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53605355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

2、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

3、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③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着、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4、”。“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①艺术创作的灵感源自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艺术创作的素材同样源自创作者的生活体验。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

5、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也主要取自于这两地。大观园类似于江南园林,它以“间”为构成特点,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单个庭院,进而由单个庭院构成错落有致的院群,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线和曲线的相结合下,呈现出多维的美感,院群空间变化丰富,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②《红楼梦》中对于建筑位置的设定极为讲究,它将主要的建筑安置在对称轴上,而次要的建筑则安置在中轴线两侧的位置上,这种平面设计的布局原则来自于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四合院,它更是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是最高等级,为贾母起居处,其他建筑则按照尊卑、长幼、

6、男女、主仆等关系依次排列。每个房屋外部都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前院有倒座,后院有东西厢房,厢房院落左右对称,次要的其他殿阁则以正厅为圆心环绕排开。 ③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的自然观,认为自己处于天地的中心,所以“中”字特别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儒家文化更把这种“中”的概念升华提炼,创造出“中庸”思想。“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因此《红楼梦》中的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平面设计上都遵循了对称的规则,以中轴线对称均等布置,严谨规整,恪守强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这样不仅使建筑在构图上取得一种均衡,给人以天然的安全感,而且建筑的对称之美,更突出了中国人民崇尚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的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

7、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 ④《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例如贾母等在缀锦阁吃酒,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贾母说“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实现了建筑和水的有机结合,实乃精妙。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在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建筑要想获得整体和谐的美感,也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自然环境为建筑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建筑赋予自然环境新的生机与颜色。《红楼梦》就是贯彻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艺术与美学的原则,从而塑造了一副和谐美丽的豪门巨宅画卷。 ⑤另外,《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是一

8、种媒介和桥梁。它用姿态万千的府邸和园林来描绘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人物的性情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个性更深入人心。 (摘编自原孝颖、宋国庆《论<红楼梦>建筑文化中的美学意蕴》) 材料三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

9、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曹雪芹《红楼梦》选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独特的建筑体系之一,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积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世代经验。 B.路头的影壁、跨街的牌楼也被认为是中国建筑,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C.艺术创作的素材源自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

10、材主要取自于江南园林。 D.对称规则被广泛运用在中国古代建筑,这不仅体现了建筑在布局设计上的美学追求,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遵循一定的“文法”,所以构件与构件之间,以及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不同的民族在建筑实践中,运用各自独特的“文法”规则和“词汇”,创造出迥异的建筑物,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解决不同的问题。 C.中国人民用梁、柱、斗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建筑的“词汇”组织喜欢的建筑形式,形成中国的特性和特色。 D.《红楼

11、梦》中描述的园林建筑遵循“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美学原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3.下列选项中不支持材料二第④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 B.再进数步⋯⋯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C.其槅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 D.可知当时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高之处,就叫凸碧,山之近水低洼处,就叫凹晶。 4.材料二第⑤段认为,《红楼梦》中的建筑“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三有关荣国府的描写,体现了哪些中国建筑的布局特征和民族文化观念?试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湖底 阿城 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 摸摸索索,

13、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 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光着吧,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 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 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 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

14、,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 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 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 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都四面望,都说,哪儿哪?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 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 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刚还黑着,一下就能看见了,都抬头

15、,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 先拢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 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刚立秋就这么冷。后半夜冷。关外不比关里。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疙冷。 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谁也不愿下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 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 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屁

16、股,搓大腿,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 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 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燧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 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 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 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

17、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屁股上闪亮闪亮的。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 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 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妈的,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光着屁股问,拿火烤烤吧? 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 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 都奇怪了。心里猛的一下,都回过头去。 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屁股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得,心跳得咚咚的,都互相听得见,都说不出。 还站在水里的都

18、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 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 都是鱼。(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突出了知青们穿着皮袄鱼贯而出的样子。 B.“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以叙述人的评价表现知青“玩命”的行为。 C.“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表现知青们得知到达捕鱼之湖时豁然的感觉。 D.“一疙瘩红炭”是上文“先拢起”的“一堆火”随时间推移而燃烧变化的结果。 7.下列选项对小说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9、 A.小说选取知青生活的一个横截面,以时间为序展开内容,行文思路清晰。 B.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意在塑造集体群像,所以虚化了所有的个体形象。 C.从半夜的“凉气”,写到湖水“凉上来”,再到车“冻上了”,“冷”意贯穿全文。 D.文章以判断句结尾,高潮时戛然而止,表面平淡,实则蕴含着振奋和欣喜之情。 8.全文用了许多“都”来修饰表行为的谓语动词,请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加以梳理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汪曾祺说“

