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训练人教版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5099577 上传时间:2021-07-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训练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训练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训练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训练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训练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训练人教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理解。父子性刚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待我与他对立在此!”冯梦龙广笑府(译文)有父子俩,性格刚烈,不肯让人。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正巧一个人迎面走来,两人不肯相让,横眉竖眼,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饮酒,让我跟他在这里对站着!”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遣

2、子入城市肉(_)(_)谓子曰(_)值一人对面而来(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_汝姑持肉回陪客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_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什么道理?_2. 课内阅读。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好书画:_(2)一日曝书画:_(3)拊掌大笑:_(4)尾搐入两股间:_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_)(_

3、)。A (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 (戴嵩)尤所爱C (牧童)拊掌大笑 D (杜处士)不可改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1)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_(2)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_4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懂得了_的道理。5为什么牧童敢于指出画中的错误?_3. 读下面的文言小短文,完成文后的题目。鹿照水有鹿饮于逐边,自照水影,见其两角峥嵘,甚为自乐。惟恨四足轻小,颇不相称,甚不满意。正叹恨间,忽闻猎者带犬自远而来。鹿急为奔避,幸得四足轻捷,猎犬追至,鹿则逃入竹林。奈被两角阻挠竹上,欲进不能,卒之为犬所捕。鹿悔曰:“我尚恨其脚小,而专其角长。不知救吾命

4、者,脚也:丧吾命者,角也!”1最初,鹿引以为乐的是,两角高高耸起;不满的是_;当它被猎犬抓住以后,它在悔恨中明白了:救它命的是_的脚;害它命的是_的角。(用自己的话填空)2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_3我还想提出问题:_4. 阅读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王戎:晋朝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尝:曾经。折枝:压弯枝条。唯:只有。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和词的含义。竞:_ 信然:_2借助注释,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_3读了这个故

5、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5. 阅读理解。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将啮其喉(_) (2)信不诬哉(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_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的相似之处是:_(用原文回笞)。4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

6、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_6. 小古文阅读。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选自礼记(注)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选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正确意思。何为不去也 A过去 B离开 C走远(_)孔子过泰山侧 A 经过 B过错 C 度过(_)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这三人都是谁?她为什么不搬家?(

7、用文中原句回答)_3下列哪句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填上序号()A.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C.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D.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7. 古文阅读。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注释)所以:用来。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贾人:商人。学宫:学含。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字。其舍近墓。舍:_。遂居焉。居:_。遂迁居市旁。迁:

8、_。此可以处吾子矣。处: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_此可以处吾子矣。_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8. 文言文阅读。学奕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使弈诲二人弈(_) 为是其智弗若与(_)2翻译下列的句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3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告诉我们了一个怎样的道理?_9. 课外文言文阅读。匡衡字稚圭(gu),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

9、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汉朝人。 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大姓:大户。文不识:姓文,名不识。佣作:被雇佣劳作 大学:很有学问的人。1解释加点的字。以书映光而读之(_)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_3请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你所读到的故事_。10. 文言文阅读。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虛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

10、“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注释异日:往时,从前。更羸(gng li):战国时的名射手。京台:高台。虚发:只拉弓不放箭。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疮痛也疮:伤。B.先生何以知之知:通“智”,智慧。C.其飞徐而鸣悲徐:缓慢。D.引弓虚发引:拉。2翻译画线的句子。_3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与其说更羸箭术高超,倒不如说他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因此才会有如此令人惊叹的表现。B.更羸之所以能虚射下飞鸟,是因为这只鸟旧伤在身,离群单飞,内心惊惶不安。C.更羸对魏

11、王说自己能够引弓虚发射下飞鸟,魏王从一开始就对他的说法和箭术深信不疑。D.从这则文言文中可以得出的一个成语是“惊弓之鸟”,用来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的人。11. 文言文阅读。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引酒且饮之(_)为蛇足者终亡其酒(_)2翻译下面的句子。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_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_12. 读短文完成练

12、习。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译:_(2)取之信然。译:_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3解释下列字词意思竞走:_ 尝:_信然:_4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1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伯牙鼓琴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3、的含义。(1)伯牙善鼓琴善:_(2)善哉善哉乎鼓琴善哉:_(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_志:_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汤汤乎若流水译文:_(2)巍巍乎若太山译文:_(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译文:_3画出这个句子的朗读节奏。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_14. 阅读读书要三到(节选),回答问题。读书要三到(节选)(宋)朱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4、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_)A看见 B听到 C通“现”,出现(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_)A急忙 B重要 C严重2用“_”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3翻译下面的句子。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_4这则短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15. 文言文阅读。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屦(j):麻鞋。缟(go):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履(l):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跣(xin):赤脚。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而欲徙于越(_)(2)或谓之曰(_) (3)以子之所长(_)(_)2翻译下列句子。(1)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_(2)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_3那个人劝阻鲁人徙越的理由是什么?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_7 / 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