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25473885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 页数:127 大小:1.2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最新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最新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1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内容主要教学用形如ax+_b=c的方程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关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教学预设教学生成复习:1.

2、X4=34 X3.3=4.8 12X=60 X6=8总结解答简单方程的方法.(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2.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白兔和黑兔一共20只白兔比黑兔少4只.白兔只数的2倍正好相当于灰兔的只数.(追加条件变成应用题.灰兔有30只,白兔有多少只?)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只数的2倍多10只.师:寻找等量关系,最关键是找到其中的关键词.一、教学例1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西安大雁塔高64米

3、,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

4、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

5、,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7、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二、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

6、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做练习一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3、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4、做练习一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三、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5题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学评价及反思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7、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内容主要是进一步教学用方程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同时学习用形如axb=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关方程的解法。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复习准备1.口答:3X=60 X3=20 X2.1=7.9 2X3=232、解方程4x1250 2.3x-1.020.36 1.34X=4.1 三位同学上黑板计算,全班集体订正

8、。二、尝试练习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30x2360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三、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一第7题(1)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你能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吗?指名列方程,全体独立解答,集体订正。(2)学生自己列方程解答,全班交流订正。2、练习一第8题引导学生把杨树与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再结合列表找出数量关系。3、练习一第9题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是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生独立解答并订正。4、练习一第10题师学生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

9、解答。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晓玲出生时的身高与体重。6、练习一第12、13题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五、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1、 一本书有280页,小明每天看15页,看了几天后,还剩40页没有看?2、 一桶油有21千克,35天后,桶里还剩7千克,平均每天用去多少千克?3、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面积是15平方厘米,它的高?4、 学校买来4个足球和一个篮球共付390元,已知一个篮球是98元,一个足球多少元?5、 一块梯开面积是240平方分米,它的上底是13分米,下底是27分米,它的高?教

10、学评价及反思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内容主要教学用形如ax+bx=c的方程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关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和倍问题)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复习:化简:3X+2X 5.3XX 4XX 6.8X2.2X 5.2XX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2: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

11、,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大约各有多少公顷?2、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师:你能有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号呢?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师: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指名学生了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集体交流解答方法。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3、师: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4、学生独立完成为能

12、够第4页练一练。三、巩固练习1、解方程2x+3x=60 3.6x-2.8x=12 100x-x=198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二第2题提示学生要对结果进行化简。3、完成练习二第3-5题学生独立解答。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记忆依据了怎样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四、全课小结者皆可我们学习了列怎样的方程解决问题?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小结。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教学评价及反思今天教学了解方程的例2.今年我的教学,与以往进行了一些改变。其中一点比

13、较大的,就是每天都要留出时间来让孩子完成第二天的作业。以前我比较怕孩子预习,因为我觉得有的内容预习了再上就没有意思了,但我现在又觉得那样对孩子限制的太多了,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还是再次改变。效果会在以后的反思中总结。昨天我直接布置孩子做练习二16题。1、2题不存在什么问题,做到第三题,有孩子问我,说不会。我了解了一下,他连例题都没有看。尽管有了孩子昨天的预习,今天上课的效果还是不太好。因为电脑还没有接好,所以例题就写在黑板上了,讲解的时候觉得需要讲解的东西太多了,自己都糊涂,重讲了一遍。书上练一练的效果不太好!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

14、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内容主要是进一步教学用方程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练习法,通过列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算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方程计算的能力。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基础练习解方程18x2x60 5x+6x12.1 6.6x-5x=84x-x=24 1.5x-x=1 1.9x

15、+0.4x=9.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选择一题指名说说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二、提高练习1、练习二第7题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师:这是一道什么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你知道小明和小丽各自所走的路程与总路程有什么关系吗?指名说一说等量关系式。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2、练习二第8题师:相距182千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这道题与第7题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后列出等量关系式并解答。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9、10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及等量关系。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那个条件列出等量关系

16、式的。6、完成思考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意见并列式解答。可提示:甲比乙多跑了一圈说明了什么?三、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四、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教学评价及反思1、因为列方程的关键是等量关系,所以找等量关系非常重要。特别是“非典型(几倍多或少几)”的生活问题,对于中下等生有点困难。而新课程淡化了数量关系,为了中下等生清楚地明白数量关系列方程,等量关系的训练非常重要。2、新教材是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学会解方程,故解方程的方法也不能忽视。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但对于ax-b=c学生容易混淆。要进行对比,明确方法。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

