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课堂必修5专题09说木叶讲提升Word含解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53598246 上传时间:2025-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二语文同步课堂必修5专题09说木叶讲提升Word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同步课堂必修5专题09说木叶讲提升Word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语文同步课堂必修5专题09说木叶讲提升Word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同步课堂必修5专题09说木叶讲提升Word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同步课堂必修5专题09说木叶讲提升Word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本节要点】 1.掌握文章大意,区分重点概念。 2.探究古诗中的意象的不同的内涵。 【教学过程】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清文章的结构。 【探究活动】 1. 给全文划分段落,概括各段的段意。 2.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结构的题目,探究文章的结构应该明确各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然后划分,标题要注意既要概括全文的内容,还要形象,又是还要点明全文的思路,不单单是只概括全文的内容。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

2、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讨论明确】 1.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

3、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 2.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要点二:探究不同文字词语的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探究活

4、动】 《咬文嚼字》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以下面写“夕阳”的古诗词为例说明。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3)“西风残照,汉家陵阕”, (4)“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5)“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诗歌的意象的不同的含义的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意象的本来特征,然后注意引申,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要在了解具体的语境的意境、情感的基础上解释意象的具体含义,同时还要积累

5、名句,考试时把考题的平时的积累相对照。 【讨论明确】 (1)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2)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历史沧桑感。 (3)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课堂提升】 1.细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

6、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

7、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品读下面语句,回

8、答后面括号内的问题: A.“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句中“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指什么?) B.“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句中“距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A.“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指的是:黄色、干燥。B.“距离”,在这里是“差别”的意思,指的是:“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因此既有“木”的“疏朗”的一面,又有“叶”的“绵密”的一面。而“木”只有“疏朗”的一面。 【解析】 试题分析:“普遍的潜在的暗示”、“距离”是抽象词语,对于这些词语必须根据上下文意理解其具体意义。 (2)本段文字说明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它是分几

9、个层次进行说明的?请概括层次要点,说明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本段文字分三层,第一层,开头至“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主要是分析“木”的潜在意义:颜色“微黄”,质地“干燥”。第二层,“袅袅兮秋风”至“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分析“木叶”的形象特征: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第三层,最后。分析“落木”的形象特征:比“木叶”更空阔。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分析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时要留意那些提示性的词语,比如段落开头:“‘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颜色性”三字领起了下文。“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

10、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由这个句子引出第二个层次,下文展开了对“木叶”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至于‘落木’呢”,这个句子则引出了下一个层次。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

11、关山月》)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 【答案】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