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试题参考[1]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25526366 上传时间:2021-07-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8.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经济地理学试题参考[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试题参考[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试题参考[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试题参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试题参考[1](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地理学院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文化转向: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 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 关系、 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 ,而现代

2、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 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 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 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 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P89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1) 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1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2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

3、总体上受益最大。(2) 经济学上的意义1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2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 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 3 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 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简述韦伯的运输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首先, 考虑运费指向理论。 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域差异,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4、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运费指向的影响程度, 提出了 “原料指数”的概念,即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原料指数大小不同的原料,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对于仅一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地,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 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当原料地有多个时,韦伯使用了范力农构架找出生产地的最佳区位,即对于多原料地和市场的区位多边形而言,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位多边形。其次,考虑劳动费指向论。用劳动费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即考察运

5、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 “劳动费指数” 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如果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 而不是决定因素。为此,他又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大, 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 说明劳动费指向性强;劳动系数小,说明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最后, 考虑集聚指向论。 利用集聚指向论, 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的基础上,产生第二次偏移。 将集聚与分散因

6、子作为考察对象, 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 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 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 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为了判断集聚的可能性, 他提出了加工系数的概念, 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大,则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大;反之,集聚的可能性就小。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普雷德行为区位理论认为, 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 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 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

7、那么, 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 他重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 行为矩阵由拥有信息水平和利用信息能力构成, 各个决策者均可在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中表示出来。P113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基本前提第一, 均质平原: 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匀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 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

8、布局。第二,交通条件相同: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第三,就近消费: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第四, 商品价格与质量相同, 交通费由消费者承担: 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第四, 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第五, 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9、。(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一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单一企业形成的圆形市场区; 多个企业形成多个圆形市场区; 多个企业的多个圆形市场区竞争达到均衡形。 成正六边形的市场区结构。( 3)各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系列,即:1, 3, 9, 27, 81,。从中看出,是按 3 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 K=3 的 中心地系统。( 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 2, 6, 18, 54,。 从区域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是其上一级中心地数量的 3 倍。( 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10、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 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2) 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 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 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 4, 16, 64, 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 K=4 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

11、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间数量关系为: 1 , 3,12, 48,192,。(3)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 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 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7, 49, 343,。它是以7的倍数增加,形成以K = 7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 6, 42, 294, 2058,。(4)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12、2)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 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 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 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3)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基础的社会生活。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营利性服务企业区位选择具有层次性:(一)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在某一个城市布局时至少应该考虑的因素: ( 1) 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 ( 2)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 ( 3)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的分配状况; ( 4) 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 ( 5) 其他竞争者的数量、 规模和质

13、量;( 6)竞争程度等。(二)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城市内部某区域布局至少应该考虑的因素: ( 1) 服务区和具体服务设施对顾客的吸引力;( 2)竞争企业的量与质;3)到达该服务设施的交通通达性; ( 4)该区域的居民特性和风俗习惯;( 5)该区域的空间扩展方向;( 6)该区域的基本概况等。(三)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具体地点布局至少应该考虑的因素: ( 1) 经过该地点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发展潜力;( 2)相邻企业的基本情况;( 3)停车场的充足性;( 4)在该地点布局的综合费用等。P136试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 1)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企业空间扩张应该遵循社会律, 接触扩散和

14、等级扩散,企业空间扩张 (如销售区发展、 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 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接触扩散从发源地开始, 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 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 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 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 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等级扩散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 如城市等级结构, 由上至下地扩散。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 企业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 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 接着进入次大市场, 并以此类推。 并

15、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实际上,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 2)作为一个组织行为,企业空间扩张又受制于组织使其偏离这些规律。中国的特殊环境影响企业按以上两种规律扩张。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 有学者提出中国公司空间扩张的通道扩张假想。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比较分析企业空间演变的四个模式特点及其适用范围(1)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由于工厂所在城镇人口规模不同, 导致其具不同的生产规模。 规模差异进而又引起生产成本差异。 较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初始竞

16、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长。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工厂发展竞争的结果, 少数得以生存, 其市场区也得以扩大,覆盖了原来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沃茨模式的缺陷基于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 对规模经济不很突出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 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 结论的普遍性有限。 假定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而在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2) 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公司从一个地方公司向多国扩展中, 要跨越三种门槛。 每跨越一次门槛, 便引起一次组织 的变形。公司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公司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

