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在豫剧舞台上的搬演初探

上传人:卢****6 文档编号:26864151 上传时间:2021-08-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0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厢记》在豫剧舞台上的搬演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厢记》在豫剧舞台上的搬演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西厢记》在豫剧舞台上的搬演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西厢记》在豫剧舞台上的搬演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厢记》在豫剧舞台上的搬演初探(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西厢记?在豫剧舞台上的搬演初探 摘要】自20世纪30年代起,?西厢记?这一经典剧目被各地方戏剧种争相改编搬演,时为土梆戏的河南豫剧不落人后,一批剧作家与演员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出了多部优秀的豫剧改编本,而豫剧?西厢记?改编搬演的过程又与豫剧改革之路相映衬。笔者尝试分析?西厢记?在豫剧舞台上的改编搬演,以期探究经典剧目的现代改编搬演之味。【关键词】?西厢记?;豫剧;搬演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106-0011-02明弘治岳刻本?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卷末?牌记?提到“世治歌曲之者犹多,假设?西厢?曲中之翘楚者也。况闾阎小巷,家传人诵,作戏搬演。足见?西

2、厢记?舞台搬演的兴盛。豫剧在对?西厢记?的改编传播上自然毫不逊色,直至当下,?拷红?依然是豫剧舞台上经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一、梳理?西厢记?之豫剧改编本豫剧是河南地方戏的典型代表,也被公认为除京剧之外的第一大地方戏剧种。在豫剧搬演史上,豫剧五大名旦声誉甚高,其中常香玉、陈素真、阎立品三人均有各具特色的西厢改编本,且于舞台上搬演,被民众所熟悉喜爱。笔者试梳理豫剧史上对?西厢记?的改编搬演。一王镇南之?六部西厢?。豫剧早年并无?西厢记?的本子,?六部西厢?是豫剧?西厢记?的第一个也是最成功的一个改编本。?六部西厢?由王镇南、史书明改编,王镇南导演,常香玉主演,不得不说,?六部西厢?的排演本身就是一场

3、改革。过去,土梆戏是没有剧本的,演员学戏全靠老艺人口传身授,戏词都在演员的心里,之后再跟着师傅一招一式学习,师傅觉得可以了便可登台演出。而王镇南导演的?六部西厢?全然不同以往。先是王镇南、史书明二位先生共同拟定提纲、起草剧本,然后王先生再跟演员们详细讲述故事情节、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每个演员都了解了故事内容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后,再把具体唱词分发下来,为纠正一些演员固有的说话习惯,解决语音不清等问题,王先生一字一字教大家发音。正是因为王先生这种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才使得?六部西厢?这部经典戏曲在豫剧舞台上长演不衰。二樊粹庭之?七部西厢?。?七部西厢?是“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先生以?王西厢?为母本

4、改编的具有时代意蕴的古装戏。纵观樊先生的创作之路,我们很容易发现,樊先生极善于用古装戏来表达现代意识,戏虽旧已,贵在思想之新。剧本之外,樊先生还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设戏。他先根据“豫剧皇后陈素真之特色,移植秦腔本?后候?酬简?拷红?三折为豫剧,并创作?西厢外传?,由陈素真主演崔莺莺与红娘二角。又依据剧团演员王景云之特点,减少唱腔增加身段表演,充分发挥王景云之优长。再为李景蕚打造?长亭送别?草桥惊梦?两折,使得李景蕚声名大噪,其所演的红娘形象深入人心。至此,樊先生之?七部西厢?方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几经打磨而出的?七部西厢?在西安地区大放异彩,这其中有演员的精湛演绎,更多的是剧本中充满了对广阔劳动

5、人民的关注,琴童戏份的大幅提升,既是为下层劳动人民发声,也表达着剧作者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注,令广阔戏迷观众感到亲切。三阎立品之?十二场西厢记?。阎立品的?十二场西厢记?以尊重原著为旨归,抓住原著中的“闺训“惊艳“和韵“寺惊等重点关目整合为一台完整紧凑的?西厢记?。?十二场西厢记?虽强调尊重原著,却并非一味简单吸收搬演,而是浸透着改编者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同时又十分具有地方戏特色,是深受豫剧观众喜爱的佳作。阎立品以“细著称,善于精心捕捉艺术素材,精于细心艺术创造,她将莺莺的羞涩、聪明、勇敢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豫剧闺门旦之典范。另外,阎立品充分认识到古典传统剧目的改编要想符合当下

6、的语言环境及时代因素,就不能完全搬挪,因此,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阎立品对?西厢记?的语言进行了再创造,增加了个性化、戏剧性的语言,改变原本中过于文气的语词,以让观众听来浅显易懂为上。四陈宪章之?拷红?。上述提到?六部西厢?是王镇南、史书明两位先生专为常香玉打造的,年仅13岁的常香玉前演崔莺莺,后演红娘,一炮而红,名满开封。常香玉以演红娘闻名,低回委婉、韵味浓厚的豫西调是其鲜明的标志。1946年,其夫著名剧作家陈宪章在编戏过程中着意强化她的特长,将?六部西厢?中最具喜剧效果、最活泼动人的红娘一角的戏份集中整合改编为豫剧?拷红?,随即成为豫剧常派经典之作。陈宪章先生改编的?拷红?,常香玉演了6

