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探索

上传人:卢****6 文档编号:25110943 上传时间:2021-07-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服装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服装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服装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服装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探索(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服装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探索【摘要】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注重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在新工科标准的引导下,分析安徽工程大学服装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目标,实行课程整合,设计教学驱动,改进教学手段。通过对3届3个班的教学实践,学生专业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关键词】新工科;学科交叉;智慧课堂课程设计是我校安徽工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服装纸样的理论分析和专项的综合性设计性训练,使学生掌握服装纸样设计知识并应用于设计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获取所学理论知识在工程应用中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服装结构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

2、新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课程设计先期开设有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学生储备了从服装设计到制作完成各阶段的基本知识,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将所学设计理论运用于设计实践,为后续课程服装设计与制作、毕业设计做好实践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对学生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与培养。1以新工科的眼光审视当前的教学设计“新工科”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面向未来的主动升级,新工科建设要求突破传统的学科分类,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转变旧有的学科思维定式,升级为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学科。新经济强调以产业链

3、的整合代替传统学科专业化的分工,但是在当前的教学设计中是将服装成形过程进行拆分,拆分为多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如服装画、服装设计、服装纸样、服装制版、立体裁剪、服装工艺、面料塑形等。这样的区块划分有其专攻优势,在学习的初始阶段相对单一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快地入门,但长期的分解动作也使知识点碎片化,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各自为政,课程产生脱节。学生学完各科节点却不能串连成线,拿到设计项目却无从下手,进入工作岗位难以承担重任,长期从事单一劳动,限制了其职业发展的方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质量要以产业当前需求和未来发展为导向,具有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建立外部驱动的质

4、量持续改进机制。我校服装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也是“服装纸样设计”课程的延续与提高,课时共两周,教学内容及知识点多而繁杂。在以往的教学中还是以绘制平面的纸样为重点,虽然涉及到款式设计、效果图绘制、制版等知识应用,但由于时间关系,加上系列产品开发设计成本较高,学生不愿意投入,最终没有将平面的制图转化成样坯或样衣,对于缝制工艺的可行性、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服装材料的服用性能、面料的塑形效果等都没能一一实践,设计就戛然而止了,学生并未真正掌握纸样设计知识,学习服装纸样设计课程的兴趣无法持续。要想使学生获取工程应用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造就跨界整合能力,需要设计一个具有驱动效果的项目作为课题,以有效延续课

5、内没能实施的设计开发,持续改进学习质量。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堂大多为“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视听觉感官系统不能被完全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因此无法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如此以来,在服装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探索长效的学习模式是服装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点课题。2以新工科为引导进行的教学实践课题组在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开设“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专业中进行了调查,分析该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培养持续学习能力为追求,开展了一系

6、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2.1利用1/2人台实现课程整合。新工科强调以产业链的整合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服装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要适应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中重复的、脱节的内容,实现完整的设计开发。但是在系列服装设计研发中,需要的面料多,资金投入大。依托1/2人台进行制作大大降低了服装材料的使用量,使天马行空的设计开发变为可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萌发设计理念到开发产品一套实践运行下来,学生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市场调研设计绘制量体立体裁剪平面修版面料选择与塑形工序分析裁剪制作服装装饰成衣效果展示摄影等各环节,均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7、和掌握。对所学工程学科和艺术学科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实现了学科间的交叉,符合新工科建设的交融性、跨界性发展的学科特征。2.2以学科竞赛为项目驱动教学。在服装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践中,精准把握课程目标来进行课题的设计尤为重要。全国每年都会有不同机构组织的与服装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竞赛,特别是3-6月、9-11月相对集中,面向的也主要是各高校在校大学生。这些成熟的赛事已经形成精准的设计定位,设计程序中涉及的知识模块能对应所学知识点,具有创新实践的教育功能。项目执行过程中以一个赛事为主线,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在竞赛限定的期限内设计出各组的参赛作品,的同时打版制作,第一周的课时完成1/2样衣的制作,第

8、二周试样调整版型,选择一款完成1:1成衣制作,包括面料的改造与塑形。两周课后每组至少有一件成衣已完成,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程结束后主动完成系列设计的比例大幅提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掌握项目完成涉及的所有知识点,淡化学科竞赛过强的竞争性和功利性,培养良性的竞争意识。通过3届的教学尝试,效果显著,学生对服装纸样设计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这是服装专业常规教学所不能及的。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赛水平,学生屡获大奖。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驱动机制,充分调动出学生的思维经验与知识基础,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促进了其创新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符合新工科建

9、设的创新性、发展性的动态特征。2.3以智慧课堂转化学生学习态度。引领性是新工科的前沿特征,面向未来发展的“互联网+”模式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智慧课堂是“互联网+”与教室教学相结合的一种课堂形式。课题组成员参与建设有微课、慕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智慧课堂,可供学生线上学习。同时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增加了专业课的学习途径,学生通过网络和移动设施参与学习,提升了院校间的服装类课程资源库的利用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授课、听课方式上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例如授课教师可针对服装专业课程设计中涉及到的服装面料常识做成微课,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去,在课前导学阶段,要求学生针对这个知识点自主学习

10、,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平台收集相关材料,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激发学习兴趣。课后拓展阶段,教师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将有难度的面料塑形知识点制作成答疑微课,让学生通过学习平台观看专题微课,查漏补缺,拓展知识。智慧课堂的应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课前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服装专业课程学习目的,增加课堂实践的课时比例。课前课后学生愿意主动找授课教师进行信息交流,说明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学习目标。3实施效果线上线下结合的交互式学习,实现了

11、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得到满足。通过3届3个班的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在各级服装专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其中直接通过课程作业投出的参赛作品中,获得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及优秀奖19人次。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心理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已毕业的一届学生和毕业实习阶段应届毕业生的反馈,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利用所学知识融入到市场经济中,与服装企业的要求差距缩小,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专业成绩的取得,同时激励了教师专业课程教学探索的动力,课题组教师通过对教学信息进行汇总讨论、分析整合,促进了整体教研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4结语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服装专业人才,就需要在今后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继续尝试交叉融合不同学科,积极利用互联网的超强渗透能力,以学科竞赛为项目驱动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完善课程评价指标,为其他主干课程教学提供有效借鉴。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