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4届新高考语文调研卷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53605362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4.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江省2024届新高考语文调研卷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省2024届新高考语文调研卷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省2024届新高考语文调研卷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2024届新高考语文调研卷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24届新高考语文调研卷试题[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 2024届浙江省诸暨中学新高考调研卷 高三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3年底,

2、牛河梁遗址的发掘材料被送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时任所长的夏鼐在看到女神庙和女神头像的照片后,立即委派了技术室负责人和科研处负责人赶往牛河梁,要求其对遗址的年代进行反复验证和科学测定。1985年3月,碳14测定结果确认,牛河梁是距今5000余年的红山文化遗址。 自1959年发现二里头遗址起,拥有实证的中华文明史就被定格在了距今4000多年前。牛河梁遗址的测定结果,直接将这一时间提前了1000多年。用苏秉琦的话说,这是“东方文明的新曙光”,是“中华文化的火花”。面对牛河梁遗址必然会引发的重要学术意义和社会影响,苏秉琦甚至还在1985年5月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上,提醒大家要注意一场

3、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讨论即将开始。 “牛河梁遗址发现之后,的确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把整个讨论往前推了一步。”面对《中国新闻周刊》,郭明对牛河梁之于四十年前那场讨论的意义如是说道。其实早在1931年,李济在谈及山东城子崖发掘的意义时就说过:“现代中国新史学最大的公案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问题。”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原中心论”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有诸如良渚文化的发现,也被视为龙山文化系统的一部分。直到1981年,苏秉琦的“区系类型”说正式提出,才以“满天星斗”的格局打破了原有观念。随着牛河梁遗址的发掘,1986年考古学家严文明也提出了“重瓣花朵”说,在承认各地区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同时,

4、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几乎与此同时,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提出了“中国相互作用圈”,指出各文化区平等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形成了“最初的中国”。 1986年7月24日夜,新华社发布了电讯,介绍牛河梁遗址的新发现,称“五千年前,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次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又以三分钟的时长进行了播报,《光明日报》也在头版发表文章称:“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了新线索”。随后,港台地区及日本、东南亚等国纷纷加以转载并配有专家采访。“牛河梁遗址的发现,等于把整个的红山文化推到了全国全世界的面前。”郭明说。 当然在学术范围内,对于牛河梁遗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之

5、一的观点也存有一些争论。 比如有学者便认为,“尽管牛河梁遗址有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存在,但在五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没有发现人类的居住遗址,在这种情况下尚难于全面地衡量它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像城市、文字、金属器那些基本要素,在这里也是完全缺乏的,因而像‘文明的曙光’,‘文明黎明’或‘原始文明’一类的提法,似乎还难以成立”。 还有学者认为,“尽管红山文化出土了大型的祭祀遗址,但还不具备文明社会的主要特征,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2022年10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总第1064期,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动下,中原地区的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受到学术界空前重视。迄今

6、为止,学术界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不少争议和模糊认识,但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根,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摇篮,则大体是不争的事实。 中原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为古代中国中原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条件,在三代时期涌现了一批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出现了代表着当时最高技术的青铜制造业与玉、骨、陶产业。 三代王朝的都城都在中原地区,以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王朝时期的都城、以郑州商城为代表的早期商都、安阳殷墟为代表的晚期商都、以洛邑为代表的周代王都,都代表着当时中国城市发展的最高峰。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

7、组礼器一般认为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标志,青铜爵、绿松石牌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手工业技术水平的呈现。在郑州商城遗址,考古学家同样也发现了商代早期的青铜冶炼、骨器与陶器的制作作坊。作为晚商的王都,安阳殷墟的手工业更为发达,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的手工业制品,涵盖青铜器、玉器、石器、骨器、陶器、木器、酿酒、纺织等多个领域。特别是青铜器,制作精美,纹饰细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冶炼技术高超纯熟,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为最高水平。 在诸多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遗址中,殷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透视三千年

8、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从事甲骨学研究数十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奠定了汉字的造字方法、方块形态和发展框架,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它也是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唯一的“活”到今天的古文字,任风云际会、王朝变换,仍旧生机勃勃。 (2023年7月28日《河南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1959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把拥有实证的中华文明史定格在距今4000多年前。 B. 《光明日报》发表文章

