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53605311 上传时间:2025-04-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试题[含答案](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试卷 生物 考生注意: 1.本试题卷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区域规范作答,答在试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填空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用2B铅笔, 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Ⅰ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

2、均不得分) 1. 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A. 脾 B. 脊髓 C. 干扰素 D. 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组成成分: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详解】A、脾属于免疫器官,A不符合题意; B、脊髓不属于免疫器官,B符合题意; C、干扰素是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不符合题意; D、记忆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中的淋巴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下列各组物质,全部属于人体内环境正常成分的是() A. 呼吸酶、氨基酸、激素 B. 血红

3、蛋白、尿酸、胆固醇 C. 唾液淀粉酶、Ca2+、葡萄糖 D. 氧、尿素、血浆白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其中可以存在的物质有: (1)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2)代谢产物:CO2、尿素等; (3)其他物质(功能性物质):抗体、维生素、神经递质、激素等。 【详解】A、呼吸酶为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组织细胞需要进行有氧呼吸,

4、消耗O2,O2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经过内环境达到组织细胞,O2是内环境成分,尿素是细胞代谢的废物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中含有血浆白蛋白,故氧、尿素、血浆白蛋白均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 故选D。 3. 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A. 种群密度 B. 出生率和死亡率 C. 种群的年龄结构 D. 种群的性别比例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

5、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数量变化,但不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种群的年龄结构能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 D、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但不被用来预测群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C。 4. 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的细胞结构中含有逆转录酶 B. HIV在人体中的宿主细胞不只有辅助性T细胞

6、 C. HIV就是艾滋病,属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 D. 艾滋病会通过输血、蚊虫叮咬、哺乳等方式传播 【答案】B 【解析】 【分析】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详解】A、HIV为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 B、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B正确;

7、 C、HIV为病毒,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C错误; D、HIV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D错误。 故选B。 5. 某同学利用标准A、B型血的血清鉴定自己的血型,结果如下图。据此推测该同学的血型是 A. A型血 B. B型血 C. AB型血 D. O型血 【答案】B 【解析】 【分析】A型血红细胞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红细胞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O型血红细胞上则没有A、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及抗B凝集素;AB型血红细胞上含A、B两种凝集原,血清中则不含抗A及抗

8、B凝集素。A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互相反应,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利用标准的抗A、抗B凝集素或标准的A、B凝集原可进行血型鉴定。 【详解】从所给已知条件看,A型血标准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标准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此人的红细胞与A型血标准血清混合时,红细胞有凝集现象,与B型血标准血清混合时,均匀分布,无凝集现象。由此判断,此人的血型是B型。B正确。 故选B。 6. 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下列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中不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 捕食 B. 寄生 C. 竞争 D. 气候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因素是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

9、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一般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食物和天敌等因素属于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分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属于非生物因素。由于受到生态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详解】生态因素是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一般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食物和天敌等因素属于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分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属于非生物因素。因此,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 如图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下列相关叙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A. 从弃耕农田到乔木林阶段属于次生演替 B. 所有弃耕农田都能按图示演替到

10、乔木林阶段 C. 弃耕农田阶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D. 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替代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演替有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11、 2、题图分析:依题意,图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演替的起始有生物,所以该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 【详解】A、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有植被存在,也保留原有土壤条件,所以从弃耕农田到乔木林阶段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弃耕的农田所处环境条件不同,演替的结果也不同,条件优越可演替至乔木林阶段,条件恶劣也可能演替至更简单的群落,B错误; C、弃耕农田阶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C错误; 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D错误。

12、 故选A。 8. 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含量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而胰岛B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因而应选取饱足状态下的兔(血糖含量高)进行实验,实验观测指标为:血糖浓度、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STZ是否成功的破坏胰岛B细胞。 【详解

13、】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①正确;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②错误; ③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③正确; ④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④错误; ⑤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⑤正确。 故选B

14、。 9.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叙述正确的是() A. 森林群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群落 B. 热带雨林群落结构复杂,群落的垂直结构最为明显 C. 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此现象属于群落演替 D. 北方针叶林群落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优势种主要有红松、云杉、冷杉等落叶针叶植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植物种类有红松、云杉和冷杉。代表动物有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和榛鸡等。温带落叶阔叶林最常见的树种有槭、山毛榉、栎、椴和柳等林下灌木和阔叶草

