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选择与人生的哲思──读《未选择的路》doc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5688543 上传时间:2021-07-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6.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路的选择与人生的哲思──读《未选择的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路的选择与人生的哲思──读《未选择的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路的选择与人生的哲思──读《未选择的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资源描述:

《路的选择与人生的哲思──读《未选择的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的选择与人生的哲思──读《未选择的路》doc(4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路的选择与人生的哲思一读未选择的路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 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 写作并出版了 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 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 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放弃他在一所师范 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

2、”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 一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于是他们卖掉了 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他们来到 大海对岸的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 家。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很快就以其特有 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特别撰文推 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1915年弗罗斯特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此后他的诗名日盛,分别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 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晚年的他已是美

3、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往往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 哲理的境界,他素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这与他诗中大量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有关。波士顿以北多岩石的牧场,殖民地时代的 建筑,耐人寻味的石头围墙,以及那里居民粗犷的感情、耕耘生活的艰辛 等等,都成为诗人作品取之不尽的素材。他的诗把新英格兰的风貌和当地 人的特征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可以说新英格兰乡间生活的各个 侧面,弗罗斯特都写到了。但弗罗斯特并未沉洒于描绘美丽山川和旖旎景 色,他的诗虽然保持了一些传统的形式和格律,气氛也较轻快,但弗罗斯 特认识到了生活的复杂性,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

4、意义,而不是什么 田园式的思乡情调。在他的笔下,生活既悲惨又快活,既有美也有丑,杂 乱之中又寓有统一。他善于透过现实中的现象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刻的哲 理,而这些又与新英格兰的风景描绘结合在一起。他试图在新英格兰寻觅 到现代美国业已失去的鲜明色调和激清、纯真,使之成为检验和评论现代 文明城市的标准,弗罗斯特的杰出贡献之一正在于此。弗罗斯特也常被称 为“过渡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 期。弗罗斯特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他的诗风朴实无华,未受过多 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当许多诗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他却坚持使 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并从中发掘出独特的

5、智慧和 哲理,描写上则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能让人常读常新。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 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 间(1916)中。在这首诗中,他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揉合起来, 阐明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 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 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其语言质朴自然,但 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全诗一共 4节,可分为两层。第1-2节为第一层: 第1节交代了树林里有两条道路, 其中的一条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深处, 诗人处在岔路口,面临着抉择;第 2节诗人叙写自己选择了另

6、一条路,它“荒草萎萎,十分幽寂”,但诗人认为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的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这一重矛盾中诗人描述了 “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感 到的遗憾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 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第二重矛盾是在明了了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 之后,究竟选择哪一条路的问题。在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之后,“我” 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想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可这显然是 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 难以再回返”。但诗人选择了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虽然他知 道

7、另一条路可能平坦通畅,可他仍然选择了那条幽寂荒凉的路。如果我们 联系到诗人自己在写诗与在师范学校教书之间的选择,或许能更深入地理 解这首诗。如果说在师范学校教书是一条平坦通畅的生活道路,那么写诗 的道路则可以说充满了幽寂荒凉。但在这两种生活中,诗人最终选择了后 者,虽然在蓦然回首时,他有时也会想到如果去走前一条路会是怎样,这 也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都会遇到的困惑。在第三节中, 诗人交代尽管“我”对另一条路也是留恋的,但却宁愿走一条别人很少走 的路。这表明了 “我”不愿随俗的心迹,沿着选定的路走下去的决心。但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此处流露出了一些踌躇,一丝矛盾,可这并非担心自 己的选

8、择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人只能选择一条路而感到的遗憾。他认识到 选择使自己失去了另外的可能性,而那边的风景或许也很迷人,有另外的 不为自己所知的乐趣。接下来的第四节,“我”遥想到未来或许会回首往 事,或许会意识到此时路的选择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这里,诗人将全诗的 思绪推到了最高潮,他将“黄色树林”里的两条路与可能不同的人生道路 结合了起来,让我们意识到这偶然的选择或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诗 歌在这里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想像与思索的空间。诗歌的题目是“未 选择的路”,在写实层面诗人描写的是在一个树林中,人对不同道路的选 择,但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在这首 诗里,诗人不

