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孤独者》中双重第一人称独白的论争性呈现



《论鲁迅《孤独者》中双重第一人称独白的论争性呈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鲁迅《孤独者》中双重第一人称独白的论争性呈现(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鲁迅?孤独者?中双重第一人称独白的论争性呈现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14-0-02 ?孤独者?是鲁迅写于1925年一篇短篇小说,后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小说以双重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怪异〞的现代知识分子,表达者“我〞与他相识是以送殓始,小说最后又以送殓终。始于送魏连殳的祖母,终于送魏连殳。 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表达中,大都是借用一个全知全能的说书人的口吻,热奈特认为,“一般由传统的叙事作品所代表的类型改称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也就是申丹所认为的全知视角,即全知表达者既说又看并且能从任何角度来
2、观察事件,同时可以俯视各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华莱士马丁说,以这样的视角进行叙事的表达者垄断了表达的全部权利,其无所不知源自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伦理判断力的盲目自信。全知表达者随时发出居高临下的评论,用权威口吻建立道德标准并对读者进行说教。在全知视角中,作者>隐含作者>表达者>人物,这也暗示出集权社会中严格的等级制度。20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与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五四作家直接在西方小说视角理论影响下自觉突破传统小说全知叙事模式,开始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陈平原说,五四思潮解放了“自我〞,也真正赋予第一人称叙事模式强大的生命力。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更易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感受,強调一种主观性,注重以“情绪线
3、〞来组织小说而不是“情节线〞,这迎合了当时作家们想追求个性解放的需要,比方当时郁达夫的自序传抒情小说,大胆描写性欲并剖析自我,人物的独白所表现的思想与价值取向与作者根本一致。“五四第一人称小说中颇多倾诉性作品,作家尽量与第一人称叙事者认同;但也有不少小说借作家与表达者的间离来造成另一个潜在的审视角度。〞这一手法也叫“第一人称主人公表达中的回忆性视角〞,主人公“我〞以现在的“我〞去回忆过去的“我〞,用现在的角度去观察过去的事件,使读者领悟过去的“我〞的思想与认识的局限,来开掘现在的“我〞之所想。借助作家与表达者的间离来提供另一种思考的角度,对作家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孤独者?中,表达者“我〞回忆起
4、当时与魏连殳相识的过程,当时他们在一起讨论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一封魏连殳寄给“表达者〞的信,以当时“我的〞思想反观如今“我〞的思想,这两种思想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的空间。陈平原认为,“五四时代除了鲁迅,还很少人能胜任。〞 二.?孤独者?中双重第一人称独白的论争性呈现 〔一〕双重第一人称独白形式上的论争性 鲁迅的小说大多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汪晖把?呐喊?、?彷徨?中的第一人称小说分为了三大类:1.双重第一人称独白表达;2.第一人称非独白性表达;3.第一人称非虚构表达。他认为,双重第一人称表达作品包含内外两层第一人称表达者,小说的语调包含了两种不同的、具有各自特点的声音
5、,两种声音的独白性自述构成相互的对话、论争关系。 ?孤独者?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魏连殳以及“叛逆者〞开始坚信生活信念,对生活还有一丝念想与希望,后来被环境所迫,失去信念,最后走向自我消灭的过程。在小说中,表达者“我〞与主人公魏连殳要么直接面对面进行论争,要么是“我〞收到魏连殳的信并且在“我〞阅读过程中,“自我的独白〞与魏连殳信中所表达的观点进行交流。“我〞与魏连殳常常持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因为讨论“孩子的事〞而争辩得不愉快。这是小说结构的两条线,它们并列的向前行驶,看似不会有交叉。可是,“我〞后来得知他是一个跟我有相似经历的知识分子,同样被人攻击,同样遭遇失业。“我〞不时还会想起他,“不知怎地虽然
6、因此记起,但他的面貌却总是模糊;然而又似乎和我日加密切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它们不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即使一开始这两条主线都是独立的,最后魏连殳以及魏连殳的思想影响了我,“往往无端感到一种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的不安和极轻微的震颤。〞由此可看出?孤独者?中第一人称的双重特征,或者说有些“复调〞的影子。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根本特点。〞巴赫金提出“复调小说〞主要是用来区别“独白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即众多命运性格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