15、本植物发育良好,种类也很丰富,代表动物有田鼠、金花鼠、林猫、红狐、山雀、旋木雀和啄木鸟。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在热带雨林中生活着90%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各种猴类、长臂猿、黑猩猩和大猩猩。鹦鹉科鸟类也和猿猴一样,是热带雨林的特有动物。 【详解】A、森林群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群落,森林生物群落可分为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 方针叶林等,A正确; B、群落的垂直结构最为复杂,B错误; C、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此现象属于群落的季节性,C错误; D、有红松、云杉、冷杉等为常绿针叶树种,D错误。 故选A。 10. 下列生理活动的调节过程中不存在分级调

16、节的是() A. 人在抽血时,手不缩回 B. 日照时间变长,某些鱼类性腺发育 C. 危险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D. 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过程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过程而神经调节过程,如大脑皮层对低级神经系统的调控也属于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过程都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生命系统的稳态。反馈调节有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两个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而分级调节是负反馈调节的一个部分。 【

17、详解】A、人在抽血时能有意识地控制不让手缩回,体现大脑皮层对脊髓的控制,存在分级调节,A不符合题意; B、鱼类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作用下性腺发育,存在分级调节,B不符合题意; C、交感神经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不存在分级调节,C符合题意;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分泌,存在分级调节,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某动物鲜活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和一次动作电位(由适宜刺激引发)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元依次置于等渗溶液乙、丙、丁(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中,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引发的一次电位变化如图乙、丙、丁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8、 A. 等渗溶液乙、丙、丁中,K+浓度最高的是丁 B. 等渗溶液乙、丙、丁中,Na+浓度最高的是乙 C. 图甲中,0-a段,内外Na+浓度差减小,Na+内流速率减慢 D. 图丙中,没有反极化过程,故该刺激没能引发动作电位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高,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多;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低,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少;丁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低,说明神经细胞外流的钾离子更多。 【详解】A、等渗溶液乙、丙、丁中,丁溶液中静息电位值最高,说明细胞外流的K+最

19、多,说明外界溶液中的K+浓度最低,A错误; B、等渗溶液乙、丙、丁中,乙的动作电位最高,所以其膜外Na+浓度最高,流入细胞膜的Na+更多,B正确; C、图甲中,0-a段,Na+内流,a点时Na+内流速率最快,C错误; D、图丙中存在反极化过程,但是未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B。 12.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病状或疾病与内环境稳态失调之间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感冒发热,人体食欲不振——体温过高,酶活性降低 B. 严重腹泻,全身软弱无力——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 C. 肾功能障碍,易患尿毒症——尿素等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 D. 只吃素食,引

20、起组织水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条件,体温过高,酶的活性会下降,A正确; B、腹泻会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B正确; C、人体代谢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水、无机盐等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易患尿毒症,C正确; D、只吃素食,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血浆渗透压高,使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

21、肿,D错误。 故选D。 13. “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活动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培养瓶中放入熟透了的半根香蕉可以为果蝇生长繁殖提供食物来源 B. 每天同一时间观察并记录培养瓶中的果蝇个体数 C. 若培养瓶内的果蝇数量不易直接观察计数时,可以用乙醚麻醉后再计数 D. 用镊子夹取果蝇计数后,需将果蝇放回培养瓶继续培养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实验条件下,用水果培养果蝇,其种群数量会增加。用数学方法分析果蝇数量的增长规律,可得出其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详解】A、熟透了的香蕉富含糖,可以为果蝇生长繁殖提供食物来源,A正确; B、每天同一时间观察、记录培养瓶中

22、的果蝇个体数,持续3周,以收集足够的数据用以构建模型,B正确; CD、若培养瓶内的果蝇数量不易直接观察计数时,另取一洁净广口瓶作为果蝇的麻醉瓶,放入滴有1~2滴乙醚的棉花团,并将其与培养瓶的瓶口对接,轻拍培养瓶把果蝇赶入麻醉瓶。待果蝇麻醉后,将其全部倒在白纸上,用毛笔进行计数,C正确,D错误。 故选D。 14.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甲是膝跳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部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兴奋但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B. 图甲中的伸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能产生感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C. 图乙中

