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课件(高等主干)张晋藩



《中国法制史课件(高等主干)张晋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课件(高等主干)张晋藩(17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法制史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中国法制史,主 编 张晋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夏商周,第一节 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一、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二、中西法制文明起源的比较,第二节 夏商法制概况,一、主要法律渊源,二、行政管理体制,三、刑事法律内容,(一)刑罚体系(二)主要罪名(三)刑罚适用制度,四、司法制度特色,第三节 西周立法概况,一、“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二、制礼作刑的立法活动,(一)周公制礼(二)吕侯
2、作刑,三、法律形式与礼刑关系,(一)法律形式(二)礼刑关系,第四节 西周的行政立法,一、宗法等级制度,二、国家行政体制,三、行政管理制度,第五节 西周的民事立法,一、所有权二、契 约三、婚姻制度,(一)婚姻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婚姻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三)婚姻必须履行“六礼”的聘娶程序,四、家庭继承制度,第六节 西周的刑事立法,一、刑罚体系(一)死刑和肉刑(二)赎 刑(三)圜土之制(四)嘉石之制,二、刑罚适用制度(一)三赦之法(二)三宥之法(三)疑罪从轻惟赦制度(四)同罪异罚制度,第七节 西周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的设置二、狱讼形式的划分,第七节 西周的司法制度,三、司法审
3、判的原则(一)创立“五听”的审讯方式(二)注重运用各种证据,1.,原被告双方的口供及“盟诅”誓言是最重要的诉讼证据,2.,在口供之外,西周的诉讼审判活动也注意运用证人证言和物证、书证等其他证据(三)要求司法人员依法判案(四)禁止司法人员的“五过之疵”(五)重视司法人员的选拔任用,四、监狱管理制度,第八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变革,一、社会基础的变动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二、各家的法律思想与法制主张(一)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二)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三)墨家的“兼爱”、“尚贤”、“尚同”思想(四)法家的“法治”、“重刑”思想,1.“,事断于法”,“刑无等级”,2.“,行刑重
4、轻”,“以刑去刑”,3.“,为法”、“行法”,“明白易知”,第八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变革,三、春秋后期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义,(一)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二)公布成文法的争论与意义,四、战国初年,法经,的制定及其立法成就(一),法经,的制定(二),法经,的基本内容(三),法经,的特点与地位,第二章 秦,第一节 法家思想的影响与秦的立法活动,一、法家思想的影响与秦的法制原则,(,一,),缘法而治,法、术、势结合,(,二,)“,法令由一统”,(,三,),弃礼任法,重刑轻罪,二、商鞅变法与秦律的制定,(,一,),改法为律,制定秦律,(,二,),明法重刑,奖励告奸,1,重刑轻罪,2,不赦不宥,3,刑用于
5、将过,4,重赏告奸,5,增设酷刑,三、云梦秦简与秦律体例,1.,属于秦律,2.,法律答问,3.,封诊式,4.,为吏之道,四、秦统一法制的建立,五、法律形式的多样化,1.,律,2.,令,3.,式,4.,法律答问,5.,廷行事,第二节 秦律对社会的多方面调整,一、行政管理法规,(,一,),皇帝制度的确立,1,、制定一套详备的仪礼规范,使皇帝处于至尊的地位,2,、赋予皇帝种种特权,维护其独尊的地位,3,、确认皇帝对国家行政事务所拥有的最后处断权,4,、确立皇帝行使行政权力的具体方法与朝议制度,(,二,),行政机构,1,中央机构,2,地方机构,(,三,),官吏法,1,任官的标准,2,任官的限制,3,选