9、仅写了他在不同道路间的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当他选择了 一条路的时候,他又对另一条路充满了感情与遐想。在这里,诗人强调了 人生的偶然性与神秘性,提醒我们人生本来就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当我 们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时,本来是会有岔路口可能将我们带到另外的道路上 去的,而在我们面临选择时,不同的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命运。 这或许是不经意的选择,将来蓦然回首时,我们才可能知道它多么深地影 响了我们的生活。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但以具体的描写入手,我们 首先看到的便是黄色树林中的两条道路,但诗人的笔触却将这朴素场景的 描述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这里,象征手法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 使言简意赅的描写具

10、有了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每一个 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 思索。“路”是此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既是具体的道路,也具有人生道 路的象征意义。古今中外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使用了道路的这种双重意义, 比如屈原的诗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鲁迅也 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都赋予了“路”以不同的含义,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与态度。在此诗中,诗人 通过对未选择的道路眷恋与遐想,向我们昭示了人生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以及只能走一条路的遗憾。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便为我们开启了另外的可 能性。参考书目:世界抒情诗选

11、,刘湛秋、雷霆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英美文学选读第二册,杨岂深、龙文佩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版。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 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 写作并出版了 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 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 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 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放弃他在一所师范 学校教书的

12、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 一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于是他们卖掉了 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他们来到 大海对岸的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 家。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很快就以其特有 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特别撰文推 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1915年弗罗斯特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此后他的诗名日盛,分别于 1924,1931,1937,1

13、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 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晚年的他已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往往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 哲理的境界,他素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这与他诗中大量描写新英格 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有关。波士顿以北多岩石的牧场,殖民地时代的 建筑,耐人寻味的石头围墙,以及那里居民粗犷的感情、耕耘生活的艰辛 等等,都成为诗人作品取之不尽的素材。他的诗把新英格兰的风貌和当地 人的特征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可以说新英格兰乡间生活的各个 侧面,弗罗斯特都写到了。但弗罗斯特并未沉洒于描绘美丽山川和旖旎景 色,他的诗虽然保持了一

14、些传统的形式和格律,气氛也较轻快,但弗罗斯 特认识到了生活的复杂性,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 田园式的思乡情调。在他的笔下,生活既悲惨又快活,既有美也有丑,杂 乱之中又寓有统一。他善于透过现实中的现象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刻的哲 理,而这些又与新英格兰的风景描绘结合在一起。他试图在新英格兰寻觅 到现代美国业已失去的鲜明色调和激清、纯真,使之成为检验和评论现代 文明城市的标准,弗罗斯特的杰出贡献之一正在于此。弗罗斯特也常被称 为“过渡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 期。弗罗斯特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他的诗风朴实无华,未受过多 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当许多诗

15、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他却坚持使 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并从中发掘出独特的智慧和未选择的路哲理,描写上则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能让人常读常新。 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 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 间(1916)中。在这首诗中,他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揉合起来, 阐明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 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 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其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全诗一共 4节,可分为两层。第1-2节为第一层: 第1节交代了树林里有两条道路, 其中

16、的一条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深处, 诗人处在岔路口,面临着抉择;第 2节诗人叙写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它“荒草萎萎,十分幽寂”,但诗人认为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的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这一重矛盾中诗人描述了 “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感 到的遗憾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 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第二重矛盾是在明了了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 之后,究竟选择哪一条路的问题。在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之后,“我” 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想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可这显然是 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

17、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 难以再回返”。但诗人选择了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虽然他知 道另一条路可能平坦通畅,可他仍然选择了那条幽寂荒凉的路。如果我们 联系到诗人自己在写诗与在师范学校教书之间的选择,或许能更深入地理 解这首诗。如果说在师范学校教书是一条平坦通畅的生活道路,那么写诗 的道路则可以说充满了幽寂荒凉。但在这两种生活中,诗人最终选择了后 者,虽然在蓦然回首时,他有时也会想到如果去走前一条路会是怎样,这 也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都会遇到的困惑。在第三节中, 诗人交代尽管“我”对另一条路也是留恋的,但却宁愿走一条别人很少走 的路。这表明了 “我”不愿随俗的心迹,沿着选定的路

