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的发展



《汉语词汇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词汇的发展(10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 踟蹰 恍惚 靡曼,,(,2,)叠韵,,绸缪 扶疏 消摇 侏儒,,(,3,)双声兼叠韵,,缱绻 蟏蛸 优游 辗转,,,2,、非双声叠韵的单纯复音词,,,苌楚 科斗 滂沱 权舆,,*望洋 * 犹豫,(,望文生义者,),,,二、重言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复音词。上古汉语里重言词相当丰富。如,《,诗经,》,中出现重言词有,359,个,比先秦其他典籍要多。上古汉语的重言词总数在,600,个以上。,,重言词的语音关系,有的两个字纯粹表音,书面上写成哪几个字,只是同音借用,
2、与这些字的本义并无关系。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是鸟鸣声,与“关门”之“关”毫无联系。,,有的重言与单音的意义基本相同,但重言后描写性强,通常在局中作状语或谓语。如“黄”与“黄黄”都指黄色,如,《,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皎”和“皎皎”都是明亮的意思,,《,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易林,·,乾之泰,》,:“不风不雨,白日皎皎。”等等。,,从词类看,上古汉语的重言词大多数是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是绘景和象声。,,重言词可以带词
3、尾,也可以放在别的形容词后面。如:侃侃如 郁郁乎 芳菲菲 纷总总 杳冥冥,,(三)合成词,,由两个以上语素合成,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两类。,,,1,、派生词,,有夏 有殷 有众,——,名词,,反而 莞尔 翕如 沃若 勃然 忽焉,——,形容词或副词,,,2,、联合式复合词,,上古汉语里这类复合词非常发达。,,《,诗经,》900,个复音词中有,200,多个联合式复合词;,《,论衡,》2000,多复音词中联合式复合词有,1400,多个。联合式复合词主要是为了提高汉语表达的明晰度和精确度产生的。,,联合式复合词分三种情况:,,(,1,)同义语素构成的,,财贿 庖厨
4、供给 休息 便利 和睦,,(,2,)不同义语素构成,,干戈 社稷 威武 稼穑 刻薄 衰老,,(,3,)反义语素构成的,,得失 俯仰 妖祥 依违,,,3,、偏正式复合词,,上古汉语偏正式复合词也很发达,,,(,1,)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的数量,,九天 四海 万幾,,(,2,)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的地域或方位,,东风 内子 云汉,,(,3,)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的时间。,,晨风 后生 朝阳,,(,4,)修饰部分和中心部分有种属关系,,羝羊 鲋鱼 飘风,,草芥 草茅 虫螟 鸟乌 禽犊 鱼鲔,,(,5,)修饰部分
5、和中心部分有领属关系,,骨节 天子,,(,6,)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所指事物的原料,,布衣 木鸢 玉版,,(,7,)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所指事物的颜色、性质或大小,,黄金 女萝 青蝇,,(,8,)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所指实物的形状特点,,飞蓬 角弓 龙旂,,(,9,)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所指人物的职业和地位,,农夫 舟子,,(,10,)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所属事物的功能或作用,,户籍 食邑 田车,,(,11,)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所表示的行为的方式,,假寐 毛炮 瓦合,,,4,、支配式复合词,,上古汉语里支配式复合词数量不多,主要限于名词或动词
6、,如:,,将军 屏风 司南 从事 当路 折中,,,5,、表述式复合词,,上古汉语里,表述式复合词更少。如:,,公主 屋漏 肢解 自杀,,,总起来说,上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上古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有明显的发展趋势,上古后期(两汉)这种趋势尤为明显。,,②上古复音词已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以联合式和偏正式为最多,其它形式较少。这与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③不少单音词已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可以和不同的语素构成不同的复合词。,,四、上古汉语词义的发展,,词义发展是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汉语词汇发展到周秦两汉,已经有
