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5688536 上传时间:2021-07-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孟子正义,作 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期邹国人,是我国伟大的 思想 家、教育家、文学家,是继孔子 之后的第二代儒家学派创始人,被 后人尊称为亚圣。2、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的思 想和政治言论的书。3、本文选自 孟子正义,其书 主要内容是 儒家思想,是一部儒家的 重要著作。二、字词积累1、字音识记吠(qu的)亩 傅说(yu 6 )曾(z en力益 胶鬲(g e )空(k mg)乏(f a)yu6傅b i拂逸士皿拂shu6说f 口拂说此z 6ng 曾血f一c eng 曾丝2、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

2、衡通:横” 梗塞,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 辅佐)。3、一词多义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背,不顺)。(拂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舜发于吠山之中 (介词,从)。故大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而死于安乐也(由于、在)。舜发于吠亩之中(举,被任用)。 幻发于声(表现)。而后作(承接连词)。而一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4、词类活用(1)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困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的便动用法、便受到阻挠

3、。(6)所以动心忍性。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坚韧。(7)人恒过。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 犯过失。5、古今异义(1)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2)管夷吾举于士。1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3)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4)而后喻。古义:晓喻,明白。今义:比喻。于是人也。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14)空乏使他穷困缺乏。空,6、划分节奏(1)故/将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3)行/拂乱其所为。(4)舜/发于吠亩之中。7、解释词语(1)选自孟子正义。(2)发起,指被任用。

4、(3)吠亩田间,田地。(4)举被任用选拔的意思。(5)筑捣土用的杵。(6)举举荐。(7) 士这里指主管狱囚的法官。(8)市指做买卖的市井之间。任:责任,担子。(9)苦其心志 使他的心志困苦。心志、意志。(10)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11)饿其体肤 使他经受饥饿、 形容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 穷困。(15)行拂乱其所为 他的每一行 为总不能让他如愿。行,指每一行为, 每做一件事。拂,违背。其所为,指 其心所欲为,意即愿望。(16)所以用这些来。(17)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意震动, 使他的性情坚韧。忍,使坚忍、坚韧。(18)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能 力。曾,通“增;增加。益,增加。所 不能,指原先

5、所不具备的能力。(19)恒过意思指常会犯错误。 恒,常。过,过失,这里作动词,指 犯错误。(20)困于心心意受到困扰。(21)衡于虑思虑受到阻塞。衡, 通“横”梗塞,不顺。(22)作奋起,指有所作为。肌肤消瘦。征、征验、表现。色、脸色(23)征于色把心情表露在脸上。(24)发于声指思想通过语言表 露出来。(25)喻晓喻,明白。(26)入:在里面,指国内。(27)法家拂士 法家,指坚持法 度纪律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 士。拂(bi)通“弼”辅佐。(28)出在外面,指国外。(29)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 和外来的祸患。(30)生于忧患 忧愁祸患(能激 发人奋发)。(31)死于安乐安逸享乐能使人

6、死亡。三、原文填空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本文过渡旬: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3、造就人才客观因素:在思想上 表现为:苦其心志。在身体上表现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表现为:行拂乱其所为。最终 达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造就人才主观因素: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国家灭亡原因: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贝1无敌国外患者 。(就国家而言 “死于安乐”的原因是)6、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抑 郁可以亡身。”与孟封于忧患,死于安 乐这句话相似。7 .勾践灭吴印证了孟子的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7、的说法。四、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降重担给这样的人。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 的筋骨劳累。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意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原先所不具备的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能力。4、困于心,衡于虑。心意受到困扰,思虑受到阻塞。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 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 邻国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往往会灭亡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这样人们就明白了忧愁患害使人 能够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能使人 死亡。7、人: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

8、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8 、 舜发于吠亩之中。舜是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的。五、阅读理解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首先例举了六位英雄人物出 身卑微、经历磨难、最终担当大任、 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从中得出结论, 人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磨难。然后 从从正面到反面,从个人到治国,论 证了经受磨难的重要性。最后明名中 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用了什 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段充当事实论据,运用举例论 证的方法,1、充当事实论据,引出了 下文的议论,同时也引出了中心论点。 2、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的 证明了人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磨难 的道理。3、