9、称“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了新线索”,这新线索是指牛河梁遗址。 C.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根是仰韶文化,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摇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D. 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就涌现了一批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三代王朝的都城都在此。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河梁遗址的发掘材料,经过碳14测定,其结果直接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科学测定说明了中国文明起源于牛河梁遗址。 B. 牛河梁遗址必然会引发重要学术意义和社会影响,不仅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有报道,而且港台地区及日本、东南亚等国纷纷加以转载并配有专家采访。 C. 甲

10、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到今天依然生机勃勃。 D. 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展示了我国商朝高度发达的冶炼技术。 3. 下列选项,最合适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文明“中原中心论”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山文化 B. 三星堆文化 C. 良渚文化 D. 龙山文化 4. 材料二说“迄今为止,学术界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不少争议和模糊认识”,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争议和模糊认识”的具体表现。 5. 有学者认为把牛河梁遗址说成是“文明的曙光”“文明黎明”或“原始文明”,似乎还难以成立。请结合材料二概

11、括分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中国文明起源理论”具有哪些基本要素。 【答案】1. C2. A 3. D4. ①1981年,苏秉琦提出了“区系类型”说,认为中华文明是“满天星斗”的格局。 ②1986年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了“重瓣花朵”说,承认各地区具有独特发展道路,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分层次的向心结构”。 ③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提出了“中国相互作用圈”,指出各文化区平等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形成了“最初的中国”。 5. ①中原地区在三代时期就涌现了一批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中原地区在三代时期涌现的城市是当时中国城市发展的最高峰) ②中原地区出土的背铜器,其冶炼技术高超纯熟。在当时全世界范围

12、内为最高水平。 ③中原地区出土的甲骨文奠定了汉字的造字方法、方块形态和发展框架,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一直“活”到今天。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最后半句是“则大体是不争的事实”。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科学测定说明了中国文明起源于牛河梁遗址”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第一句“在学术范围内,对于牛河梁遗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之一的观点也存有一些争论”可知,部分学者认为“牛河梁遗址”只是“中华文明起源之一”,而且也有学者对此观点不认同

13、,所以,不能得出“科学测定说明……”的结论。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A.红山文化位于东北,不是中原文化。 B.三星堆文化位于西南,不是中原文化。 C.由材料一第三段“‘中原中心论’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良渚文化……一部分”可知,良渚文化不是中原文化。 D.由材料一第三段“‘中原中心论’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一部分”可知,“龙山文化”是最典型的中原文化。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观点在材料二第一段,同时本段还提出“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观点。那么,这个“争议和模

14、糊认识”是针对中国文明“中原中心论”的。根据题意,锁定答题区间是材料一中对中国文明“中原中心论”有不同意见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属于“具体表现”,必须找具体学说。 在材料一第三段“直到……苏秉琦……严文明……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共同形成了‘最初的中国’”,可以找到三位学者的三种学说,分条整理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有学者认为把牛河梁遗址说成是“文明的曙光”等,似乎还难以成立,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这样认为的原因是“牛河梁遗址完全缺乏城市、文字、金属器这些基本要素”。所以答案就从城市、文字、金属器这些基本要素入手概括。 关于城市的论述在材料

15、二第二、第三段,可以筛选信息“出土的青铜组礼器”“中原……在三代时期涌现了一批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代表着当时中国城市发展的最高峰”。 关于文字的论述在材料二最后一段,可以筛选信息“甲骨文奠定了……唯一的‘活’到今天的古文字”。 关于金属器的论述在材料二第四段,筛选信息“冶炼技术高超纯熟,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为最高水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中午,父亲来到王石书记的南厢房,正吃着糌粑,就见旦增风尘仆仆走了进来。旦增说才让副州长两次打来电话找父亲,父亲不在,就把事情告诉了他,要他尽快征求父

16、亲的意见。 父亲问:“什么意见?”旦增说:“州畜牧兽医站的站长调去当副县长啦,才让的意思是让你回去继续当站长。”父亲说:“我怎么能去,学校不办啦? 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但在沁多县甚至在整个阿尼玛卿州,教育几乎等于零。”王石问:“学校进展得怎么样了?”父亲说了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王石说:“现在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你招不来生怎么办?”父亲说:“不会招不来吧? 招不来我就认了,你们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王石说:“我的意思是,你要是实在不想去州上,就得尽快让学生坐满教室,学生来了这么多,不能不管吧? 谁管? 全县除了你强巴,没有第二个人,到那时我们就有理由不放你,才让作为州长也得为学生考虑嘛。” 父