7、了一个复杂的词义系统。常用单音词大都变成了多义词。词义中有本义、引申义,在书面语中还有通假义。,,(一)单义和多义,,,上古汉语的单音词里,有单义词,也有多义词。,,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如:䨼,(h,ù,)[,石青之类的颜料,],、旞,(su,ì,)[,古代系在导车旗杆上用完整的五色鸟羽做成的装饰物,],、虻、擉,(chu,ò,)[,刺、戳,],、觋,xì,、皲,jūn,、犒、誷,wǎng[,欺骗,诬罔,],、斐(,五色相错,文采,)、錈,juǎn,、烑,(y,áo,)[,光,明亮,],等。这类单义词始终只有一个意义,没有引申出新的意义来。,,常用词绝大多数是多义词。有本义与引申义并存的,有本
8、义和通假义并存的,有几种意义同时并存的。少的两三个意义,多的六七个甚至十几个意义。,,如:“瞽”上古有三个意义:①眼瞎。,《,庄子,·,逍遥遊,》“,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②乐师。古代乐师常以瞎子担任,故乐师称瞽。③不懂事理,没有见识。,《,荀子,·,劝学,》,:“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股”上古有六个意义。,,“力”上古至少有九个义项。,,(二)上古词义中的本义,,,词的本义是派生其它词义的根源。研究词的本义可以帮助我们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词的本义大都保存上古的典籍里。词的本义不等于字的本义,但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一个字大都代
9、表一个词,因此字的本义往往就是词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通过字形分析系统地探讨了,9000,多个汉字的本义,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利用先秦语言材料,互相印证,就可以对上古词义系统中 的本义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如:,“表”本义是外衣。,《,说文,·,衣部,》,:“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陆德明,《,释文,》,:“绀为中衣,加素为表。”,,“姑”本义是丈夫的母亲。,《,尔雅,·,释亲,》,:“妇称夫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礼记,·,檀弓下
10、,》,:“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贿”本义是财物。,,“宇”本义是屋檐。,,“质”本义是抵押。,,(三)上古汉语的引申义,,词义引申是丰富词义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词义引申,可以使同一个词传递更多的信息内容。上古汉语词义系统中,本义和引申义存在种种关系。,,,1,、词义引申,词性不变,,如:距,名词,本义是鸡、雉等腿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说文,》,:“距,鸡距也。”引申为钓钩等的倒刺。如,《,淮南子,·,原道,》,:“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钩箴芒距,微纶芳饵,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数,犹不能与网罟争得也。”,,,2,、词义引申,词性变化,,,(,1,)本义是名词,引申义属动词、
11、形容词或其它词类。如“俘”本义是俘虏,引申为俘获、缴获。“牧”本义是放养牲畜的人,引申为放养牲畜。,,(,2,)本义是动词,引申义是其它词类。如“贡”本义是把物品献给天子。引申为贡品。“洎”本义是往锅里添水,引申为汤汁。“媵,yìng,”,本义是配送出嫁,引申为随嫁的人。,,,(,3,)本义是形容词,引申义是其它词类。如“隘”本义是狭窄、狭小,引申为险要的地方。“枉”本义是弯曲,邪曲,引申为邪曲的人。,,(四)多个引申义的引申方式,,上古词义系统中,许多词往往有两个或多个引申义,形成复杂的词义引申系统。引申方式主要有连锁式、辐射式、综合式三种。,,,连锁式如“秉”,本义是禾束、禾把,引申为拿、