18、走下去的决心。但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此处流露出了一些踌躇,一丝矛盾,可这并非担心自 己的选择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人只能选择一条路而感到的遗憾。他认识到 选择使自己失去了另外的可能性,而那边的风景或许也很迷人,有另外的 不为自己所知的乐趣。接下来的第四节,“我”遥想到未来或许会回首往 事,或许会意识到此时路的选择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这里,诗人将全诗的 思绪推到了最高潮,他将“黄色树林”里的两条路与可能不同的人生道路 结合了起来,让我们意识到这偶然的选择或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诗 歌在这里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想像与思索的空间。诗歌的题目是“未 选择的路”,在写实层面诗人描写的是在一个树林中,人对不

19、同道路的选 择,但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在这首 诗里,诗人不仅写了他在不同道路间的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当他选择了 一条路的时候,他又对另一条路充满了感情与遐想。在这里,诗人强调了 人生的偶然性与神秘性,提醒我们人生本来就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当我 们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时,本来是会有岔路口可能将我们带到另外的道路上 去的,而在我们面临选择时,不同的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命运。 这或许是不经意的选择,将来蓦然回首时,我们才可能知道它多么深地影 响了我们的生活。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但以具体的描写入手,我们 首先看到的便是黄色树林中的两条道路,但诗人的笔触却将这朴素场

20、景的 描述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这里,象征手法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 使言简意赅的描写具有了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每一个 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 思索。“路”是此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既是具体的道路,也具有人生道 路的象征意义。古今中外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使用了道路的这种双重意义, 比如屈原的诗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鲁迅也 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都赋予了“路”以不同的含义,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与态度。在此诗中,诗人 通过对未选择的道路眷恋与遐想,向我们昭示了人生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以及

21、只能走一条路的遗憾。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便为我们开启了另外的可 能性。参考书目:世界抒情诗选,刘湛秋、雷霆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英美文学选读第二册,杨岂深、龙文佩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版。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 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 写作并出版了 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 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 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 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

22、。19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放弃他在一所师范 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于是他们卖掉了 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他们来到 大海对岸的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 家。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很快就以其特有 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特别撰文推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1915年弗罗斯特回到美国

23、,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此后他的诗名日盛,分别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 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晚年的他已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往往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 哲理的境界,他素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这与他诗中大量描写新英格 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有关。波士顿以北多岩石的牧场,殖民地时代的 建筑,耐人寻味的石头围墙,以及那里居民粗犷的感情、耕耘生活的艰辛 等等,都成为诗人作品取之不尽的素材。他的诗把新英格兰的风貌和当地 人的特征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可以说新英格兰乡间生活的各个 侧面,

24、弗罗斯特都写到了。但弗罗斯特并未沉洒于描绘美丽山川和旖旎景 色,他的诗虽然保持了一些传统的形式和格律,气氛也较轻快,但弗罗斯 特认识到了生活的复杂性,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 田园式的思乡情调。在他的笔下,生活既悲惨又快活,既有美也有丑,杂 乱之中又寓有统一。他善于透过现实中的现象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刻的哲 理,而这些又与新英格兰的风景描绘结合在一起。他试图在新英格兰寻觅 到现代美国业已失去的鲜明色调和激清、纯真,使之成为检验和评论现代 文明城市的标准,弗罗斯特的杰出贡献之一正在于此。弗罗斯特也常被称为“过渡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 期。弗罗斯特的诗歌

25、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他的诗风朴实无华,未受过多 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当许多诗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他却坚持使 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并从中发掘出独特的智慧和 哲理,描写上则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能让人常读常新。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 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 间(1916)中。在这首诗中,他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揉合起来, 阐明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 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 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其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全诗一