23、的神经递质由细胞X合成,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D. 图乙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之后,可被神经递质降解酶降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1是传入神经纤维,2是传出神经纤维,乙是甲图某一部位的放大;图乙中①是突触前膜。 【详解】A、图甲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兴奋,且能释放神经递质,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神经递质,A 错误; B、图甲中的伸肌是效应器的一部分,伸肌中的肌梭才是感受器,能产生感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B错误; C、图乙中的神经递质由细胞X合成,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

24、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图乙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起作用后可被相应的神经递质降解酶降解,但未必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D错误。 故选C。 15. 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在非消化期,胰液几乎不分泌或很少分泌。进食时胰液分泌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胰岛β细胞膜上有促胰液素的受体 B. 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机体内环境参与食物的消化 C. 图中所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迷走神经是副交感神经 D. 胰液分泌过多、过快且排出受阻引发的急性胰腺炎是自身免疫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人进食的时候,一方面,迷走神经末梢释

25、放的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胰腺,与胰腺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促进胰液的分泌;另一方面,盐酸刺激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经体液运送到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由此可知,胰液的分泌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详解】A、促胰液素只能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胰岛β细胞膜上没有促胰液素的受体,A错误; B、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机体消化道参与食物的消化,B错误; C、迷走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可控制胰腺(消化腺)的分泌活动,C正确; D、胰液分泌过多、过快且排出受阻引发的急性胰腺炎不属于自身免疫病,因为该病的方发生不是由于自身组织器官受损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16. 科学家温纳通过实验认为蜜蜂完全是根

26、据气味而不是舞蹈语言来确认食物地点的。之后弗里希观察到,在找到蜜源回巢后,蜜蜂会在蜂巢上跳起“圆圈舞”或“8字舞”来表示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发现了蜜蜂真正获取食物地点的方式,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下列相关叙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A. 温纳所说的气味为蜜蜂同伴提供了物理信息 B. 弗里希提出的蜜蜂跳“圆圈舞”或“8字舞”属于行为信息 C. 跳舞蜜蜂与其它蜜蜂个体之间只进行单向的信息传递 D. 弗里希实验证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与信息传递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

27、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温纳所说的气味是动物产生的化学物质,为蜜蜂同伴提供了化学信息,A错误; B、弗里希提出的蜜蜂跳“圆圈舞”或“8字舞”,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行为,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 C、蜜蜂不同个体之间可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传递信息,C错误; D、弗里希实验证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B。 17. 肾上腺皮质能分泌皮质激素,下图表示皮

28、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盐皮质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的作用,当细胞外液中Na+浓度偏低时,其分泌量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肾上腺皮质还能分泌糖皮质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多糖 B. 激素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运输到垂体,定向发挥调节作用 C. 皮质激素减少,能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①和激素② D. 醛固酮分泌增加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也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详

29、解】A、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其化学本质是类固醇类,A错误; B、激素①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到达垂体,刺激垂体激素的分泌,激素的运输不定向,但作用是定向的,可以定向发挥调节作用,B正确; C、皮质激素减少,会通过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激素①和垂体分泌激素②增多,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当细胞外液中Na+浓度偏低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此时细胞外液中水含量多,需要促进排尿,所以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18. 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30、A. 该装置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 B. 该装置中的金属筛网能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C. 该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进行采集 D. 该装置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置于70%的酒精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 【详解】A、图中装置为诱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小动物,A错误; B、金属筛网不能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否则会影响实验结

31、果,B错误; C、该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性(趋暗)、趋湿的习性采集土壤小动物,C错误; D、用该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杀死小动物并能保存标本,D正确。 故选D。 19.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生活、生产实践都利用了植物激素的调节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小麦、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晾晒以防种子发芽,原因是种子晒干后,脱落酸含量降低,能抑制种子萌发 B. 过去人们在密闭的米缸中点香,能使米缸中的绿色香蕉变黄,原因是由于香在米缸中燃烧不充分释放出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C. 清代《棉业图说》中所附“摘心图”,文中记载“摘心”能使棉花亩产增加三