12、持,又引申为操持、掌握,又引申为权柄、权力。,,,,,辐射式如“齿”,本义是牙齿,又特指象牙,引申为年龄,又为并列,又为录用。,,综合式是连锁式和辐射式引申方式在一个词的意义里同时出现的情形。,,,(五)通假义,,,通假义是由文字通假产生的意义,它和本义没有联系。通假义是字的意义而不是词的意义,所以研究现代汉语词义的著作一般不讨论通假义,但古代汉语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单音词词义和字义交织在一起,通假义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研究上古汉语词义系统,不讨论通假义是不全面的。,,五、上古汉语同义词的发展,,上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之一是有了非常丰富的同义词。据粗略统计上古汉语的同义词不下,1000,
13、组。,《,尔雅,·,释诂,》,等三篇是罗列以前的同义词的,据统计有,625,条,绝大多数是同义词组。每组之中,少的二三字。多的十几到几十字。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释诂,》,),,还、復,返也。(,《,释言,》,),,明明、斤斤,察也。(,《,释训,》,),,许慎,《,说文解字,》,有,175,对互训的例子,它们绝大多数也是同义词。如:,,颠,顶也(页部) 顶,颠也(页部),,舟,船也(舟部) 船,舟也(舟部),,吹,嘘也(口部) 嘘,吹也(口部),,逢,遇也(辵部) 遇,逢也(辵部),,诚,信也(言部) 信,诚也(言部),,吉,善也(口部)
14、 善,吉也(羊部),,据统计,,《,诗经,》,里保存的同义词有,250,组。,,上古汉语同义词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绝对同义词,。它们大都是同一类事物的不同名称,意义上完全相同。例如:,,葍,(f,ú,)----,䔰,(f,ù,),都指旋花,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似蕹,wèng,菜而小,生田野,蔓延,根茎多流粉,古用以救荒。,,殳,----,祋(,du,ì,) 古代同一种兵器,用竹木制成,一端有棱。,,另一类是,相对同义词,。这类同义词基本意义相同,但又各有词义或色彩的特点。又,,有以下几种情况:,,(,1,) 形制不同。如“燈”与“锭”,泛言都指油灯,析言之,“燈”有脚,“锭”无脚。,
15、,(,2,)大小不同。如“邦”与“国”,泛言都指诸侯的封地,国家。但“邦”大于“国” 。又如“犬”与“狗”,都指同一种哺乳动物,析言之,大的叫“犬”,小的叫“狗”。,,(,3,)质地不同。如“札”“牒”“简”“牍”,泛言都指书写用的竹片或木片,析言之,四者有竹木、大小、厚薄的不同。“简”“牒”用竹制,“札”“牍”用木制,“简”“牍”大厚,“札” “牒”薄小。但木制亦可称“简”“牒”。,,(,4,)范围不同。如“柱”“楹”泛言都指柱子,支撑屋顶的直立木头。对言则“楹”指厅堂前面的大柱,范围小。,,(,5,)行为方式不同。如“排”“挤”都有推挤的意思。析言之,“排”是向两边推开;“挤”是向前推之使
16、坠。,,(6)行为对象不同。“,洒、涤、濯、洗”四字都是用水去掉脏东西。但洒主要用于洗人体;涤主要用于洗物;濯可用于洗物不可用于洗人体;洗本是洗脚,后来代替“洒”,可用于物和人。,,(,7)轻重不同。,饥、饿散文都指挨饿,对言则两者程度不同。“饥”只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严重地挨饿。,,(,8)词义色彩不同。“,赐”和“予”都是给予、把东西给人的意思。两字对用,“予”不分上下,“赐”则是地位、辈分、年寿高的人给予地位、辈分、年寿低的人。,,上古汉语同义词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计有:,,第一,方言词的大量运用并进入普通词汇。如“虎”和“於菟,(,wūtú,)”,后者是方言词。,,第二,古今词的并存
17、。如“甲”和“铠”,前者是古语,后者是“今语”。,,,第三,同源词并存。同源词是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一组词。,如民与氓、甿、萌,四字同源同义。,,第四,词义引申的交叉。有些词本来没有同义关系,由于词义的引申,变成了同义词。,如“辟”与“戾”,“辟”本义是“法、法度”;“戾”本义是“弯曲”,由于两者都引申出“罪行、罪恶”的意思于是变成了同义词。,,第五,语音的分合和变化。上古汉语的词,有的急读时是一个音节,书面上写成一个汉字,缓读时是两个音节,书面上写成两个汉字,它们之间构成同义关系。,如“猋”和“扶摇”,都指旋风、暴风。,,第六,由复音词构成。上古汉语已有相当数量的复合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
18、音词作为语素构成的复合词之间,,,以及单音词和复合词之间,往往有同义关系。,,(,1,)单音词和复合词同义。如“粲、烂与粲粲、粲烂”,都有“光明、鲜明”的意思。,,(,2,)双音词和双音词同义。如:狼戾与狼藉,都是“纵横散乱”的意思。,,六、上古汉语成语和谚语的发展,成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成语的丰富和发展是语言和词汇发展的重要标志。,,汉语的成语大都是,四字格,的,这种格式在先秦已经奠定。成语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结构上的固定性;二是意义上的完整性。,,商代的甲骨卜辞中还没见到四字格的成语,到了春秋战国以及两汉,成语逐渐多起来。,,来源上主要有两类:一是,来自日常口语,,如唇亡齿寒、多钱善贾