26、共 4节,可分为两层。第1-2节为第一层: 第1节交代了树林里有两条道路, 其中的一条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深处, 诗人处在岔路口,面临着抉择;第 2节诗人叙写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它“荒草萎萎,十分幽寂”,但诗人认为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我”的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 这一重矛盾中诗人描述了 “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感 到的遗憾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 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第二重矛盾是在明了了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 之后,究竟选择哪一条路的问题。在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之后,“我” 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

27、,想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可这显然是 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 难以再回返”。但诗人选择了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虽然他知 道另一条路可能平坦通畅,可他仍然选择了那条幽寂荒凉的路。如果我们 联系到诗人自己在写诗与在师范学校教书之间的选择,或许能更深入地理 解这首诗。如果说在师范学校教书是一条平坦通畅的生活道路,那么写诗 的道路则可以说充满了幽寂荒凉。但在这两种生活中,诗人最终选择了后 者,虽然在蓦然回首时,他有时也会想到如果去走前一条路会是怎样,这 也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都会遇到的困惑。在第三节中, 诗人交代尽管“我”对另一条路也是

28、留恋的,但却宁愿走一条别人很少走 的路。这表明了 “我”不愿随俗的心迹,沿着选定的路走下去的决心。但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此处流露出了一些踌躇,一丝矛盾,可这并非担心自 己的选择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人只能选择一条路而感到的遗憾。他认识到 选择使自己失去了另外的可能性,而那边的风景或许也很迷人,有另外的 不为自己所知的乐趣。接下来的第四节,“我”遥想到未来或许会回首往 事,或许会意识到此时路的选择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这里,诗人将全诗的 思绪推到了最高潮,他将“黄色树林”里的两条路与可能不同的人生道路 结合了起来,让我们意识到这偶然的选择或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诗 歌在这里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想像与

29、思索的空间。诗歌的题目是“未 选择的路”,在写实层面诗人描写的是在一个树林中,人对不同道路的选 择,但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在这首 诗里,诗人不仅写了他在不同道路间的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当他选择了 一条路的时候,他又对另一条路充满了感情与遐想。在这里,诗人强调了 人生的偶然性与神秘性,提醒我们人生本来就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当我 们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时,本来是会有岔路口可能将我们带到另外的道路上 去的,而在我们面临选择时,不同的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命运。这或许是不经意的选择,将来蓦然回首时,我们才可能知道它多么深地影 响了我们的生活。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但以

30、具体的描写入手,我们 首先看到的便是黄色树林中的两条道路,但诗人的笔触却将这朴素场景的 描述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这里,象征手法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 使言简意赅的描写具有了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每一个 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 思索。“路”是此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既是具体的道路,也具有人生道 路的象征意义。古今中外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使用了道路的这种双重意义, 比如屈原的诗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鲁迅也 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都赋予了“路”以不同的含义,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与态度。在此

31、诗中,诗人 通过对未选择的道路眷恋与遐想,向我们昭示了人生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以及只能走一条路的遗憾。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便为我们开启了另外的可 能性。参考书目:世界抒情诗选,刘湛秋、雷霆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英美文学选读第二册,杨岂深、龙文佩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版。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 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 写作并出版了 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 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 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

32、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放弃他在一所师范 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 一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于是他们卖掉了 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他们来到 大海对岸的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 家。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很快就以其特有 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美国著名诗人庞德

33、特别撰文推 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1915年弗罗斯特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此后他的诗名日盛,分别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 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晚年的他已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往往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 哲理的境界,他素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这与他诗中大量描写新英格 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有关。波士顿以北多岩石的牧场,殖民地时代的 建筑,耐人寻味的石头围墙,以及那里居民粗犷的感情、耕耘生活的艰辛 等等,都成为诗人作品取之不尽的素材。他的诗把新英格兰的

