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53605366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83.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阳迷笛音乐节结束之际,上演了荒诞的偷盗闹剧,一时之间对南阳各种嘲讽笑骂的“地域黑”在第一时间就涌上热搜。 这些引经据典的嘲讽笑骂,给人造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印象,仿佛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小偷之地。尽管没有人真的会把这些地域黑的笑话当真,但它们给人留下的印

2、象之深刻,却足以加固了人们对南阳,乃至河南整体的偏见。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 地域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受害者,同样也是河南,也就是位于今天商丘地区的宋国。宋人作为愚蠢的代名词,几乎是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的共识。在宋楚泓之战中,宋襄公的所谓“妇人之仁”常常被作为宋人愚顽固执的案例。关于宋人各种愚蠢的段子,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笔下更是盛行不息。从孟子的“揠苗助长”,到庄子的“适越卖冠”,再到列子的“负暄献芹”,乃至于韩非子的“守株待兔”“智子疑邻”——可以说,如果战国的思想家们想要编出一个愚人的寓言故事,那么宋人乃是当仁不让的头号人选。愚

3、人的代表除了宋人,就是郑人。“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两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将郑人愚蠢固执的形象深深钉在了地域黑的历史柱头上。 为何那些愚人会成为宋国与郑国的土特产? 宋国固然有宋襄公这样妇人之仁的愚顽案例,但孔子祖先正是宋人,战国时代纵横天下几半的墨家创始人墨子也是宋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则曾为宋之漆园吏。至于郑国,比宋国更加无辜,郑国的子产被认为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贤相,是孔子推崇备至的君子。这些都足以证明宋郑两国并非地域黑中愚人的大本营,反倒是君子贤才之乡。那么,为何战国诸子,包括身为宋人的庄子自己,都会去“自黑”宋国呢? 近代刘师培在《清儒得失论》中如此解释愚宋的原因:“盖宋人当战

4、国时,其民最愚,故诸子以宋人为愚人之代表也”。真正将宋国黑成愚人大本营的时代,是在战国中期以后。恰恰正是宋国被齐、楚、魏三国瓜分覆灭的背景下,才频繁涌出的这样一大批宋人愚蠢的地域黑寓言。郑人愚蠢的寓言绝大多数出自韩非子的笔下,原因亦复如是,而且对韩非子来说,还有个更特殊的原因:郑国是被他的母国韩国灭亡的。宋人可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愚顽的名声,因为宋人是殷遗民的后代,而周人在灭亡殷商后,虽然为了笼络殷遗民而对其畀以官爵,允许其臣服于自己建立诸侯国,但依然将其视为“殷顽”对其戒备有加,将其置于周人同姓诸侯国之间看管起来。处在这种征服者目光之下的宋国自然容易成为群体鄙视的对象,而随着宋国在战国时期被

5、瓜分覆灭,这种长期以来的鄙视心态就更容易化作地域黑的嘲讽,毕竟,还有什么比嘲讽一个亡国之民更遂心应手也更安全的呢? 地域黑在很大程度上,其初始正是来源于这样一种拜高踩低的心态。尽管先秦诸子很可能只是能近取譬,将已经亡国的宋郑两国作为愚人寓言的工具,但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正是通过自己造作的高明寓言,将两个战国时代血腥食物链中被踩在脚下的地域污名化,而他们经典的寓言故事,又让宋人与郑人作为愚人代表的印象深入人心——尽管,这只是副产品。 后世的地域黑,则掺杂了更多的内心动机,大多是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南北朝时代处于竞争中的北朝与南朝就是这种地域黑的代表,为了彰显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它们都自视为

6、正统,而对对方大加贬低,北朝将南朝蔑称为“岛夷”,而南朝则将北朝贬斥为“索虏”,双方抓住一切机会制造南北地域对立去黑对方。甚至在两国交聘的正式外交场合,也要想方设法黑一把对方,让对方的使臣难堪。南北朝时代最出名的地域黑,则出自《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一场对话。南北朝唇枪舌剑的地域黑,更暗藏一种政权合法性竞争的争斗,尽管南北朝连同说出这番南北地域黑妙语的刻薄之口,一并被扫进了历史尘埃当中,但是那种南北对立互黑的思维,却犹如一颗毒种,只要给予环境,加以刻意灌溉,就会滋长起来,为地域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机的繁茂枝叶。清代雍正帝对南方的地域黑,则是刻意为之。雍正帝固然用地域黑当作敲打南方的武器,但这

7、种看似义正辞严的地域黑背后,真正敲打的,却是他那一颗不安自卑的内心,雍正帝深知,比起南方所谓的风俗浇薄,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才是黑暗得不可告人。因此,他要用所谓的义愤来掩饰内心的羞愧。这也就是所谓的移羞作怒。 地域黑擅长的是通过以偏概全的手段来制造焦点,转移注意。但“偏”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当某种群体现象出现时,偏就更容易被当作全,而被“地域黑”加以炒作。偷盗行为确实发生了,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我们仅仅纠结于偷盗这一现象,用来大做文章,编造出各式各样地域黑的段子,除了博人一笑,造成刻板偏见,别无他用。就像考察地域黑的历史渊源一样,真正需要追究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谓的地域黑并不