17、亲迎来了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他的日尕将为他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这一次恐怕要烂成一片破氆氇了。最好说话的自然是角巴:“你说让梅朵和央金去上学? 好,我要是不同意,你肯定不答应。索南嘛就算啦,他是桑杰的好帮手。”父亲说:“学校对学生的年龄要求是七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索南一定得去,他还不到十三岁。 另外,学校还得有一条大藏獒保护学生,梅朵黑、梅朵红、当周,你愿意给哪个?”“你挑。”父亲挑了梅朵红。又说:“角巴啦,沁多公社的娃娃上学的事,还得请你出面去给牧人们说,不然的话学校里就只有角巴家的孩子啦。”角巴说:“你让桑杰出面嘛,他是主任。”“桑杰的事太多,全公社的事,家里的事,都得他操劳,你

18、就不能减轻一下他的负担?再说啦,请你出面,就是马到成功的意思,要是桑杰去说,十句不顶你一句,到头来路跑了不少话说了许多,一个学生不见来。”角巴笑了:“你知道就好。”父亲离开角巴,对自己的坐骑说:“日尕啦,现在就看你啦,但愿你的腿和我的心一样快。”日尕长嘶一声,像是说我的腿就是你的心,一样的快。 ①草原的绿色迅速褪去,枯黄的脚步越走越快,已经没有了花朵,上天恩赐的五彩斑斓又被上天收了回去。日子摇晃在晚秋和初冬的分界线上,一天比一天凉了。 日尕跑得够快,差不多一天一个公社。十天下来,父亲跑遍了所有的公社,日尕的膘掉了一层,骨头都奓起来了,父亲也累得几乎瘫倒。公社主任们答应得都很好:噢呀,噢呀,让

19、孩子们去就是啦。却都是敷衍,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校的。 父亲意识到十天的工夫白费了,又马不停蹄地开始跑第二遍,每到一个公社,不光见主任,还会直接跑到牧人家里,苦苦哀求:“就算你们不可怜我,也一定要可怜可怜我的日尕,你看它瘦成什么样子啦? 都是为了你们的孩子。”他这么一说,同情就来了,有流泪的,有给日尕喂酥油的,有拿出家里仅剩的糌粑招待他也招待日尕的,但就是没有一个牧人会让父亲带走自己的孩子,因为除了去阿尼琼贡学经,草原上的人不知道也不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别的方式可以认字写字。②父亲沮丧得就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 日尕知道主人心情不好,它的心情也不好起来,动作笨拙,无精打

20、采不说,还老走错路。就像现在,它居然把父亲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且毫无必要的地方。父亲拍了它一下:“天就要黑啦,快往回走,回去的路上才有帐房,不然就又得走夜路啦。”它不听话,还是照直往前走着。 父亲真的生气了,勒紧缰绳;拉弯了它的头,拉得嚼子都滑出了马嘴。 日尕也生气了,长嘶一声,猛地抬起前腿,差点把父亲甩下来,然后直奔前方。父亲喊着:“日尕,日尕,你竟敢对我这样?我揍死你。” 但很快父亲就意识到他要做的不是揍死而是赔礼道歉,日尕没有胡来,就算它心情不好,无精打采,也会一如既往地把他带到一个对他有用的地方:一顶帐房和一群牛羊出现在山坳深处。他跳下马背,抚摸着日尕,说着几近肉麻的奉承话,走向了帐房

21、,心说今晚上只能住在这儿啦。紧接着他又发现:日尕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顶可以过夜的帐房,③而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希望:帐房里全是孩子,衣袍褴褛,有男有女。 父亲吃着他们拿出来的黑黝黝的风干肉,喝着他们没有掺奶子放酥油的盐巴茶,跟他们聊起来。原来他们没有阿妈阿爸,是白唇鹿公社的孤儿,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不到五岁。父亲不禁一阵欢喜:还犹豫什么?就让这些孤儿做沁多小学的第一批学生吧。他当下就决定了,长舒一口气,说他是专门来接他们的,县上决定所有孤儿都应该去上学。 翌日启程,孩子们兴高采烈。行到半路,父亲让他们赶着牛羊继续朝前走,自己骑着日尕直奔白唇鹿公社主任家的帐房。 日尕看父亲高兴,跑动的姿势也变得轻灵而