6、任的方式,4,任官的程序,5,官吏的权利,6,官吏的职责义务,7,考课与奖惩,8,违法官吏的惩治,(,四,),监察制度,二、民事法律规范,(,一,),特殊的权利主体,户,(,二,),所有权,1,私人所有权,2,国家所有权,3,所有权的保护,4,所有权的消灭,(,三,),债 权,1,债的发生,2,债务担保,3,债务的履行,(,四,),婚姻与家庭,1,结婚,2,夫妻间的权利义务,3,离婚,4,父子间的权利义务,5,继承,三、经济管理法规,(,一,),农林牧业管理法规,1,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的管理,2,畜牧生产的管理,(,二,),手工业管理法规,1,产品规格的限定,2,劳动定额的计算,3,生产的考核
7、与处罚,(,三,),赋税徭役管理法规,(,四,),金融和商业管理法规,1,严禁私自铸造货币,2,确定货币规格及各种货币间的兑换比价,3,集中保管钱币,(,五,),商业管理法规,四、刑事法律规范,(,一,),刑罚原则,1,刑事责任年龄,2,刑事责任时效的规定,3,区分有无犯罪意识,4,区分故意与过失,5,犯罪连坐,6,诬告反坐,7,累犯加重处罚,8,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加重处罚,9,教唆犯与现行犯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10,自首及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处罚,11,同罪异罚,(,二,),刑 名,1,耻辱刑,2,财产刑,3,赎刑,4,身份刑,5,劳役刑,6,迁刑,7,肉刑,8,生命刑,(,三,),
8、罪 名,第三节 秦律的性质与世界地位,一、秦律的性质与时代特征,(,一,),打击割据势力,坚持中央集权,(,二,),重法轻儒,厉行“法治”,(,三,),限制奴隶制度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奴隶制残余,(,四,),条目繁杂,缺乏系统,二、秦律的立法成就,(,一,),调整范围广,(,二,),内容详细具体,(,三,),语言精确,通俗易懂,(,四,),以律为主,多种法律形式相互补充,三、秦律与罗马,十二铜表法,的比较,第四节 司法制度的统一与专任刑罚的后果,一、司法机关体系,(,一,),皇帝控制最高司法审判权,(,二,),中央司法机关,(,三,),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审判程序,(,一,),诉讼程
9、序,1,告诉方式,2,告诉的限制,3,告诉程序,4,调查与勘验,(,二,),审判制度,1,证据制度,2,有罪推定,3,审判程序,4,法官责任,三、监狱制度,四、专任刑罚的后果,第三章 汉,第一节 汉承秦制与汉初立法,一、汉承秦制与汉初立法思想,(,一,),汉朝对秦制的继承和修改,(,二,),汉初黄老思想的流行,二、“约法三章”与“汉律六十篇”的形成,(,一,),刘邦与民“约法三章”,(,二,),九章律,的制定,(,三,)“,汉律六十篇”的形成,三、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一,),律,(,二,),令,(,三,),科,(,四,),比,四、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一,),刑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二,
10、),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三,),刑制改革的历史意义,第二节 法制指导思想的转型及其影响,一、法制指导思想的转型,(,一,),法制指导思想转型的历史条件,(,二,),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二、引礼入法与三纲入律,(,一,),确立新的刑法原则,1.,上请制度,2.,恤刑制度,3.,亲亲得相首匿,(,二,),维护君主绝对权威,(,三,),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关系,三、巩固统治和打击割据,(,一,),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二,),保护国家经济秩序,(,三,),严刑镇压人民反抗,(,四,),削弱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四、监察制度的强化,(,一,),监察机关的新变化,(,二,),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强化,五、春
11、秋决狱与秋冬行刑,(,一,),春秋决狱的缘起,(,二,),春秋决狱的原则及其影响,(,三,),秋冬行刑制度的形成,六、汉律章句与汉代律学,(,一,),说经解律与汉律章句,(,二,),汉代律学的初步形成,第三节 司法制度的初步完备,一、司法机关的变化,(,一,),中央司法机关,(,二,),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审判制度的发展,(,一,),告 劾,(,二,),审 判,(,三,),乞 鞫,(,四,),报和奏谳,(,五,),录 囚,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节 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一、三国时期的立法活动二、两晋南朝的立法活动(一),泰始律,的制定(二),泰始律,的影响三、北朝各代的立法活动,四、法律