19、、狼子野心、利令智昏、畏首畏尾、众口铄金;二是,来自书面语,,这类成语数量更多。如百战百胜、不教而诛、不远千里、高山仰止、冠盖相望、兢兢业业、华而不实、令行禁止等。,,谚语是人民口语中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跟成语一样,也富于概括性和启示意义,有的生动形象,是语言运用成熟的表现。,,不同的是,成语有的来自书面作品,谚语通常只来自民间口语;成语以四字为主,在句中起词或词组(短语)的作用,谚语通常是一个句子,表示一个固定而完整的意思,在形式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如:,,,“,不瘖不聋,不成姑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流言止于智者”、“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2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察见渊鱼者不祥”等。,,关于古代汉语基本词汇的一些结论:,,第一,汉语的基本词汇是富于稳固性的;多数基本词汇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复音词逐渐发展以后,有些基本词转变为词素。,,第二,基本词汇虽然稳定,变化还是可能的。首先是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次是变化,有些变化是跟社会的发展有关系的,最后就是方言和外来词的影响。,,第三,古代没有而后代产生的东西,需要产生新词。,,第四,一般词汇的词可以转变为基本词汇的词,反之,基本词汇也可以转变为一般词汇。,,第二节 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我国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应,汉语词汇也有大发展
21、。特别是六朝以后,一种比较接近口语的文学语言(白话文)逐渐兴起,这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词大量出现,特别是复音词大量产生,成为中古词汇发展的重要特点。许多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同义词进一步丰富。成语和谚语大量增加。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佛教的传入,汉语里增加了大批外来词。,,一、中古汉语单音词的发展,(一)由上古旧词派生的新词,,,中古产生的新词大多数是双音词,但也有一部分是单音词,单音词汇进一步丰富。,,中古新产生的单音词里,有一部分是由上古旧词派生出来的。它们与原有的词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例如:“步”是停船的码头。产生于六朝。宋元以后写作“埠”。“村”,村庄、村子,,“村”本
22、作“邨”,与“屯”同源,都由“聚集”取义。,,(二)与上古旧词无关的新词,,中古新词大部分和旧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从构成方式看,这类新词又有两种情况:,,,1,.新词旧形 这类词中有的读音和字形跟旧词相同,但意义上跟旧词没有关系。,,,(1),名词。如:,,坊,城镇街道里巷的通称。这是六朝产生的词。上古坊与防同,指堤防,又为防范。,,弄,,上古是玩弄。,《,说文,·,廾,(g,ǒ,ng),部,》,:“弄,玩也。”,《,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弄之璋。”六朝以后,“弄”作“巷子、胡同”讲,是新词。,《,南史,·,齐郁林王纪,》,:“萧谌领兵先入宫,……(,帝,),出西弄,
23、遇弑。”这与玩弄的弄无关。,,,(2),动词。如:,,波,逃跑,逃散。中古新词。明李翊,《,俗呼小录,》(,郑志鸿,《,常语寻源,》,引,),:“跑谓之波,立谓之站。”,《,乐府诗集,·,企喻歌,》,:“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遂乃波逃入一枯井。”上古“波”的本义是起伏的水面、波浪。作“逃跑”讲的“波”与此没有关系。,,泊,船靠岸,停泊。中古新词。,《,玉篇,·,水部,》,:“泊,止舟也。”,《,世说新语,·,德行,》,:“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zhǔ,。” 杜甫,《,绝句四首,》,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古“泊
24、”是淡泊,恬静。,《,老子,》,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 停泊的“泊”与此没有关系。,,,2,、新词新形。这类词,意义和形式都是中古新产生的,不依傍旧的字形。,,,(1),名词。如:,,襖,有里子的上衣。,《,广韵,·,皓韵,》,:“襖,袍襖。”,,上古汉语里,两层的上衣有“袷”,(,裌,)”,、“𧚻”,夹层中著絮的长衣有“袍”等,“襖”是六朝出现的新词。其他如“爹”、“娘”等。,,(,2,)动词。如:,,喫、吃,把食物放在嘴里咀嚼后咽下去。本作,“,喫,”,。产生于六朝。,《,玉篇,·,口部,》,:,“,喫,啖也。,”,也指,“,饮、喝,”,。,,其它词语如,“,打