8、好笑,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对方,其实正是自己内心的造相。 (摘编自李夏恩《南阳迷笛音乐节余波:“地域黑”背后的问题并不好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中,南阳迷笛音乐节的偷盗事件引发了全网针对河南的地域黑;历史上,地域黑最早的受害者也是古代商丘所处的宋国。 B.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笔下的宋国人在寓言中往往以愚蠢、固执等负面形象出现。除此以外,郑国人也成为了愚人的代表。 C. 孔子的祖先、墨子、庄子、子产是宋郑两国有代表性的君子贤才,只因为他们人数太少,不能够扭转大家对两国人愚笨的认知。 D. 宋国因为是殷商遗民,后来又被齐、楚、魏

9、三国瓜分覆灭,成为嘲讽的头号对象。而韩非寓言多嘲讽郑国人也因郑被韩所灭。 2. 根据材料中横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运用拟人手法和成语的褒义贬用,表明地域黑并非针对某地,而是无差别抹黑。 B. “‘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这两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将郑人愚蠢固执的形象深深钉在地域黑的历史柱头上”,借助耻辱柱化虚为实,写出寓言塑造郑人愚蠢形象的威力。 C. “北朝将南朝蔑称为‘岛夷’,而南朝则将北朝贬斥为‘索虏’”“南北朝时代最出名的地域黑,则出自《洛阳伽蓝记》记载的一场对话”,前者

10、是引用论证,后者是举例论证。 D. “南北对立互黑的思维,却犹如一颗毒种,只要给予环境,加以刻意灌溉,就会滋长起来,为地域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机的繁茂枝叶”,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立互黑思维的危害。 3. 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域黑”的一项是( ) A. 中山国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南楚好辞,巧说少信。(司马迁《史记》) B. 亚裔面孔的形容词:数学高分、热爱学习、不爱社交、严肃刻板。(媒体报道) C. 他住的那间公寓房间现在租给一个爱尔兰人,具有爱尔兰人的不负责、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爱尔兰人的穷。(钱锺书《围城》) D. 在法国,只有巴黎和遥远的

11、外省,因为巴黎还没来得及将它们吞噬。(孟德斯鸠) 4. 请根据文章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每条不超过6个字。 5. 转载本文的公众号下有一则这样的留言:“我不是河南人,也没有黑河南,这篇文章对我有什么意义呢?”请结合文本回应这位读者的疑问。 【答案】1. C2. C 3. B4. ①地域黑;②南北朝、③对立互黑;④待对方显内心 5. ①地域黑的地域偏见是无差别抹黑,并不只针对河南。②地域黑以偏概全,容易成为其 他群体事件的焦点而转移了该被关注的实质问题。③只有意识到地域黑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原因,才 能警惕预防地域黑思维危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

12、的能力。 C.“只因为他们人数太少,不能够扭转大家对两国人愚笨的认知”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原文是“这些都足以证明宋郑两国并非地域黑中愚人的大本营,反倒是君子贤才之乡”。不是因为人数少不能扭转偏见,而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论证方法等的比较、辨析的能力。 C.“前者是引用论证,后者是举例论证”错,两个都是举例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B.是种族刻板印象,不属于“地域黑”。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分析写作思路、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思维导图就是直观的文章

13、思路结构框架的呈现,答题时要注意注意隐含的提示:即图表的结构样式总分并列等关系,空缺处与已给信息的关系,包括字数和所给短语的结构,最好保持大体一致。 第一空前面的提示是音乐节偷盗事件引出的话题,“一时之间对南阳各种嘲讽笑骂的‘地域黑’在第一时间就涌上热搜”,此空填地域黑、地域黑现象、地域黑问题都可得一分; 第二空在地域黑历史溯源三个阶段的中间部分,左边是例子,右边是思维方式,原文“南北朝时代处于竞争中的北朝与南朝就是这种地域黑的代表”因此第二空南北朝、南朝和北朝、南北朝时代都得一分;第三空“为了彰显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它们都自视为正统,而对对方大加贬低”“双方抓住一切机会制造南北地域对立去黑

14、对方”“南北对立互黑”,填制造对立、对立互黑、贬人抬己(贬他人抬自己)都得一分; 第四空,前面归纳了最后一段启示中的两条,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对方,其实正是自己内心的造相”,填如何看显内心、正内心待他人、正态度审内心、待对方映内心、知内心、明内心、见内心都得一分、省自身、自省察也得一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我不是河南人,也没有黑河南,这篇文章对我有什么意义呢?”,要分析地域黑的本质,对所与人的启示意义。 ①由“地域黑尽管制造针对地域的偏见,但对每个地域,只要抓住机会,它都会黑得‘一视同仁’”可知,地域黑的地域偏见

15、是无差别抹黑,并不只针对河南。 ②由“地域黑擅长的是通过以偏概全的手段来制造焦点,转移注意”可知,地域黑以偏概全,容易成为其他群体事件的焦点而转移了该被关注的实质问题。 ③由“后世的地域黑,则掺杂了更多的内心动机,大多是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就像考察地域黑的历史渊源一样,真正需要追究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谓的地域黑并不好笑,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对方,其实正是自己内心的造相”可知,只有意识到地域黑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原因,才能警惕预防地域黑思维危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捞 刘庆邦 (1)一日午后,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就在