32、四十斤,原因是摘心能降低侧芽处生长素的浓度,能促进侧芽发育 D. 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原因是人体尿液中含有生长素,能促进插条生根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作用如下: 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生

33、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3、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4、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5、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小麦、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晾晒以防种子发芽,原因是种子晒干后自由水减少,新陈代谢减慢,同时脱落酸含量上升抑制种子萌发,A错误; B、绿色香蕉变黄是香蕉果实成熟的现象,而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故香在米缸中燃烧不充分释放出的物质

34、是乙烯,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 C、棉花摘心能使棉花亩产增加三四十斤,原因是棉花没摘心时有顶芽,存在顶端优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而对棉花去除顶芽,可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减少侧芽生长素的积累),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促进棉株多开花结实,C正确; D、“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说明尿液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能促进插条生根,D正确。 故选A。 20. 一天之中白天与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为研究光照和黑暗时间与植物开花的关系,科研工作者用某短日照植物和某长日照植物做了甲、乙两个研究。 甲: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

35、乙:将长日照植物枝条嫁接到短日照植物上,给予短日照后,嫁接的枝条也可开花。 下列有关叙述或推测中错误的是() A. 植物感受光周期变化的部位是叶片 B. 甲研究表明,一个光周期中连续黑暗时间高于临界值,短日照植物才能开花 C. 甲研究表明,一个光周期中连续光照时间高于临界值,长日照植物才能开花 D. 乙研究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是光信号在短日照植物体内被转换为化学信号,从而促进长日照枝条开花 【答案】C 【解析】 【分析】1、植物体感受光周期变化的部位是叶片。叶片细胞中有一种色素称为光敏色素,能够感受夜长。一旦暗期被照光,特别是被红光打断,光敏色素就能捕获到这个信号,从一种形式转变

36、成另一种形式。这种转变起着开关的作用,不仅控制着开花,还控制着诸多植物体其他重大生理过程,如种子萌发、分枝形成等。 2、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以把植物分为三种类型: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短日照植物是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即引起植物开花的最大日长)条件下才开花。短日照植物对黑暗期敏感,延长暗期会诱导或促进植物开花,因此,短日照植物又称为长夜植物。通常这些植物在早春或秋季开花。长日照植物则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临界日长,或者黑暗期必需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形成花芽。长日照植物一般在仲夏开花,如冬小麦、菠菜等。日中性植物对日照长度没有特殊要求,在任何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 【详解】A、叶片

37、细胞中有一种色素称为光敏色素,能够感受夜长,因此,植物体感受光周期变化的部位是叶片,A正确; BC、据甲研究表明,一个光周期中连续黑暗时间超过临界值,短日照植物才能开花,一个光周期中连续黑暗时间低于临界值,长日照植物才能开花,B正确,C错误; D、将长日照植物枝条嫁接到短日照植物上,给予短日照后,嫁接的枝条也可开花,这说明光信号在短日照植物体内被转换为化学信号,化学物质运输至长日照植物的枝条中,从而促进长日照植物开花,D正确。 故选C。 21. 在同一地方进行多次甲、乙两种植物的混种实验,连续进行若干代后,呈现出如下图所示的变化情况。N=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M=收获时甲种

38、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植物生态位完全重叠 B. 若播种时N

39、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任何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都不会完全重叠,A错误; B、当N=a时,N=M,播种时NN,即(收获时甲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只能确定比值关系,不代表收获的甲种子数多于乙种子数,B错误; C、从曲线可以看出,当播种时甲的种子数显著多于乙的种子数时即N增大,则M也增大,说明乙没有被甲淘汰,C错误; D、若甲、乙达成竞争平衡,即是M=N,当M=N时,代表(收获时甲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甲播种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可理解为两种生物收获与播种比相等,而收获的甲种子数未必等于乙种子数,D正确。 故

40、选D。 22. “稻—鱼—鸭”生产模式是指在水稻田中以“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为特色而形成的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这种以鸭食虫、以鱼食草、用鸭鱼粪做肥料的稻鱼鸭复合系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生态功能,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稻、鱼、鸭及其他生物共同组成稻田生态系统 B. 鸭鱼粪做肥料直接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C. “鱼戏禾苗东,鱼戏禾苗西”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D. “以鸭食虫、以鱼食草”调整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成分和