17、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 在活动空间带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 必然需要组织变形。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它区域,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区域性公司,跨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3) 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公司扩展的空间结构最内侧代表公司最早建立的中心区。中心区以外代表全国性市场区。最外圈代表世界其它国家(地区) ,被 分成4个部分(IIV),分别代表不同的外国市场。虚线圈出的国家(IV)表 明其具较低接近性。 公司扩展的空间过程公司扩张分为 4 个阶段,参见下图:公司空间扩展的动力在哈坎逊的模型中,市场占领是公司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 市场占领并不是公司空间扩张

18、的惟一动力。 在某些情况下, 保证原材料供应 或接近原材料市场,借助廉价劳动力等因素均可引起公司投资建厂或合并它厂。(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跨国公司发展分为5个阶段:阶段I: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销机 构均位于国家1。通过出口供应海外市场。阶段开始海外扩张阶段田:开 始海外生产。阶段IV: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阶段V:对公司国内 外生产经营的国际网络进行组织调整, 使其趋于合理化。 以上四个模式的共同特 点: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在公司扩张中, 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 。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P164试述跨国公司

19、投资及国别选择的原因跨国投资的原因:(一)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1 .弗农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与企业区位选择联系起来,用来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新产品阶段:特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良好的信息交流 空间,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较高的消费水平,新产品往往技术含量高,宣传费用高,刚 进入市场时价格较高。 这些特点要求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首先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 (如美 国)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市场区范围的扩大,在其它发达国家开始有一部分新产品的生 产,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国际市场。成熟产品阶段: 特点: 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稳定, 实现标准化生产企业重视降低生产成本

20、,当产品的成本(出厂价格运费)高于在当地直接投资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在他国直接投资。 由于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这种国际投资也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特点:产品已经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 生产企业的区位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区域。 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 市场区延伸到发展中国家, 生产企业转移到劳动 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 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 此阶段的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 生产企业 建厂投资(地价、建筑材料等) 、关税等。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的关税差距很大,整机和零 部件的关税也不同。 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巨大的市场, 生产活动和产品 市场进入发展中国家。(二)

21、邓宁的折衷理论5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邓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将企业优势、 内部化优势和投资国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提 出折衷理论来解释跨国投资的原因。1、企业所有权优势,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可以保证其拥有市场的所有权,如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等。公司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策略,以降低经营风险。当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时, 可以考虑将其转让给其他企业获取收益, 如技术转让、 授 权生产、品牌转让、加盟连锁等形式。2、交易内部化优势,直接投资可以实现产品交易的内部化,节约部分成本。如

22、果跨国公司把各种所有权优势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 就要产生外部化交易, 增加成本和风险。 当企业具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时, 可以通过出口产品获得利润, 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3、区位优势,拥有前两种优势的企业,要考虑不同国家生产条件的差异,如土地价格、自然资源状况、劳动力费用等因素,要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选择适当的企业区位。当企业具有以上三种优势时, 才会直接投资, 其他国家具有较好的区位, 则生产企业设置在当地以供应市场需求。关于跨国投资国别选择的原因 :企业进行跨国投资, 主要是受利益驱动。 具体地, 成本、 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 因此,

23、 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 利润取向、 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1 )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的区位便为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生产成本最低或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地。( 2 )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的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否存在下去的关键。可以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 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 当一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 而公司在国内生产出口这一国家受交通运输成本影响, 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受国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影响时,公司便会自然地选择在这一国家直接投资。( 3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把生产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局地原料对

24、区位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资源的区位差异,以及不同工业(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优势,公司必然会在响应国家跨国投资。( 4 ) 从公司地理角度,公司本身是一个生产组织系统。为了公司整体利益, 从战略上考虑,有时公司会在战略重点区位投资建立相应生产或经营机构。 这些战略重点区位, 并不一定是符合以上区位选择原则。结合中国实例,分析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特点答:外国直接投资区位, 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 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带。(1) 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区位:经济中心区区位选择原因: 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 在经济中心区投资, 可以减少因

25、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结合我国19791985 年的合资企业投资数据,我国的外资投资区位也是集中于主要经济中心。(2) 集中于边界地区区位:边界地区。区位选择原因: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 、 “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我国的深圳、珠海、厦门、海口等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 也吸引了很多投资者。 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沿海地区所吸引的外资占全国比例高达90% 以上。(3) 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区位:社会联系密切地区。区位选择原因:

