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暨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6796285 上传时间:2021-08-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0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暨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暨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暨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暨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暨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暨模块考试试题(含解析)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欧洲航海家在探险活动中的新发现:“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A. 迪亚士B. 哥伦布C. 达伽马D. 麦哲伦【答案】C【解析】从材料“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可知,这位航海家先到达了西非,然后再到达东非,这与达伽马的航线

2、相一致,C正确。迪亚士到达了好望角,没有到达东非,A错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B错误。麦哲伦死于菲律宾,未到达非洲,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学生需识记思维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再结合题意即可得出答案。2.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5倍。这种现象A. 促进了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B. 表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C. 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D. 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答案】C【

3、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引发价格革命,造成靠地租剥削的封建地主阶级实力下降,工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故答案为C。A是工业革命的影响;B题干没有体现;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3.从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1870年教育法)的颁布,宣告了英国大规模雇佣童工劳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英国童工问题的解决A. 反映了议会民主制度的完善B. 依赖于工业革命的深人发展C. 是工人阶级长期斗

4、争的结果D. 反映了阶级矛盾的日趋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述为英国雇佣童工的现象逐渐消失,依据题干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对工人需求的变化,故B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A不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故C不正确;童工问题的解决不能导致阶级矛盾的缓和,故D不正确。4.西方文明简史中指出:“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上述材料表明A. 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B. 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了

5、重大转变C. 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 轮船、飞机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答案】B【解析】据材料“19世纪末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资本输出的问题,不是说明轮船、飞机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末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学生应该

6、可以迅速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从资本输出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5.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 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B. 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C. 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D. 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答案】B【解析】:冯桂芬的言论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郑观应的言论体现了维新思想。说“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进步意义是不符合史

7、实的,所以B项错误,应选B项。6.据1882年某报纸新闻,无锡“本届蚕丝丰稔,各路收茧之庄鳞次栉比,较往年多至数倍。每家均设大灶烘焙蚕茧,兼有洋人设庄经收。各乡出数甚多,每日竟有三百担之谱,价亦增昂。”这说明当时的无锡地区( )A. 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 手工业仍保持着核心竞争力C. 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D.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逐渐增强【答案】D【解析】A中“已经”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无锡地区蚕丝出售数量日益增多,价格日益上涨,可知农业商品化的趋势逐渐增强,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手工业,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人和洋人收购的数量比例,排除C。7.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

8、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A.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B.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C.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D. 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察自然经济的根本特征。A选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然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因此中国人基本不需要购买外国商品,所以才造成如此奇怪结局;B选项错误,英国商品可以通过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进入内地,并且通商口岸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国人对于外国商品的

9、消费同样很少;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及史实可知清政府闭关状态已被打破,并未限制外国商品销售;D选项错误,中国人购买力低并非根本原因,不是买不起,而是没有需要。【点睛】本题抓住设问为产生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可得出正确选项应为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即可得出答案。8.下表是19141921年中国面粉业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年份厂数(家)日生产面粉数(包)1914635275019189912333019191041378101921131215370A. 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B.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发展较快C. 民族面粉工业在一战后发展停滞D.

10、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轻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19141921年中国面粉业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可知,当时中国面粉业的厂数和日生产面粉数都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时期,其原因之一是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轻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不可能合理,材料也无法体现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的问题,故A项错误;当时处于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不是南京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一战后1919年到1921年,数据仍然上升,故C项错误。故选D。9.1954年,新中国宪法第13 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

11、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这主要表明( )A. “三大改造”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B. 计划经济体制得到宪法的认可C. 新中国“一五”计划效仿苏联体制D. 建国初中国并未重视市场机制【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1954年,新中国宪法第13 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这一信息可以判断选B项。10.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革”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这一现象反映出新中国前30

12、年A. 农业技术过分依赖于国外B.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C. 农村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D. 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成绩【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开始大力发展”、“开始试制”、“进口”和“明显提高”,说明我国农业建设并取得成绩,故选D;材料中“开始试制”表明我国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已经农业技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农村承包责任制的选项,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比例问题,排除B。点睛:从整体把握材料的信息能确定判断的大方向。例如,本题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农业发展,整体来看农业是在发展,从不同时期来看,