7、0年,他改了60年,千锤百炼之下才有了独具特色的豫剧红娘。?拷红?全剧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易懂,红娘是全剧的轴心,可以说没有红娘就没有常派经典之作?拷红?。在?拷红?中,红娘一人独挑大梁,穿针引线、代人受过、据理力争,方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以说,?拷红?是包裹在青年男女争取独立爱情婚姻生活外衣下,对底层劳动人民高尚情操和勇敢抗争的赞扬及鼓舞。纵观?西厢记?在豫剧舞台上的搬演,从无本可演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均有名家名角争相创作搬演,使得?西厢记?在豫剧舞台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二、豫剧?西厢记?之共有特色“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態【1】社会世情之变化,随之而来的便

8、是人情心理之变化,传统戏曲之改编,最重要的便是与时代,与民风民俗相结合,才能塑造出观众所喜爱的戏曲。豫剧?西厢记?的改编虽各有各的风采,然无一不是以传统戏曲的外衣包裹现代思维,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特色,为观众呈现出一部部精彩纷呈的改编本。一主题转换。崔、张西厢故事自元稹?莺莺传?始,经宋元明清历代文人改编演绎,以崔莺莺与张生的恋爱为主线,热情讴歌崔、张大胆追求自主爱情的行为。然“梆剧泰斗王镇南的?六部西厢?那么重点突出红娘一角,甚而把改编本中的红娘戏份整合为豫剧?红娘?,大放异彩。王镇南素喜戏曲,对戏曲颇有研究,并与常香玉、张福仙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改编豫剧?西厢记?便是王镇南在中州戏曲研究

9、社的第一件大事。他同史书明一道,以王实甫?西厢记?为母本,编创了豫剧?六部西厢?,上演之初,便在当时的省城开封引起了巨大轰动。和原本?王西厢?相比,王镇南的?六部西厢?主要人物不再是矜持、时而充满假意儿的相门小姐崔莺莺,而是正义泼辣、有勇有谋的丫鬟红娘。主要人物的变化自然带来剧作主题的转化,崔、张追求自主爱情婚姻的线索退居其次,对红娘见义勇为、可爱直爽、成人之美的美好人格的赞扬占据主导地位,在主题上的巨大转化,对舞台演出和剧本的成功都有着非凡的意义。首先,从观众的构成来说,豫剧的主要观众都是普通百姓,把剧作中的主要人物由相国小姐改为丫鬟红娘,在身份地位和思想感情上无形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容易产

10、生更多的共鸣。其次,对应当时之社会环境,主旨的转化更加符合劳动人民朴实的心理诉求。最后,豫剧以热烈幽默见长,闺门旦的表演往往温文尔雅,而泼辣奔放的丫鬟就更容易调动观众的观感,且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因之,这一改动充分表达了豫剧的风格,受到广阔观众的热烈欢迎。豫剧大师常香玉扮演的红娘,也成为了广阔观众心中不灭的经典。此后,无论是樊粹庭的?七部西厢?还是陈宪章的?拷红?,均以红娘为主线,歌颂红娘,赞美红娘,在豫剧舞台上,红娘成为了?西厢记?中的主角,?拷红?更是西厢戏的压轴之作。二歌颂劳动人民,反映百姓的愿望。“我的观众就是推车的、担担的、箍漏锅的、卖蒜的。下层人、劳动人民,我就是为他们写戏的。

11、【2】樊粹庭先生旗帜鲜明地宣称自己要为劳动人民写戏,想劳动人民所想,在剧作实践中他更是这样做的。众所周知,?西厢记?是我国传统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剧,好似和劳动人民无半点牵扯。然而,在樊粹庭先生这里,就是要突破才子佳人,歌颂劳动人民,反映老百姓朴实的愿望。基于此,樊先生借鉴王镇南先生的?六部西厢?,把红娘作为主要人物,并进一步深入挖掘主旨,大量增加琴童这一人物的戏份,为劳动人民发声。琴童这一人物,在?王西厢?中只是跟随在张生身边的一个侍从,并无任何戏份,更没有唱词。然在樊先生的?七部西厢?中,琴童一变而为有血有肉、不可缺少之主要人物。剧作第四部虽为“琴挑,开篇却是琴童主唱,他一面交代故事进展,一面

12、告诫张生万不可为“胭脂粉腻迷了满腹经纶,此时的琴童虽有了戏份,却似乎又成了封建思想的发声筒,其实不然,后面琴童立马由张生、崔莺莺二人联想到了自身,一心想着自己也到了结婚年龄,“为红娘我夜里难把觉困,全凭着手指头排难解纷,一心想与红娘结婚姻,成秦晋。由于求情心切,又找不到方法,其后在与红娘见面斗嘴的过程中又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琴童和红娘这一线索,无疑是樊先生刻意为之,正如上述提到的樊先生对下层人民的关心,在剧作中参加琴童这一角色,下层琴童对丫鬟,爱情是不分阶级的,任何人都应该拥有恋爱的权利,而婚姻也正是广阔劳动人民最朴实的愿望。樊粹庭先生用幽默跳脱的方式,巧妙深化了剧作的主题,

13、歌颂劳动人民,为广阔劳动人民发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西厢记?这部传统剧目在豫剧舞台上自无至有的开展过程,映衬出了河南豫剧的改革之路,樊粹庭、王镇南等一批文人志士先后投入到豫剧的改革事业中,正是由于先辈的精诚之志,时至今天,豫剧已经成为除京剧外第一大地方剧种。而诸位艺术家所编创的豫剧?西厢记?由于时代等因素,如今虽已无全本演出,但?拷红?确是豫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2021年青春版豫劇?拷红?的上演更是说明了?西厢记?在豫剧舞台上鲜活的生命力。然大师已远去,当下豫剧人是否该思索如何跟随大师的脚步,用现代思维继续挖掘传统剧目这一不朽宝藏?参考文献:【1】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樊粹庭.樊粹庭文集手札书评M.张大新编校.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