22、优美,转眼就到了。一见主任拉巴,④父亲就说:“孤儿是找不见奶头的羊羔,我要啦,牛羊是他们的衣食,我也要啦,我是学生的老师。”拉巴说:“……孤儿嘛,想要你就领走,云朵在天空,花朵在地面,既然孤儿归你啦,孤儿的牛羊自然也归你。” 半个多月后,父亲的沁多小学开学了。学生除了白唇鹿公社的十几个孤儿,还有沁多公社的三十多个学生。学校邀请才让州长和王石参加开学典礼,并为沁多小学剪彩。才让州长坐着吉普车来了,看看像模像样的教室和五十多个学生,便没有再提让父亲去当畜牧兽医站站长的事。 (选自《雪山大地》作家出版社2022年 12月出版,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3、 A. 文章开头部分写王石书记帮助父亲想办法拒绝才让副州长的命令,让父亲留下来当校长,可见王石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干部,是一个为藏族人民真心服务的共产党人。 B. 文中的角巴,解放前是草原上的富裕头人。父亲以为角巴最好说话,请求角巴去劝说牧人们送孩子上学,角巴却把责任推卸给了公社主任桑杰,说明角巴并非真心帮助父亲。 C. 《雪山大地》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对父亲的白马“日尕”的描写却充满传奇色彩,带着浪漫主义情怀。例如“日尕”神奇地带着父亲找到一群孤儿,使父亲有了学生。 D. 尽管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是没有一个牧人同意自己的孩子去上学,这充分说明了“在沁多县甚至在整个阿尼玛卿州,

24、教育几乎等于零”。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时草原上的季节特点,也为下文父亲“累得几乎瘫倒”,却依然没有能招到一个学生的故事情节做好了铺垫。 B. 句子②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父亲“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枯萎衰败了”的那种垂头丧气的情景,表达出父亲失望沮丧的心情。 C. 句子③中的“绝处逢生的希望”是指日尕带给父亲的不仅仅是一顶可以过夜的帐房,还有可以充饥活命的食物:风干肉和盐巴茶。 D. 从句子④父亲和拉巴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把一些藏语元素、藏族当地人的表达方式等,引入了汉语写作,丰富了当代汉语文学

25、。 8. 在招生过程中,父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 9. 有评论家说“伏笔就是在叙述或者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出现的人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的描写,就是下文林冲沽酒回来发现“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的伏笔。小说中这样的伏笔常常为读者津津乐道。请你找出两例与文中最后一段故事情节相关的伏笔,简要分析伏笔的作用。 【答案】6. B7. C 8. ①招生之前父亲心里充满希望。 ②和角巴商量后,父亲心情明快,满怀信心。 ③当“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校”时,父亲心情是

26、失望沮丧。 ④当“日尕”带着父亲找到孤儿作学生时,父亲不禁欢喜高兴。 9. 伏笔事例 ①文章开头部分王石要求父亲“尽快让学生坐满教室”那么就可以不去当畜牧兽医站站长了,因为“才让作为州长也得为学生考虑”;这为最后一段才让州长“看看像模像样的教室和五十多个学生,便没有再提让父亲去当畜牧兽医站站长的事”埋下了伏笔。 ②文章第二段“最好说话的自然是角巴”,父亲对角巴说“请你出面,就是马到成功的意思,要是桑杰去说,十句不顶你一句”;这为最后一段“还有沁多公社的三十多个学生”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伏笔作用 ①使故事情节发展显得自然流畅而不突兀,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②前文伏笔,后文照应,使

27、文章结构更加完整紧凑,收到首尾圆合的完满效果。 ③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整个故事,更加深人地感受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增强小说感染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角巴却把责任推卸给了公社主任桑杰,说明角巴并非真心帮助父亲”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你让桑杰出面嘛,他是主任”只是角巴的客套话,文中最后沁多公社来了三十多个学生,充分说明角巴是父亲忠实朋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还有可以充饥活命的食物:风干肉和盐巴茶”错误。“绝处逢生的希望”是指父亲终于有了这群孤儿可以作为学生。 故选C。 【8题详解】