34、风貌和当地 人的特征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可以说新英格兰乡间生活的各个 侧面,弗罗斯特都写到了。但弗罗斯特并未沉洒于描绘美丽山川和旖旎景 色,他的诗虽然保持了一些传统的形式和格律,气氛也较轻快,但弗罗斯 特认识到了生活的复杂性,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田园式的思乡情调。在他的笔下,生活既悲惨又快活,既有美也有丑,杂 乱之中又寓有统一。他善于透过现实中的现象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刻的哲 理,而这些又与新英格兰的风景描绘结合在一起。他试图在新英格兰寻觅 到现代美国业已失去的鲜明色调和激清、纯真,使之成为检验和评论现代 文明城市的标准,弗罗斯特的杰出贡献之一正在于此。弗罗斯特也常被称

35、 为“过渡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 期。弗罗斯特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他的诗风朴实无华,未受过多 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当许多诗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他却坚持使 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并从中发掘出独特的智慧和 哲理,描写上则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能让人常读常新。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 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 间(1916)中。在这首诗中,他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揉合起来, 阐明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 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 和简洁

36、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其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全诗一共 4节,可分为两层。第1-2节为第一层: 第1节交代了树林里有两条道路, 其中的一条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深处, 诗人处在岔路口,面临着抉择;第 2节诗人叙写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它“荒草萎萎,十分幽寂”,但诗人认为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的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这一重矛盾中诗人描述了 “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感到的遗憾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 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第二重矛盾是在明了了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 之后,究竟选择哪

37、一条路的问题。在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之后,“我” 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想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可这显然是 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 难以再回返”。但诗人选择了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虽然他知 道另一条路可能平坦通畅,可他仍然选择了那条幽寂荒凉的路。如果我们 联系到诗人自己在写诗与在师范学校教书之间的选择,或许能更深入地理 解这首诗。如果说在师范学校教书是一条平坦通畅的生活道路,那么写诗 的道路则可以说充满了幽寂荒凉。但在这两种生活中,诗人最终选择了后 者,虽然在蓦然回首时,他有时也会想到如果去走前一条路会是怎样,这 也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

38、在人生的岔路口都会遇到的困惑。在第三节中, 诗人交代尽管“我”对另一条路也是留恋的,但却宁愿走一条别人很少走 的路。这表明了 “我”不愿随俗的心迹,沿着选定的路走下去的决心。但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此处流露出了一些踌躇,一丝矛盾,可这并非担心自 己的选择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人只能选择一条路而感到的遗憾。他认识到 选择使自己失去了另外的可能性,而那边的风景或许也很迷人,有另外的 不为自己所知的乐趣。接下来的第四节,“我”遥想到未来或许会回首往 事,或许会意识到此时路的选择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这里,诗人将全诗的 思绪推到了最高潮,他将“黄色树林”里的两条路与可能不同的人生道路 结合了起来,让我们意识到这

39、偶然的选择或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诗 歌在这里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想像与思索的空间。诗歌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在写实层面诗人描写的是在一个树林中,人对不同道路的选 择,但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在这首 诗里,诗人不仅写了他在不同道路间的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当他选择了 一条路的时候,他又对另一条路充满了感情与遐想。在这里,诗人强调了 人生的偶然性与神秘性,提醒我们人生本来就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当我 们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时,本来是会有岔路口可能将我们带到另外的道路上 去的,而在我们面临选择时,不同的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命运。这或许是不经意的选择,将来蓦然回首时

40、,我们才可能知道它多么深地影 响了我们的生活。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但以具体的描写入手,我们 首先看到的便是黄色树林中的两条道路,但诗人的笔触却将这朴素场景的 描述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这里,象征手法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 使言简意赅的描写具有了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每一个 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 思索。“路”是此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既是具体的道路,也具有人生道 路的象征意义。古今中外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使用了道路的这种双重意义, 比如屈原的诗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鲁迅也 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41、了路”。他们都赋予了“路”以不同的含义,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与态度。在此诗中,诗人 通过对未选择的道路眷恋与遐想,向我们昭示了人生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以及只能走一条路的遗憾。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便为我们开启了另外的可 能性。参考书目:世界抒情诗选,刘湛秋、雷霆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英美文学选读第二册,杨岂深、龙文佩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版。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 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 写作并出版了 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 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