41、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意义: (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A、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稻、鱼、鸭

42、及其他生物构成的整体不包含非生物环境,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鸭鱼粪要经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盐后,再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物质,B错误; C、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鱼戏禾苗东,鱼戏禾苗西”是描写鱼的活动,鱼不构成群落,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以鸭食虫、以鱼食草”调整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生态系统的能量尽可能向对人有益的方向,提高了人对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D。 23. 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

43、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不论以何种刺激方式产生,刺激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出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无”,而阈上刺激则不论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全”。现欲研究坐骨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装置如图1所示,①为刺激位点,②③④⑤为电表电极位点,甲乙两电表型号规格相同,4个电极位点均位于坐骨神经膜外,电表甲、乙测得的指针最大偏转幅度分别如图2曲线1、曲线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强度从a增强到b,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 B. 刺激强度

44、给于一次强度为a的刺激,两电表均发生方向相反的2次偏转 D. 刺激强度为b时,电表乙偏转幅度小于电表甲,可能原因是不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率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度变化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曲线1代表的是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的坐骨神经,曲线2代表的是一根时间纤维上的电位变化。 【详解】A、当刺激强度大于或等于阈刺激时,坐骨神经中有神经纤维发生兴奋,当刺激强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刺激时,坐骨神经中所有神经纤维都发生兴奋,因此刺激强度从 a增强到 b,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A 正确; B、刺激强度

45、形成动作电位,可能电表甲和电表乙均不偏转的现象,B错误; C、①处给于一次强度为a的刺激,则会形成动作电位,因此,两电表均发生方向相反的2次偏转,C正确; D、电表甲、乙两处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速率有差异会导致甲、乙两处动作电位有差异,乙处电位叠加量小于甲处,因此电表乙偏转幅度小于电表甲可能是因为不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率不同,D正确。 故选B。 24. “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生活在同一块林地中的杂色山雀和大山雀,通过选择密集程度及高度不同的乔木筑巢抚育后代的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 A

46、. 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土壤中,成虫生活在地表树上 B. 某海岛上生活的两种安乐蜥,具有不同的摄食方式 C. 森林群落中,黄鹂在树冠层栖息,红腹锦鸡在林下层生活 D. 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 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 【详解】A、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土壤中,成虫生活在地表树上,这是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属于同域共存,符合题意,A正确; B、某海岛上生活的两种安乐蜥,具有不同的摄食方式,是同域共存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B错误; C、森林群落中,黄鹂在树冠层栖息,红

47、腹锦鸡在林下层生活,实现了同域共存,不符合题意,C错误; D、喜好不同温度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的灌木栖息,二者是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属于同域共存,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25. 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值,单位为106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0×106千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18872.0×106千焦 B. 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5.6% C. 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

48、到的能量的60% D. 由图可知,每一营养级同化能量去向均有呼吸消耗、未利用、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四个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详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即为3+15+41.5+51.5=111.0×106 kJ,A错误;

49、 B、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3+15+41.5+51.5=111.0×106 kJ,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5×106 kJ,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5/111=13.5%,B错误; C、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5-3-0.5-2.5=9,则该部分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比例为9/15=60%,C正确; D、由图可知,除了最高营养级外,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均有呼吸消耗、未利用、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四个部分,D错误。 故选C。 Ⅱ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共5小题,共50分,除标出的分数外,其余每空1分) 26. 2023年11月20日,日本福

50、岛核电站第三批次核污水排放结束,从8月24日正式开启排放,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已有超2.3万吨核污水流入太平洋。研究表明,在福岛核事故后,某些大型鱼类中放射性核素137Cs的浓度比底栖鱼类和无脊椎肉食动物高出一个数量级。图甲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乙表示部分生物之间能量传递关系。 (1)测算各营养级之间某种数量值,可构建生态金字塔。图中可能存在倒置金字塔类型的有________金字塔。 (2)浮游植物通过________两大过程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3)结合图甲,分析图乙中分解者利用的是________(用图中文字描述)所同化的能量;字母B表示__