7、下层层展开,主人公的意志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在?孤独者?中,表达者“我〞与魏连殳都有独白,可是这种独白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对话性的,或者说双重性的。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声音与意识,并且两者都是独立且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作者的思想是表达者与魏连殳两者思想的论争,表达者代表的是作者的自我意识,魏连殳那么代表着作者的潜意识。汪晖认为,“论争性是作为在同一时空关系中的客观社会力量和人物间的论争性来理解的,独白性仅仅属于小说的主人公,而不属于作者——属于作者的是双重独白的论争性。〞确实,两个人物独立的声音和意识相互渗透,构成论争性的关系,二者都是有自己完整的价值的主体,没有客体,
8、都是主动性的,谁也无法否认谁,二者相互尊重对方的人生经验与价值取向,谁也没有握着通向真理的金牌,谁的声音都不是作者的声音,作者的精神归趋只存在于两者对话的论争性之中。 〔二〕双重第一人称独白思想上的论争性 每一种叙事原那么与叙事手法的背后,都暗含着作家特定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作家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也会使得他自觉地使用一种与其思想意识相契合的手法。 鲁迅受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早年形成主体论哲学的思维逻辑。鲁迅相互对立的思想因素,如希望与绝望、对抗与选择、生与死、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爱人与憎人等……在思维逻辑上都源于他主体论哲学关于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与异化的思考。尼采宣布“上帝之死〞以后,人
9、自身变为了最高的价值标准。“五四〞是一个彻底地反封建反传统的时期,这一场思想革命想要摧毁的是中国的“上帝〞,即儒学体系及其制度,知识分子提倡个性解放,开始注重个体的意义与价值。但是,人们因为中国的上帝之死而获得自由了吗?“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是不受束缚的主体,但是人的实际生存状况恰恰是一种丧失了个体性和自由本质的异化的存在。〞个体即使获得了所谓的“自由〞,可他仍然是观念体系与群体社会中的其中之一,他会自觉地离开自己的本质而变成一个异己的存在者。我认为,人的肉身的沉重与灵魂的分裂往往一旦异化,人就变成了一个矛盾体,那个被异化的我与本我之间的论争、撕扯,使人不得不走向绝望,如魏连殳一般。由于“
10、个体性原那么意味着一切外在于我的法那么的消灭〞,旧礼教、旧习俗、旧制度被扫除,这时鲁迅就感觉到一种自己面对自己时的痛苦,自己便成为了审判“自我罪行〞的最高的道德法官,所以鲁迅形成了“自审〞的精神特质,并贯穿于他的一生。 鲁迅是一个矛盾体,在他的?孤独者?中,表达者“我〞与魏连殳的相互谈话与论辩就是两种對立的态度与意识的潜在冲突与交流。“鲁迅的第一人称表达打破了独白性的文本空间,创造了一种独具个性的镜像性的文本空间,〞连殳的思想与“我〞的思想相互映照,互为镜子,既能照见别人,也能照见自己。小说中的第二章写了两人争论“孩子〞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观点,“孩子本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那也不尽然
11、。〞“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希望,只在这一点。〞“不。如果孩子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然后连殳气氛了,只看了我一眼,不再开口……这段客观性的、出自各人独立人生经验的对话表达出鲁迅隐藏于内心的矛盾,对青年人到底应该是抱有期望还是应该疑心?魏连殳一开始是对青年人抱有期望的,他认为“孩子〞是性本善的,然而,等他潦倒落魄之时那些他曾经关爱的“孩子〞也开始欺负他,看不起他,嫌弃他,“连我的东西都不要吃了〞。“连殳,我以为你太自寻苦恼了。你看得人间太坏……你应该将世间看得光明些。〞他们双方都修正了
12、自己原先的观点;小说第四章写连殳的来信使得“我〞的心灵深处和他逐渐密切起来,以及最后写连殳的死使我“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挣扎着,终于挣扎出来了……〞“我〞对连殳的观察、评价、论辩过程同时也是连殳对“我〞的观察、评价与论辩过程,表达者“我〞不断受连殳思想的影响。“他们似乎是一对有独特心灵感应的孪生人,虽各有不同,又密切相关,骨头连筋。〞双重第一人称叙事将作者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一局部以单纯独白的主观性呈现,即表达者“我〞的独白;一局部以非“我〞的、客观性的形式呈现,即对魏连殳的客观描写。作者自我的两面性由这两个人物来承当,是作者灵魂分裂的表现——希望与绝望,乐观与悲观……
13、连殳对于世界的冷与热,他的玩世不恭与对生命的较真,他的旧与新等都是鲁迅灵魂的另一个侧面,潜意识下的另一个自我,或是说那个异化的自我。 双重第一人称论争性独白的形式使得主观的独白成为客观描述和观察的对象,所以这一形式呈现出一种客观化,从而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这一形式表达了主体心理不同的侧面,使得主观的价值取向通过客观呈现的论争关系来表达。 参考文献: 【1】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伍茂国.现代小说叙事伦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 【3】汪晖.对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 【4】鲁迅.鲁迅作品集1.[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林分份.论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表达.[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21. [9]刘茸茸.对抗绝望:从?孤独者?看鲁迅的生命哲学.[J]赤峰学院学报,2021.8.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