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琵琶行》的意境1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26679862 上传时间:2021-08-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谈《琵琶行》的意境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谈《琵琶行》的意境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谈《琵琶行》的意境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谈《琵琶行》的意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琵琶行》的意境1(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内容摘要:本文以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为着眼点,对其意境进行了分析。“别时茫茫江浸月”表现了空虚中蕴失望,惆怅中含感伤,清冷中藏凄凉的意境;“唯见江心秋月白”即巧妙地照应了前面的“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形象地扩展了听众的感受,收到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效果;“绕船明月江水寒”中的一个“寒”字,即突出了琵琶女痛苦的身世际遇,又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宦海失意的遭际,从而使二者有了感情上的共鸣,将琵琶行全诗的意境归于一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关键词:白居易 琵琶行 意境 凄冷 愁思 世寒浅谈琵琶行的意境徐含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的主题似乎无多新论。然而,“横看成岭

2、侧成峰”,对于琵琶行的艺术却因着眼点不同而众说纷纭。意境是诗歌独擅的艺术范畴,白居易曾提出有名的诗歌定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就指明诗必须以抒情为主要特点。琵琶行虽为叙事诗,但它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其间描写景物的诗句虽不多,但常常倾注着作者的深刻感受。诗中有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因意象不同,所以内涵各异。下面就琵琶行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为着眼点,来谈谈其意境。一、秋月茫茫寓凄冷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志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琵琶行第一个艺术境界是全诗的前七句所构成的。“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赋予这一意境的精妙概括。这七句是全诗的序诗,以交代背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为目

3、的。所取的景物为“秋江枫月夜”,不同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尽管二者都写得很美,写的情都是离人思妇,游子羁客,但由于春江花月夜中所取景物为春水,春花,那千金春宵,“滟滟随波千万里” ,很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空虚中蕴期望,清冷中藏温热的意境。而琵琶行,比柳咏所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晚秋又多一层凄冷。所选描绘枫叶、荻花的角度不同于“霜叶红于二月花”,着眼于色的角度。舍去其色,只写其声、只写枫叶、荻花迎风瑟瑟之声。这是因为秋天令人感到心惊的是秋声,不是秋色。秋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而秋声之所以“瑟瑟” ,是因为这不仅写的是枫叶、荻花风中摇颤之声,也是送行者在秋风中“悚然听之”时心灵

4、的颤抖。诗人摄取了富有秋景特征的景物,来烘托与朋友离别的凄凉氛围。再以“醉不成欢”“茫茫江月”渲染饯别的寂寞和诗人心境的悲哀。“无管弦”为下文做伏笔,有了“忽闻水上琵琶声”,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也就有了琵琶女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富有戏剧性地刻画了琵琶女自惭身世的隐衷。这一段中“醉不成欢”不是醉了不成欢乐,而是“不成欢醉”,因无弦歌侑酒不成痛饮的意思。因为酩酊,今宵易逝;举杯难饮,不成欢醉,所以后面的“别时茫茫江浸月”中,刻画“秋江月”的“茫茫”二字,既蕴含有秋夜令人心颤的无穷凄凉,又含有无法排遣的怅惘。白居易这第一副“秋江花月夜”中表现出的是空虚中蕴失望,惆怅中含感伤,清

5、冷中藏凄凉的意境。二、江心月白诉愁思诗第二段从第八句开始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为止。这一段意境白居易概括在“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中,着力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妙技佳音以及深沉的“幽情暗恨”。这一段中描写琵琶佳音的妙句,历来深受读者赞赏,所设比喻浅近、通俗、清新。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八个比喻抽象具体,鲜明如见,又层次分明地写出了音乐节奏美妙的起伏变化。但这一段的好处不仅在于有如此连绵不绝、令人应接不暇的妙喻,不仅在于这些妙喻从声音角度又从常见事物角度取喻,给人以可闻又可见的联想,还在于写出了这音乐能将“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境遇中人的心灵彻底吸引过来。而这吸引又不是简单的、抽象的交待叙述,而是通过对