42、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 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放弃他在一所师范 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 一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于是他们卖掉了 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他们来到 大海对岸的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 家。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

43、版了,很快就以其特有 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特别撰文推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1915年弗罗斯特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此后他的诗名日盛,分别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 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晚年的他已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往往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 哲理的境界,他素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这与他诗中大量描写新英格 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有关。波士顿以北多岩石的牧场,殖民地时代的 建筑,耐人寻味的石头围墙,以及那里居民粗犷的感情

44、、耕耘生活的艰辛等等,都成为诗人作品取之不尽的素材。他的诗把新英格兰的风貌和当地 人的特征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可以说新英格兰乡间生活的各个 侧面,弗罗斯特都写到了。但弗罗斯特并未沉洒于描绘美丽山川和旖旎景 色,他的诗虽然保持了一些传统的形式和格律,气氛也较轻快,但弗罗斯 特认识到了生活的复杂性,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 田园式的思乡情调。在他的笔下,生活既悲惨又快活,既有美也有丑,杂 乱之中又寓有统一。他善于透过现实中的现象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刻的哲 理,而这些又与新英格兰的风景描绘结合在一起。他试图在新英格兰寻觅 到现代美国业已失去的鲜明色调和激清、纯真,使之成为检验和评

45、论现代 文明城市的标准,弗罗斯特的杰出贡献之一正在于此。弗罗斯特也常被称 为“过渡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 期。弗罗斯特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他的诗风朴实无华,未受过多 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当许多诗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他却坚持使 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并从中发掘出独特的智慧和 哲理,描写上则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能让人常读常新。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 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 间(1916)中。在这首诗中,他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揉合起来, 阐明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

46、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 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其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全诗一共 4节,可分为两层。第1-2节为第一层 第1节交代了树林里有两条道路, 其中的一条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深处,诗人处在岔路口,面临着抉择;第 2节诗人叙写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它 “荒草萎萎,十分幽寂”,但诗人认为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的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这一重矛盾中诗人描述了 “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感 到的遗憾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 凉,充满

47、着引人探索的诱惑。第二重矛盾是在明了了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 之后,究竟选择哪一条路的问题。在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之后,“我” 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想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可这显然是 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 难以再回返”。但诗人选择了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虽然他知 道另一条路可能平坦通畅,可他仍然选择了那条幽寂荒凉的路。如果我们 联系到诗人自己在写诗与在师范学校教书之间的选择,或许能更深入地理 解这首诗。如果说在师范学校教书是一条平坦通畅的生活道路,那么写诗 的道路则可以说充满了幽寂荒凉。但在这两种生活中,诗人最终选择了后 者,虽然在蓦然

48、回首时,他有时也会想到如果去走前一条路会是怎样,这 也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都会遇到的困惑。在第三节中, 诗人交代尽管“我”对另一条路也是留恋的,但却宁愿走一条别人很少走 的路。这表明了 “我”不愿随俗的心迹,沿着选定的路走下去的决心。但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此处流露出了一些踌躇,一丝矛盾,可这并非担心自 己的选择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人只能选择一条路而感到的遗憾。他认识到 选择使自己失去了另外的可能性,而那边的风景或许也很迷人,有另外的 不为自己所知的乐趣。接下来的第四节,“我”遥想到未来或许会回首往 事,或许会意识到此时路的选择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这里,诗人将全诗的 思绪推到了最高潮,

49、他将“黄色树林”里的两条路与可能不同的人生道路 结合了起来,让我们意识到这偶然的选择或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诗 歌在这里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想像与思索的空间。诗歌的题目是“未 选择的路”,在写实层面诗人描写的是在一个树林中,人对不同道路的选 择,但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在这首 诗里,诗人不仅写了他在不同道路间的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当他选择了 一条路的时候,他又对另一条路充满了感情与遐想。在这里,诗人强调了 人生的偶然性与神秘性,提醒我们人生本来就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当我 们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时,本来是会有岔路口可能将我们带到另外的道路上 去的,而在我们面临选择时