9、还运用了排比修辞,使文 章增强气势,节奏鲜明,给人有一气 呵成之感,更有说服力。4、“是人”指什么?人能担当大任 的先决条件(客观条件)是什么?文 章从哪几方面阐述?答:“是人”指文章所指的六个英雄 人物,以及生活中与其相似的人物。先决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具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身体上、行动上、思想上三方 面阐述。5、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担大任?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人在磨难中有什么益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人怎样才能生存发展?(用几个字来说)改、作、喻。8、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a.人

10、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b.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 外患者,国常在。9、课文着重证明论点的哪一方 面?请分别补充一个道理、事实(论 据)。补充“死于安乐”的道理市实(论 据)。a.着重论证“生于忧患:生于忧患道理论据:a.古人大业 成,皆自忧患始。巳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绮少伟男。c.吃得苦中苦,方为 人上人。d.烈火炼真金,逆境试强者。“生于忧患”事实论据:a.贝多 芬耳聋的情况下,写出生命交响曲。 b.刘备从小卖草鞋,最终建立蜀汉王 朝。c.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圆复国 梦。d.霍金全身瘫痪,写出震惊世界的时间简史。 e.朱元璋,穷困放牛 娃,创建大明朝。“死于安乐

11、”道理论据:a.自古雄 才多磨难,从来纨绮少伟男。b.乐不思 蜀。c.玩物丧志。死于安乐事实论据:a.商纣王沉 迷洒色,造鹿台,最终导致国家覆灭。 b.夏桀肉林酒池,骄奢淫逸,最终导致 国家覆灭。c.周幽王,为搏美人一笑, 烽火戏诸侯、国家灭亡。10、一、二、三段分别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声,而后喻9 .举例论证。10 道理论证。11 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11、最后一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 明中心论点。1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 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 你从选文二段为例加以分析。这段文字从“必先”领起“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具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句

12、,读起 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 组句子旬势比较整齐,以短句为主, 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 句子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13、选文第三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 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以正面进行推 论的是哪句话?a.正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 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b.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4、第一段运用排比句的作用是?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引出下文 议论,有力的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 境中造就的道理。15、简述第三段论证思路?作者首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阐述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 要性,这是从正面论证;接着从个人 成才推到死于安乐,说明

13、了逆境对治 理国家的重要性,这是从反面论证。16、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上联:历经忧患成大器。下联:享受安乐心衰弱。1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 物的经历,强调了 “逆境能成才”,在今 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 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a.人才的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逆 境和顺境、而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在逆境中意志坚强,不怕困难,就能 成才,在顺境中不骄傲自大,不安与 享乐,那么良好的环境就能促使他成 才。b.举例:巨富李嘉诚之子李泽 辉,靠自己的努力成为科技精英,成 为香港第二富。南丁格尔是富家女, 靠自己的爱心与努力成为世界红十字 协会的创始人。18、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没有失去现实意义。从国家方面 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刻要有 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时刻铭记“落 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致力于本国的经 济、文化、国防力量发展,才能使自 己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从个人方面来看:俗话说“人无远 虑,必有近忧”想到个人而言,作为一 名中学生、我们不可安逸享乐、要明 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 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争取早日 成才。19、从个人成才的角度,谈一谈学 了本文后你对本文的启示。我明白了成才不仅需要能经受住 种种磨练的考验,而且还要有坚强的 意志,不被苦难击倒,持之以恒

15、,只 有这样才能终有所成。2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理解。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因为只有忧愁祸患,才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 乐会使人灭亡。告诫我们在平时生活 中需要培养自己,不怕吃苦,勇于吃 苦的精神,要居安思危。不要贪图享 受,安逸懒惰,不思进取。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注,是一 部道家著作,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 列 御寇所著、本文是一篇 寓言故事。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避子子孙孙,永远没有穷尽。但山不返。指通豫南“指”通直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r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般有。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戚置。无陇断焉