28、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概括能力。 由原文“王石问:‘学校进展得怎么样了?’父亲说了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王石说:‘现在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你招不来生怎么办?’父亲说:‘不会招不来吧?招不来我就认了,你们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可知,通过父亲说出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并且说到如果招不来学生,你们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说明在招生之前,父亲心里时充满希望的。 由原文“父亲离开角巴,对自己的坐骑说:‘日尕啦,现在就看你啦,但愿你的腿和我的心一样快。’日尕长嘶一声,像是说我的腿就是你的心,一样的快”可知,父亲和角巴商量之后离开,通过它对自己的坐骑所说的话可以看出,父亲的心情是非常明快的,对招

29、生也是满怀信心的。 由原文“父亲沮丧得就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可知,十天下来,父亲跑遍了所有的公社,累得几乎谈到,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被家长送往学校的,这时候父亲沮丧得像满草原的牧草,黄了,黄了,眼看着枯萎衰败了。 由原文“父亲不禁一阵欢喜:还犹豫什么?就让这些孤儿做沁多小学的第一批学生吧。他当下就决定了,长舒一口气,说他是专门来接他们的,县上决定所有孤儿都应该去上学”可知,当“日尕”带着父亲来到白唇鹿公社的孤儿的帐房的时候,父亲内心不禁一阵欢喜,长舒一口气,他决定让这些孤儿做沁多小学的第一批学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伏笔以及伏笔作用的能力。 伏笔事例

30、: 文章开篇写到“王石说:‘我的意思是,你要是实在不想去州上,就得尽快让学生坐满教室,学生来了这么多,不能不管吧? 谁管? 全县除了你强巴,没有第二个人,到那时我们就有理由不放你,才让作为州长也得为学生考虑嘛。’”而结尾写到“才让州长坐着吉普车来了,看看像模像样的教室和五十多个学生,便没有再提让父亲去当畜牧兽医站站长的事”,两个情节构成伏笔。 文章第二段写到“最好说话的自然是角巴……又说:‘角巴啦,沁多公社的娃娃上学的事,还得请你出面去给牧人们说,不然的话学校里就只有角巴家的孩子啦。’角巴说:‘你让桑杰出面嘛,他是主任。’‘桑杰的事太多,全公社的事,家里的事,都得他操劳,你就不能减轻一下他

31、的负担?再说啦,请你出面,就是马到成功的意思,要是桑杰去说,十句不顶你一句,到头来路跑了不少话说了许多,一个学生不见来。’角巴笑了:‘你知道就好。’”而文章结尾写到“学生除了白唇鹿公社的十几个孤儿,还有沁多公社的三十多个学生”,两个情节构成了伏笔。 伏笔作用: 前文对后文情节有暗示作用,使得后文情节的发展显得自然流畅而不突兀,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前文设下伏笔,后文的情节和前文形成照应,在结构上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地完整紧凑,达到首尾圆合的完满效果。 前文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前因后果,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整个故事,更加深人地感受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增强小说感染力。

32、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 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①。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

33、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 袁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锺繇以问彧,或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

34、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选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有删改) 【

35、注】①太祖:曹操。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乡人A多怀土B犹豫C会冀州牧D同郡韩馥E遣骑迎之F莫有随者G彧独将H宗族至冀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授官;与《陈情表》中的“除臣洗马”的“除”词义相同。 B. 以为,“以为司马”和“彧以为太祖”中的两个“以为”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C. 薨,本义指古代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D. 明年,指第二年,与现在所说的“明年”并不一样。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6、荀彧年少有才,南阳人何颙就十分欣赏他,认为他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荀彧投奔曹操,曹操高兴地说:“你是我的张良啊!” B. 荀彧见识非凡,董卓之乱时,他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不宜久留,但乡人们并没有听从他。后来留在家乡的人果然大多遭到杀掠。 C. 从刘邦、项羽胜败的这件事情上,荀彧得出一个道理: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 D. 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但荀彧认为应该先安定国家,后晋爵为国公,曹操认为荀彧说得有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

37、绣败太祖军于宛。 (2)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 14. 荀彧认为曹操不必担心“力不敌”袁绍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0. CFG 11. B12. D 13. (1)太祖正在向东忧虑吕布,向南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了太祖军。(2)袁绍凭借其名门贵族的资本,装模作样,耍小聪明用来博取名誉,所以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大多归附于他。 14. ①在用人气度方面,袁绍不如曹操。 ②在决策谋略方面,袁绍不如曹操。 ③在军队战斗力方面,袁绍不如曹操; ④在为人仁德方面,袁绍不如曹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