16、这个时候,冯淮海到塌陷湖的湖边来了。冯淮海此行的目的,是要下到湖水里打捞一样东西。 (2)他向塌陷湖的湖心眺望。这里原是淮北大平原上的一片村庄,因村庄底下压着煤,国家的煤矿要把煤采出来,就出资在靠近城镇的地方盖了新房,动员各村的村民搬到新房里住去了。那些不避艰险的矿工钻进地心,把“宝”挖走了,把煤掏空了。失去支撑的重重包裹,一重一重往下脱落,地下水慢慢地浸上来,就形成这么一大片湖泊。湖面白茫茫的,似乎与天空连到了一起。没有风,湖水一点波纹都不起,平静得跟镜面一样。 (3)冯淮海看了看四周和天空,像是给他打捞东西的地方确定一个大概的方位,才开始脱衣服下水。他要去的地方,是他原来所在的村庄冯营

17、。冯营是他祖祖辈辈所生活的家乡,也是他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乐园。 (4)湖水的表面一层,被阳光晒得有些热乎乎的,但下面的水还是凉飕飕的。冯淮海准备打捞什么呢?他要打捞一只石头碓窑子。拆房子搬家时,唯一没搬走的老东西,就是那只石头碓窑子。搬家的事一切由冯淮海负责,在取舍时,他看到碓窑子了。那只碓窑子在大门外面的一棵弯枣树下放着,他围绕着碓窑子转了三圈,看了三圈,最后还是决定把碓窑子舍弃掉。。 (5)在水里凫了一会儿,冯淮海估计自己已经凫到冯营所在的地方,并估计了一下自家的院子和碓窑子所在的大概方位,就开始潜水下沉,用脚探底。然而他潜入水底两次,瞪大眼睛左看右看,眼前一片灰蒙蒙的,只能看

18、到水底黑色的淤泥,别的什么都没发现。炽白的阳光仍照着湖面,无风无浪无飞鸟,湖面一片静寂。冯淮海现在也是一名矿工,他听矿上的技术员说过,在亿万年前,这里原就是一片湖泊。以前的湖泊,都是在自然的作用下形成的。现在的湖泊,是人工所为。 (6)这天冯淮海回到家,见母亲正仰靠在客厅里的沙发上打瞌睡。冯淮海一进家,母亲就醒了过来,看着他说:你今天回来得有点儿晚哪。冯淮海没有马上去楼上睡觉,他在沙发上坐下了,要陪母亲坐一会儿。母亲把他的胳膊看了看,问他是不是到塌陷湖里凫水去了。他说,他想试试湖里的水有多深,就下去蹚了一下。 (7)母亲说:你说怪不怪,咱家搬到这里这么长时间了,我连一次都没做过在新房子里的

19、梦,梦是咋回事呢?难道人的梦都是念旧不念新吗?就在你刚才进家的时候,我还在做梦呢,我又梦见了咱家的那棵弯枣树,又梦见了放在树下的碓窑子。我梦见回到了1960年,食堂断粮了,停火了,生产队里给每家分了一把棉籽儿。我把棉籽儿放在碓窑子里用碓头砸…… (8)他不记得母亲对他说过多少次了,说碓窑子是他的曾祖父买的,到他这一代,碓窑子已经传到了第四代。父亲弟兄三个,当年爷爷给他们分家的时候,三个人都想要碓窑子。爷爷想了个办法,看弟兄三人谁能把碓窑子扶起来,父亲一口气就把碓窑子扶得倒扣在地上。 (9)母亲说:有些东西是用不着了,用不着了不等于忘记了。越是用不着的东西,越是容易让人想起来。想想哪样东西用

20、不着了,也看不着了,心里就像空了一大块。 (10)再去塌陷湖里打捞碓窑子时,冯淮海没有像上次那样单打独斗。冯淮海买了香烟和白酒送给堂叔,跟堂叔说了想坐堂叔的打鱼船打捞碓窑子的意思。 (11)这下面的煤你也挖过吗? (12)冯淮海承认挖过。 (13)把煤挖出来值吗?我看不值,不如留着好好的地种庄稼。煤只挖一茬就完了,种庄稼呢,可以年年种,上一辈的人没了,下一辈的人可以接着种。你们把平地挖成了塌陷湖,就什么都种不成了。 (14)冯淮海扩大了搜寻范围,仍一无所获。在他的想象里,碓窑子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碓窑子赫然在水底站立着,他双手上去,一下子把碓窑子抱住了,像抱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可

21、是,他每次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每次想象都化成了泡影。他想到可能永远找不到碓窑子了,可能永远都无法向母亲交代了,失望的情绪低落,几乎落下泪来。 (15)事已至此,难道关于寻找难窑子的事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吗?夏天过去,转眼到了中秋节。这天,女儿在客厅里翻看家里的相册,翻着翻着,她喊爸爸,问:这是啥东西?你道怎的,他在塌陷湖里寻觅碓窑子无觅处,却在相册里看到了变成相片的碓窑子。他想起来了,在搬家之前,为了留念,他用傻瓜相机,为老院子、老房子、老物件等,照了一些照片。他照了堂屋、灶屋、窗户、院门楼,还照了石榴树、竹园、压水井、柴草垛等。他不记得给碓窑子也照了相,眼前有照片佐证,可能是他照着照着照顺了