17、,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1-4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复习整理法。通过系统的整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体系。掌握各种形式方程的解答方法。进一步联系实际。加深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 回顾与整理组织小组讨论: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

18、等关系?举例说明。小组自由讨论,师参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二、练习与应用1、解方程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核对。追问:在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145”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要求学生选其中一题进行检验)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指名读题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提醒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题中的两未知量)全班交流。3、引导学生仔细观

19、察第三题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提问:小树从3月1日到9月1日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口答)板书: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个月)要求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检验。全班核对。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板书:制版费、印刷费提问:其中印刷费是怎样得到的?(板书:每本印刷费本数)完成板书:制版费每本印刷费本数印制画册的总费用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三、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四

20、、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教学评价及反思复习解方程的原则:能算的要先算,不能算的要看成是一个整体。2、 复习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3、 板演第一题并讲解。(讲解时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法和等式的性质解法都要讲,并进行沟通。重点强调类似x0.8x=10的方程。一是计算不够认真。二是在变化后学生往往也写成减法的。)4、 板演2、3、4题并讲解。(第2题,一要帮助学生提取有用的条件,不要受多余条件的影响。让学生养成解决什么问题找相关条件的习惯;二是再一次强调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不同的未知数。第3题画在一个图形上感觉更直观一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第4题的解释要到位。)5、 解决第5题。(我先让学生默写学生的

21、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再让学生根据公式列方程解决。复习时发现学生遗忘的太严重了,我又抽出一些时间让孩子记一记。感觉效果还不是太好。)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感觉基础方面学生掌握的还是可以的。但有问题的地方也还是有,而且学生以前的知识遗忘的太多,还要想办法把学生调整到学习状态。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2)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方程和应用方程的兴趣。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整理与练习,完成“练习与应用”5-10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重点启发学生寻找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学

22、方法及媒体运用复习整理法同上节课。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对比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发现解决问题的实质。联系实际教学、重组教材,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巩固练习1、练习二、5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小组讨论:说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2、练习二、6指名读题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出解决,要求学生写出检验过程。集体核对。3、练习二、7指名读题生独立解决,

23、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4、练习二、8先让学生独立算算自己在体育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每秒是多少米。出示第八题,生独立解决后根据数据说说感想。5、思考题启发: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说明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二、课堂作业练习二、9、10教学评价及反思1、指名板书,集体讲解。(因为是基础题,所以板书时有意选择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结果能暴露一些学生可能还存在的问题。第6题还好一些。第7题的解设还有学生不知道。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已经教学了单位“1”的概念。所以又复习了一下怎样找单位“1”,设1倍的量为x。目的想为后面的分数应

24、用题做好铺垫。8、9两题不存在什么问题。第10题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是两个人共同完成还是一个比另一个多完成的。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方面。) 2、教学思考题。(读题后,有许多孩子要回答。指名一个同学,就是用书上介绍的简单方法来做的。回答完询问其他几个同学,方法是一样的,我就没有引导学生再去用别的方法来做。但值得注意的是完成的同学不多,好多同学没有思考的习惯,在这方面以后教师应着重加强引导。培养孩子一个好的习惯更重要。)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3)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2、使引导学生围绕评价指标客观评价自己。找出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

25、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前分析及准备完成教材第9页 “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完成第1114题。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活动设计,注重趣味、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探索与实践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第11题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画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小组讨论解决后操作。小组成员交流成果。课件出示。第12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割的方法,再动手分一分。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并交流方法。全班交流。第13题(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测量活动)首先交流学生课前准备情况。重点考查数据的

26、合理性。二、评价与反思组织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自评与小组内的互评。三、作业为同学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1、 一个数的五倍加上10等于它的7倍减去6,求这个数。2、 两块地一共100公顷,第一块地的4倍比第二块地的3倍多120公顷。两块地各有多少公顷?3、 育才小学二年级有3个班。一班人数是三班的1.12倍,二班比三班少3人。三个班一共有153人。三个班各有多少人?4、 六(1)班合买一件礼物。如果每人出6元,则多48元。如果每人出4.5元,则少27元。六(1)班共有多少名同学?5、 一次数学竞赛有10道题,评分规定对1题得10分,错1题倒扣2分。小明回答了其中的10道题。结果得76分,他答