26、 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 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 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中国广东、福建的海外华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其原有的社会联系。试述跨国公司总部区位特征, 并查阅中国相关实例, 分析总部建立后的区域经济效应( “总部经济” )答: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条件。2、畅通的信息渠道。3、便于沟通关键人员。跨国公司总部区位特征: 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 因为大都市区具有以下3种优势: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 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他大都市高度接近性。简述跨国公司研究与

27、开发及机构的区位特征(一) R&D 的区位要求( 1)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消费。(二)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1)公司的R D 区位应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2)对不同类型跨国公司,其 R&D区位分布也有不同。母国市场型公司很少在海外建立R D 。即使少量公司在海外建立R D ,也限于低层次的支持型实验室。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在公司母国建立有R&D机构的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 R D 机构

28、(综合性R D 实验室) 。世界市场型公司(全球运营)具全球取向,而不局限于某一国家市场。这类公司趋于在适宜区位建立国际性和相对独立的专业研究室。 对一国之内公司 R D 区位, 大多数公司的 R D 与公司总部位于同一区位,但R D 的集中程度不如公司总部。( 3)从发展变化角度看,R D 区位有逐渐扩散的趋势。P201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对一个区域而言, 无论技术创新是否发生在本区域, 只要它受到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其结构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如下。( 1)技术创新引起新产品、产业的更替。技术的创新,推动大规模的新产品的生产,并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和部

29、门;或者在同一行业和部门内形成内部分化。这样使得高品质的产品替代低品质的产品,新兴产业替代落后产业。(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技术创新所开发的新产品往往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 技术创新生产出更新、 品质更高的产品, 引导人们争相购买新产品。技术创新,引进健康、保护环境的消费理念。技术创新,相对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人们会最求更高的精神满足。(3)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 技术创新会直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论理规范、 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就改

30、变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利益分配、 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认识和行为。 技术创新带来了区域制度创新, 区域调整经济体制, 调整所有制和企业组织结构, 建立相应的经济法规, 促进经济发展。(4)技术创新增强区域的经济竞争能力。技术创新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 具体而言, 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 使得区域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 仍能通过后天努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转变为内涵式, 不仅提高生产效益, 而且节省资源的投入。 区域的发展进入健康、 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的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试述区域创新网路的特征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

31、域创新网络是指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 科研机构、 市场中介组织、 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 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 多方式、 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一)区域创新网络的特征( 1)系统性。体现在各种创新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行多向流动,从而使创新网络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2)开放性。体现在各种创新主体的联系不仅仅在本地,他们不断地与外部发生相互作用。( 3)动态性。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数量、规模、相互联系的方式和格局等都在发生变化。( 4)非中心性或者平等性。内部的各种创新主体的联系,而是一种网络的、平等的联系。( 5)本地化特征。体现在创新

32、网络的主要节点是本地活动过程与区域内的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实现互动。(二)区域创新网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有效降低创新主体学习和创新分工协作而降低风险,共同推进区域的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区域创新网络要不断适应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地的外部环境(法制、政策、文化环境等)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P231试述区域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方面, 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 增长极通过与周围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重心;9文档来源为:

33、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此外,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 乘数效应、 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 经济方面的先进性, 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乘数效应: 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出示范、 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

34、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极化与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加快增长极的发展。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 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区域全局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归根到底取决于“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在该地区综合作用的大小,二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 反之, 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 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总之, 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

35、立区域产业结构。 而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 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所以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试述产业集群的特征波特对于产业集群的新界定是 “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在组成要素上,产业集群由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所组成。在企业构成上,产业集群的企业主体是中小企业。在内部联系上, 典型的产业集

36、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因此,产业集群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内部联系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产业集群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植根性, 植根性表明了产业集群与地方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关系。产业集群还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具有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或者集聚常常是识别一个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据。 因此, 产业集群应该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边界。P254试述麻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解释了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赫希曼认为,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 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

37、“北方 ,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极化效应, 即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的不利影响表现在: 北方经济发展, 南方的劳动力、 技术、 资金等要素流向北方以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高收入以及高投资收益, 从而消弱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实力。 在国内贸易中, 北方经济发达,在国内中的交易处于有利地位。特别是,如果北方生产进口替代性产品, 南方原来可以按较低价格进口的这些产品, 现在不得不在高额关税保护下向北方购买。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口的衰退。南方可以向北方出口初级产品, 但如果价格和产品差

