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民俗艺术的传播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25798945 上传时间:2021-08-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传播学角度看民俗艺术的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传播学角度看民俗艺术的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传播学角度看民俗艺术的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从传播学角度看民俗艺术的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传播学角度看民俗艺术的传播(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传播学角度看民俗艺术的传播 从传播学角度看民俗艺术的传播 【内容摘要】在群众传播介入后,民俗艺术以其象征符号的形式进入了传播的领域,并通过播送和电视等群众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了民俗艺术符号意义在民众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同时民俗艺术被制作成视频和文字,摆脱了原生态的作品形态。群众传播和民间传播是民俗艺术传播的两种方式,而主要方式是民间传播。群众传播的方式有利于民俗艺术的推广与保存,尽管它在民俗艺术的传承中起不到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传播学 民俗艺术 传播 艺术生产成为一种商品生产,随着当下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因素组成的社会历史语境发生着变化,民俗艺术传播作为艺术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

2、重要环节,随着民俗艺术的传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使民俗艺术的传播成为沟通民间艺术信息源与民俗艺术接受者之间的纽带与桥梁。 一、民俗传播的场所与语境 所谓信息环境,更多的是指一种人为的环境,具体那么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者群体接触到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构成的,也就是说当某类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该时期该社会信息环境的潮流和特点的环境。 当整个社会在形成了一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宣传的热潮的时候,同时信息量也在不断上升与增加,使得电视、网络等群众媒介能够给予更多的报道以及关注。 为了能够在传播与继承中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对其变异性进行恰当控制,群众传媒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多角度

3、展演和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承当起延续文化命脉和文化遗产的责任,并记录着这些珍贵的遗产,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延续做出重大的奉献。 二、群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表现 了解其他民族的民俗生活和民族的文化,并利用群众传媒传播民俗文化反映时代的变迁就是所谓的民俗传播的定义和范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对于民俗生活以及变迁的诠释和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行一时的热点话题无非就是如何保护民间文化。因为它客观地反映了民俗生活的历史与现状,并且它是一种理性的传播,而这种理性的传播经过对于民俗的反思和考量,最终会赋予民俗以新的意义,同时对于推动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和对于少数民族的保护和开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作

4、用和意义。 影响新民俗并再造新民俗 以电视为代表的一系列群众传媒积极对民俗生活进行能动性的创造和操作。当前信息化和跨文化的传播背景下发生重大变化的是民俗的传播,我们也看到了显著不同的传统民俗生活。 三、民俗艺术传播的主体与对象 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在传播学理论中,通讯、交流、传达等意义那么是传播的原意,它主要通过运用适当的媒体由传播者采用向接受者进行传递信息和交流社会活动的形式,从而表达和呈现传播者的主体价值和传播者主体精神的自主性、时代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呈现艺术本质两个主体分别是接受者和传播者,因而从艺术生成的角度看艺术传播的主体是与社会传播对应的一种具

5、备主观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传播者,能够使艺术生成意义的途径只有使艺术进入传播的领域,所以其中也一定表达着传播者的主体价值。 随着工业化和技术时代的到来,民俗艺术传播的受众不仅要弘扬传统民俗,更要接受和适应异地文化或外来民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民俗艺术传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民俗的传播就极具特殊性,并在流光的传播流向中充分考虑到传播对象也就是受众的心理。 “传者民俗习惯媒介物心理积淀受者的循环往复的心理传播过程是从民族心理的开展角度,以及个人心理开展的一个成长和循环深化的民俗传播结构模式,在艺术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受众的具体化在未定性的艺术文本中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而艺术作品的意义才是艺术

6、作品的真正源泉所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在艺术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受众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中心位置。因而艺术传播的主体那么是由民俗传播的受众转变而来的,所以我们说受众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和创造者,而且他们批评、鉴赏的本身就是一种再生产和创造,这种再生产和再创造即是民俗艺术传播的受众对于民俗艺术的理解,或者说“再阐释本身的一种类主体行为的创造活动。 四、民俗艺术传播的现代传播方式特征 传统的社会和通过群众传媒进入到公共空间的民俗艺术的传播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并且有一些新的特点正在显现出来。 民俗艺术传播的群众传播方式具有文本的特征 一个文本被制作出来以后,为了能够重复进入传播领域进而被保存和复

7、制,并在群众传播背景下,民俗艺术是被录制和编辑成一些文字和文本以及图像文本等虚拟的存在,而不再是现实的物理存在,比方电视和电影。 民俗艺术的群众传播方式具有公共的性质 很明显,在传播媒介的语境之下,群众传播媒介把民俗艺术带入了社会的公共领域,并且具有显著的公用性质。而传播主体那么把民俗艺术的传媒文本制作出来以打破语言差异、种群差异、文化圈差异和城乡差异的方式,从而带入了社会的公共领域,这与传统乡土社会下的人和人的口耳相承、行为示范传播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它是一种面向群众的传播,是以网络媒介、电子媒介、印刷媒介等媒介载体把传媒文本迅速传递出去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孙发成.民俗艺术符号及现代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2021. 【2】苗瑞.传播视野中的民俗节日J.大理学院学报,2021. 【3】常凤霞.古代乡村民俗艺术概念厘清及其保护体系建构J.农业考古,2021. 【4】王鹏江,杨建虎,潘芳芳.试窥书法传播模式的网络化转型J.北京电邮大学学报,2021. 【5】单永军.民俗艺术传播研究刍议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2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