22、手,把碓窑子也顺便照进了镜头。他说:这是咱家的碓窑子呀! (16)他马上上楼,把碓窑子的照片拿给母亲看,说:娘,娘,我总算把碓窑子找到了。他激动的声音有点儿发抖。 (17)母亲戴上花镜看了照片,说,好,好,有照片碓窑子就留下了,啥时候想起碓窑子,看看照片就啥都有了。 (选自《北京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塌陷湖是“打捞”的地点,这个名称,实际上交代出了这块地区曾经有过的动迁历史。 B. 母亲告诉儿子做梦总梦到老家,正是母亲的念旧让冯淮海选择再一次前往塌陷湖打捞。 C. 在回忆里,父亲兄弟分家时争夺碓窑子,可见

23、其意义重大,为打捞它给出了合理解释。 D. 两次打捞不成功,看到照片冯淮海才“声音有点发抖”,母亲不动声色是因为更加老成。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冯淮海的“打捞”现场活动开篇,给读者展示了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景,拉开了小说的帷幕,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 小说以“打捞”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运用补叙的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并且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C. 小说交代冯淮海的矿工身份,给冯淮海思考塌陷湖的“前世今生”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同时展现了他复杂的情感态度。 D. 小说以碓窑子照片的发现为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戛然而

24、止的结局似乎解决了打捞问题,却饱含无奈的味道。 8. 小说标题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小说(5)(6)段之间原有这样一些回忆性文字:矿上来人给母亲做搬迁思想工作,承诺让冯淮海当正式矿工,母亲才最终同意搬迁;冯家从普通的四间平房搬到了宽敞的二层小楼。这段文字是否可删,请说明你的态度,并结合文本给出依据。 【答案】6. D7. B 8. ①冯淮海打捞的是用了许多年的碓窑子。②冯淮海打捞碓窑子是为了满足母亲的念想, 延续家族记忆,也是打捞长期在乡村生活的记忆。③冯淮海和堂叔的打捞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次重 拾性的探讨。 9. 不同意删节:①回忆内容丰富了冯淮海及母亲的形象塑造

25、,展现了普通人在实际利益和 传统价值取舍上的矛盾心理。②回忆交代了冯家因搬迁生活得到改善,回忆的补充交代让情节更加 完整,也为下文母子交流的情节做了铺垫。③回忆强化了主题的表达,更好地展现了传统观念与现 代生活间的矛盾冲突。 同意删节:①小第二段已经交代了动迁结果,小说第五段也交代了冯淮海的矿工身份,回忆文 字有重复可以删节。②删节后的小说围绕“打捞”这一核心主题展开,过多的交代冲淡了主题的集 中表达。③小说删节后已有的交代含蓄克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母亲不动声色是因为更加老成”错,不构成因果关系,

26、母亲只是出于无奈,放低要求。说母亲“不动声色”也不准确,原文“母亲戴上花镜看了照片,说,好,好,有照片碓窑子就留下了,啥时候想起碓窑子,看看照片就啥都有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运用补叙的手法”错,“他不记得母亲对他说过多少次了,说碓窑子是他的曾祖父买的,到他这一代,碓窑子已经传到了第四代……”这段描写是插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标题含义应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①小说标题“打捞”首先是指冯淮海家用了许多年的碓窑子,文中写“在水里凫了一会儿,冯淮海估计自己已经凫到冯

27、营所在的地方,并估计了一下自家的院子和碓窑子所在的大概方位,就开始潜水下沉,用脚探底”。 ②冯淮海打捞碓窑子是为了满足母亲的念想,第(7)段写母亲做梦“我又梦见了咱家的那棵弯枣树,又梦见了放在树下的碓窑子”;是为了延续家族记忆,第(8)段写这个碓窑子“是他的曾祖父买的,到他这一代,碓窑子已经传到了第四代”;也是打捞长期在乡村生活的记忆,搬家之前冯淮海给老房子照相,“在搬家之前,为了留念,他用傻瓜相机,为老院子、老房子、老物件等,照了一些照片。他照了堂屋、灶屋、窗户、院门楼,还照了石榴树、竹园、压水井、柴草垛等”,表现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而碓窑子就是当时生活的见证物。 ③打捞时堂叔说“把煤挖

28、出来值吗?我看不值,不如留着好好的地种庄稼。煤只挖一茬就完了,种庄稼呢,可以年年种,上一辈的人没了,下一辈的人可以接着种。你们把平地挖成了塌陷湖,就什么都种不成了”,传统价值观和当下价值观到底哪个更合理,更有利于人类,不言而喻。冯淮海和堂叔的打捞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次重拾性的探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不同意删节:需要看这段文字在塑造人物形象、对小说情节及主题表达的作用。 ①回忆内容补充了冯淮海家搬迁的过程,其中原本不愿搬迁的母亲,在得知矿上可以给儿子安排工作后最终同意搬迁,展现了普通人在实际利益和传统价值取舍上的