38、意: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无人跟他走,惟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 “怀”的宾语为“土”,“多怀土”是“犹豫”的原因,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豫”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冀州牧”指的是“同郡韩馥”,是“遣骑迎之”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莫有”的宾语为“随者”,应在“者”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将”的宾语为“宗族”,中间不应断开。 所以,应选CF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均为“授官”;句意:授官亢父县令。/授予我太子洗马的官职。

39、B.“意思和用法都相同”错误。“让……担任/认为”句意:任命他为司马。/荀彧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荀彧认为应该先安定国家,后晋爵为国公,曹操认为荀彧说得有理”错误。由原文“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可知,原文荀或并没有“认为应该先安定国家,后晋爵为国公”,曹操也没有认为荀彧说得有理,反而是对他产生了不满。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

40、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正,正在;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于宛”,状语后置句,在宛县。 (2)“凭”,凭借; “从容饰智”,装模作样、耍小聪明; “士之寡能好问者”,定语后置句,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可知,荀彧认在用人气度方面,袁绍不如曹操。 由原文“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可知,荀彧认为在决策谋略方面,袁绍不如曹操。 由原文“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

41、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可知,荀彧认为在军队战斗力方面,袁绍不如曹操。 由原文“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可知,荀彧认为在为人仁德方面,袁绍不如曹操。 参考译文: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颐认为他是异才,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永汉元年,荀彧被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董卓之乱时,请求出任地方官,授官亢父县令,终于弃官回乡。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有变,首当成为军事要冲,应赶紧离开这里,不要

42、久留。”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无人跟他走,惟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此时:袁绍已夺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待荀彧。初平二年,荀彧离开袁绍而追随太祖。太祖很高兴,说:“你是我的张良啊!”任他为司马,这时荀彧才二十九岁。当时董卓以其权势威慑天下,太祖以此事询问荀彧,荀彧说:“董卓肆意暴虐,必将以乱亡告终,不会有什么作为。”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所到之处大肆掳掠,直到颍川、陈留才返回。荀彧家乡留下来的大多遭到杀掠。 袁绍已经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太祖正在向东忧虑吕布,向南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了太祖军。袁绍更加骄横,给太祖写信时,言

43、辞无礼而傲慢。太祖太怒,出入举止不同于常,众人都说是因败于张绣的缘故。钟繇就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定不会追咎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于是见太祖而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讨伐不义,可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

44、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榚。耍小聪明而博取名誉,所以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有何用?”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

45、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不应该这样做。太祖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正好遇上征讨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揽自留下荀彧,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太祖军队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享年五十岁。追谥为敬侯。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君章守齐州 【宋】张耒① 平生杜公贤弟兄,北州人物家法称。儿童服膺今见面,温润圭璧清霜冰。 胸中诗书不见试,鬓发欲白论邦刑。 用违所长众不可,公犹谈笑气甚平。

46、 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②轻。 典签不废吟拥鼻,所叹虚席何人登。 临蕃千骑亦不恶,聊以余力苏疲氓。霜清水落鱼泼剌,万瓮沸响新醪倾。 东秦山河太守贵,长安歌舞新曲成。正须昼夜快作乐,舍人促公归治行。 【注】①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②九鼎: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泛指天下。“九鼎”也有份量重的含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体现了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送别自己的好友杜君章到齐州上任而写的诗。

47、全诗采用顺叙的手法,从儿童时代的交往写起,娓娓道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B. 杜君章是北宋名臣,因才华出众受宋神宗的重用,故称“北州人物”。从“胸中诗书不见试”到“所叹虚席何人登”八句,是对杜君章才华功绩的评价和颂扬。 C. 诗歌还描写了酒宴送别的热闹景况。“霜清水落”点明深秋时节,“万瓮沸响”描写的是觥筹交错的欢乐场景,“东秦山河太守贵”表明友人此去身负重任。 D. 尾句中的“舍人”是古代掌传宣诏命的官吏,“治行”指为政有成绩。这一句既表明杜君章接到宣诏后星夜赶程赴任的急促,也暗含着作者对友人的未来期待。 16.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古称国之宝,谷米与贤才。”请在张耒诗中找