50、,不同的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命运。 这或许是不经意的选择,将来蓦然回首时,我们才可能知道它多么深地影 响了我们的生活。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但以具体的描写入手,我们 首先看到的便是黄色树林中的两条道路,但诗人的笔触却将这朴素场景的 描述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这里,象征手法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 使言简意赅的描写具有了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每一个 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 思索。“路”是此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既是具体的道路,也具有人生道 路的象征意义。古今中外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使用了道路的这种双重意义, 比如屈原的诗中有“路漫漫其修远

51、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鲁迅也 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都赋予了“路”以不同的含义,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与态度。在此诗中,诗人 通过对未选择的道路眷恋与遐想,向我们昭示了人生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以及只能走一条路的遗憾。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便为我们开启了另外的可 能性。参考书目:世界抒情诗选,刘湛秋、雷霆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英美文学选读第二册,杨岂深、龙文佩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版。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 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 写作并出版了 10部诗集。罗伯特

52、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 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 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 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放弃他在一所师范 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 一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于是他们卖掉了 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他们来到 大海对岸的英国,在离伦

53、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 家。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很快就以其特有 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特别撰文推 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1915年弗罗斯特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此后他的诗名日盛,分别于 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 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晚年的他已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往往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 哲理的境界,他素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这与他诗中大量描写新英格 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有关。

54、波士顿以北多岩石的牧场,殖民地时代的 建筑,耐人寻味的石头围墙,以及那里居民粗犷的感情、耕耘生活的艰辛 等等,都成为诗人作品取之不尽的素材。他的诗把新英格兰的风貌和当地 人的特征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可以说新英格兰乡间生活的各个 侧面,弗罗斯特都写到了。但弗罗斯特并未沉洒于描绘美丽山川和旖旎景 色,他的诗虽然保持了一些传统的形式和格律,气氛也较轻快,但弗罗斯 特认识到了生活的复杂性,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 田园式的思乡情调。在他的笔下,生活既悲惨又快活,既有美也有丑,杂 乱之中又寓有统一。他善于透过现实中的现象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刻的哲 理,而这些又与新英格兰的风景描绘结合

55、在一起。他试图在新英格兰寻觅 到现代美国业已失去的鲜明色调和激清、纯真,使之成为检验和评论现代 文明城市的标准,弗罗斯特的杰出贡献之一正在于此。弗罗斯特也常被称 为“过渡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 期。弗罗斯特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他的诗风朴实无华,未受过多 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当许多诗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他却坚持使 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并从中发掘出独特的智慧和 哲理,描写上则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能让人常读常新。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 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 间(1916)中。在这首诗中,他把思想情感和富有

56、象征的意象揉合起来, 阐明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 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 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其语言质朴自然,但 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全诗一共 4节,可分为两层。第1-2节为第一层: 第1节交代了树林里有两条道路, 其中的一条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深处, 诗人处在岔路口,面临着抉择;第 2节诗人叙写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它“荒草萎萎,十分幽寂”,但诗人认为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的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这一重矛盾中诗人描述了 “我”站在岔路口,为不

57、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感 到的遗憾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 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第二重矛盾是在明了了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 之后,究竟选择哪一条路的问题。在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之后,“我” 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想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可这显然是 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 难以再回返”。但诗人选择了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虽然他知 道另一条路可能平坦通畅,可他仍然选择了那条幽寂荒凉的路。如果我们 联系到诗人自己在写诗与在师范学校教书之间的选择,或许能更深入地理 解这首诗。如果说在师范学校教书是一条平坦通畅的生活道路

58、,那么写诗 的道路则可以说充满了幽寂荒凉。但在这两种生活中,诗人最终选择了后 者,虽然在蓦然回首时,他有时也会想到如果去走前一条路会是怎样,这 也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都会遇到的困惑。在第三节中, 诗人交代尽管“我”对另一条路也是留恋的,但却宁愿走一条别人很少走 的路。这表明了 “我”不愿随俗的心迹,沿着选定的路走下去的决心。但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此处流露出了一些踌躇,一丝矛盾,可这并非担心自 己的选择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人只能选择一条路而感到的遗憾。他认识到 选择使自己失去了另外的可能性,而那边的风景或许也很迷人,有另外的 不为自己所知的乐趣。接下来的第四节,“我”遥想到未来或许会

