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53598124 上传时间:2025-03-16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4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资源描述: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5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4套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

2、.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

3、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

4、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 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 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 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 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 16.真理的内容是

5、 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17.质和量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 20.在经济基础

6、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

7、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 26.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

8、时代,这是指 A. 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 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 A.完全适合 B.基本适合 C. 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 30. 从产生上说,意识是 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 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 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 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 32.假象和

9、本质的关系是 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 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 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C.XXX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 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 36.国家是 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

10、 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37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 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 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 40.辩证的否定是指 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 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

11、,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题1分,共10分)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 A.复杂性部分质变 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 C.阶段性部分质变 D.不完全部分质变 E.局部性部分质变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 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 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 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2、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XXX表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A.它是多样的 B.它是唯一的 C.它是绝对的 D.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E.它是客观的 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 A本质的XXX B.必然的XXX C.内在的XXX D.稳定的XXX. E.客观的XXX 7.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可正确认识的 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从精神到物质 E.

13、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8.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物运动 E.社会运动 9."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根据这个诊断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完全等同的 B.相互包含的 C.相互依赖的 D.相互渗透的 E.相互转化的 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使对立面在同一体中得到发展 B.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C.使事物矛盾双方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D.使事物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以发展 E.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4、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2.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3. 矛盾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4.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什么?试说明哲学的物质范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XXX 5. 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XXX实际论述发展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2. 论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

15、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目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C 2.C 3.C 4.D 5.D 6.D 7.C 8.B 9.B 10.C 11.A 12.D 13.D 14.B 15.B 16.D 17.B 18.A 19.A 20.C 21.A 22.D 23.D 24.C 25.C 26.C 27.A 28.D 29.B 30.C 31.A 32.C 33.A 34.C 35.B 36.D 37.D 38.C 39.D 40.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题1分,共1

16、0分) 1.C E 2.A D 3.C E 4.A B 5.B E 6.A B C D E 7.A C D 8.A B C D E 9.B C D E 10.A C D E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待于拓展,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待于深化。 2.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是形式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第五,对社

17、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3. 矛盾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每个不同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即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其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什么?试说明哲学的物质范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XXX 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

18、范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XXX:前者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后者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哲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不变的,而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深化的。哲学物质范畴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而物质结构理论要以哲学物质范畴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 6. 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XXX实际论述发展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

19、是知识形态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中,从而成为现实生产力。要具体回答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情况。XXX当前世界发展实际,指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XXX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中心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 2.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回答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回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分离,并且相互转化。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的重大意义,一是这一原理对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掌握必然性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把握偶然

20、性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 返回试卷(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3.认识所以能够不

21、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 A.各自对立面转化 B.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 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 A.客观世界 B.实践 C.经验 D.学习理论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

22、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0.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2.能够证明时

23、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 A.折衷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XXX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是可知的 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 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

24、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理在事先(朱高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创立科学理论 19.认识的起点是 A.社会存在 B.感觉 C.理性认识 D.客观世界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25、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1.从普遍XXX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 A.是不确定的 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是不可捉摸的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 B.产品分配不均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一因多果 B.同果异因 C.一果多因 D.同因异果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26、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发展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

27、赖关系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XXX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

28、的发展。这说明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35.生产

29、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C.两者是同等的 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 A.是单纯的 B.不是双向的 C.是不确定的 D.是双向的 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8.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

30、会公共事务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 39.人和人类,具有 A.单纯自然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D.纯社会属性 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 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 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 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国家是 A.地主阶级专政国家 B.奴隶主专政国家 C.资

31、产阶级专政国家 D.剥削阶级专政国家 E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是 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精神万能论 E.调和论 3.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 A.思维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 C .自然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4.社会进步是指 A.改朝换代 B.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任何社会变动 E.社会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5.群众路线包括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

32、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 A.本质的XXX B.必然的XXX C.内在的XXX D.稳定的XXX E.客观的XXX 7.无产阶级领袖这个概念是指 A.无产阶级政党内的最高统帅个人 B.最有威信、最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者 C.无产阶级政党内的各级领导 D.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把手 E.无产阶级政党内的领导集团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实践性 B.先进性 C.革命性 D.系统性 E.合理性 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 A.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B.真理发展的规律来证明 C.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D.逻辑推理来证明 E.唯物主

