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全集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5099547 上传时间:2021-07-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全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全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全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全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全集(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全集班级:_ 姓名:_1. 文言文阅读。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你会用成语概括这则故事吗?这个成语是:_。2这则故事的寓意是:_。3“长百兽”中的“长”的解释、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身体比百兽长(chng)B.做百兽的首领(zhng)C.比百兽长得快(zhng)D.比百兽有长处(chng)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_2. 文言文阅读。

2、道旁李苦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游:_尝:_2解释句子。(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_(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3说说王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呢?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3. 文言文阅读。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注释)费用:花费钱财。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1解

3、释下列加点的字。(1)由俭入奢易:_(2)可办粗饭几日:_2翻译。(1)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_(2)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_3在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还需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吗?说说你的看法。_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列女传)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

4、相见的礼仪。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其舍近墓(_) (2)遂迁居市旁(_)2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_3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_5. 文言文阅读。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注释)夫:句首发语词。益:长进。鸱枭:两种鸟。古人认为是恶鸟。1解释加点的字。凌忽长者:_人疾之如仇敌:_2翻释句子。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_3用原文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如此”是指什么?_4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6. 小古文阅读。_一朝闲暇,众监官都安排酒席,一则与他接风

5、,一则与他贺喜。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什么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又问:“此官是个几品?”众道:“没有品从。”猴王道:“没品,想是大之极也。”众道:“不大不大,只唤做未入流。”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众道:“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尫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幌一幌,

6、碗来粗细,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众天丁知他受了仙箓,乃是个弼马温,不敢阻当,让他打出天门去了。(本文选自西游记,选入时有改动)1此段选自西游记里的哪个故事?请在文中横线上写上题目。2读一读横线的句子,理解句意后加合适的标点。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句:“未入流”:_ “见责”:_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_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孙悟空被封的官名是_,他原本以为_,但听了众仙的话后才知道_,得知真相后,孙悟空觉得_。5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孙悟空的个性特点是()A.桀骜不驯B.活泼乐观C.忠心耿耿D.嫉恶如仇7. 阅读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学者有四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

7、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注释:心理各有不同;补救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或失则寡_学者有四失_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是( )A.教者必知之B.虽与之俱学C.心之莫同也D.学而时习之3翻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_8. 课内阅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将原文补充完整。2解释下面的词语:方:_。复:_。3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用“”画出

8、来。4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_高,锺子期_高。通过反复吟诵,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象到锺子期发自内心的_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_的心情。5伯牙绝弦是因为_。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伯牙当时的心情是_(用一个成语概括)。由此可见,伯牙把锺子期当作知音。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也用“高山流水”来比喻_。6面对如此伤心、绝望的伯牙,我想说:“_。”7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友情。B.伯牙精湛的琴艺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C.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D.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8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_。9写2句有关交友的古诗名

9、句。_。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谖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谖矣。(注)少时:小时候。诵:背诵。辍(chu)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谖(xun):遗忘,忘记。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其母方织_其母引刀裂其织_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何为中止?_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谖矣。_3孟母通过_这件事,告诉孟子_这个道理。10. 名著品读。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城铺:城上各自防守的地段),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

10、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chng),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1以上选段出自古典名著_,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_。2以上选段就是“三十六计”中的“_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情节:_3从上面语段看,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从书中再找出一个有关孔明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_11. 阅读,理解内容。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

11、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书戴嵩画牛1文中的词语_,_表现了杜处士“尤所爱牛”。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说明了_。12. 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截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_”,用“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2为文中的“善”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a赞叹b擅长、善于“善鼓琴”中的“善”是(_)的意思。“善哉”中的“善”表示(_)之义。3根

12、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伯牙鼓琴,志在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4伯牙绝弦是因为_。(原文回答)5面对如此伤心、绝望的伯牙,我想说:_。6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听者的知音。请写出一句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或名言名句。_13.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习题。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

13、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_(2)_(3)_(4)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_(2)_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_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_14. 文言文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4、。(1)誉之日:_(2)吾盾之坚:_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_3这个故事可概括为一个成语是:_。15. 阅读理解。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释)蝉:知了。荆:楚国。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旦:早晨。子:你。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延颈:伸长头颈。务欲:一心想要。前利:眼前的利益。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谏:_ 三旦:_ 善哉:_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_(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_3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补充填写下面的关系图。人_蝉4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文中“少孺子”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_7 / 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