别人有过足够的交往,学会了语言文字,他就能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获得有关事物的知识,而要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必须通过和别人共同工作和游戏。因为这样才能提供一种社会的氛围。其次,校内的学习须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应能够有自由相互的影响。因为只有当其中一方的社会兴趣和另一方的兴趣有无数的接触点的时候,才能达到这个地步。如果学校与社会相隔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

3、因此也无益于品德”6。 杜威提出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结合,还在于学校仅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儿童要获得社会生活的全部念义,就要与社会的生活相联系,由此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的其他部分,如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应该说,杜威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求学校要有全部社会生活的含义,学校教育要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正确的。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德育缺乏运用社会生活的教育,缺乏和社会的联系,学生仍处于学校这个象牙塔中,对社会不了解,即使了解到的,也多是通过间接途径得来的,思想观念远离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生活所要求的良好的品德。因此,加强和改进德育,首先就是要改造学校,使学校成

4、为一个简化的和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德育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尽可能多地利用社会资源来教育学生,只有这样德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教育即生活”要求德育应与学生现在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首先,德育内容和方法应与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和能力阶段相一致。杜威反对教育以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并不是说儿童不应为未来作准备,而是说教育不应该令儿童以将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作为现在的主要努力的动力。因为这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脱离了儿童的现在的能力的条件,这种教育必然是令儿童痛苦和反感的,是必定不会成功的。西方著名的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德性的发展与认知发展有一定密切的联系,认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总是

5、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10由此可见,我们要改进德育,就要依据各个阶段学生的道德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建立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体系。 其次,德育要从服务应试教育和专业化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有更多的学生升上大学,其它一切工作都围绕升学这一目标来开展和评价。这种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智育,德育的目的也是为智育服务的,是智育的附属。在这种教育的作用下,学生自读书之日起就一直为升上大学而奋斗。应试教育实质上就是象杜威所批评的,教育只是为学生未来的成人生活作准备,它忽视了学生现在的生活。在大学虽然不是应试教育,但它的教育也

6、是偏重专业教育和偏重为今后就业时能有更好的工作,这种教育同样忽视了学生现在的实际生活。培养的学生和应试教育一样,在人格上和道德品质上往往存在缺陷,同时这种教育造成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时也对学习兴趣不大,在大学里学生作弊现象严重不能不说是这种教育带来的恶果。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已看到了这种教育的的弊端,他们强烈呼吁要变应试教育和专业化教育为素质教育。我认为,所谓素质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要学生为未来的成人生活作准备,而且要注重学生在校时的生活,使学生在校学习时能够得到快乐,兴趣能够得到满足,从而使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教育即生活”启发我们灌输教育要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积累同步 对

7、杜威的“灌输”的含义及其对“灌输”的态度,可以从以下的话中了解到。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实质上是来自上面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11“现代教育的失败,大多因为忽略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形式这一基本准则。现代教育设想学校是这样一个场所:传递某种信息,学习某些课程并养成某些习惯。人们认为,这些东西的价值存在于遥远的未来,儿童应该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必须做其他事情,现在的一切仅仅是准备工作。结果它们不能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没有真正的教育作用。”12“当我们放弃用与成人成就进行固定比较来确定未成熟状态的努力时,我们也就被迫放弃认为它缺乏

8、需要的特征这一见解。放弃这种观念,我们也就被迫放弃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即认为教育是将知识灌入等待填充的理智和道德洞穴的一种方法。因为生活就是生长,一个人在这一阶段和另一阶段的生活同样的真实和积极,也同样的具有内在充实性,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教育就是一种事业,它提供保证生长和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论年龄大小。”13“学校有机会加盟到生活中,成为儿童的栖息之地。在那里他通过有目的生活来学习,而不是仅仅学习那些与未来可能实践的生活只有抽象的、微弱的联系的功课。”14从以上杜威的话,可以看出,杜威认为,灌输就是将不考虑儿童的现在的生活和以适合未来的成人的标准、内容和方法来教育儿童。由于这些标准、内容和方法

9、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因此这种灌输教育带有强制性和封闭性,是不能起来作用的,因此他对灌输是强烈反对的。他认为,学校要想在教育中避免灌输,就要重视儿童的生活,就要创设适合儿童生活的条件,教育的标准、内容和方法要与和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学校只有具备了适合教育儿童的生活条件,教育的标准、内容和方法与儿童的生活相适应,这样教育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才不是灌输。 在我国德育中,经常也谈到“灌输”,但我认为,我们讲的“灌输”和杜威讲的“灌输”含义是有差异的。我们讲的灌输主要是从列宁的灌输理论那里发展来的,列宁认为,工人运动不能自发产生*思想,“*学说则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

10、、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15“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6从上可见,列宁所讲的灌输是指从外面向工人输入*意识。在今天,我们德育中讲的灌输,外延要比列宁的灌输大,它指的是从受教育者的外面输入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政治、道德、人生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常常是理论化和知识化的,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正确*观。我们讲的灌输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并不意味一定是强灌和封闭,也并不一定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由此可见,我们讲的“灌输”,和杜威所讲的“灌输”,是不一样的。只有当我们从受教育者的外面输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

11、个人发展的政治、道德、人生等方面的知识、理论和观点时,不顾学生现在的实际生活,不创造适当的教育生活条件,以和学生目前的思想实际,和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学校的生活条件相距遥远的成人的标准、内容和方法来教育学生,这个时候,我们的灌输才与杜威的灌输等同。比如,对小学生和中学生进行*主义的系统理论教育,则不可避免出现杜威所讲的“灌输”的现象,因为*主义的系统理论是从成人的生活条件产生出来的,是成人的标准,因此只有成人才有可能真正掌握的(事实上也是只有少数成人才可能真正的掌握),以此教育小学生和中学生,则脱离了他们的生活条件,脱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超越了他们的思想发展水平,这种教育对学生来说只能是强灌的。

12、在我们的德育中,一个大的失误就是灌输教育时不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不从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脱离学生目前生活的空洞的理论、学说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受教育时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逆反和痛苦。我们改进德育的灌输教育,一方面就是要在学校创设和现在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状况、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等相适应的社会生活,而且使灌输的内容和方法和这种社会生活相结合;另一方面就是和学生各个阶段的生活特点相结合,灌输的内容和方法不能超越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对从低到高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灌输的内容必须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灌输的力度也应逐步加大。这是因为随着学生从低向高的阶段发展,他们逐步接近成人的标准和生活的条件

13、,灌输的内容和方法则可逐步向成人标准靠近,也就是说,随着学生向成年人接近,随着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经验的增长,可以向他们“输入”更多理论化和知识化的东西,即可以有更多的灌输。 注释: 4杜威“论道德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56杜威“论道德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7杜威“论教育过程”,学校杂志第51卷第3期,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8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第11页、1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杜威“论学校的社会化”,学校杂志第51卷第3期,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10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第51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杜威:“论儿童的天性,” 民主主义与教育,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 14论学校与社会进步,学校与社会进步,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 1516列宁选集第1卷第247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