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材料的重要作用
《数学活动材料的重要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活动材料的重要作用(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数学活动材料的重要作用 适宜的操作材料,能够促进幼儿主动活动,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幼儿更好地感知数学,并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有许多教师对数学操作活动材料的认识不够,简单地认为操作材料越多越好、越新鲜越好、越生活化越好,幼儿表现得越开心越好。一、让幼儿喜欢活动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操作兴趣数学材料是否对幼儿有意义需要在活动中检验,孩子操作数学材料的过程能透射孩子对材料的感受:孩子喜欢材料吗?这种材料对孩子难吗?材料能推进孩子的主动探究吗?从而“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为教师调整材料提供依据。在一次调研中,一位园长给我、了一张记录纸(一份要求孩子先做沉浮实验再进行统计的记录纸),记录纸一
2、分为二,以水波浪为界,上面画浮的物体,下面画沉的物体,上下各画一个方框,用来填写最后的统计数字。园长说,她和老师经过多次讨论,认为记录纸是没有问题的,想征询一下我的意见。我说,让幼儿试用一下看看。结果孩子们的记录出乎意料:他们不会表现沉浮的物体,有的用正方形表现不同的积木和小瓶,有些用一条蚯蚓形状的细线表示不规则的物体等,由于记录的不清晰,以至于孩子们无法统计。事后园长说:“如果孩子不操作,可能我们还会认为这是很好的材料。看来孩子的操作真的很重要,它告诉我们这份记录对中班孩子来说太难了。” 二、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材料操作当幼儿展现出对数学材料的感受时,教师应该捕捉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信息,并与
3、自己的教育初衷比较,检验材料的适宜性,探寻幼儿的真实水平和需要,从而“激活”材料,促进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观察应能了解材料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孩子的学习方式、兴趣指向、主动性和探索性等。如在操作小动物住哪里的材料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先填上列“1、1、1”“2、2、2”“3、3、3”等,再写第一行“1、2、3”第二行“1、2、3”等,一下就完成了。该孩子告诉教师,他找出了序数的规律。这是孩子思维概括性的表现,但同时又传递给教师另一个信息:这份材料对他而言比较简单,没有挑战性,需要进行调整;要不,材料就是“死”材料。 三、教师如何引导并使材料发挥最大左右 这就需要教师对孩子在操作活动
4、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不断调整活动区环境,包括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材料。为此,教师可用积极回应的方式来缩小教育目标与材料之间的距离,使材料真正具有操作性、适宜性等,使原有的数学材料发挥它更大的价值,成为促进孩子发展的重要方面,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 “活现”、“激活”“活化”是“让材料活起来”的途径,是以新知识观为理论背景,动态的建设数学材料的理念和行为。它以教师的观察和孩子的操作活动为条件,以教师的积极回应来调整数学材料,使材料更好的展现教育目标、透射目标,让材料与孩子真正对话,以期建立适合和推动孩子需要、发展的材料。 因此在强调数学材料是孩子活动
5、的物质基础强调数学材料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匹配”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添加材料,显示要求 这主要针对教师在数学材料提供上的不完整而采取的回应策略,通过补充材料使孩子更好地感受教师的数学教育目标,实现有目的的操作活动。如在发夹排排队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许多颜色和式样各异的发夹,请孩子有序地夹在布绳上,学习排序。但孩子不知道怎么玩,无规律地全部夹在布绳上。教师发现了这个情况,马上添加了一些按颜色、形状分类好的卡片,让孩子参考,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读懂材料蕴含的要求,有目的地发展孩子的排序能力。 2.转变形式,深化目标 针对同一个教育目标,在孩子还没有充分掌握相关内容,但对原有的数学材
6、料有所“疲倦”的情况下,教师须变换形式演绎同一个教育目标,重新激起孩子的兴趣,回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去。如在神算子活动中,两个孩子同时投骰子,根据呈现的数字,谁先计算出得数,谁就在各自的晾衣杆上晒上一条小鱼,以鱼多者为胜。可几天下来,孩子不太喜欢晒鱼。于是教师把“晒鱼”环节进行了调整,改为“粘粘纸”,这样孩子依然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 3弱化游戏,突出主题 教师在数学材料的投放中,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开展一些“寓教于乐”活动,使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或在材料的设置中注重综合能力和动作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因为游戏化而弱化数学教育目标的现象。如在打保龄球活动中,教师希望通过玩保龄球的方式发展小班孩子的
7、计数能力。教师提供了10个可乐瓶、一个小球。结果孩子只专注于把瓶子击倒,无暇顾及每一次击倒瓶子的数量,这就无法实现教师通过玩保龄球发展计数能力的目标。在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在引导孩子探索“如何击中更多的保龄球”的前提下,及时地加入了记录纸,用记录纸暗示活动要求(统计每一次倒地的可乐瓶的数量),调整孩子的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4.完善规则自我检验 在设计数学操作材料中,教师们都会注意“留痕”,从留痕中了解孩子对材料的驾驭能力、操作情况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但这种检验可以蕴含在材料当中,通过一定的规则使材料有利于孩子自我检验、自我判断。如活动解密码要求孩子根据教师提供的系列图片信息获得4个密码号,
8、输入电脑,才能看到喜欢的动画片。孩子们纷纷应战。可是,在孩子的操作中,大多数孩子会因一个密码的错误而失败,同时又无法确定哪一个出错。重新检验,孩子又缺少了第一次活动的认真度。于是,教师根据孩子的表现完善了规则:获得一个密码号,孩子必须经过两次操作活动,根据不同的图示信息解开同一个密码。这样,第二次的“解密”就成为孩子检验第一次“解密”是否正确的过程。 幼儿园数学教育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材料的投放要讲究适宜性。过分强调“引起兴趣”,可能把幼儿引向消极地感受学习材料。案例“等分”中,诱人的食物分散了幼儿学习的注意力
9、,影响了幼儿探索的专注程度,把幼儿自觉学习基本教学内容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因素方面。案例“给鞋子分类”中,教师利用幼儿的生活用品鞋子来引导学习分类统计,但是各种材质和颜色的鞋子干扰了“类”的界限,影响了学习分类的效果。因此,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材料应该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思维,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获得和谐统一,避免为求形式而弱化本质的错误倾向。 二是材料的投放应讲究科学性。案例“称一称”中,自制的测量工具所存在的较大误差及所选择的测量物没有固定的重量,就直接影响了幼儿探索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准确性。幼儿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支持思维的探索,因此,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应便于幼儿尝试、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操作材料既应满足幼儿科学探究的需求,更应成为科学探究的有力工具。 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它能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幼儿园数学教育操作材料的提供,应着眼于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建构,使材料具备适宜性、科学性、层次性,让幼儿置身其中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得幼儿的数学学习更有意义。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