16、。“陇通,密丘。、翻译句子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苦于山北的阻塞,出入都要绕道。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夫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3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4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的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5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会再增高,何愁什么挖不平呢?6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7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你老年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 丝草木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土石怎 么样呢?四、课文原句填空1 . 愚公移山

17、原因: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2 .愚公移山目的: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3 .其妻疑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置土石?4 .如何解决土石问题:投诸渤海之 尾,隐土之北。5 .众人支持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 入之迂也。路途遥远的句子: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6 .智叟阻止愚公挖山与第二段照应 的句子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7 .愚公驳斥智叟的理由(观点)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 i )也,而山不 加增,何苦而不平?8 .操蛇之神的反应是: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9 .天帝感动的

18、原因是 帝感其诚。10 .愚公坚信能成功的句子:子子孙 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五、读原文,答问题1 . 愚公移山的困难:山高且大, 年老人少,路途遥远,工具简陋。2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举例说明a. 善于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b. 对比愚公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孀妻和智叟的对比,烘托开 头与两座山的高大,路途遥远,都 烘托了愚公的持之以恒的精神。3 .如何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的,智叟确实是“智”的。而本篇 歌颂的是坚韧不拔的力量,从这样 的角度看,愚公很智慧,应说智公 愚叟。智叟用静止的眼光看事情, 对待困难采取冷漠逃避,自作聪明 的方

19、法。而愚公用长远的眼光看事 情,积极奋斗。4 .找出文中愚公妻子在愚公移山的质疑句子以及智叟阻止愚公的旬子。分析在感情态度上的不同。愚公妻子的质疑句子: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智叟的阻止: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从态度上讲,妻子献疑,智叟反对制止从情感上讲,妻子关切,智叟嘲笑5 .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a. 以神话结尾,突出愚公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b. 增加想象力c. 照应文章开头d. 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必胜的信心,是对人们不懈斗争精神的歌颂6 .古代的神话、寓言所反映的情感意念与本文相似,举两个例子a.夸父追日b.精卫填海7 .联

20、系实际,我们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人类永远要面对各种困难,永远需 要乐思进取,需要有必胜的决心和 顽强意志。8 .解释出自本文的成语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象愚笨。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六、生字r 所 j i ch(!ng s 6yj_晨j力仞冀州塞迂cengh ej b en曾/、能荷担者箕畚sh u qng孀ch enku iw U始靛穷贵亡以应cud一厝朔东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七、解词方七百里方一一指面积。年且九十且一一副词,将近。

21、面山而居面向着。惩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出入之迂迂(yu) 曲折、绕远。聚室而谋 召集全家来商量。室,家。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阻。指通豫南 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通。汉阴 汗水南岸。在古代汉语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则相反,水北 为阳,水南为阴。汉阴在汗水之南。杂然相许 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 纷地,这里有异口同声的意思。许, 赞同。献疑提出疑难。曾不能曾一一副词,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样? ”如何;就是把怎么样的意思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放。投诸渤海之屋把它扔到渤海边上。诸,就是“之于:荷担者荷,负荷,挑叩 敲,打箕畚 这里指用箕

22、畚盛装土石。畚,土筐靛换牙易交换,交替反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毛指草木其 加在,如一何前面,用来加强反问语气虽即使穷匮穷尽苦 愁操持、拿已 停止陇断高地阻隔八、特殊句式且焉置土石(倒装旬)甚矣,汝之不惠(倒装旬)帝感其诚(被动旬)九、古今异义_1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2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3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4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5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6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7荷古义:扛今义:荷花8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1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12惩古义:苦于,被所苦 今义:惩罚十、词

23、性活用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4聚: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十一、一词多义1方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3周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4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5具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 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 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问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7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9而面山而居【表修饰】 何苦 而不平 【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