6、琵琶女的姿态,以及音乐演奏技巧的仔细描绘,最后概括在“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中。这句诗中景物与“别时茫茫江浸月”中一样,都是由“夜”、“江”、“月”三者组成,但给人的意象完全不同。“别时茫茫”句中的“茫茫”是句眼,是以客观景物的纷乱、渺远为核心,选择的是极目远望的角度。“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白”字是句眼,以主观听者失神陶醉为核心,选择的是垂目凝望的角度。在“茫茫”中虽蕴着“千里烟波”,但主人行客内心感情、惜别之愁却是一致的。而听音乐之后,“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女“弦弦掩抑声声思”的佳音虽又同样“东船西舫悄无言”,都沉浸在音乐所勾起的意象里,但这仅是外在形象的一致,而各人内心的感受,各人因音乐

7、所引起的联想是不一致的,行客、随船、船工是不可能像琵琶女的。白居易认为音乐“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也不可能有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识”感喟深沉。所以,外形同是失神,但内心实各有所思。同时,“唯见江心秋月白”几乎完全撇去了第一段“醉不成欢”之情,“茫茫”之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别开生面,显出了白居易善于根据叙事情节、感情的改变,巧妙地选择不同角度描绘景物构成意境的才能。三、盛衰繁华衬世寒第三段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又出一境,叙述琵琶女身世。别时茫茫的离恨,听乐失神的陶醉在此刻全部失去了。琵琶女诉说痛苦的身世:美好的时光很快就在“秋月春风”中打发过去了,最后只落得“门前冷落”,“老大嫁作商人妇

8、”,只有“去来江口守空船”。“月明江水寒”一句是借凄凉的秋景映衬出琵琶女晚景的孤独悲凉,最后两句是用“梦”“泪”概括对比琵琶女的身世际遇。琵琶女的身世与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中所咏当时天下第一歌手李龟年身世极为相似。白居易这一段的对比构思与“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也完全一样 ,只不过白居易将这身世的盛衰加以细致的描写而已。在这盛衰对比中,笔墨集中写繁华写享乐,写色衰受弃的只有寥寥的几句,但写盛时之乐正是为了写衰时之悲。这些在浓重的欢乐背景中的悲哀正是“绕船明月江水寒”中“寒”字的内容。“绕船明月江水寒”这句诗中景物与第一、二境界中相同,也是“夜、月、江”,但是这一句以“寒”字为句眼。“寒

9、”,也不仅是江水寒,秋夜何尝不寒?秋月何尝不寒?“寒”字所表现的境界、情思不同于“茫茫”,也不同于“白”字所展示的。“寒”字一方面是琵琶女对当前景物的感受,一方面更是白居易对琵琶女身世“门前冷落鞍马稀”中“冷落”社会令人心寒的概括。同样是“夜、江、月”。从“茫茫”以所见形象的外形为内容(月茫茫、夜茫茫、江茫茫)到“白”以对所见形象观察的姿态为内容,再到“寒”以对所见形象感受为内容,却形成三种不同的意境。这是由于叙事内容的改变,促使作者对同一景物选择不同的角度,或专注于客观事物外表,或专注于观察事物的心情态度,或专注于观察者的内心。同时,这三个艺术境界又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逐步深入的,由景到人,

10、由人到心正是作者情与物会(即景抒情、即景生情)的过程。很显然,这三种境界中“寒”是最为主要的,是归宿;“茫茫”、“白”是“寒”的酝酿。最后一段诗人抒写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自己不幸被贬的怨愤。“同是天涯沦落人”是全诗主旨所在,说明作者与琵琶女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诗人自己宦海失意,因而不满;谪居卧病,不闻丝竹,即使“山歌与村笛”,也是“呕哑嘲哳难为听”,照应了前面的“举酒欲饮无管弦”,环扣了“琵琶行”的知音相遇,也表达了诗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凄凉、无聊的心境,含蓄地宣泄了郁积于心的忧愤。而诗人再次请求琵琶女“莫辞更坐弹一曲”,以寻求命运上的共鸣互通,以相互慰藉。“却坐促弦弦切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则是琵

