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化学考点练习:燃料及其利用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5043100 上传时间:2021-07-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0年中考化学考点练习:燃料及其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中考化学考点练习:燃料及其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中考化学考点练习:燃料及其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2020年中考化学考点练习:燃料及其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中考化学考点练习:燃料及其利用(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考点一:燃烧的条件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燃烧都是放热的反应B 条件是高温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C 电解水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D 有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2.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由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B 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C 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D 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燃烧不一定有火焰

2、产生B 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C 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D 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4.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 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C 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D 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5.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或说法不合理的是()A 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B 扑灭森林大火,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C 只要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D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6.下列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的

3、是( )A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B 碳酸钙受热分解C 镁条溶于盐酸D 浓硫酸与水混合7.下列变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的是( )A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B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C 木炭燃烧D 金属镁和稀盐酸反应考点二:灭火原理2.下列关于火灾、灭火和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A 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B 着火时,只能用水灭火C 高楼发生火灾可以跳楼逃生D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2.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 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 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D 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3.我校正在创建“无烟校园”,下列图标与此

4、主题相符的是( )4.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 清楚可燃物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 隔绝空气D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5.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1)活性炭具有除去冰箱内异味的功能的原因是;(2)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会立即熄灭的原因是;(3)区分醋酸溶液与纯碱溶液的方法(任写一种)。考点三: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下列过程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2.下列有关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氯元素B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硅元素C 沼气是一种优良的气体化石燃料D 稀有气体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943.下列标志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

5、 )4.下列做法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回收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B 用灼烧的方法区别棉花和羊毛C “低碳生活”倡导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多开汽车出行D 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有利于减轻“白色污染”5.化学在交通“节能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1)液化天然气(LNG)是我市正在推广的公交车燃料,它具有燃烧效率高、污染小的优点。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汽车尾气中NO与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O2和一种无污染的单质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氢化镁(MgH2)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可为氢动力汽车提供能源。写出该反应的

6、化学方程式:。(4)我市倡导自行车“低碳出行”采用碳纤维材料的自行车轻便、机械强度大,这应用了碳纤维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自行车采用铝合金材料,金属铝具有较强抗腐蚀性的原因:。6.氢能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在我国已研制成功,以乙醇(C2H6O)为燃料的汽车已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淮安市也有部分汽车改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1)乙醇属于_(填“无机物”或“有机物”)。(2)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3)目前氢能没有大规模投入使用,其主要原因有_(例举一例)。备战2020九年级化学考点复习演练专题十三:燃料及其利用参考答案考点一:燃烧的条件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

7、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燃烧都是放热的反应B 条件是高温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C 电解水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D 有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答案】B【解析】A燃烧都是放热的反应,正确; B条件是高温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不一定,也有可能是放热的,如铝与氧化铁高温下反应,这个反应用来金属焊接;C电解水需要消耗电能,是吸收能量的,正确;D有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是正确的。2.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由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8、 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B 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C 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D 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答案】D【解析】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B、烧蚀层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正确;C、“烧蚀层“的物质在遇到高温时会发生熔化和汽化现象,在熔化和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以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太高,正确;D、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不能改变的,烧蚀层不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故错误。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B 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C 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

9、炸D 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答案】B【解析】一般说来,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燃烧可以发光或火星四射,所以A是正确的,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也可以是缓慢氧化,不一定就是燃烧,B是错误的,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正确,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也是正确的。4.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 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C 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D 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答案】C【解析】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A是错误

10、的;B白磷在冷水中,温度达不到着火点,通入空气后也不会燃烧,B错误;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D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错误。5.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或说法不合理的是()A 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B 扑灭森林大火,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C 只要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D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答案】C【解析】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不与氧气接触也不会燃

11、烧。6.下列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B 碳酸钙受热分解C 镁条溶于盐酸D 浓硫酸与水混合【答案】B【解析】A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所以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B碳酸钙受热分解需要吸收热量;C镁条溶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D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故选B。7.下列变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的是( )A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B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C 木炭燃烧D 金属镁和稀盐酸反应【答案】A【解析】吸收热量即变化时温度会降低,对各选项的反应认真分析结合实验实际解决。 ANH4NO3固体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降低