25、,”,(,汉末,),、,“,滚,”,、,“,划,”,、,“,捺,”,、,“,觅,”,、,“,抛,”,等。,,(,3,)形容词。如:,,矮,这是唐代出现的词。表示身材短。,《,说文新附,·,矢部,》,:,“,矮,短人也。,”,,其它如,“,凹,”,、,“,凸,”,、,“,伧,cāng,”,、,“,绯,”,、,“,尖,”,、,“,硬,”,等。,,二、中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复音词大量产生是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特点,。中古产生的新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词。上古词汇以单音为主,到了中古,就口语而论,复音词变得逐渐占有优势了。不少单音词,中古往往有双音词可以代替。这一点,我们从魏晋以后学者对上古书籍所作的注
26、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例如:,,,《,尔雅,·,釋诂,》,:“骛、务,……,强也。”郭璞注:“驰骛、事务、皆自勉强。”,,又:“苞、芜、茂,丰也。”郭璞注:“苞丛、繁芜,皆丰盛。”,,早在上古后期(东汉),汉语词汇已经明显地显示出双音化的趋势。例如,《,左传,》,和,《,论衡,》,两书篇幅接近,,《,左传,》,全书约,20,万字,只出现,284,个双音词;而,《,论衡,》21,万字,出现了,2000,多个双音词,两书的复音词数量相差八倍有余。魏晋以后,特别是到了唐代,随着社会和变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大量涌现,需要大量新词来表达。新词产生的方式主要是复音化。此外,由于要求整齐
27、和谐而产生的六朝骈文的四言、六言的格式,对汉语词汇的双音化也有影响。,,上古汉语已有单纯词、重言词和附加式、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表述式等多种形式的复合词。中古汉语复音词仍然以这些格式为主,但数量大大增加,内容大大充实。此外,还出现了补充式、名量式、超层次组合三种新结构的复合词。,,,1,、补充式复合词,,补充式复合词在上古末期偶有出现,中古仍然很少。例如:,,,摆脱 撇开,不受拘束。唐韩偓,《,送人弃官入道,》,:,“,忸怩非壮志,摆脱是良图。,”,,其它如:割裂、了却、说合、织成,,,2,、名量式复合词,,名量式复合词由一个名词性语素加一个量词性语素构成,整个复合词的意义与名词性语素的
28、复数相同。例如:,,,车乘 车辆。,《,后汉书,·,蔡邕传,》,:,“,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其它如:车两、船承、官员、花朵、书卷、麦粒、蒜颗、羊群等。,,,3,、超层次的复合词,,构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并无联系也不在同一语法层次。多由用典产生。例如:,,,而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是连词,中古以后与,“,立,”,连用作为,30,岁的代称。,,其它如:景仰、涟漪、友于。,,词义发展是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词汇多义化可以用数量较少的词表达更多的意义。汉语常用的单音词,上古大部分已经多义化,中古增加
29、了更多的意义;一部分上古还是单义的词,中古增加一个或几个新义,变成了多义词。中古汉语词义系统更加丰富了。进一步发展到现代,这些词义有的保留,有的消亡,情况各不相同。,三、中古汉语词义的发展,,(一)中古单音词词义的发展,,,中古单音词产生的新词义很多,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1,.单音单义词多义化,,这些单义词中古有增加一个新义的。如:惭,本义是惭愧。,《,说文,·,心部,》,:“惭,愧也。。,《,孟子,·,公孙丑下,》,:“吾甚惭于孟子。” 这个意义至今常用。中古产生了“感激”义,,《,搜神记,》,卷二十:“不慎堕江,惭君济活。若有急难,当见告语。”,,,2,.单音多义词中古增加更多的
30、新义,,中古有增加一个新义的。如:,,钞、抄,本义是“叉取”。,《,说文,·,金部,》,:“钞,叉取也。”段玉裁注:“叉者,手指相逪也,手指突入其间而取之,是之谓钞。”上古又有“掠取、抢掠”义。也写作“抄”。中古产生“抄写,誊写”义。,,中古有增加两个新义的。如:,,,的,(d,í,),,上古是一个多义词。有“箭靶的中心”、“鲜明”、“白色”、“用朱色点在面部”等意义。中古产生两个新义:①确实。②一定,究竟。其中“箭靶的中心”义现在保存在“目的”、“有的放矢”、“众矢之的”等词语里。“确实”义现在保存在“的确”、“的款”等词里,其余各义已消亡。,,中古有增加三个或更多新义的。如:,,,唱,本义