29、矛盾心理。这个内容丰富了冯淮海及母亲的形象塑造。 ②“冯家从普通的四间平房搬到了宽敞的二层小楼”,回忆交代了冯家因搬迁生活得到改善,小说中并无提及搬迁得到的实际利益,这样的补充交代让情节更加完整;同时这段回忆也说明了冯淮海为何那么执着地圆母亲的梦,也为下文母子交流的情节做了铺垫。 ③回忆内容展现了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活间的矛盾冲突,按照传统观念,中国人安土重迁,不愿搬家;但实际利益又能改善生活,改变人物命运。这样的选择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同意删节: ①小第二段“国家的煤矿要把煤采出来,就出资在靠近城镇的地方盖了新房,动员各村的村民搬到新房里住去了”已经交代了动迁结果——搬进新房;小说第五

30、段也交代了冯淮海的矿工身份,“冯淮海现在也是一名矿工”。回忆文字有重复可以删节。 ②小说题目是“打捞”,原文紧紧围绕这个事件来写,核心主题更集中紧凑,如果加入题干内容,过多的交代冲淡了主题的集中表达。 ③小说删节后我们只能看出冯淮海一家因煤矿挖煤搬家,母亲和他对原来的生活无法割舍,十分怀念,搬迁的具体过程没有出现。这样使得已有的交代含蓄克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

31、杂处,分不均,求不澹,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乃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除秽,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兵之所由未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颛顼尝与共工争矣。故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尧战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启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况衰世乎! 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临之威武而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故圣人之用兵也,若栉发耨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杀无罪之民,而养无义之君,害莫大焉;殚天下之财,而澹一人之欲,祸莫深焉。使夏桀、殷纣有害于民而立被

32、其患,不至于为炮烙;晋厉、宋康行一不义而身死国亡,不至于侵夺为暴。此四君者,皆有小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长海内之祸,此大伦之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讨乱也,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 兵贵谋之不测也,形之隐匿也,出于不意,不可以设备也。谋见则穷,形见则制。故善用兵者,上隐之天,下隐之地,中隐之人。隐之天者,无不制也。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何谓隐之地?山陵丘阜,林丛险阻,可以伏匿而不见形者也。何谓隐之人?蔽之于前,望之于后,出奇行陈之间,发如雷霆,疾如风雨,搴巨旗,止鸣鼓,而出入无形,莫知其端绪者也。

33、——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贪昧A饕餮之B人C残贼D天下E万人F搔动G莫宁H其所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利,获利,与《劝学》“非利足也”中的“利”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B. 存亡,指灭亡,是偏义复词,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用法相同。 C. “故圣人之用兵也”中的“之”与“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用法相同。 D. 设备,指设防备,与现在所说的“满足某种需要或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整套器物或建筑”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

34、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战争的目的,不是想着扩大疆域,也不是想着要获取金玉财宝,而是为百姓铲除祸害。人群居杂处,总有争斗,所以战争不断。 B. 圣人总是在贪财残暴之人残害百姓时挺身而出,铲除奸恶之徒,把混浊变得清平,让那些残暴之人不得不停止作恶。 C. 圣人用兵,就和梳理头发,给地除草一样,是为了多数百姓的利益,清除少数害虫。例如黄帝擒炎帝,颛顼杀共工。 D. 隐之于人,须用奇兵冲进敌军的阵营,攻击的速度像雷霆,推进的速度像风雨,要是目的达到了就高举大旗,停止鸣鼓。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35、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 《淮南子》一书体系博大,思想深邃。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请结合本文,概括其与战争有关的观点。 【答案】10. CEG11. B12. D 13. (1)战争,是用来制止凶暴和讨伐祸乱的。 (2)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子,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因为心思浮躁的缘故。 14. ①认为战争由来已久,起因在于物质利益的分配不均。②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平息天下暴乱,为百姓除害。③认为用兵的谋略在于隐蔽自身于天地人中,使对手防不胜防。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贪财又残暴的人就开始残害天下百姓,天下百姓大乱

36、,没有人使他们安宁。 “贪昧饕餮之人”是主语,主谓之间强调主语,主语后可断,即在C处断开; “残贼”为谓语,“天下”是宾语,宾语后可断开,即在E处断开; “万人”作主语,“搔动”作谓语,故应在G处断开。 故应在CEG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利”,动词,获利;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句意:不是想着扩大地域来获利,也不是想着要获取金玉财宝。/并不是脚走得快。 B.错误。“存亡”,使濒临灭亡者得以保;偏义复词,灭亡。句意:而是为了使濒临灭亡者得以保存延续。/这确实是国家危亡时刻啊。 C.正确。

37、“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所以圣人用兵。/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 D.正确。句意:使对手防不胜防。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D.“高举大旗”错。原文“搴巨旗,止鸣鼓”,意为:令敌人偃旗息鼓(大败敌人)。故选项说成“高举大旗”是错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兵”,战争;“所以”,用来……的。 (2)“跪”,腿;“寄托”,容身;“躁”,浮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

38、内容的能力。 分别从战争的起因、目的和谋略三个角度来概括。 (1)根据“分不均,求不澹,则争”概括:认为战争由来已久,起因在于物质利益的分配不均。 (2)根据“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概括: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平息天下暴乱,为百姓除害。 (3)根据“兵贵谋之不测也,形之隐匿也,出于不意,不可以设备也”“故善用兵者,上隐之天,下隐之地,中隐之人”概括:认为用兵的谋略在于隐蔽自身于天地人中,使对手防不胜防。 参考译文: 古时作战,不是想着扩大地域来获利,也不是想着要获取金玉财宝,而是为了使濒临灭亡者得以保存延续,平息天下暴乱,为百姓铲除祸害。人类有穿衣吃饭的欲望的本能,