48、出与之有相同观点的两句诗,并且简要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15. A16. 诗句“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 理解:①“人才之难万冀一”从稀缺性上袭明人才的难得、珍贵。 ②“一士其重九鼎轻”从对比的角度反映人才对治国理政的举足轻重,九鼎是国之重器,人重而鼎轻、更突显了人才的重要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全诗采用顺叙的手法”错误。从儿童时代的交往写起,是回忆,所以全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根据白居易诗中“国之宝”“贤才”等词语,不难找到

49、相应诗句“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 “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意思是人才之难,千方百计也只期望得到一位,而一位贤士的价值堪比九鼎之重。“人才之难万冀一”中“难”“万冀”是从稀缺性上来说,表明人才难得、珍贵。“一士其重九鼎轻”将九鼎和人才进行对比,反映人才对治国理政的举足轻重,九鼎是国之重器,人重而鼎轻,更突显了人才的重要性。 所以,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充分揭示了人才的重要性;无论是建功立业,还是治国安邦,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中,“_________________

5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宁静状态来衬托出音乐声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李凭箜篌引》中也具有相近艺术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唐诗中,诗人常用“流水”这 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答案】 ①. 选贤与能 ②.

51、 讲修和睦 ③. 吴质不眠倚桂树 ④. 露脚斜飞湿寒兔 ⑤. 不知江月待何人 ⑥. 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睦”“倚”“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携手纸本造型和立体图书设计家王伟,于摩点 APP首发《复刻大观园:红楼梦立体书》一书。该书以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为原型,打造出了一座“立体”的大观园。 ①虚构的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世界承载着深厚的红楼文化,

52、②也是历代研究者研究的重点。③自1953 年以来,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经历了学术与市场的双重考验,⑤“人文版”四大名著也成为了古典文学爱好者心中“金字招牌”之一。⑥对于人民文学出版社,⑦除了做好《红楼梦》的整理与出版工作,⑧更要让这个动人的故事走进大众心中。⑨不仅立体书这一形式丰富了《红楼梦》的出版品类,⑩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出了大观园的建筑之美。打开大观园立体书,可观潇湘怡红,览天仙宝镜,赏秋窗夜雨,品梅雪烹茶。 正如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在推荐中所说:“自《红楼梦》面世以来,大观园就成为人们艳美尤其是年轻人神往的青春世界。这本立体书用一种更为平易近人的姿态,将《红楼梦》的建筑之

53、美展现给了更广泛的读者群,建构起了一个更贴近当下年轻人的红楼文化符号。” 18.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打开大观园立体书,可以参观潇湘院、怡红院等院落,也可以一览天仙宝境,还可以坐在窗前一边喝茶,一边观赏那秋天的夜雨,品味那梅雪烹茶的雅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序号①修改:把“虚构的”放到“红楼梦里的”后面。 序号⑥修改:在“出版社”后面加“来说”。 序号⑨修改:把“不仅”放到“立体书这一形式”后面。 19. ①原文使用了短

54、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音韵和谐,极富画面感,读来朗朗上口。 ②原文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结构整齐,内容集中,气势贯通,能增强表达效果,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序号①“虚构的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世界”语序不当,“虚构的”修饰的应是“大观园世界”,所以,应把“虚构的”放到“红楼梦里的”后面。 序号⑥“对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成分残缺,缺少和“对于”相搭配的词语,所以,应在“出版社”后面加“来说”。 序号⑨“不仅立体书这一形式”语序不当,前后句子的主语都是“立体书这一形式”,所以,应把“不仅”放到“立体书这一形式”后面。

55、【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从句式上来看,原文运用了五个短句,而改写后的句子变成了长句,短句具有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音韵和谐,极富画面感,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原文中写到“可观……”“览……”“赏……”“品……”,并且这些动词后面都是四字短语,所以从手法上来看,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句子结构整齐,内容集中,气势贯通,能增强表达效果,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防骗意识,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近日联合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今年宣传月的主题是“预警劝阻别

56、忽视,财产安全要重视”。同时,国家反诈中心发布《2023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详细 ① (整理/梳理)10 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点和诈骗手法,以提升广大群众识骗防骗能力。 电信网络诈骗严重侵害广大群众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惩治力度:从构建推出国家反诈中心 App等反诈利器到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在各地各方面密切配合下,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实现连续17 个月 ② (同比/环比)下降。 也要看到,随着反电诈工作的持续推进,诈骗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诈骗方式由广撒网式“盲骗”向精准化诈骗转型,受害者更加容易轻信和上当。从