31、是领唱。,《,说文,·,口部,》,:“唱,导也。”上古又有“倡导”“称赞”等意义,现代已亡佚。中古产生三个新义:①“歌唱”。王勃,《,滕王阁序,》,:“渔歌唱晚,响穷彭蠡之滨。”②歌、歌曲。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曰引,曰咏、曰曲、曰篇、曰唱。”③叫,喊。李贺,《,恼公,》,:“鸡唱声悬柳,鸦啼露滴桐。”,,(二)中古汉语复音词词义的发展,,中古汉语复音词数量比单音词少,词义也比单音词简单,大部分是单义词,小部分是多义词。中古产生的新义远不及单音词复杂。,,,1.,复音单义词中古开始多义化,,大多数复音单义词中古增加一个新义。如:,,伉俪,上古指妻子,配偶。这个意义中古仍用。中古
32、产生“夫妇”义。现在“夫妇”义保存,“妻子”义消亡。,,乖戾,上古是“抵触,不一致”的意思。,《,史记,·,天官书,》,:“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中古产生“悖谬,不合情理”义。现代汉语保存中古义,上古义消亡。,,,博士:,上古本学官名。从战国以迄秦汉,都设置“博士”。,《,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相鲁。”从唐代开始,““博士”又为,具有专门技艺或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尊称,。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五十文酬博士。”’吴自牧,《,梦梁录,·,分茶酒店,》,:“凡分茶酒肄、卖酒食品厨子,谓之量酒博士。”宋无名
33、氏,《,靖康要录,》,卷十:“有南剑州通刘蔡倬者,昔居乡为木匠,今剑南人以‘通判博士’呼之,盖其取侮多矣。”现代汉语“博士”指学位最高一级。与古义不同。,,,2,.复音多义词中古增加一些新义,,上古汉语虽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其中多义词并不太多,中古增加新义的也只是少数例子。如:,,修理 上古有“治理”和“修整”两义。中古产生至少三个新义:①操持,料理。,《,百喻经,·,观作瓶喻,》,:“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②处置。,《,敦蝗变文集,·,舜子变,》,:“缘人命至重,如何但修理他?有计但知说来,一任与娘子鞭耻。”③烹调。,《,西阳杂规,·,酒食,》,食,》,:“善均五味,尝取败障泥胡
34、禄修理食之,其味极佳。”现代上古“修整”义保留,其余各义都已消亡。,,第三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的,所以古今的词义是变化的。,,有些词的意义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如“马”、“牛”、“羊”、“鸡”等。,,词义的变化大小不等,变化大的,今人看不出历史联系来,如“集”;变化小的令人觉察不到其变化,如“红”。还有字形虽相同,词义来源却不同的情况,如“颁”。,,本节主要谈词义变化小的词语,因为有些有微别的词语容易为人所忽视。,,古今词义之间的微殊,从信、书、幸、祥、臭、文章、风流、完、往、来、去、爱等常用词看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信:,,幸:,,祥:,,臭:,,涕:,,文章:,,风流:,
35、,恶:,,完:,,往:,,来:,,去:,,爱:,,词义是发展的,其发展变化的情况比一般人所料想的要复杂得多。,,在词义的研究上,不能忘记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联系。,,第四节 新词的产生和发展,新词的产生,可以通过借用外来的语词,但最主要的途径是利用本民族语言里原有的语素材料以构成新词。因此构词法的研究也属于词汇学的范围。汉语新词的创造在历史上主要通过两种构词手段,即,音变构词,和,句法构词,。,,在远古和上古时期,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新词的产生也多数是单音节的,所以这个时期的新词主要是借助于音变的手段构成的。所谓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构成新词。这种构词法,有人把它叫做
36、形态变化法。中古以后,产生的新词以双音节的逐渐占优势,而这些双音词又大多数是由两个语素合成的,也就是通过造句法的手段构成的。,,历代都有新词产生。,,,借词和译词,都是受别的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新词。,借词,是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词。利用汉语原来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言里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里来的词是,译词,(意译词)。,汉语的借词和译词都有两种,一种是来自国内各族的,另一种是来自国外的。,,在中国历史上种族杂居的时代,汉族语言不可避免地要受他族语言的影响。如南北朝时期、元代和清代等,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和各地汉语方言中有不少受国内各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新词。,,除此之外,汉语中还