59、回首往 事,或许会意识到此时路的选择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这里,诗人将全诗的 思绪推到了最高潮,他将“黄色树林”里的两条路与可能不同的人生道路 结合了起来,让我们意识到这偶然的选择或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诗 歌在这里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想像与思索的空间。诗歌的题目是“未 选择的路”,在写实层面诗人描写的是在一个树林中,人对不同道路的选 择,但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在这首 诗里,诗人不仅写了他在不同道路间的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当他选择了 一条路的时候,他又对另一条路充满了感情与遐想。在这里,诗人强调了 人生的偶然性与神秘性,提醒我们人生本来就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当我

60、 们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时,本来是会有岔路口可能将我们带到另外的道路上 去的,而在我们面临选择时,不同的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命运。 这或许是不经意的选择,将来蓦然回首时,我们才可能知道它多么深地影 响了我们的生活。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但以具体的描写入手,我们 首先看到的便是黄色树林中的两条道路,但诗人的笔触却将这朴素场景的 描述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这里,象征手法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 使言简意赅的描写具有了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每一个 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 思索。“路”是此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既是具体的道路,也具有人生道 路的

61、象征意义。古今中外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使用了道路的这种双重意义, 比如屈原的诗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鲁迅也 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都赋予了“路”以不同的含义,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与态度。在此诗中,诗人 通过对未选择的道路眷恋与遐想,向我们昭示了人生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以及只能走一条路的遗憾。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便为我们开启了另外的可 能性。参考书目:世界抒情诗选,刘湛秋、雷霆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英美文学选读第二册,杨岂深、龙文佩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版。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 斯特堪

62、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 写作并出版了 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 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 后肄业,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徒步漫游过许多 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放弃他在一所师范 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到异地去闯 一条路,找一个生活水平比较低,但更利于写诗的环境。于是他们卖掉

63、了 祖父遗传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他们来到 大海对岸的英国,在离伦敦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的新 家。不久之后,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很快就以其特有 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特别撰文推荐,说它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1915年弗罗斯特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此后他的诗名日盛,分别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 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晚年的他已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的诗往往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 哲理的

64、境界,他素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这与他诗中大量描写新英格 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有关。波士顿以北多岩石的牧场,殖民地时代的 建筑,耐人寻味的石头围墙,以及那里居民粗犷的感情、耕耘生活的艰辛 等等,都成为诗人作品取之不尽的素材。他的诗把新英格兰的风貌和当地 人的特征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可以说新英格兰乡间生活的各个 侧面,弗罗斯特都写到了。但弗罗斯特并未沉洒于描绘美丽山川和旖旎景 色,他的诗虽然保持了一些传统的形式和格律,气氛也较轻快,但弗罗斯 特认识到了生活的复杂性,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 田园式的思乡情调。在他的笔下,生活既悲惨又快活,既有美也有丑,杂 乱之中又寓有

65、统一。他善于透过现实中的现象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刻的哲 理,而这些又与新英格兰的风景描绘结合在一起。他试图在新英格兰寻觅 到现代美国业已失去的鲜明色调和激清、纯真,使之成为检验和评论现代 文明城市的标准,弗罗斯特的杰出贡献之一正在于此。弗罗斯特也常被称 为“过渡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 期。弗罗斯特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他的诗风朴实无华,未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当许多诗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他却坚持使 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并从中发掘出独特的智慧和 哲理,描写上则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能让人常读常新。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 1915年,最初收录于他的第三本诗集山 间(1916)中。在这首诗中,他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揉合起来, 阐明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 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 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其语言质朴自然,但 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全诗一共 4节,可分为两层。第1-2节为第一层: 第1节交代了树林里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