12、;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放出大量的热,C.木炭燃烧放热, D.金属镁和稀盐酸反应也是放热的。考点二:灭火原理2.下列关于火灾、灭火和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A 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B 着火时,只能用水灭火C 高楼发生火灾可以跳楼逃生D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答案】D【解析】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A错;着火时,可以有多种方法灭火,要根据具体情况,用水灭火只是一种灭火的方法,所以B是错误的;高楼发生火灾跳楼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不合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避免浓烟吸入口鼻,D是合理的,正确。2.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

13、方法不恰当的是()A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 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 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D 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答案】D【解析】汽油的密度比水小,浇水,汽油也会在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3.我校正在创建“无烟校园”,下列图标与此主题相符的是( )【答案】B【解析】A为禁止烟火的标志;B选项为禁止吸烟的图标;C选项是氧化物的图标;D选项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故选B。4.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 清楚可燃物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 隔绝空气D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答案】C【解析】A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而不是清除可燃物,

14、故选项错误。B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C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故选项正确。D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而不是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错误。5.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1)活性炭具有除去冰箱内异味的功能的原因是;(2)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会立即熄灭的原因是;(3)区分醋酸溶液与纯碱溶液的方法(任写一种)。【答案】(1)具有吸附性;(2)降低温度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3)加入酚酞试液,无变化的是醋酸,变红的是纯碱【解析】(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15、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可以除去冰箱内异味,故填:具有吸附性;(2)用扇子扇蜡烛火焰,空气流动会降低温度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故而蜡烛会熄灭,故填:降低温度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3)醋酸呈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纯碱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可以使用酚酞试液鉴别醋酸和纯碱,故填:加入酚酞试液,无变化的是醋酸,变红的是纯碱。考点三: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下列过程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答案】C【解析】A水力发电是将水能转化为电能,错误;B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错误;C化学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正确;D太阳能供热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错误。2.下列有关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洋中

16、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氯元素B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硅元素C 沼气是一种优良的气体化石燃料D 稀有气体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94【答案】D【解析】A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错误;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硅是非金属元素,错误;C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沼气不属于化石燃料,错误;D稀有气体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94,正确,故选D。3.下列标志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 )【答案】A【解析】A是回收标志;B是节水标志;C是禁止烟火;D是节能标志。4.下列做法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回收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B 用灼烧的方法区别棉花和羊毛C “低碳生活”倡导大量使

17、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多开汽车出行D 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有利于减轻“白色污染”【答案】C【解析】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多开汽车出行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加重温室效应的发生。5.化学在交通“节能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1)液化天然气(LNG)是我市正在推广的公交车燃料,它具有燃烧效率高、污染小的优点。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汽车尾气中NO与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O2和一种无污染的单质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氢化镁(MgH2)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可为氢动力汽车提供能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18、我市倡导自行车“低碳出行”采用碳纤维材料的自行车轻便、机械强度大,这应用了碳纤维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自行车采用铝合金材料,金属铝具有较强抗腐蚀性的原因:。【答案】(1)CH4+2O2CO2+2H2O(2)2NO+2CO2CO2+N2(3)MgH2+2H2OMg(OH)2+2H2(4)物理;表面容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解析】(1)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O与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O2和N2,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氢化镁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

19、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4)碳纤维材料的自行车轻便、机械强度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这应用了碳纤维的物理性质。6.氢能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在我国已研制成功,以乙醇(C2H6O)为燃料的汽车已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淮安市也有部分汽车改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1)乙醇属于_(填“无机物”或“有机物”)。(2)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3)目前氢能没有大规模投入使用,其主要原因有_(例举一例)。【答案】(1)有机物 (2)CH4+ 2O2CO2+ 2H2O (3)制取成本高、储运困难等【解析】(1)乙醇属于有机物;(2)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 2O2CO2+ 2H2O;(3)氢能源的推广使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如何廉价地制取氢气,二是如何安全地贮存和运输氢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