51、______。 (4)由于资源有限,海洋中的各种鱼类之间会争夺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这种竞争会促使各物种间发生________,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获得竞争优势的物种往往具有高度的________性。 (5)137Cs等可以在生物体内聚集,这些放射性核素被浮游植物等吸收转化为有机物后,可以沿着________传递,随着营养级增加,这些放射性核素浓度逐级升高,该现象被称为________。 (6)核污染水还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可逆的影响,甚至导致物种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1)生物量和

52、数量 (2)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3) ①. 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 ②. 底栖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净次级生产量 (4) ①. 食物、栖息地和氧气 ②. 生态位分化 ③. 生态适应 (5) ①. 食物链/食物网 ②. 生物富集/生物浓缩 (6)自我调节 【解析】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小问1详解】 测算(单位时间)各营养级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生

53、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其中可能存在倒置金字塔的是生物量和数量金字塔。 【小问2详解】 浮游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两大过程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光合作用能实现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转变成有机物的过程。 【小问3详解】 结合图甲可知,图乙中分解者利用的是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所同化的能量;字母B表示底栖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净次级生产量,该部分能量又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用的能量。 【小问4详解】 由于资源有限,海洋中的各种鱼类之间会争夺食物、栖息地和氧气而表现为种间竞争关系,这种竞争会促使各物种间发生生态位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获得竞争优势的物种往

54、往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进而可以提高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 【小问5详解】 137Cs等可以在生物体内聚集,这些放射性核素被浮游植物等吸收转化为有机物后,可以沿着食物链/食物网传递,由于合成的有机物不易被分解,因此,随着营养级增加,这些放射性核素浓度逐级升高,该现象被称为生物富集/生物浓缩。  【小问6详解】 核污染水还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可逆的影响,甚至导致物种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进而表现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7. 适量的甜食可以缓解压力、愉悦心情,但长期摄入过量的

55、甜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等的风险。哺乳动物感知味觉、调节摄食相关机制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GCbt区为苦觉皮层区,CeA区为甜觉皮层区;“﹢”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1)哺乳动物摄入甜食时,特定的物质分子会刺激口腔中的_______而产生神经冲动,并通过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中的_______区产生甜觉。 (2)哺乳动物在摄入苦味和甜味混合食物时通常只能感受到苦而不是甜,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 (3)甜味物质的摄入会刺激机体产生多巴胺,长期摄入甜食会成瘾。为探究甜食成瘾的原因,科研人员取生理状态相同且良好的小鼠若干,进行为期7d的适应

56、性培养,然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再进行下表所示实验,已知各组小鼠的初始多巴胺阈值(能引起兴奋的多巴胺的最低含量)接近。 组别 实验步骤 1 2 3 4 甲 每天用适量、等量且适宜浓度的糖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7天 检测三组小鼠的多巴胺阈值 糖戒断处理,持续7天 ② 乙 延续之前的处理,持续7天 丙 ① 表中①处所填的内容是_______,②处所填的内容是_______。科研人员推测甜食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摄入甜味物质使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据此分析,实验结果是_______(用“>”“<”表示各组多巴胺阈值大小,多巴胺阈值接近用“=”表示)。 【答案】

57、(1) ①. 甜味感受器 ②. CeA (2)苦味物质刺激苦味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导到GCbt区产生苦觉,并抑制脑干甜味中枢,甜味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CeA区 (3) ①. 每天用适量、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7天 ②. 再次检测三组小鼠的多巴胺阈值 ③. 甲、乙多巴胺阈值>丙组多巴胺阈值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未梢和它所支配的肌内或腺体)。要完成一个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 【小问1详解】 哺乳动物摄入甜食

58、时,特定的物质分子会刺激口腔中的甜味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并通过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中的CeA区产生甜觉。 【小问2详解】 当哺乳动物摄入苦味物质和甜味物质混合的食物时,只感到苦却感觉不到甜,其原因是苦味物质刺激苦味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导到GCbt区产生苦觉,并抑制脑干甜味中枢,甜味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CeA区。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甜食成瘾的原因,自变量为是否给小鼠提供糖水,故表中①处所填的内容是每天用适量、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处理,持续7天;②处所填的内容是再次检测三组小鼠的多巴胺阈值。科研人员推测甜食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摄入甜味物质使多巴胺受体数