27、对了几道题?6、 玲玲今年11岁,爷爷今年74岁。再过几年,爷爷的年龄是玲玲年龄的4倍?教学评价及反思探索与实践。(11、12题,先引导学生分析,11题,要画图,先要确定哪些条件。在实际解决的时候还是引导学生用方程来做。第12题则着重引导学生从份数上来考虑。第14题先让学生自己算。结果除了方程,还有孩子用倒推法来解决,感觉孩子表现的很好。)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课前分析及准备

28、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成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第10-11页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实物演示法、观察法、知识总结法。让学生在看、摸、交流中得出规律,提高认识。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

29、、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

30、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三、巩固练习

31、完成练习三1-4题。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完成练习三第5题。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教学评价及反思基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说了。在结合孩子汇报的时候,教师适时的补充完善,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趋于完整、全面。同时,结合直观的教具,加深学生理解。(值得思考的是:一、以前有人在这一课时提倡做数学,就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一点,我的这节课没有体现出来。我只是让学生观察、思考、总

32、结。感觉学的比较肤浅一些。二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我是在一起教学的。我觉得结合起来更容易理解一些。加深理解。(我是用教师说,让学生指的方式。比如说:四条高、左面等,让学生迅速指出来。也可以进行相反的练习。教师说左,让学生指右等。这样既起到检查巩固的效果,学生的兴致也很高)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例3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

33、各个面之间的联系,为后面学习表面积打好基础。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实际操作法,发现展开的的规律。探索各个面之间的规律。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二、探究新知(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出示正方体纸盒: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学生尝试操作。小组里交流。(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学生独立操作。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追问:你能

34、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3)完成练一练第1题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4)完成练一练第3题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6题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2、完成练习三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五、作业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教学评价及反思1“141型”,中间一行

35、4个作侧面,上下两个各作为上下底面,共有6种基本图形。2“231型”,中间3个作侧面,共3种基本图形。3“222”型,两行只能有1个正方形相连。4“33”型,两行只能有1个正方形相连。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6、的计算方法。教学第15-11页的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四1-5题。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结表面积公式。再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复习准备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追问:

37、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

38、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三、应用拓展1、做“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2、做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3、做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

39、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地(20)题。4、做练习四第51题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入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四、全课小结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五、作业练习四第3、4题教学评价及反思1、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复习的时候,应重点复习面的特征。为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打下基础。)2、 复习棱长和后引入

40、新课。(出示长方体的框架,如果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需要多少铁丝?你会计算吗?生答后提问:如果我现在要给这个长方体框架围上一层包装纸,你知道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吗?)3、 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问后,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和同桌的同学交流后,再指名汇报。在汇报的时候,第一个孩子先汇报了书上的第二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列示吗?算式的各个部分所求的是什么吗?我重点是让中下生来说。同时结合直观的教具,让学生理解。在汇报理解后,我提问: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有少数同学举手。一汇报,就是书上的第一种方法。下面就有同学说,这种方法太啰嗦了,不简单。但我还是引导学生理解并要求掌握,我提醒

41、他们:在后面的练习当中我们也将用到这种方法,在有的时候这种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4、 实际运用。(让每一个孩子拿出自己的长方体,测量数据并计算表面积。教师巡视指导。在汇报的时候,我有意叫了两个成绩不好的同学起来汇报,结果不太理想。一个测量了书上剪下的正方体,而不是长方体。还有一个学生自己根本就没有测量,听人家说数据,自己也没有计算。我是语重心长地批评了一下,所以说:差生主要是差在习惯上,而不是差在智力上。在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创意:为了防止在有的同学汇报有的同学没事的情况,我提议:在同学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迅速口算,看他的答案是否正确?这一招果然奏效,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很高。)5、 教学正方体表

42、面积的计算。(直接出示正方体,如果我要计算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该怎样求?为什么?学生汇报,理解。班级有个孩子带了一个正方体来,我让同学们实际计算,结果数据恰好是6厘米。在学生列式的时候,我重点强调了此6非彼6.提醒学生注意。)6、 巩固练习:书上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巡视时,我重点检查了差生的作业,效果不是很好,以后要注意。)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是在学生