33、义一元论来证明 10.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怎样理解XXX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 2.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 3.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4. 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5. 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2. 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

34、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B 2.B 3.C 4.D 5.A 6.B 7.C 8.C 9.A 10.D 11.C 12.D 13.B 14.C 15.B 16.C 17.C 18.B 19.B 20.B 21.C 22.D 23.C 24.C 25.D 26.B 27.B 28.C 29.D 30.D 31.D 32.D 33.D 34.A 35.A 36.D 37.D 38.C 39.B 40.D 二、多项选择题

35、(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0分) 1.D E 2.B E 3.B D E 4.C E 5.B E 6.A B C D E 7.B E 8.A C 9.A C 10.A D E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怎样理解XXX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 XXX的条件性是指任何一种XXX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XXX,条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就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要分析条件的复杂,要求我们从现有条件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

36、或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转化。 2.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3.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XXX、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4. 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可知论从客观世界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基本前提出发,主张世界的可知性

37、。唯物主义和部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可知论。不知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这是因为:(1)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2)实践可以创造出人类的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不足。(3)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 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一般特点是:社会意识到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0分

38、,共20分) 1.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其一,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认识论和和阶级的根源,即使在科学高度发展现时代,这些根源也未完全消失。其二,现代科学确实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对自然现象、人的生理心理现象的某些秘密没有完全揭示,特别是智力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使得把人的主观作用夸大为决定因素成为可能。其三,现代社会并不安定。许多社会问题使人们感到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四,唯心主义也是落后社会因素用来欺骗和麻痹人民的武器。 3. 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9、的正确性。 其一,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方式,就是通过思想斗争使一种意识战胜另一种意识,从而通过人们的活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里的真善美要战胜假恶丑,要靠思想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靠它们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和战斗力,靠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其二,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为以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原理来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正常的思想斗争、学术讨论和文艺批评,鼓励科学、艺术上的不同风格和探索,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艺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

40、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D.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 A. 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 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 ) A. 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 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 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4.

41、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 A. 无限性 B. 有限性 C. 物质性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 A. 客观实在性 B. 多样性 C. 运动性 D. 时空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 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 C. 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 D. 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 提高人的素质 B. 发挥集体的智慧 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 A. 相对性 B.

42、抽象性 C. 实践性 D. 绝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从原则出发 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 A. 全部内容 B. 实质和核心 C. 惟一特征 D. 惟一范畴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A.

43、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 A. 反映论 B. 能动的反映论 C. 科学的反映论 D. 机械的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 )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 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内容 C. 多数人所承认的内容 D. 在现实生活中有用

44、的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 ) A. 只有物质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B. 只有精神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D. 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 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

45、家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 人的自然属性 B. 人的自身需要 C. 人类的共同特点 D. 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B.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C.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D. 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 A.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 B.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产品的分配形式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C. 经营管理形式 D. 劳动者的素

46、质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 A. 阶级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永恒范畴 D. 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 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 D.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 A. 掌握了宣传机器 B. 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 C. 人才众多,力量强大 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 A. 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 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 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

47、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 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 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 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 D. 质变优于量变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

48、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 )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B. 实践创造了认识的必要条件 C. 实践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XXX D.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物质手段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过程和形式 C. 源泉和动力 D. 必然和偶然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 A.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B. 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 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32.两

49、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 ) A. 事物之间的必然XXX B. 事物之间的直接XXX C. 事物XXX的中间环节 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 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 A. 矛盾范畴内

50、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 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 A. 自然演变史中找到的 B. 由猿到人的演变中找到的 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 D. 意识发展史中找到的 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 A. 为了大幅度减少人口的数量 B. 仅仅为了提高人口的素质 C. 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D. 为了控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

51、,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B. 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 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 D. 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