39、可是物资不能满足人的需求,于是人类开始相聚杂处,但是不能均匀分配,欲望得不到满足,于是争斗就发生了。争斗时,强壮的就威胁弱小的,勇猛的就欺侮胆小的。贪财又残暴的人就开始残害天下百姓,天下百姓大乱,没有人使他们安宁。这时圣人挺身而出,讨伐强暴,平定乱世,铲除奸恶,平定混乱,把混浊变得清平,转危为安,因此那些残暴之徒不得不停止作恶。战争的历史很长了!黄帝就曾经和炎帝打过仗,颛顼还和共工争斗过。黄帝于涿鹿之野大败蚩尤,尧帝在丹水之浦把楚伯平定,舜帝征讨忤逆的有苗,夏启对不服的有扈发动战争。这说明战争即使在五帝时代都是没有止息的,更别提衰乱的时代了。 战争是用来制止凶暴和讨伐祸乱的。炎帝酿成了火灾,

40、因此黄帝擒获了他;共工酿成水患,因此颛顼诛灭了他。先用道理加以说服教育,还以德行对这些恶人加以开导,如果他们还是不听从,就用武力来加以震慑,用武力震慑还是不能使他们服从,就只能出兵制伏了。所以圣人用兵,就和梳理头发,给地除草一样,是为了多数百姓的利益,清除少数害虫。为了保护不义的君主,而杀害无辜的百姓,这是天下最大的祸害;为了满足一个暴君的欲望,把天下的财物消耗尽,这是最为沉重的灾难了。假若夏桀和商纣所做的危害百姓的事,在刚开始时就被阻止了,所谓的炮烙酷刑也不会出现了;假若晋厉公和宋康王在干第一件不正当的事情时身死国灭,就不会出现侵别国施强暴的事了。这四位暴君,都是因为他们的小恶行没有人及时出

41、来制止,因此导致后来残害百姓,扰乱天下。放纵一个暴君的邪恶,从而增长天下的祸乱,这是天理人伦所不允许的。之所以要确立君主,目的是防止强暴讨伐叛乱,可是如今凭借万民之力统治万民的君主,却反过来成为残害百姓的人,就好比给恶虎添翼,为什么不铲除他呢! 用兵的可贵之处是谋略不被猜透,部队行动不露任何行迹,常常出人意料,使对手防不胜防。这说明谋略要是被对手掌握,肯定会陷于困境;行动要是被对手掌握,肯定就会受制于人。因此真正能用兵的人,向上能够利用天象来隐蔽自身,向下善于利用地形藏匿自我,中间善于利用人的作用来隐蔽自身。要是用天象来隐蔽自我,就没有什么敌人能够制伏他。那么到底什么是利用天象来隐蔽自我呢?

42、也就是利用大寒酷暑、狂风暴雨、大雾阴天这些天气条件来顺应变化,使对方被迷惑。那么到底什么是利用地形来隐蔽自我呢?就是利用山地丘陵、丛林险阻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来隐藏部队来埋伏袭击。什么又是发挥人的作用来隐蔽自我呢?就是在敌人前进的道上设下埋伏,或跟在敌军的后面进行观察,或者使用奇兵冲进敌军的阵营,攻击的速度像雷霆,推进的速度像风雨,令敌人偃旗息鼓(大败敌人),达到目的后悄然离去,看不见任何行迹,没有人明白来龙去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归旧山留别 陈羽 相共游梁①今独还,异乡摇落忆空山。 信陵死后无公子,徒向夷门学抱关②。

43、[注]①梁即大梁,战国时代魏国的都城,也是西汉梁孝王招揽文士的梁园所在。②夷门守门者为侯赢,被信陵君赏识,尊为上客。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题目中“留别”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留别”相同,说明两首诗都是以送别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B. 诗歌首句交代写诗事由,他与朋友一起畅游大梁,如今独自还乡。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悲戚。 C. 次句承首句,“摇落”点明时令为秋季,与宋玉“草木摇落而变衰”意境相似。“空山”呼应诗题中的“旧山”。 D. 陈羽的这首七言绝句,韵律工整,语言简洁,用典恰当。这首送别诗表现其“孤怀”“幽情单绪”,

44、含蓄且深远。 16. 温庭筠有诗云:“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本诗所表达的情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种情感。 【答案】15. A16. ①温庭筠此句表达了一种贤主难求,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悲愤。本诗表达了相似的情感。 ②首句中提到的梁园是西汉梁孝王招揽文士的所在,而诗人却独自归乡,可见并未觅得贤主,受得赏识,实现心中抱负。 ③第二句写诗人倦游将归,又逢秋日,其情更凄。“摇落”既指木叶之萧瑟,又喻自身之潦倒,抒发有志难伸之感。 ④后两句用典。诗人感慨若没有信陵君这样的公子,即使效仿满腹奇才的侯赢夷门抱关,又有何用呢?暗指自己难遇贵人,壮志难酬。 【解析】