37、有大量来自国外的借词和译词。,鸦片战争,以前汉语的借词和译词,大致分为三类:来自西域的借词和译词;来自佛教的借词和译词;西洋借词和译词。,,,1,、西域借词和译词。如“葡萄”、“石榴”、“苜蓿”“玻璃”等。,,,2,、佛教借词和译词。自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由于翻译佛经及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而产生了一些佛教借词和译词。如“禅”、“偈,j,ì,”,、“般若”、“刹”、“罗汉”、“佛”、“塔”、“地狱”、“世界”、“现在”、“因果”、“结果”、“法宝”、“圆满”、“浮屠”、“南无,n,ámó,”,、“忏悔”等。,,,3,、西洋借词和译词。明清之际,我国开始了与欧洲的交往,西洋传教士和商人来到中国。除
38、学习中国文化外,也把欧洲的文化介绍到中国来,导致汉语里出现一些西洋语言里的借词和译词。如“鸦片”、“公司”、“火轮车”、“银馆”等。,,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要求新的词语来充实其词汇。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新词的产生是有限的。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新词增加的比较快。,,鸦片战争以后的新词,有两个特点,一是尽量利用意译,一是大量利用日本译名。,,,鸦片战争以后产生的新词,多数是通过意译的方式产生的,通过音译的方式产生的很少。,,意译的不算借词,但有一种特殊的意译词即所谓“摹借”词是近似借词的。“,摹借,”是把外语中的一个词,用同样的构成方式搬到汉语中来的借用方法。如英语的“,foot
39、ball”,汉语译成“足球”。,,汉语在接受外语影响的时候是尽量利用意译的,因为它简单易懂,容易记忆,所以容易为群众所接受。,,现代汉语中的意译词多数不是汉人自己创译,而是采用日本人的原译。即现代汉语吸收西洋词多通过日语来吸收。中国人介绍西洋文化在日本人之后,可以通过日本语吸收过来。,,,现代汉语中的意译词采用日本人译名的原因,:,,①中国的一些学者也曾试图自己翻译西洋词语,但因译名不太通俗或不太科学的原因而流传不广,故未能竞争过日本译名。②中国早期留学生多留学日本,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他们自然地把日本译名搬到中国来。另外,③当时为西方语言编词典的人为贪图便利,照抄了日本人所编的西洋语言词
40、典的译名。这样利用日本译名就成了一种风气了。,,汉语之所以可以和日语共用一种译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人翻译西洋的新名词是用汉字翻译的。,,由日本传到中国来的意译的译名,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利用古代汉语原有的词语,给予新的涵义,二是利用两个汉字构成双音词,这种双音词按照汉语的原有意义是讲得通的,此类最多。,,属于,前一种情况,的,如“革命”、“教育”、“文学”、“文化”、“文明”、“经济”、“封建”等词;属于,后一种情况,的,,名词,如“哲学”“科学”“企业”“政策”“单位”“代表”“现象”等,,动词,如“改良”“改善”“解放”“批评”“批判”“概括”“制约”“调整”等;,形容词,
41、如“肯定”“积极”“主观”“抽象”“绝对”“直接”“间接”等。,,第五节 同源词和同类词,同源词主要结合语音来谈词与词之间的亲属关系;同类词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一、同类词,,,1,、含义,,意义相通的词,叫同类词。就字形来说多数有字形上的联系,即往往是同部首的字,这类字就语源来说应该是同类字(词)。不同部首但意义相通的字也可以认为是同类字。,,由同类字可推知它们的词义在原始时代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欠”部与“口”的关系,“斤”部与“斧”的联系,“示”部与“神”的关系等等。,,,2,、作用,,用以探求语源。,,二、同源词,,,1,、含义,,,声音相近而意义又相似的词,。
42、探讨同源词要脱离字形的束缚,从声音上去追究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王氏父子、朱骏声、章炳麟、刘师培等人在这方面都有不少贡献。,,从语音的联系去看词义的联系,是研究汉语词汇的一条非常宽广的道路。但须注意要采取谨慎和科学的态度。,,关于否定词。,,关于“左”和“右”。,,关于“词族”的问题。应该肯定某些词相互间的亲属关系。,,关于“右文说”。,,“右文”就是声符,它往往在字的右边所以叫“右文”。有些文字学家注意到凡同声符的字其意义往往也有相通之处。这种观察是有道理的,意思大致不错。但有局限。因为有些声音相似的词是偶合的,用同一声符仅仅表示其声音上的联系,并无意义的相通。反之,不用同一声符表示的字所代表的词不一定没有亲属关系。,,关于词汇的系统性,,同源词是词汇系统性的体现之一。,,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