13、实现发展的做法不一样。如果知识看到某一时期而忽视总体情况,容易误选。11. 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从1986年92亩下降为1997年的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B. 已经不适应农村地多人少的现实C. 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 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

14、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D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农经济有本质不同,故A排除。材料说明农村地少人多,故B排除。材料反映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挫,故C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名师点睛】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本题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12.下图是一幅反映劳

15、资协商、克服困难的漫画,其描绘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近代民族企业中B.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公私合营企业中C.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家经营企业中D.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中【答案】B【解析】劳资协商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私营企业资本家和工人协商的事情,这一事件可能是1953-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故B正确;材料涉及改造资本家,故A错误;国营经济不存在劳资协商问题,故C错误;中外合资不是私营企业,故D错误。13.1993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这些价格

16、调整措施A. 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B. 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C. 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建立D. 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3年我国放开了大部分的钢材、煤炭、粮食的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这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C正确。A项夸大了这些价格调整措施的作用,排除。市场不等于外向型经济,C错误。D项“实现了”过于绝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题依据材料进行分析,不要进行过度推断和错误推断。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4.在1932年的渥太华帝国会议上,英国与各自治领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双方给各自的产品进入对方的市场提供优惠,减免关税

17、;对外则高筑关税壁垒。据此可知,英帝国特惠制的出台A. 使得英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B. 为“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奠定基础C. 表明英国固守“自由放任”政策D. 加深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答案】D【解析】据材料“1932年英国与各自治领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对外则高筑关税壁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税壁垒政策没有使英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故A项错误;“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在18世纪中期,故B项错误;对外关税壁垒政策不能说明英国固守“自由放任”政策,故C项错误;经济危机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英国的对外关税壁垒政策加剧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18、故D项正确。故选D。15.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解决“这项任务” 的新政措施是A. 保护劳工权利B. 恢复工业生产C. 实行以工代赈D. 保护自然环境【答案】C【解析】材料“由政府直接招雇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的政策,解决就业问题、完成重大工程,故C正确;政府雇佣人员完成工程,不等于保护劳工权利,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恢复工业生产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以工

19、代赈,不是保护自然环境,故D错误。故选C。16.198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疾病与失业救济,对失业者的救济改为应纳税津贴:同年通过的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该政策的制定:A. 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B. 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C. 增加了雇主的税收负担D. 调整了福利国家运行方式【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社会福利以政府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这是国家福利政策调整的表现,D正确;材料要求雇主为雇员承担疾病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排除A;材料只是表明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的开支,减少了社会福利的责任,B错

20、误;雇主尽管要为雇员承担更多的津贴,但可以通过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来得到补偿,所以没有增加雇主的税收负担,排除C。17.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B.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C.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D.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二战后70年代”,“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等信息可知,材料强

21、调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也符合7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后,减少国家干预,削减国有化比重的理论要求,故B正确;A项是在90年代,排除;完善福利国家制度就要增加国家的财政投入,加强政府的干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要加大市场的作用,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18.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这句话实际揭示了新经济政策是A. 工农联盟的政治革命纲领B. 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C. 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D. 斯大林模式的最初的萌芽【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工农联盟,这是项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B正确

22、;新经济政策属于经济纲领,故A错误;该政策并不是最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故C错误;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完全不同,故D错误。19.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A. 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B. 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C. 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 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2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不是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属于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也没有开创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关键信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学生可以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0.有些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材料最能直接反映苏联A. 小农经济仍长期占优势B.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 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D. 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把农村看作社会主

24、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是指苏联发展重工业时候牺牲了农业为代价,故C正确;小农经济已经经过改造走集体化道路,故A错误;B不符材料牺牲农业信息;D属于经济体制,与题意不符。21.“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A. 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B. 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C. 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故A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减

25、少了计划的因素,下放了一部分经济管理权,并没有用市场调节的方式来管理经济,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是戈尔巴乔夫,故B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D正确。故选D。22.“越南战争更使美国的财政赤字直线上升法国总统戴高乐不愿再为美国承担战争的费用,于是从1965年开始将法国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并在月黑风高之夜用潜艇将黄金运回巴黎。”戴高乐的做法A. 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维系B. 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C. 导致了法国与美国的贸易争端D. 有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中法国将美元兑换成黄金,即逐