11、琶女产生共鸣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一曲效果怎样,诗人没有展开描写,而是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乐曲的悱恻动人,“青衫湿”闪避了“泪多”的重复,也把“天涯沦落”的情感推到了高潮。白居易谪降江州,是他一生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事,琵琶行在他整个诗作中杰出意义不仅在于记录他谪降的不幸、他对谪降的不满,同时它也是白居易从现实主义诗作到闲适诗的过渡,是全部诗风转换的关键。所以,充分认识琵琶行艺术境界上丰富变化的同时,又必须对三者统一之处作深入的探讨。前已交代,这三个艺术境界统一之处在于“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白居易在诗序中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得有迁谪意。”表示好像对于

12、迁谪似乎不甚挂心,这是掩饰之词。白居易在左拾遗改为左赞善大夫闲缺。再降为江州司马,并不是一次轻微的打击,而是一贬再贬,一年之中由江州刺吏再贬为江州司马,这等于在本地“枷号示众”。好友元稹在白乐天左降江州司马诗中说:“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连好友都为此愤愤不平,为此心惊欲死,更何况当事人自己。事实上,正因为刻骨铭心,梦寐难忘,所以才触绪添愁、一触即发,才有琵琶行的喷薄而出。白居易直言致祸、二番被贬,面对被称为受命于天的皇帝自然不能不感到是非混淆,黑白颠倒,茫然难解难遣的痛苦。因此,自然在“别时茫茫江浸月”中除了上面的对于景物的茫茫然之感外,也不能不有“

13、世事茫茫难自料”的身世之感在内。在“唯见江心秋月白”中,写出的琵琶“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中,实际上已经说明白居易不仅从音乐的节奏中感知,更是以他自己“不得志”的破碎心灵感知的。其实从琵琶女的出场描写“琵琶声停语欲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到这位身怀绝技的“迟暮”美人,久经冷落,百事牵心,一朝遇邀又百感交集,不堪重作冯妇的复杂情思吗?任何诗人选择形象,选择描写形象的角度,总是从自己的心灵感受出发的。琵琶女不也正是身怀济世之才,终而被谤的诗人的自画像吗?以下描写音乐的起伏变化,仔细倾听,大弦小弦如泣如诉之声,大珠小珠的珠玑之音,不正是诗人的锦心绣口、

14、忧国忧民的谏章吗?间关莺语忽变为幽咽流泉,不也正是诗人喉音由流利变为哽咽不成语吗?白居易借描绘音乐,实际上正是倾诉自己仕途坎坷的夫子自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白居易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且把内心的尺度运用到了对象上。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琵琶女的“十三学得琵琶成”“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与风流倜傥年轻时就曾以诗名倾京华的白居易有何二致?至于“门前冷落车马稀”,“去来江口守空船”与白居易受贬,故人云散,悲守穷江也无多差异,所以“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寒”是琵琶女对于身世的凄凉之感,也是白居易对于自己身世的凄凉之感,这正是“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全部内涵。感谢白居易,他不像韩愈说什么“医

15、、巫、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他对于沦落憔悴的乐妓不仅寄予同情,而且把她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这正是琵琶行,正是白居易的杰出之处!白居易正是从这些相同之处构思,从这些相同处着笔,从这些相通处展开,才顺流而下说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结论。附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3月第二版 第215页。柳永雨霖铃 唐诗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6月第一版 第319。杜牧山行 唐诗三百首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二版 第208页。韩愈师说 中师文学鉴赏词典张长青主编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8年3月第一版 第132页。参考资料:1.白居易与元九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罗宗强 陈洪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3.柳永雨霖铃 唐诗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4.杜牧山行 唐诗三百首 山西人民出版社。5.韩愈师说 中师文学鉴赏词典张长青主编 广西民族出版社。207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琵琶行的意境姓 名 徐含得 准考证号 012203101226 身份证号632124730601681指导教师 李春玲 学习类型 自 学 工作单位 湟中县什张家学校联系电话 09712279045(13709731853)完稿日期 2006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