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虫媒病毒课件



《病毒学-虫媒病毒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学-虫媒病毒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十九章,虫媒病毒,a,rbovirus,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节 登革病毒,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第四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第五节 西尼罗病毒,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节 登革病毒第三节 森,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特点、,致病性及免疫性、,预防措施。,2.,登革病毒的传播特点、致病性及免疫性、预防措施。,虫媒病毒,的含义、分类及共同特点。,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基因组、抗原组成、分型、微生物学检查。,2.,森林脑炎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西尼罗病毒及寨卡病毒的致,病性,。,重点难点熟悉
2、了解掌握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特点、致病性,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虫媒病毒的重要特性,虫媒病毒,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虫媒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代。,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带毒的节肢动物通过叮咬人或自然界的脊椎动物而致病,并维持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虫媒病毒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病。,虫媒病毒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虫媒病毒的重要特性虫媒病毒通过吸血,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传播媒介:,目前已证实的达,580,多种,如蚊、蜱、蠓、白蛉、蚋、蝽、虱、螨、臭虫和虻等,,其中蚊
3、和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虫媒病毒的种类:,目前在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虫媒病毒有,550,多种,,其中对人畜致病的虫媒病毒有,130,多种。,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传播媒介:虫媒病毒的种类:,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重要的虫媒病毒及所致疾病:,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乙型脑炎病毒 乙型脑炎,登革病毒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森林脑炎病毒 森林脑炎,黄热病病毒 黄热病,西尼罗病毒 西尼罗热,寨卡病毒 寨卡热,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重要的虫媒病毒及所致疾病:黄病毒科黄病,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东方马脑炎病毒 脑炎,西方马脑炎病毒 脑炎,圣路易斯脑炎病毒 脑炎
4、,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脑炎,辛德毕斯病毒 发热、皮疹,基孔肯雅病毒 基孔肯雅热,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白蛉病毒,白蛉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 东方马脑炎病毒,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在,我国,引起疾病,流行的,虫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寨卡病毒(我国有输入病例),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在我国引起疾病流行的虫媒病毒 流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第一节,流行
5、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一节,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30-40nm,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病毒核酸为,ss+RNA,基因组全长,10976 bp,,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ORF),抗原稳定,只有一种血清型,抵抗力不强,不耐热,,56,30,分钟可灭活。,对脂溶剂及,多种化学消毒剂,敏感,乙脑病毒电镜图,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乙脑病毒电,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基因组结构与编码蛋白,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结构及其编码蛋白模式图,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基因组结构与编码蛋白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病毒的结构蛋白:,衣壳蛋白(,
6、capsid protein,C,蛋白),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蛋白),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具有抗原性,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具有血凝素活性,,能凝集红细胞,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与,病毒的复制、生物合成及病毒颗粒的装配与释放密切相关,。,NS1,抗原性强,,,其诱生的抗体虽然没有中和病毒的作用,但具有免疫保护性,。,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病毒的结构蛋白: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培养特性,
7、能在白纹伊蚊C6/36细胞、Vero细胞及BHK21细胞等多种传代和原代细胞中增殖。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C6/36细胞是乙脑病毒最敏感的细胞。,乳鼠是最易感的动物,脑内接种35天后发病,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三)抵抗力,对酸、乙醚和三氯甲烷等脂溶剂敏感。,不耐热,56 30分钟、100 2分钟均可使之灭活。,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敏感。,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培养特性,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和宿主,携带病毒的猪、牛、羊、马、驴、鸭、鹅、鸡等家畜、家禽和各种鸟类。,动物感染后,没有明显的症状及体征,但出现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在我国,猪(特别是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
8、间宿主。,(二)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致乏库蚊、白纹伊蚊、二带喙库蚊、蠛蠓、尖蠓及库蠓等也可能携带病毒。,病毒通过蚊子叮咬在动物蚊动物中形成自然循环,带毒蚊子叮咬人类,则可引起人类感染。,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流行病学特征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流行地区和季节,主要流行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中国是乙脑的高流行区,除新疆、青海、西藏外均有流行。,流行季节:以夏、秋季流行为主,流行季节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一致。,(四)易感人群,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医学微生物学(
