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浅析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汇编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26376005 上传时间:2021-08-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版浅析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版浅析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版浅析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新版浅析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浅析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汇编(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版浅析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汇编 摘 要: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和高校共同的责任,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前景与创业能力,影响到企业、行业的制造能力与水平,将来更会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因此全面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 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回归到教育大众化,走向普通民众,这是国家发展强大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直接的标志就是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大部分毕业生都面临就业压力,给

2、各级政府和社会、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除了社会、经济因素外,大学生择业心态及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主管部门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再次提升到重要地位,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暂缓就业压力是治标之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治本之举,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战略决策。 创新精神是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内在体现,创新能力是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实施了很多年,它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素质教育只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提出的,素质教

3、育的工作重点应在中小学校。这是一种误解与偏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使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使受教育者潜能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适当培养和开发,使受教育者都能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新世纪国家发展、民族兴旺、个人有作为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作为专门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科研阵地,作为知识传播与知识获取的重要场所,在整个知识的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将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

4、神和创造能力的大学生,既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这不仅仅是高校在素质教育中应当承担的根本责任,更是高校需要探讨与研究的新课题。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探讨: 一、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报国信念,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习 坚持用科学的政治理论武装头脑,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依然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树立正确*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决心。有了这样的信念和决心,就有了内心最好的动力,就有了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当面对困难、面对

5、挫折时,就会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从而树立高标准、严要求,不怕困难,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争创一流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可能不会遇到某些大是大非的考验,但只有平时灌输他们正确的政治理论,掌握处理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遇到再大的曲折是非,都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正确应对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作风,养成科学严谨的生活态度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应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既要敢想敢干,有勇往直前的冲劲,又要求真务实,遵循科学规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各项科

6、研活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有挑战权威的勇气与能力,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创新创业情境,积累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作风,为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知识总量空前增长,知识爆炸的速率及内容越来越快又多,而人生有限的时间及精力不可能让我们面面俱到,这就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了解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形成核心突出、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网络型的知识结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不同学科、课

7、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就远远不够了,需要大学生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教育资源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充电,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符合将来创新创业的需要,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 四、转变思维定势,启发创造性 积极思维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但思维方式、思维水平是影响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在传统的灌输教育、应试教育中,整个教学过程的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抺煞了学生创新的本性,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把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学生挤在一个模板里压缩,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很少为学生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这束缚了学生自主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影响学生个人特长的发展

8、与发挥。发展上的平庸,处事上的千篇一律。造就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即常规思维和求同思维。在这种定势下,教学两方面都想保持这种短暂的平衡,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在应试教育依然无法摆脱的时候,教育的管理者及教师首先必须转变其陈旧的思维模式,培养*自主、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力,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归纳能力,这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努力发现新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注重

9、个性发展,提倡标新立异,提倡创新教育,只有允许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勇于探索的闯劲。 五、高职院校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模式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目前的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比较显现,不仅仅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同样存在不少的问题,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重理论教学,轻动手实践,考试方法单调,评分标准单一,标准化模式化的试卷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的只是考试机器,平时不认真学习,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时间,而到考试之前突击复习下老师指出的重点,就能考出好成绩;许多专业教材几年十几年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内容,远远落后于知识更新的速度,

10、致使教学内容滞后,学生掌握的知识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如果再这样坚持下去,高等教育必将走入死胡同,改革与发展是其必然之路,应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改教改考改,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不仅教书本知识,更应根据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态,尽可能多地掌握那些具有方法性和工具性的知识和信息。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强化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基础

11、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能力以及应变和研究创新的能力,使自身能够 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 六、爱岗敬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 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决定着有创造潜力的学生能否脱颖而出,高校教师爱岗敬业,将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学高为师,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授课过程中能使用新技法,讲出新内容、出题时能有新思路,解题时能用新方法,议论时能发表新见解新观点,科研中能有新创举、新发现,在学生中就会树立具有创新精*师表形象,会有效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反之,如果教师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思想僵化,即使是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也会被埋没。 参考文献: 1.石长地,关永华,吴敏华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年7月。 2.谢祥清,杨曼英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