45、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送别为主要内容的诗歌”错误。《将归旧山留别》这首诗中,“留别”意味着诗人在即将离开某个地方时,留下的告别之作。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即将离开异乡,回到旧山时的感慨和回忆,而不是描写送别的场景。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相共游梁今独还”,诗人曾与友人共游梁园,但如今却独自归乡。梁园是西汉梁孝王招揽文士的地方,诗人独自归乡,意味着他并未在梁园觅得贤主,也未受到赏识,无法实现心中的抱负。 其次,“异乡摇落忆空山”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凄凉心境。他倦游将归,

46、又逢秋日,木叶萧瑟,情景交融,既描绘了自然景象的摇落,又暗喻了诗人自身的潦倒和有志难伸的感慨。 最后,“信陵死后无公子,徒向夷门学抱关”用典,诗人借信陵君和侯赢的故事,表达了自己难遇贵人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信陵君赏识侯赢,尊为上客,但如今信陵君已死,公子不再,即使诗人效仿侯赢抱关,又有何用呢?这种无奈和悲愤,正是诗人对于贤主难求、时运不济的深刻体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孤独归乡、秋日摇落的景象以及用典表达难遇贵人的无奈,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贤主难求、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感,和温庭筠的诗句“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情感一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

47、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思,如《劝学》中“__________”,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 (2)在《鹊桥仙》中,秦观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体现了命意的高妙。 (3)“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为凄凉,如杜甫《登高》里“__________”一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一句。 【答案】 ①. 金就砺则利 ②.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③. 两情若是久

48、长时 ④. 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渌水荡漾清猿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能力。 易错字词有:“砺”“啸”“渌”“荡漾”“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宋人陈善,于《扪虱新话》一书中,谈读书,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通透,此是出书法。” A ?用陈善的话来说,就是“见得亲切”。看见一本书,即油然生发一份亲切感,出于兴趣,出于喜欢,自然也就能很容易地进入书中了。而只有“入得书

49、”,也才真正能够理解作者的“用心处”了。 那么,又何谓读书之“出”呢?陈善认为所谓“出”,就是“用得通透”。他的着眼点在于一个“用”字。但就一个“用”字而言,应该也是有一定层面的。 “用”的其中一个层面是摘章截句。此等“用”,是借他人之话, B ;而所用之章句,只是自己文章的材料,是为自己的文章服务的。这种“引用”,如果材料选择典型,引用恰当,即能使自己的文章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此便是“用”到了好处。 C 。此等“用”,是将章句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将故事化为典故,进行浓缩、提炼,使得所用更精炼、确当。古人诗词文章中的“用典”,便是如此。 ①据陈善《扪虱新话》

50、表明,②“用得通透”意为运用得透彻,灵活,③是“用”的最高点,④已然达到了一种深刻饱满的状态。⑤更为重要的是,“用得通透”在某一个人身上则具体表现为:⑥不仅其人的读书成为其学问的一部分,⑦还成为塑造其人格的文化基础。一言以蔽之,⑧“用得通透”就是读书使人修身养性并最终化为他们生命的养分。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A:何谓读书之“入”呢;B:达自己之意 (达己之意);C:“用”的另一层面是化

51、用。 19. ①据陈善《扪虱新话》/陈善《扪虱新话》表明 ⑥其人的读书不仅成为其学问的一部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空:根据前文“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此空需填写“入”或“入书法”;根据后文“那么,又何谓读书之‘出’呢?”,此空需与后文句式保持统一,填写:何谓读书之出。 B空:根据后文“只是自己文章的材料,是为自己的文章服务的”“能使自己的文章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此空需填写“自己”或“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语言表达”;根据前文“借他人之话”,此空需与上句句式大致保持统一,内容关联,可填:达自己之意。 C空:根据后文“是将章句化为自己

52、的语言表达,将故事化为典故,进行浓缩、提炼,使得所用更精炼、确当”,此空需填写“化用”;根据前文“就一个‘用’字而言,应该也是有一定层面的”和“‘用’的其中一个层面是摘章截句”,此空需填写“‘用’的另一个层面是”,点出“层面”,与上文句式保持大致统一,填写:“用”的另一层面是化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据……表明”句式杂糅,应改“据陈善《扪虱新话》”或“陈善《扪虱新话》表明”。 ⑥“不仅其人的读书成为其学问的一部分”,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一致,关联词应该放到主语后面,应该为“其人的读书不仅成为其学问的一部分” (二)语言文字与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

53、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权力方式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长老权力 A 权力基础 社会冲突 社会合作 社会继替 社会变迁 权力性质 压迫 契约 B 思想统制 20.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在讨论权力的性质时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权力方式,请根据你所学的内容,完成表格 21. 请结合上表及以下文字,给“横暴权力”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从社会冲突这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利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按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

54、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因为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就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从这种观点看去,凡是握有这种权力的,都是统治者的工具。跟下去还可以说,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这种权利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22.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划线部分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一生就在自己

55、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B. 我也知道科学家已经建造了“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这种奇异物质,即反物质。 C.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D. 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答案】20. A:时势权力 B.教化 21. 横暴权力是指在社会冲突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对暂时屈服的一方所握有的支配、压迫 性权力。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概念的把握能力。 A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四种权力:一是从

