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

上传人:Wo****C 文档编号:24270980 上传时间:2021-06-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些探索 李锦巧 摘要: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学生必须了解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当下怎样更有效地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关注的问题。现就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误区中国古典诗歌教育价值的发现与挖掘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作用;误区;发现与挖掘;策略 认识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研究古典诗歌教学的侧策

2、略与方法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做的一个重要课题。诗歌是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从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浩如烟海的诗作。这些诗歌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诗歌教育自古以来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诗具有审美教育功用古典的教育家也大力提倡诗教的功用。我国古典大教育家孔子对诗教的作用曾作过很高的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在今天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同样重视诗歌的地位“诗歌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蕴藏的美质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艺术鉴赏的宝库” 2。本文就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作一下探讨: 一、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

3、中的地位体现及变化 1、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都大量选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小学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都有具体的古诗词积累目标这充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在当典仍然受到相当高的重视。 2、从启蒙教育开始就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依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六七岁的儿童也能非常投入地背诵李白的静夜思这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并非都是远离现实生活让人难以接受的。 3、古典诗歌教学的尴尬处境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在中学诗歌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只关注文本本身而没有对诗歌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诗歌语言本身进行过深的探究对学生的要求也只是能够背诵默写应付试卷中的名句填空就可

4、以了。一些传世佳作在某些教师机械和单调的教学程序下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意境和韵味让学生失去了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这样的诗歌教学必然违背了诗教的意义。 二、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1、教学肤浅化重词不重意。 在中小学古诗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诗歌逐字逐句的理解而忽视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与领悟。比如在教学唐典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时很多老师会如此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意思:一片皎洁的月光照到诗人的床前让人怀疑它就是满地的秋霜。抬头看看那寂静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我不经思念起远隔千里的故乡。这样讲或许没错但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会有多么深刻的体会的那么这首诗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朗朗上口

5、罢了别的在没有别的地方能吸引他了。如果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感悟: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长时间了家乡的亲人朋友也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自己独自一人漂泊他乡又屡屡失意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本想早早入睡却怎么也睡不着。月光透过窗子照到床前就像铺了一地的秋霜让诗人感到了深深的寒意。这样学生自然不会再把“举头”和“抬头”看做两个简单机械的动作而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2、相对于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的理解有人有过多强调“诗的不可解性”,排斥最基本的词义疏通。 诗词之美,妙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这是先贤的卓见,也是后人的共识。诗歌的不可解性,主要是指诗歌语言巨大的弹性和容量,以及诗歌意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正所谓“

6、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鉴于诗歌的这个特征,于是不少人产生了曲解或过分夸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则是轻视、放弃对词义的疏通和诗意的理解,对词义的教学和检查显得小心翼翼,对学生歪曲了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教师却把他当做是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这就让诗歌本身的教育价值不复存在了。 3、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单一没有充分发挥诗歌丰富的教育功能。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能容他有语言累积的功能情感教育的功能思想教育的功能美育的功能等诸多教育功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们却容易只注重其中的某一功能而忽视其它功能。 4、把古典诗歌当成文言文教学的附庸忽视鉴赏能力的培养

7、。 一首首文情并茂的古典诗歌被肢解把字词和文言注释当成了教学的重点。当然这种把古诗当成训练文言能力的材料显然是不科学的就算只是为了应付高考效果也是很差的忽视了古诗所独有的审美特征忽视了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例如:李白的行路难这是一首古体诗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仅就讲析字词和文言注释根本没有时间去深掘诗歌的内涵。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察各省市的近年语文高考试题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古诗鉴赏的分值。无论是从高考利益出发还是从古诗自身的规律考虑我们都要高度重视古典诗歌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把古典诗歌教学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 教学中古诗选材单一,偏重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8、和爱国主义的体裁对于一些抒发作者感情生活的诗歌尽可能不选或者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重新立意。如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朦胧诗诗歌的意象明显的就是寄托诗人朦胧的情思而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上非要把它定义为爱国主义诗篇。这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这样的诗歌教学有一天会让我们的学生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重新定位古典诗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古典诗歌教学时典性的必然要求。古典诗歌对人的熏陶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政治道德教育的使命上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古典诗歌为学生铸就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陶冶作用。 三、中国古典诗歌教育价值的发现与挖掘 1、中国古典诗歌特点 (1)抒情性。写诗不管是