57、公安部近日公布的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来看,“刷单”返利类诈骗成为当前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诈骗类型。不法分子利用“刷单”当诱饵实施诈骗,致使许多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 ③ (深受其害/反受其害)。这也再次提示, 甲 。 此次,有关部门发布《2023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和典型案例,为公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有益参考,有利于引导群众学习掌握反诈知识,提升防骗能力。其实,骗子套路再多、手法再隐蔽,其目的 乙 ,因此,对于公众来说,只要保护好自己个人信息,对来路不明的人保持警惕,拒绝其提出的一切与“钱”或“利”有关的要求,保持对预警信息的高度重视,就能避免被套路。 20

58、. 请在括号中选择恰当词语填入前面标有序号的横线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请在文中标有“甲”“乙”符号的波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请给上述文字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0. ①. 梳理 ②. 同比 ③. 深受其害 21. ①. 甲处:反诈既要打击到位也要治理靠前。 ②. 乙处:无非就是骗取钱财。 22. 全民反诈在行动/构筑起全民反诈的坚固防线。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整理:使物品有条理有秩序,不紊乱;梳理:比喻对事物的原因进行整理分析。本处是说对10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点和诈骗手法进行整理分析,选用“梳理”。 ②同比:指与上一年同期相比;环

60、比:将某一时期内相邻的两个等长时段相比。本处是说这17个月和上一年的这一时间段进行比较,选用“同比”。 ③深受其害:深深地受到某人或某事的伤害;反受其害:比喻除害不彻底,反而会受到伤害。本处是说不法分子利用“刷单”当诱饵实施诈骗使许多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收到伤害,选用“深受其害”。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需填写总结性语句,根据上文可概括出“打击”“治理”两方面内容,可填“反诈既要打击到位也要治理靠前”; 乙处:需填写诈骗目的,其实几乎所有诈骗都和钱有关,所以文字中必须出现“钱财”字样,可填“无非就是骗取钱财”。 【22题详解】 本

61、题考查学生研所语段之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 本语段是说为了进一步提升群众防骗意识,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近日联合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所以文段强调的是“全民反诈”,并且新闻标题除了要概括新闻的内容,还要醒目。 可拟写为:全民反诈在行动/构筑起全民反诈的坚固防线。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青年人的精气神,在书本中涵养,更在实践中砥砺。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

62、空虚”,崇尚实践、重视实践的精神品格,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辩证方法,滋养着一代代青年“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真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行以求知,知以促行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青春年华,如同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青年人的精气神,既在书本中涵养,更在实践中砥砺。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恰如知行合一的双翼,共同助力青年人在实践中求得真知,以知识推动实践,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

63、价值的和谐统一。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是青年人成长的摇篮。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固然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论基础,但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实现知识的价值。青年人应当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知识的真伪,提升自我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荀子所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实践是青年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知识是实践的指南,是青年人前行的灯塔。古人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识是实践的基础,没有知识的指导,实践就

64、会失去方向,变得盲目而无效。青年人应当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学习,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知识推动实践的发展,实现知识的价值。正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力量,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实践与知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践需要知识的指导,知识需要实践的检验。青年人应当在实践中求知,以知促行;在知识中寻求实践,以行求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在实践中,青年人需要敢于挑战自我,勇于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不断探索新的实践路

65、径。同时,也需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在知识中,青年人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知识推动实践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总之,“行以求知,知以促行”是青年人成长的必由之路。青年人应当注重实践与知识的相互结合,以实践求知,以知促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

66、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材料主要围绕“青年人的精气神”进行阐述,引用了古代文献强调读书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并提出“行以求知,知以促行”的辩证思想。这要求我们思考青年人如何在读书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理解“青年人的精气神”:这是指青年人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和行动力。材料中提到,青年人的精气神既在书本中涵养,也在实践中砥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探讨读书与实践如何共同塑造青年人的精神世界。 把握“行以求知,知以促行”的内涵:这句话强调了实践与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通过实践可以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另一方面,知识又可以指导实践,使实践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 思考“读书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材料中提到,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读书与实践的重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因此,写作时,要注意千万不能脱离青年人成长这一情境去空谈“知行合一”,而是要着重分析读书与实践在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