52、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题所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在于它实现了( ) A. 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E. 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2.辨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 A. 否定和肯定是对立的统一 B. 事物的自我否定 C. 事物XXX和发展的环节 D. 既克服又保留 E. 全盘否定 3.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原理,会使我们犯( ) A. 经验论的错

53、误 B. 唯理论的错误 C. 经验主义的错误 D. 教条主义的错误 E. 绝对主义的错误 4.列宁指出旧历史观的缺陷是看不到( ) A.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 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 人们历史活动的物质动因 D. 人民群众的作用 E. 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B. 理在事先 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 "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E. 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 6.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 一切从需要

54、出发 D. 掩耳盗铃 E. 一切从实际出发 7.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 A. 本体论 B. 认识论 C. 人本主义 D. 科学主义 E. 理性主义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 ) A. 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B. 把原子看作是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 C. 把原子的属性当作是物质的属性 D. 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 E. 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9.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 ) A. 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B. 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E. 朴

55、素唯物主义观点 10.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其哲学根据是( ) A. 质变和量变复杂性原理 B. 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E.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简述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 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之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请简述这一原理。 3.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

56、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段话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请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学原理。 5.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

57、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请问,江泽民的这段话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原理?并请你结合十六大的有关精神,说明坚持这一原则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2. 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原理,说明弘扬全国劳模徐虎精神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D 5.A 6.A 7.D 8.A 9.C 10.B 11.D 12.D 13.D 14.A 15.A 16.C 17.A 18.C 19.D 20.A 21.C 22.B 23.D 24.A 25.D 26.C 27.A 28.A 29.A 30.A 31.C 32.B

58、 33.D 34.A 35.C 36.C 37.C 38.D 39.D 40.D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CD 3.ABCD 4.CD 5.ABCDE 6.BE 7.CD 8.ABCDE 9.AD 10.BCD 三.简答题 1. 唯物主义就是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该原理包含如下内容: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两者是相区别的。前者是指矛盾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

59、及同类事物的共性;后者是指矛盾的差异以及各个矛盾的特点,后者比前者的丰富。 2) 共性和个性又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矛盾的特殊性就没有矛盾的普遍性;个性又与共性相XXX共性统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 3) 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理论不能检验理论);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客观事物不会自动回答认识是否符合它),只能在主观与客观XXX的范畴上寻找。实践的特点是唯一满足检验要求的标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X

60、XX主客观的桥梁。它一方面联结着人的意识目的,另一方面又联结着客观事物。实践的客观效果一般能最终回答支配实践的意识目的是否正确。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进步的绝大多数的人。 该原理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间接和直接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的利益和需要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是他们的创造作用也是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无限和有限的辨证统一。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 2) 社会意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是完全平衡的;

61、3) 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和独特的规律性; 4) 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有着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5) 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四.论述题 1.江泽民这段话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原理。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指出: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关键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由此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社会基本规律。 2) 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

62、基础的性质:即是否符合生产力。 3)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动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其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上述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为哲学根据的该原则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我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的核心,它的一切路线、方针、工作,必须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党的路线、方针、工作(即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通过经济基础,即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 大力推动科技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意义部分如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

63、生产力谈也可酌情给分) 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原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人的价值是创造贡献与满足需要的统一,它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2) 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个人价值则是个人通过劳动,从而获得自身的需要与满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辨证的统一。社会价值在创造的同时,个人价值自身也得到实现。 3) 实践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弘扬徐虎精神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突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性,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的精神内涵就是这种统一性的最好体现。 (如举例说明徐虎的具体行为来论证人的价值是社会

64、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可酌情给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D.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 A. 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 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 ) A. 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 运动的

65、一种特殊状态 C. 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 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 A. 无限性 B. 有限性 C. 物质性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 A. 客观实在性 B. 多样性 C. 运动性 D. 时空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 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 C. 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 D. 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 提高人的素质 B. 发挥集体的智慧 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D. 遵循物质

66、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 A. 相对性 B. 抽象性 C. 实践性 D. 绝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从原则出发 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 A. 全部内容 B. 实质和核心 C. 惟一特征 D. 惟一范畴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A.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我事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