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汇编

上传人:尘*** 文档编号:26278320 上传时间:2021-08-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版“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版“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版“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新版“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汇编(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版“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汇编 摘 要 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应以产出导向法(POA)为理论基础,构建“复合”文化、知识、能力和管理的“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产出导向法;复合型;人才培养;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x) 02-0018-02 一 POA指导下的“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 是具有*的大学外语教学理论。文

2、秋芳(202x)指出POA理论大致分为“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202x年文教授对POA理论体系进行了第5 阶段的再次修订,主要理论框架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其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和关键能力;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教学流程是驱动、促成和评价的N循环。 在POA理论的指导下,“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聚焦于最新发展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由原较为抽象的概念“全人教育”发展而来,主要指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传统培养模式的优势 1 提升认知能

3、力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较大程度地起到会话媒介的作用,“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规划如何将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彼此促进来潜移默化地传授新的知识构建心理模型,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2 提升职业能力 随着国际化、全球化以及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英语早已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但要为祖国乃至全球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大学生应该不仅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和交流,而且能在本专业领域与国外学者进行学习探讨。通过文化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晓各国文化习俗避免沟通障碍,在学术领域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外语+专业”的人才培

4、养模式,有助于使有认知能力的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成为社会和职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 提升合作能力 當今的大学生主体是90后,乃至00后,这批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快,行为方式也更*。POA指导下的“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考虑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同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品格和自我管理,使学生的输入输出能与自身经历、学业关联起来,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提升合作能力,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 “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 以某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为例,所选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3,第6单元A篇: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

5、ake? (一)“复合”文化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与外国友人和学者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民族和种族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要使沟通更顺畅更有效,知己知彼才能使世界更快更好地和谐发展。“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融合与专业或生活环境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意识到语言的迁移作用,将文化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理解现实的交际形式和结构等也会受语言的影响。只有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在探讨有关地震(earthquake)这篇文章时,主要引入中日文化差异。例如,日本人在地震问题的处理上,多

6、数情况不到室外避难,而是躲避在室内的安全处。在日本人看来,地震来临往外跑的多半是外国人,即很多国家的人民选择“逃生”,但日本人是“避难”。熟知这种典型的行为方式的不同,更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人民进行沟通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剖析产生这种差异行为的原因,进一步去探索文化、信息资源和知识。 (二)“复合”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知识的调整和更新备受关注。“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强调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不同领域间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和内化;专业教育使学生用一定的科研方法,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系统化、体系化的教育下,对专业知识进行

7、更广泛、更深刻的掌握。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使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与自己的职业方向相结合,使外语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合,促进学生知识架构的形成。 探讨有关“地震”知识时,建筑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外语课堂上探讨其他国家对于抗震房屋的建造,并与我国建筑进行对比,做到辩证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达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探索知识的目的。学生搜索的各国建筑标准,住宅楼、商务楼的抗击地震级别,使学生反思,如何进行更好的建筑物设计和建造,真正达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完美契合的目的。例如,日本的建筑物标准要求住宅楼和商务楼的抗震级别要分别达到7级和8级,学生就会查阅资料、调动已学专业知

8、识并用英语进行讨论,日本在修盖建筑的时候通过何种途径、采用何种手段和方法,使建筑物达到所需标准。 (三)“复合”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复合文化和知识的基础上,在POA指导下进行能力复合。该模式聚焦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具体细化到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问能力、讨论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和职业能力等综合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增加互动和实践实现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学生在课前搜集“地震”相关知识

9、,课上以多种形式进行产出,如演讲、辩论、表演和小组讨论等。从地震前的预测、地震时的对策到地震后的处理进行互动交流和产出,使学生在做中学,从同伴中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与英语知识相结合,培养自己将多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复合”能力的实现贯穿于整个“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关“地震”词汇、句式和篇章的习得和产出完成了“语言能力”的培养,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比各国“地震”发生前后决策处理的方式促进了“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生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各种形式的产出(如表演地震发生时,怎样寻找和藏身于生命三角区

10、)是“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四)“复合”管理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外语+专业”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英文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根据“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大学英语和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完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使外语和专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专业知识促进英语能力的提升,发挥语言的迁移作用,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以国家、社会、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管理改革,融合就业时可能面临的英语应用情境,使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需求三位一体,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宏观“管理”要與微观“评价”相结

11、合,促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合理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更好的复合教学管理、监控和评价。例如,课前学生搜索的“地震”相关信息,可在课前上传到班级群进行讨论,进而老师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组织讨论;课中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头脑风暴、投票、小组讨论等活动,反馈学生对于“地震”知识的理解;课后布置“灾后重建的策略”在线作文等各种形式的任务,进行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拓展。在线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高效的帮助教师实现管理,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目标,将文化、知识、能力和管理进行复合和统筹,适合复合型、应用型

12、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树立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Yongqin W., Mingming H., Fei L. (202x) Teaching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Based on Cloud Class Platform.In: Liu S., Glowatz M.,Zappatore M.,Gao H.,Jia B., Bucciero A.(eds) e-Learning,e-Education,and Online Training.eLEOT 202x. Lecture Notes of the Institute for Computer Sciences,Social Informat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vol 243. Springer, Cham 2 彭兵转. 语言主观意义的形成机制J. 外语学刊, 202x(1). 3 刘红. 大学英语课堂多模态写作教学实证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x (18). 4 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 202x(3). (责任编辑:王义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