20、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请从语言运用上给划线语段的短句作点评。(要求选择三个不同角度,每个角度不超过40字;可参考示例。6分) 示例:运用字数的参差变化,在情感的快慢中,拨动叙述的节奏,富有节奏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冬,晋文公卒。 杞子自

22、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

23、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郑有备矣,不可冀也。孟明灭滑而还。 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孟明、西乞、白乙以归。 文嬴①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晋襄公许之。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青掩大德。” (选自《左传•秦晋杀之战》,有删改) 【注】①秦穆公之女,晋文公之夫人 10.材料二画

24、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郑商人弦高A将市B于周C遇之D以乘韦E先F牛十二G犒师。 11.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秦伯”之“伯”指爵位,“穆公”之“公”是尊称。材料中二者为同一人。 C.“掌北门之管”的“管”,指钥匙,与成语“管窥之见”的“管”含义不同。 D.“既东封郑”可解释为“向东”,与“秦师遂东”中的“东”字用法一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

25、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惠公允诺秦伯焦、瑕二城,但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侧面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往往先利后义。 B.烛之武游说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郑国利益,又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让秦伯高兴地与郑国同盟。 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主动征求蹇叔的意见,但为野心所驱使,不听劝谏,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武断决定出师袭远。 D.蹇叔得知穆公潜师袭击计划后,直陈“郑必知之”;送子“与师”时,指出秦军此行不败于郑国而败于晋国:可见其深谋远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

26、郑以陪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崤之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作为《烛之武退秦师》中没有爆发的战争的延续,秦军以灭亡收场。请结合材料二,概括秦军

27、“袭远”失败、覆没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大雾 北宋•苏舜钦 欲晓霜气重不收,余阴乘势相淹留。 化为大雾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 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 四檐晻蔼下重幕,微风吹过冷自流。 窃思朝廷政无滥,未尝一日封五侯①。 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之沉忧! 【注

28、】①西汉成帝时,外戚王氏执掌朝政,汉成帝悉封诸舅为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窃思”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治混乱、赏罚不明的不满。 B.“何为”两句,“何为”“焉知”强化了疑问语气,增强诗人的担忧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希望壮士让太阳照射万里,驱散迷雾,消除心中的忧患。 D.后六句纵横议论,关合政治现实,有我之情显着,是诗言志,也是讽谕。 16.诗歌前八句是如何写雾大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孟浩然感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登岳阳楼》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 (2)孔子问志,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逍遥游乐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3)《游园•皂罗袍》中,杜丽娘看到花园中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在春色满园无人欣赏的感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的句子是“_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关系的,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孔子认为,为了仁德,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决不______________。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在自己致力于河清海晏的治国平天下方略不为统治者接受的时候,并不改变初衷,______________,而是遵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原则。他始终坚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人生准则,决不与黑暗统治同流合污,因而广泛地赢得了

31、人们的尊重。成为后世坚持以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为追求的榜样。 孟子明确表示生存和道义,都是可贵的,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则“舍生而取义”。他认为“大丈夫”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20)。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坚持真理,不“卖论取官”,便是在传统的独立人格思想______________下的结果。这种坚持独立人格注重“大丈夫”气节的思想,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苟且偷生 耳濡目染 曲意逢迎 B.委曲求全 忍气吞声 潜移默化 C.苟且偷生 忍气吞声 耳濡目染 D.委曲求

32、全 曲意逢迎 潜移默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句子AB之中,选择一个答案填入文中括号处,并说明理由。(4分) A:这种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的不被暴力所屈服的而坚守气节的顶天立地的精神,成为烛照中华民族奋燃前行、迄立心灵的义理。 B:这种精神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这种精神不被暴力所屈服,这种精神坚守气节,这种精神顶

33、天立地,烛照中华民族奋燃前行,成为迄立心灵的义理。 选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谪居黄州,虽是苏轼人生命运的滑铁卢,却是其词作艺术的高峰时期。标志有二:一是词作数量最多,二是①。为什么在人生低谷困顿时期,苏轼能创造词作的辉煌?②。 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当时诗尊词卑的词体观念,为苏轼提供了自由作词的适宜环境。苏轼因写诗而酿成“乌台诗案”,所以在谪居黄州期间,他不敢多写诗,以免再