38、, 北方可以从国外寻求替代品,使得南方的经济受到挤压。涓滴效应, 即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的有利影响表现在: 北方吸引南方劳动力, 缓解南方就业压力, 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分析: 赫希曼认为,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原因是北方的发展长期来看将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试述中心 - 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

39、之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 是 20 世纪 60年代和 70 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1966 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较具代表性。弗里德曼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中心” ,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外围” 。弗里德曼所指的中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而边缘区域就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总体上, 中心居于统治地位, 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中心对外围之所以能够产生统治作用, 原因在

40、于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中心,同时,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 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中心。 对于外围而言, 中心对它们的发展产生压力和压抑。 更重要的是, 中心与外围的这种关系还会因为推行有利于中心的经济和贸易政策, 外围的资金、 人口和劳动力向中心流动而得以强化, 使得中心与外围之间构成了不平等的发展格局。 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 使创新在中心不断的发生。 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 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 主导效应、 信息效应、心理效应、 现代化效应、 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 6 个自我强化、 反馈的

41、效应支持了中心的成长。新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产业内分工?1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集中于规模经济的新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视角进行了解释。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就是来自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带来收益的增加。 外部规模经济来自企业的集聚, 它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与要素禀赋差异一样提供了国家贸易的基础。 为了追求内部规模经济, 企业就需要选择专业化的方式以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 并保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42、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结果, 一是在国内市场上形成只有少数大企业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二是生产的产品种类减少。 企业为了获得内部规模经济, 在生产差异化产品时, 总是选择性地生产少数几种满足国内多数消费者偏好的产品, 并出口部分产品以满足国外少数人的偏好。 那么, 国内少数人偏好的差异化产品就只有通过进口别国的产品来获得满足。这样,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就发生了。也就是说, 是规模经济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即使国家之间在要素禀赋、 技术和消费偏好等方面完全相同,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 由于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国家之间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之间越相似

43、,产业内贸易的规模也越大。P279试述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 1) 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科学技术有力地提高了生产力,加速国内市场饱和,并将产品、生产要素引向国际市场。 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使用, 推动了全球化进程。.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是推动全球化、占领新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市场日益饱和、 能源日益紧张、 材料和劳动力费用日益上升的时代, 唯有创新和研究才能获得新机会、新市场。大企业通过技术开发大大加快了经济国际化。( 2)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赖于完备、便捷的交通网络(人员往来、国际

44、贸易)和迅速、准确的电信联系,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备的条件。(3)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对公司企业的联系方式、 效率、 经销网络已经并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中的骨干通信网络实现公司间的业务往来, 使各个公司迅速得到高效和最优配置的交易。 信息高速公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信息化将导致企业中层管理的萎缩, 降低管理成本, 克服企业所属工厂之间的距离障碍,推动生产的全球化管理,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试述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

45、的促进作用:第一, 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 使资本和其它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较为顺畅地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细化和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发展。第二, 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主要来源。 在新技术扩散过程中, 跨国公司通过对知识产品的内部化, 解决了国家之间、 公司之间交易费用昂贵的问题, 加上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应用新技术的新企业,促进了先进技术在全球范围的跨国界流动。第三,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第四, 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

46、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跨国公司不仅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资金, 而且还为资金供求双方牵线搭桥, 提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益。第五, 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跨国公司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投资、 经营开辟了东道国了解别国经济政策的新途径。 另外, 跨国公司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 世界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加强与别国的协调与融合,以保证国家以及全球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这种政策上的协调和融合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活动全球化进程简述经济全球化多极格局的特点当前,多极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形成。世界各国联系加强,但同时竞争加剧,在国际经济舞台中的地位彼此消长

47、。 整体上看, 发达国家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所抬升, 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崛起。 当前已经形成美国、 欧盟和东亚、东南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P311简述汽车工业空间组织变化的特点,联系广州汽车工业发展从汽车工业空间组织的变化也可观察到汽车工业的全球化。汽车工业组织演化可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初始分散生产。在该阶段里, 由于采用手工艺生产方式为主,零部件生产非标准化,汽车生产厂往往兼具组装和零部件生产的功能。第二阶段, 大规模生产方式初期的高度集中。 该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三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和可呼唤性、 生产过程的科学分解和操作低技能化以及流水线组装。 同时, 由于采用标