59、量减少,导致多巴胺阈值增大,据此分析,实验结果是甲、乙多巴胺阈值>丙组多巴胺阈值。 28.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图1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请分析回答: (1)血糖含量上升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使得胰岛β细胞分泌活动增强,此过程属于________(填“神经”或“体液”)调节,由图可知,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的影响,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存在抗体________而引起的

60、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原因是________。 (3)研究人员对诱导成年小鼠腺泡细胞(胰腺外分泌腺细胞)体内转分化为胰岛β细胞进行了相关研究,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途径。转分化的部分过程如图2所示。阶段一,M3因子诱导p53(一种抑癌基因,能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表达量瞬时增加;阶段二,只有部分细胞分化为胰岛β细胞,图中指针越靠右,Dnmt3a表达量越高。据图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p53的表达和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Dnmt3a的表达,可提升胰岛β细胞的再生比例。与异体移植胰腺相比,该治疗糖尿病方法的优点:________(写出

61、一点即可)。 【答案】(1) ①. 神经 ②.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 ③.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促进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以及促进糖原蛋白质脂肪的形成 (2) ①. (抗体)1 ②. 由于抗体1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抗体1使胰岛β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受损,导致胰岛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葡萄糖不能作用于胰岛β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3) ①促进 ②. 抑制 ③. 不会免疫排斥反应、可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

62、,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β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β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2、图中抗体1与胰岛β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63、 【小问1详解】 血糖含量上升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使得胰岛β细胞分泌活动增强,此时神经系统起了作用,胰岛β细胞属于效应器,因此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据图1可知,胰岛β细胞还受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促进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以及促进糖原蛋白质脂肪的形成。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抗体1致病原因是由于抗体1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抗体1使胰岛β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受损,导致胰岛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葡萄糖不能作用于胰岛β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因此,可通过注射胰岛

64、素,提高血液中胰岛含量进行治疗。 【小问3详解】 依题意,M3因子诱导p53表达量瞬时增加,在p53表达产物作用下,腺泡细胞完成阶段一变化。第4天的腺泡细胞分化进入第二阶段,部分细胞分化成胰岛β细胞。依题意,图中指针越靠右,Dnmt3a表达量越高。据图可知,指针右偏时,细胞未成功转化。综合以上条件分析可知,促进p53的表达和抑制Dnmt3a的表达,可提升胰岛β细胞的再生比例。该过程诱导形成的胰岛β细胞可以用自体腺泡细胞诱导形成,与异体移植胰腺相比,不会免疫排斥反应、可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 29. 请回答以下关于免疫反应和抗原检测的相关问题:图1为新冠病毒初次侵入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发生

65、的增殖及部分免疫反应过程。①-④代表相关过程,APC为抗原呈递细胞,a-g代表淋巴细胞。请回答: (1)新冠病毒(SARS-CoV-2)能通过s蛋白感染人的呼吸道黏膜细胞,却不能感染人的皮肤细胞,其原因是________。新冠病毒在细胞A的________(细胞器)上通过④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 (2)免疫细胞e的活化除了图中所示信号外,还需要________的刺激。图中细胞f是________能识别细胞B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图中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 (3)新冠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当产生IgM的B细胞进入淋巴结,

66、接受辅助性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的刺激,进一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大量产生IgG抗体,并且IgG持续时间较长。结合图2可知,若检测出新冠病毒________抗体阳性,则可做出该患者近期感染了新冠病毒而不是感染时间较长或既往感染的诊断。 (4)除核酸检测外,新冠病毒还可以采用试纸进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一般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其原理如图3所示。结合垫处含有足量的、可移动的、与胶体金(显红色)结合的抗体1(能识别待测抗原某一部位),T处固定有抗体2(能识别待测抗原另一部位),C处固定有抗体3(抗-抗体1),能与抗体1结合。当抗体2或抗体3与对应的物质结合后,能将其截留。若待测样本中含新冠病毒,则显色结果为T线和C线处均显红色,判断为阳性;若待测样本中不含新冠病毒,则显色结果为________,判断为阴性。 (5)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4所示。新冠病毒再次感染后,体内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预防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