12、形式的发展变化(一)律令之间的分化(二)科的规范化(三)格的变化(四)式的发展,第二节 律学成就及法律内容,一、魏晋北朝的律学成就,(一)法典编纂技术的成熟完善,(二)律学理论水平的空前提高,1.,对法典总则的性质、内容与地位,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清晰的阐释,2.,对各种罪名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区别,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和高度的概括,3.,对某些表面相似而容易混淆的罪名,已经有了认真细致的辨析,并且提出了刑罚适用的变通原则,4.,对同属“以威势得财”的各种犯罪,分别按六种不同罪名和五种相似罪名进行了详细的区分,(三)刑法理论的重大发展进步,二、刑罚体系的逐步变革(一)肉刑制度的逐渐废止(二)族刑连
13、坐范围的不断缩小(三)新五刑制度的逐步形成,三、罪刑适用原则的儒家化(一)“准五服以制罪”的产生(二)“存留养亲”制度的出现(三)“重罪十条”制度的确立,四、官僚贵族特权法的强化(一)“八议”制度入律(二)“官当”制度出现(三)九品官人法的产生(四)品官占田荫户制的确立,第三节 司法制度的新变化,一、司法机关体系二、诉讼审判制度(一)皇帝参与审判录囚(二)建立上诉与直诉制度(三)完善死刑复奏制度(四)盛行刑讯逼供之法,第五章 隋 唐,第一节 隋朝法制概况,一、隋初的立法思想,二、,开皇律,的立法成就,(,一,),确定法典篇目体例,(,二,),确立封建五刑制度,(,三,)“,十恶”重罪正式列入,
14、名例律,(,四,),贵族、官员法律特权扩大化,三、隋朝后期法制的破坏,四、司法制度的变革,第二节 唐朝前期的立法成就,一、唐朝前期的法律思想,(,一,),重视以法律为治国手段,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二,),强调法律简约、稳定,以利于执行和遵守,(,三,),严明法制,一断以律,二、唐律的制定及其立法成就,(,一,),唐律的制定过程,1.,唐高祖制定,武德律,,为唐代立法的开端,2.,唐太宗制定,贞观律,,奠定了唐律的基础,3.,唐高宗制定,永徽律,和,永徽律疏,(,二,),唐律疏议,的内容结构,(,三,),唐律疏议,的立法成就,三、律、令、格、式法律形式的定型,四、,唐六典,的编纂及其影响,第
15、三节 唐朝法律对社会的全面调整,一、行政法律规范,(,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二,),监察体制,(,三,),职官制度,二、民事法律规范,(,一,),权利主体与行为能力,(,二,),所有权,(,三,),契 约,1,买卖契约,2,借贷契约,(,四,),婚姻、家庭与继承,1,婚姻制度,2,家庭关系,3,继承制度,三、经济法律规范,(,一,),赋役立法,(,二,),农业与手工业法规,(,三,),商业法规,四、刑事法律规范,(,一,),刑 名,(,二,),刑罚适用原则,1,十恶重惩原则,2,贵族、官僚减免原则,3,其他刑罚原则,(,三,),罪 名,1,危害国家罪,2,侵犯人身安全罪,3,侵犯
16、公私财产罪,4,官吏职务犯罪,6,破坏公共秩序罪,第四节 唐律的世界影响,一、唐律的主要特点,(,一,),充分体现儒家思想,礼法融为一体,(,二,),唐律是比较完备的封建法律,1.,调整对象的全面完备,2.,法律体系的完备,3.,立法技术的高度完备,二、唐律对后世立法的影响三、唐律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第五节 唐朝中期以后的立法,一、格后敕与刑律统类二、立法内容的变化,(,一,),轻法改重法,(,二,),酷刑代五刑,1.,滥用决杖,2.,恢复早已废除的酷刑,第六节 唐朝司法建设的成就,一、司法机关体系,(,一,),中央司法机关,(,二,),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审判制度,(,一,),起 诉,1.,由监察机关、各级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提起诉讼,唐律称之为“举劾”,2.,当事人就所受伤害或所涉纠纷向官府提起的诉讼,唐律称其为“告诉”,(,二,),管 辖,(,三,),审判制度,(,四,),刑罚执行制度,(,五,),法官责任制度,三、唐朝后期司法状况的败坏,第六章 宋 辽 金,第一节 强化中央集权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一、强化中央集权的立法思想二、,宋刑统,的制定三、编敕与编例的发展四、条法事类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