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练习题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5139842 上传时间:2021-07-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练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练习题班级:_ 姓名:_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课题凝练简括,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点明了主人公是,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2)这首诗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后两段写,抒发了朋友之间之情。2.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注释)天净沙:曲牌名。飞鸿:天空中的鸿雁。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红叶:枫叶。1这首曲子中“_”“_”两个关键词点出时间是傍晚。2这首曲子在景物的选择上动静结合,其中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都是静止不动的,唯有“

2、_”在动,增添了情趣。3这首曲子运用表现色彩的字_、_、_、_、_,使作者笔下的秋景美丽而有韵味。4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前一组景物的特点是(_),后一组景物的特点是(_)。a.明朗、清丽;b.热烈、向上;c.宁静、孤寂3.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闻雁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作者的_。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_4. 课内阅读。(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是_。表达了作者_之情。(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思是_。表

3、达了作者_之情。5. 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B.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C.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D.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2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图。右边这幅图可以用诗句“_,_”来概括,我能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把诗句中的情景描绘出来:_。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

4、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B.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C.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D.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4笛声悠扬悦耳,笛子也分为好多种,你认识下面的笛子吗?选一选,填一填。A长笛B风笛C竖笛D陶笛 (_) (_) (_) (_)6. 拓展阅读实训。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

5、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结合全诗,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缺月:_明灭:_起:_2“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意思是什么?3本诗以(_)为诗眼,抒发了诗人(_)。4最后两句,作者采用的是( )手法,作用是什么?5诗中押韵的四个字是什么?7. 课内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_。_,也傍桑阴学种瓜。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3诗中一、二两句描绘了_,以白描的手法写出_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_。4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8. 课内阅读。1.七律长征本课是()在红军

6、()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和()精神。2.写出具体写山的诗句。(并用“”划出拟人化的词语)_3.写出具体写水的诗句。(并用“”划出一动一静的词语)_9. 给图片配上一首合适的词,并完成练习。_(1)这首词描写的时间是_(季节)。(2)这首词前三句写景,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和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3)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的生活情趣。10. 课内阅读。_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pn bn)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gu gu)碎乡心梦

7、不成,故园无此声。1把这首词的题目补充完整。2把文中错误的音用“/”划掉。3这首词描写的是_季,你从特定景物_体会到的。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_,“一更”写出了天气的_,词的下阕体会到了作者浓浓的_之情。5风雪声聒耳,将士们无心睡眠,此时他们想起了故乡的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_11. 完成练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2说说“入”“摩”字的表达效果。_3“又”你体会到老百姓什么样的感受?_4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1)“河”,指_,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五岳,东岳_,位于山东省泰安

8、市泰山区;西岳_,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_,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_,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_,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_。1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_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_3战士们的誓言是什么?用文中的诗句回答。_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_5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_13. 古诗阅读。送柴侍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王昌龄(唐)李白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青山一道同风雨,

9、明月何曾是两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侍御:官职名。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柴侍卿中“明月何曾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B朋友离别在即,可王昌龄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未免让人觉得有些薄情寡义。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在楼前久久伫立,目送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渐行渐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2虽然两首都是离别诗,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14. 阅读己亥杂诗,完

10、成练习。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_,不拘一格降人材。1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在原文横线上填出所缺的诗句。2解释下列词语。恃:_。喑:_。生气:_。3下列对前两句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句写得大气磅礴、慷慨激昂B.企盼中透露着悲哀和无奈C.为后两句提出建议奠定基础D.语言精练,“万马齐暗”成了成语4全诗抒发了诗人_的情感。15. 古诗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解释下列词语。之:_ 故人:_尽:_ 唯:_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送别的时间_,故友人要去的目的地_。3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_6 / 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