34、惹事端。作词在北宋被当作一种娱乐方式,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却可以放心大胆地作词,作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 从内在的主观条件来看,在痛苦的磨砺中,苏轼的思想境界、人格精神逐步走向成熟,从而为作词提供了新的情思。黄州词作全面立体地展现了苏轼在痛苦中挣扎、探求、超脱的心路历程,提升了词的思想深度、情感力度和艺术精度。苏轼的黄州词,标志着其词体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开启了词作的新路向,提供了新的抒情范式。 黄州与苏轼成就了彼此:黄州成就了苏轼及其词作;③,让小城黄州声名远扬。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乌台诗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

35、一项是( )(3分) A.有句古老谚语:“了解了一切也就原谅了一切。”但生活中,人们很难了解一切。 B.种了颗理想“种子”在心里,然后不断地去浇水、施肥,才有能看到理想开花。 C.绍兴“臭豆腐”外焦里嫩,吃起来令人唇齿留香,是声名远播的舌上的家乡味。 D.看了这个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幸福了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参考答案 1.B(A.把原文的约数变成确数。C.以偏概全,材料二,建筑创作素材主要取自于“北京、江浙一带”。D.牵强附会。对称规则是建筑本身的特征,不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不能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A(A.因果倒置) 3

37、.C(C.写隔板雕刻的特点,未写建筑与自然环的关系。) 4.①以石狮、兽头大门、牌匾等为“媒介和桥梁”来衬托贾家的权势大、身份贵、地位高。 ②正大门与边角门、正房大院与小厅等为“媒介和桥梁”来暗示人物之间尊卑分明。 ③雕梁画栋、游廊、(挂着)鸟雀等为“媒介和桥梁”来说明人物富贵闲适。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满分。若笼统地作答,以“媒介和桥梁”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等意思,整题最多给1分。) 5.①“当中是穿堂”,“两边是抄手游廊”;正面是上房,“两边穿山游廊厢房”等(1分),体现了中轴线两边对称的建筑特征(1分),对称居中关系体现了中庸的文化观念(1分)。 ②“三间

38、小厅”后就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两边穿山游廊厢房”(1分)等说明建筑除了对称关系之外,还有主要次要的区别(1分),主次关系体现了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1分)。 ③黛玉等“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1分),说明正门、边门的设置有尊卑的区别(1分),体现儒家之礼的尊卑秩序(1分)。 (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3分。结合描写分析并指出特征,2分;点出文化观念1分。未结合描写内容分析,只指出特征和文化观念,只给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6.D(D.红炭指“太阳”,与“火”无关系。) 7.B(B.“虚化所有的个体形象”错误,司机是个体人物。) 8.①“都”,有突出知青们捕鱼过程中

39、抵御寒冷的辛苦、勇敢无畏的坚忍;②“都”,有表现知青们听从统一安排、不拘小节,互相配合、互相安慰的精神;③“都”体现了知青们的共同动作、言语、心理,以此强调那一代人的集体共性和思想共性;④暗示作者对独立人性的呼唤。(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各1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答案示例: ①在“啊、呢、嘿”等语气的转换及拟声的转折中,别有一番情绪波动的滋味。 ②重动词,如“开膛,煺毛,抹上盐,喝,吃”在连动中给人粗犷的力量之美。 ③口语化,通俗简明,具有朴实之美;口语化,随意灵活,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④句式参差中有整齐,比如四个“有”的排比,读来有不可阻挡的气势。 ⑤短句叙述的

40、内容之间没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反而营造一种生动的非理性的文学效果。 (评分标准:共6分,每一点评2分。这是道开放题,要求扣住语言运用来点评。观点合理或正确,1分;展开恰当,行文流畅,1分;若几个点角度相同或雷同,以一个角度处理。只评价情感内容,不涉及短句的语言运用,原则上不给分,打鼓励分不得超过2分。抄写示例,不给分。) 10.CDF(答对1处给1分,共3分;超出3处,不得分) 11.D(D.“秦师遂东”中的“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2.B(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说明“未考虑到郑国的利益”。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劝退秦军,是烛之武完全站在秦国利益的角度。) 13.(1)(您)越过别国(晋国

41、)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难办的,哪里用得着使郑国灭亡来增加你邻国的土地呢? (2)他们的确是挑拨离间两国国君(的关系),寡君(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都不满足,您何必辱没(自己)去处罚他们呢? (评分标准:(1)鄙,当作边邑;焉,怎么,哪里;陪,增加。各1分。句意通顺1分。(2)构,挑拨,使……结怨;厌,通“餍”,满足;辱,屈尊,使自己受辱。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秦军角度:秦军长途奔袭,军队疲劳,军心易涣散;②郑国角度:商人通风报信,郑国消除内患,迎战准备充分;③晋国角度:山陵地理,形势利于晋国伏击,对秦军不利。④正义的角度:自恃武力,孟明灭滑,秦军不得人