48、准化生产,组装和零部件生产可以彻底分离,使组装厂的区域选择有了灵活性。第三阶段, “核心边缘”式分散。由于汽车组装具有典型的市场区位倾向,外需求量的迅速增长, 建立区域性及海外组装分厂成为采用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汽车生产商扩张的主要策略。第四阶段, 网络化分散阶段。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始, 由于汽车需求减缓而生产能力过剩,特别是日本汽车进入世界市场的冲击,汽车工业竞争不断加剧。简述物流公司的分类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物流的需要, 近年来, 传统的运输公司地位相对下降, 物流公司的其他形式迅速发展。这些形式的物流公司包括:( 1)以资产为基础的物流公司最初是从一些传统的多样化的运输公司发

49、展而成的。( 2)以网络为基础的物流公司起初以邮件和包裹快送交流网络系统。( 3)以技术为基础的物流公司提供了一系列以信息为基础的物流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咨询机构、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以及一系列的管理技能。P331简要说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 1) 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由于各地区内部实行更高的自由化和更密切的合作, 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动可能13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更快发展, 这对促进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是一种推动。 但另一方面,

50、随着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其保护性和排他性趋向也会相应加强,从而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区域化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经济区域化有促进作用, 全球化意味着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迫使同一地区各个国家加强合作以求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这就导致区域化的产生和发展; 另一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各区域组织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目前,全球经济尚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和调控,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起伏、贸易保护、 金融动荡在全球范围相互传递, 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时刻存在。 这种风险和危机对各地区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51、 甚至带来灾难, 从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破坏。简要说明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 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地方化也称本土化, 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国的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同时,地方化也指从地方利益出发,利用全球化的有利一面,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变化。 地理空间上邻近企业的共同性增加, 同时人们和国家个性化要求也随之增加。 经济一体化、地方文化传统建设加强同时发生、 相伴而生, 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

52、面。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在地方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另一方面,强烈的地方化(民族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当然,本土化的东西进行全球化的关键在于商业包装和因地制宜。P394简述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1)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经济和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交互关系。 一方面, 政治经济学理论有助于文化转向的学术研究,许多文化实践是按经济逻辑运行的, 对文化实践的分析可以应用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 另一方面, 经济实际上是在文化地域运行的, 存在着经济对文化殖民和文化的工具化利用,反过来也存在着经济对文化的根

53、植和依赖。( 2)经济的社会文化根植性经济过程根植于社会关系之中,通过这种根植性,社会经济所需要的信任才得以形成。 经济行为的文化根植性是指文化在形成经济战略和目标时的作用。 文化约束着经济理性, 限制市场交换。 文化规定了行为者遵守自利的行为策略,也阐述了行为者可以合法的从事行动。( 3)制度转向的很多学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强调经济生活既是一个被制度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根植社会的活动 ,其演化既是环境特定的,又是路径依赖的。(4)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制度厚度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大量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地方当局、商业协会、金融机构、发展机构、工会、研究与创新中心、 自愿团体等

54、) 为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本地化或共同的实践活动提供基础;在各机构间建立有机的联系, 产生高度的相互作用, 促进相互合作、 交流及反射网络的形成, 在地区制度安排方面, 产生显著的同构; 各机构间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即各部分围绕特定的议程、项目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形成共同感。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体现在: 制度过程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制度的 “厚” 与“薄”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论述当前广东省产业转移对广州经济服务化的影响经济服务化是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 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因此经济服务化又称为第三产业化( Tertiari

55、zation ) 。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的这一现象,被称为 “经济 服务化”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分为 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 但也含有位置, 布局、 分布、 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

56、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 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 , 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即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 (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 而获得的效率。接触扩散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等级扩散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主导产业所

57、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具有高比较优势系数, 高产业关联度, 高需求收入弹性, 高生产率上升率和高产业创新能力的特点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发展速度快,增长潜力大的产业。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是指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 科研机构、 市场中介组织、 行业组织、 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 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 多方式、 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分析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增强

58、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增长极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 “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 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 、 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 (如大学、 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极化效应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不利的作用。涓滴效应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有利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 , 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经济地方化地方化也称本土化, 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国的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文化与制度转向新经济地理学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地理研究侧重用经济对象, 并试图将其纳入到长期忽视空间纬度的主流经济学中。经济服务化经济服务化是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 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 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因此经济服务化又称为第三产业化( Tertiarization) 。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的这一现象,被称为 “经济服务化 ” 。广州大学赠与17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