26、渐放弃以美元作为国家的储备货币,预示美元地位的降低,进而动摇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维系。故答案为A项。材料展示的是法国对待美元的一种做法,不能说明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核心,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材料中法国做法动摇了各国对美元的信心,据此作出选择。23.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 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B.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C. 大国关

27、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D.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它们的建立意味着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故选A。二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实现了民族独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瓦解,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战后美苏两国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从战时合作关系走向了战后对抗的关系,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联系并不密切,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4.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

28、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A. 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B.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C. 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D. 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均是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的斗争,说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故答案为A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指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也有弊,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29、;“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25.中国的防腐涂料市场由于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相应技术标准,70%的重防腐涂料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2017年,中国科学家团队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有望改变这种市场格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科技创新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B. 民族企业的技术只能受制于人C. 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扩张来牟取暴利D.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在防腐涂料上的技术突破有利于改变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地位,更好的融入世界竞争,提高新产品国际影响力,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反映民族企业技术不再

30、受制于人,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排除。D项,题干现象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迫使民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排除。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3分,共计50分26.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

31、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材料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材料三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

32、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开始第一次逆转”的背景和主要表现。(2)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答案】(1)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任2点背景: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表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2)变化:逆全

33、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政治力量主导)。原因: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干预自由市场;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民族(民粹)主义思想抬头。(3)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不利: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概括得出: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背景”,依据材料信息“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得出:1929年

34、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角度分析。(2)“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得出: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民族主义思想抬头等角度分析。(3)“实质”,依据材料三信息“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

35、得出: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不利”,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等角度分析。【详解】27.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先生,因病于2005年10月在北京逝世。荣氏家族基业的变化,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材料二:1922年,荣氏家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荣氏兄弟被迫将申新一厂、申新二厂抵押给日商,以极苛刻的条件借出高息款项350万日元用于周转。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企业

36、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美元。材料三: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家人将申新三厂迁往台湾的主张,并协同工人一道制止搬迁行动。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荣氏家族企业在此期间获得大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解放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影响?(4)根据材料三,指出到1956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促成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何创新?【答案】(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了其振

37、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倡用国货,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斗争。 (2)深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剥削;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调整(即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影响: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为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的实施)准备了条件。 (4)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对民族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所有制。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辛亥

38、革命、政府政策、欧洲列强忙于战争、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等方面概括荣氏家族企业在此期间获得大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2)本题根据材料二“将申新一厂、申新二厂抵押给日商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剥削等方面简要说明解放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的史实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采取了什么政策。再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准备等方面回答这有何影响。(4)本题根据材料三“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39、有制的角度指出到1956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从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等方面回答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何创新。28.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罗斯福传材料二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

40、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苏联真相材料三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

41、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答案】(1)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收购制度;种植玉米。(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解析】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42、能力。由“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可以概括出颁布农业法案;由“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可以概括出补贴农业;由“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减耕减产。第二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罗斯福放弃了自由放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由“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可概括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由“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

43、米”可概括出种植玉米。(3)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可以概括出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由“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概括出发挥市场作用。(4)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材料描述了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改革,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及中国的农业改革,由他们的成败中我们可以从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角度回答。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

44、新政恢复农业的措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农业的改革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 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由于二战的破坏, (联邦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

45、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原因。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有何突出作用?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 (3)材料三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程,请指出这两大工程修建时期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用

46、? (4)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答案】(1)变化:失业率由升到降(或19291933年失业率上升,19331937年逐渐降低)。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失业率上升;罗斯福实施新政,大力干预经济,使失业率下降 (2)作用: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新方式: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经济模式: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共同作用:有效遏制水旱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

47、促进生态平衡;扩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发展。 (4)特征: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时间等信息“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可知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胡佛反危机措施机和罗斯福新政有关。注意图片失业率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分析原因注意分别回答上升(19291933)和下降(19331937)的原因。(2)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和“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回答作用。再分析出列宁的新探索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注意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48、。(3)结合图片时间“20世纪30年代”,分析该时期两国经济模式,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水利工程兴建的影响应从对农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方面作答。(4)分析材料,注意关键信息“保护自由竞争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进行总体调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再提炼出关键词: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福利。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实施“新政”;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