43、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巩固表面积知识。并会灵活运用。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复习准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名回答。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5:指名读题。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2、出示练一练第1题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

44、积的面积之和?明确就是求侧面积。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怎样想的。2、完成练习四第6题学生自己读题。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3、完成练习四第8题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4、完成练习四第9题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45、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五、作业练习四第10题思考题(选做)教学评价及反思本单元最难的地方,应该就是表面积部分,变化多,题型也多。光靠课堂上讲一点点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可能要学生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1)具有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油箱、罐头盒、纸箱子等; (2)具有五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水池、鱼缸等; (3)具有四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水管、烟囱等。 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

46、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课前分析及准备教学第19-20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五1-4题。主要是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例7及随后的练习教学容积的意义。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体积与容积的具体含义。观察法。比较法。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导入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让我们来试试看。二、操作探究1、学习例6(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47、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验证。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

48、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2、学习例7(1)出示两盒书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学生比较后回答。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容积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2)试一试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

49、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2、完成练一练第2题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3、完成练习五第1题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4、完成练习五第2题独立思考,指名回答5、完成练习五第3题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6、完成练习五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五、作业完成同步相关练习。教学评价及反思教学体积。出示两个同样的杯子,其中一个里面装有苹果。提问:如果往这两个同样的杯子里面倒水,你认为倒的一样多吗?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50、。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出示两个同样的杯子,一个杯子里装有苹果,一个杯子里装有花生。如果往里面倒水,你认为倒的水一样多吗?为什么?认识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小。接着教学体积的概念。说一说,比一比生活中物体体积的大小。2、 教学容积出示两个盒子,如果用它来装苹果,哪一个装的多?为什么?教学容积的概念。强调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例如:杯子所盛的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在这里我反复让学生说,反复举例。强调只有能盛东西的才有容积。)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2)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2、发展学

51、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主要是学习例8,通过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体积单位是因为测量物体体积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体积单位。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激趣法。让学生猜一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身边物体的体积有多大。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指名说说,全班交流。二、探究新知(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答。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学生猜测。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

52、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让学生闭上眼

53、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认识立方米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五第5题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4、成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54、,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五 第8题 思考题教学评价及反思设疑:一个立体图形是由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另一个立体图形由1000个小正方体拼成的,猜一猜,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更大一些?(本来,我想设疑,引发学生统一单位的需要,但这个题目一出示,不少学生就说出:不能比较!不能比较!我让孩子说,也有很多孩子能说出来。我觉得这也是好事,于是我就利用实物,也引出需要统一单位的需要,认识三个长用的体积单位。)教学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先让学生说,什么样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大概有多大?学生多说。另两个单位大体如此。特别是立方

55、米,特地让学生感知了一下。)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课前分析及准备 准备十几个小正方体。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来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再用知识迁移法。推出正方体的公式。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 复习复习长方体的体积与容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二、新课实验:教师利用小正体拼成四种长

56、方体,学生完成书中表格。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体积与正方体的个数相等。生:体积可以用长乘宽乘高得到。验证: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通过书中三个长方体进行验证。并让学生说一说: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高表示什么?长宽表示什么?长宽高表示什么?推导出公式:V=abh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生进行猜测。然后总结:正方体的体积=棱长乘棱长乘棱长。总结公式:V=aaa=a3三、课堂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2、求某数的立方。口算:1的立方。2的立方。3、 完成练习中的第一题。让学生板书。集体订正。4、 探索题。至少要几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5、补充一些练习。求体积后再求重量的练习

57、。求容积。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五、作业练习中第二三两题。并做补充习题。教学评价及反思在这一个例题的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自己来摆,而是从学生中收了近20个棱长1分米(事先布置做好的)的正方体,让学生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来观察: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观察了几组以后,思考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体积公式,并教学用字母来表示。(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主要是担心纪律太乱,不好控制。而且自己来操作,不知能不能得出结论。事实上很多孩子通过预习或其他的渠道,已经知道了体积公式。在观察时很多孩子就说出来了。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

58、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课前分析及准备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沟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认识计算直棱柱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出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教学预设教学生成一、以史料引入新课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课件

59、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2提出探究性问题(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论(或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1)第(1)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如,有的会从数学本身的角度出发,想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悠久的文化;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有的会仰慕祖先的睿智,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寻探数学宝库的信心等等。(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