42、心。 (评分标准:共3分,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略) 材料二译文: 冬季,晋文公去世了。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43、。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

44、,(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孟明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毅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晋文公的夫人)文赢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

45、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职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15.A(A项,“表达了对朝廷政治混乱、赏罚不明的不满”有误,从“政无滥”“未尝”看出诗人认为朝廷并没有政治混乱、赏罚不明。) 16.①多角度多感官写雾大。“不辨人与牛”通过视觉写,“群鸟啁啾”通过听觉写,“微风吹过冷自流”通过

46、触觉写,把一场大雾写深写透,使人如亲临其境。②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余阴”烘托雾大,通过群鸟不敢飞衬托雾气凝重。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四檐晻蔼下重幕”把雾霭比喻成重重帷幕,写出雾气之大。(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若答“正面描写”“正侧结合”分析恰当,可给2分。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①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②浴乎沂 风乎舞雩 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18.D(苟且偷生,指得过且过,只求勉强生存下去;委曲求全,指曲意迁就,以求事成; 曲意逢迎,指违背自己的本心迎合别人;忍气吞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

47、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和影响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第一处语境侧重“曲意迁就”而不是“得过且过”,故选“委曲求全”;第二处语境讲“不改变初衷”即不“违背自己的本心”,故选“曲意逢迎”;第三处,是指思想的直接作用,“潜移默化”更恰当。) 19.因而赢得了人们广泛的尊重(2分),成为后世坚持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的榜样(或者“成为后世以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为追求的榜样”)(2分)。 (“广泛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语序不当,改为“赢得了人们广泛的尊重”;“成为后世坚持以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为追求的榜样”,将“坚持⋯⋯”和“以⋯⋯为追求”两个句子杂

48、糅,改为“成为后世坚持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的榜样”,或“成为后世以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为追求的榜样”。) 20.(1)选择A,理由示例:①A为长句,逻辑严密,与整段的以长句为主的表达风格相吻合。②与上句,句式相似,语义相扣,共同阐述大丈夫“舍生而取义”的道义与精神。(每点2分。其他答案,或说B之照应不足,联系上下文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选择B,理由示例:①B为整句,形式对整,富有音乐性的文辞美。②紧扣前文,以抒发情感的方式突出其作用,着意强调“舍生而取义”的精神。(每点2分。其他答案,或说A之不足,联系上下文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1.C(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

49、称谓,D表示强调。) 22.①名篇佳作最多②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③苏轼及其词作也成就了黄州 (第①处,对应“词作数量”,这里应是说词作的“质量”,所以可填:名篇佳作最多。第②处,依据下文“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从内在的主观条件来看”可知,这里是统领句,可填: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第③处,前文说“黄州与苏轼成就了彼此”,横线前已经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所以这里可填:苏轼及其词作也成就了黄州。) 23.作文 我幸福了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解读

50、和立意参考 本作文命题依据教材“阐述观点”和“清晰说理”的写作要求,试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自我的存在,立志立德而促进自身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及自我价值在当今时代的实现。 材料提出的问题是“我幸福了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这是一个关于“我的黄金时代”价值追求的探讨。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幸福”和“黄金时代”两个概念,并思考“幸福标准是否是衡量“我的黄金时代”的标准”,还是有其它价值标准来衡量个人的“黄金时代”。 “幸福”,是以某种价值为追求或为满足的长期快乐的精神富足状态。幸福区别于快乐。快乐,是时分秒为计算的短暂时间的身心愉悦状态。“幸福”,带有一定的人生价值观。而“我的黄金时代”则涉及人生

51、中最好最美最有价值的时间段,关涉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同时材料的审读,注意“幸福了”,“了”字意味着幸福价值的实现,是现实的,而不是愿望的。“幸福了”是个人“黄金时代”的实现方式。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①我幸福了,是我的黄金时代(到来)。②我幸福了,不是我的黄金时代(到来)③我的黄金时代不是我幸福了,而是什么。基于这样的思考,并展开立意。 参考立意: ①我个人在⋯⋯方面幸福了,就是我个人的黄金时代。 如 于贫穷中安,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以自由阅读的幸福,迎我黄金时代; 与人奋斗,是我的黄金时代; ②我个人在⋯⋯方面幸福了,不是我的黄金时代(到来) 如 收获了安宁的小日子,不是我的黄金时代; 实现了小我价值,不是我的黄金时代; 精神富有了,不是我的黄金时代; ③我的黄金时代不是我幸福了,而是什么。 我的黄金时代,不是小我价值的实现,而是以小我实现大我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