9、第,9,版),(三)流行地区和季节,(三)流行地区和季节,主要流行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中国是乙脑的高流行区,除新疆、青海、西藏外均有流行。,流行季节:以夏、秋季流行为主,流行季节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一致。,(四)易感人群,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流行地区和季节,(一)致病过程,乙脑病毒,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局部淋巴结,肝、脾等处的单核-巨噬细胞中大量增殖,第二次病毒血症,(发热、寒战、不适),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炎、脑膜脑炎,三、,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一次病毒血症,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二)致病机制,免疫病理
10、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感染早期,病毒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分泌MDF、IL-6等细胞因子,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高,有利于病毒突破血脑屏障感染神经细胞;,脑内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肥大细胞等释放多种炎症细胞因子,TNF-、IL-8、IFN-和趋化因子RANTES等,引起炎症反应;,外周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NK细胞和T细胞等也可进入脑内,引起细胞损伤。,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致病机制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意识障碍、抽搐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昏迷、中枢性呼吸衰竭或脑疝。,病死率:,10%-30%,。,5%20
11、%的幸存,者留下,后遗症,如痴呆、失语、瘫痪等,。,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临床特征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四)免疫性,感染后,免疫力牢固而持久,隐性感染也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IgM,和,IgG,中在抗感染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特异性细胞免疫可阻止病毒入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四)免疫性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四、,微生物检查,(一)病毒分离培养:采集发病初期患者的血清或脑脊液用,白纹伊蚊C6/36细胞培养法,或乳,鼠脑内接种法分离培养乙脑病毒,(二)病毒抗原检测,:检测血液或脑脊液中
12、的病毒抗原,(三)血清学试验:检测,IgG,、,IgM,或血凝抑制抗体,(四)病毒核酸检测: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五、防治原则,防蚊灭蚊,疫苗接种:乙脑病毒减毒活疫苗、,乙脑病毒灭活疫苗,动物宿主管理,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四、微生物检查医学微生物学(,登革病毒,Dengue,virus,第二节,登革病毒第二节,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传播媒介:,埃及伊蚊,(,A.aegypti,),和白纹伊蚊,(,A.albopictus,),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13、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病毒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25,亿人口受登革热的威胁,每年病例,5000,万,1,亿,自1978年以来,我国南方不断发生登革热的流行或暴发流行,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登革病毒流行分布图,登革热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病毒病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形态、结构和基因组特征与乙脑病毒相似,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型间有交叉抗原性,但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二)培养特性
14、,多种哺乳类及昆虫来源的传代细胞对登革病毒,敏感,,白纹伊蚊C6/36细胞是最常用的细胞,,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乳鼠是对登革病毒最敏感的实验动物。,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生物学性状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自然储存宿主 人、灵长类动物,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在城市和乡村地区引起,人,蚊,人循环传播,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流行季节与蚊虫的消长一致,主要在夏秋季流行。,自,1978,年以来,我国南方不断发生登革热的流行或暴发流行,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 病,三、致病性与免疫性,登革病毒通
15、过蚊子叮咬进入皮肤后,先在树突状细胞进行增殖,随后移行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结的单核细胞系统中继续增殖,最后经血流播散,引起疾病。,(一),临床类型:,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engue shock syndrome,,,DHF/DSS,),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登革病毒通过蚊子叮咬进入皮肤后,先在,(二)临床特征,1.,登革热的临床特征:,潜伏期约,4,8,天,典型临床特征:高热、头痛、皮疹、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高热:表现为双峰热或马
16、鞍热。,疼痛:头痛、全身关节及肌肉疼痛等(,100%,)。,皮疹(,70%,),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登革热患者的皮疹,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图片由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张复春教授提供,(二)临床特征 登革热患者的皮疹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具有普通登革热的症状体征,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有明显出血现象 呼吸道出血,子宫出血,脑、珠网膜下腔出血,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病死率高,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皮下出血现象,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医学微生物学,(三),DHF/DSS,的发病机制,:,1.,免疫病理反应:,活化的免疫细胞大量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如,IL-2,、,TNF-,、,IFN-,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漏。,2.,登革病毒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DHF/DSS的发病机制:1.免疫病理反应:医学微生,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登革病毒抗体依赖的增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