56、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由时势所造成的时势权力。因此此处应填“时势权力”。 B长老权力,或称教化权力。“长老”两个字明确表达出这项权力的持有者和使用者,也就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一旦村里发生什么事情,这位“长者”根据自己“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的经验,给出处理意见,而他们的意见往往就代表权威。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因此权力性质是“教化”。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概念的理解,及压缩语段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是被定义对象=种差+属概念。 给横暴权力下定义,需要明确它的属

57、概念,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的性质可以由“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和“它是压迫性质的”得出“支配、压迫性”这两个特征; 种差,也就是找到权力的双方,由“从社会冲突这一方面着眼的”可知是在社会冲突中;由“在上的是握有权利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号施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可知行使权力的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方; 由“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可知,被支配的一方的屈服是暂时性的。 整合答案为:横暴权力是指在社会冲突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对暂时屈服的一方所握有的支配、压迫性权力。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

58、点符号的能力。 “阶级斗争”引号表强调。 A.“池子”是特殊含义,指人们的平常生活环境; B.特定称谓; C.不完全引用; D.强调。 故选D。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竞争是成功最有力的促进剂。——拿破仑·波拿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请综合上面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力争于大义不争于小利 天地悠悠,岁月漫漫。聆听先贤遗训,慎思青年之

59、为。如孔子之争,君子之行,于让利、为义、改不善处争;如张之洞之不争,大人之行,坦坦荡荡,不争琐事琐行。纵观时代潮流,国际风云变幻,波谲云诡,中国团结如一人,却也需朝乾夕惕,吾辈青年当明争与不争,于己修身达人,于国增辉日月。 为民之大义而争,青年一代有理想,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主席说,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看淄博,从烧烤之美到政府执政之美,无一不是在为人民之利而争,关怀各地学生,建设居民免费游乐场所,公安出警的迅速反应能力,都温暖了游客的心。赞村官,黄文秀、杨宁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为人民利益而争,哪怕舍弃自己的婚房,甚至生命。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人民

60、把他高高举起。吾辈青年应为民之大义而争,存肝胆于天地。 为国之大义而争,青年一代有知识,有勇气,民族有前途。 “匍匐在地,为祖国擦干身上的耻辱。”黄令仪瘦小如斯,却讲出这样振聋发聩的话,令无数青年动容。空军二大队的全国表彰短信,于无声处听惊雷。他们面对里根号航母的挑战,无畏不利的天气条件,采用最危险的低飞方式,躲过雷达探测,悄无声息到达航母面前,给敌人极大的震慑。他们说:“只要一声令下,不管什么目标,我们都能够得着。”岁月静好,他们在负重前行。吾辈青年应为国之大义而争,马革裹尸而无悔。 于小利处不争,青年一代有眼界,有格局,未来有辉煌。 哲人曾言,与愚人争,只会降低你的智商。争名,争利

61、,争无谓之事,会极大消耗人的时间与精力,不如放手不争,用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钱学森不争优渥待遇,甘于为国筑盾;黄旭华不争显名,隐姓埋名几十年,乐于为国深潜;“银发知播”不争安逸生活,汇聚厚重知识能量,点亮年轻人的心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吾辈青年应不争小利,方能江河日上。 歌德说,“人人心中有盏灯,强者经风不息,弱者随风即灭”。有大格局,方有大见识;有大视野,方有大追求。临大义而争,于小利而不争,做有意义的事,方可于茫茫人生之中寻一线曙光,于山山而川之中,登顶最高的山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由

62、两句名言构成。第一句拿破仑•波拿巴的话,指出竞争是走向成功促进剂,强调竞争的正面价值和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敢于去竞争,大胆去竞争,通过竞争走向成功的彼岸。竞争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亘古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于是自然界进化出优胜的物种,人类社会演变出优秀的民族,人群中脱颖而出优胜的个体。竞争可以挖掘人的创造力和潜能,激发自我完善的动力,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竞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可以加速各项事业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加快社会的进步,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 第二句选自《道德经》,意思是只有不与人争斗的态度,才能使自己在世界上成为无可匹敌的存在。这里的“不争”,并不是说要害怕竞争、不敢

63、竞争,逃避竞争,更不是躺平和摆烂的不思进取。“不争”是为了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为了“莫能与之争”。所以,这种看似在退,实则在进;看似“不争”其实是最巧妙的最有力的“争”,是“争”的最高境界,是讲究方法的智慧之“争”。 综上,本次作文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不争”,对“竞争”与“不争”进行辩证思考。竞争什么,不争什么;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把握竞争与不争的度。首先,竞争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竞争是前进的动力,能激发人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激发人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能够加速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快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但过度的竞争或者破坏性竞争,会造成了⼈与⼈之间的对⽴

64、和冲突,导致危机发生。同时,指出先秦思想家老子则推崇水的“不争”之道,因为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 写作时,我们在开头结合两句名言提出观点,争是智勇,不争是淡泊。然后分析争的进步意义。争对个人有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再懈怠,激发个人潜力。争对社会家国使每个人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接着分析不争的意义。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最后,辩证看待“争与不争”。争什么,不争什么;该争则争,该不争则不争;把握争与不争的度。 立意: 1.身处竞争时代,“争”做有为青年。 2.争是积极进取,不争是淡泊宁静。 3.以争促事业进步,以不争获人生安宁。 4.争与不争,考量智慧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