9、用来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可以说都是为了抒发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抒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2)形象性。诗歌虽然也重理趣之妙,但是一般不以严密判断或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写愁绪多,多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雪花大,大至“燕山雪花大如席”;写乐声,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言悲伤,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和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鲜明的艺术感受。 (3)凝练性。古今中外的诗人几乎都甘愿在语言的锤炼上下苦功夫: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刘秉忠“青云高兴入冥

10、搜,一字非工未肯休”这些文学家都极其注重炼字炼句,求得语言凝练,以精炼的笔墨展现最丰富的内容。 (4)音韵和谐性。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典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不入乐的诗其语言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2、古典诗歌教学的意义 (1)审美教育的素材 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是与古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以期能够达到心灵上的一种契合和共鸣。一首好的诗歌可以让我们产生审美的愉悦教好一篇古典诗歌可以把美的感受传递给学生能够培养他们

11、审美的能力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我国历史上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古典诗歌这些古典诗歌能够作为我们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诗歌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蕴藏的美质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艺术鉴赏的宝库。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时期古典诗歌所独具的审美价值有利于他们锻造健全的人格。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无限饱满的内心世界借景抒情战乱下的惨景民不聊生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学生感受到的是诗歌包涵的深情以此可以让他们得到诗人人格魅力的熏陶。 (2)增加古典文学的素养 诗歌是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一个部

12、分从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浩如烟海的诗作。古典诗歌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是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肩负着中华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更应该学习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古典诗歌不仅可以增强中小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而且这也是增加古典文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探索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多是一种程式化的教学这显然是不能够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古诗往往在几个字之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意蕴。古典诗歌教学要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诗人当时

13、的情境中超越时间和空间界限与诗人发生零距离的心灵碰撞。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释题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讲诗总是从字、词、句到主题思想的概括注重的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我们在新的教学中应该不仅仅只是字、词、句到主题思想的概括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诗歌内部所蕴藏的美借用多媒体等一些现典教学仪器利用音乐效果把学生引入诗境带领学生领悟诗境、探索诗境。 诗歌是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而中国古典诗歌又尤其注重形象性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触发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感性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和环节。诗歌本身就具有很强音律美音乐又可以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诗歌不仅仅 是简单而又枯燥的几行字还原诗歌原有的音乐美通过这种

14、听觉上的刺激效果也便于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音韵。声调的跌宕起伏音律的和谐让人充分的享受古典诗歌的音乐艺术。场景铺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从视觉层面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之美。有时往往需要让学生运用想象尝试还原某首诗所写的景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出诗中一组意象在形态、色彩、空间等方面的搭配组合关系层层进入理解分析诗歌。 (一) 要理清思路再造情境 思路就是诗人的思想的脉络又可以称为诗人创作的整个思维过程只有理清诗歌的来龙去脉这样才可以读懂诗歌才能为下面的鉴赏活动做好铺垫打下基础。要想理清思路应该做好以下步骤。 1、导语的设计-唤起兴趣 一条好的导语可以起到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15、兴趣为接下来的鉴赏创设必要的情境。如教学张籍的枫桥夜泊我们应该怎样设计一个合适的课堂导入呢?首先可以挂出一副枫桥夜泊的深秋山水画让学生来观察图画尝试描述图画的内容。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古寺晨钟江风渔火仕途失意的大诗人张籍在此情此景下会用怎样的诗句来描绘呢?让学生从视觉开始拓展想象空间通过场景把他们引入诗境。导语的设计是古诗教学的开始是古典诗歌教学的切入点是理清诗人创作脉络的入口。 2、缩短距离跨越时空的想象 美学理论有距离产生美感的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由于时间的距离可以让我们产生无限的想象引起审美注意。理解诗歌需要发挥读者的想象只是了解字句和典故对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

16、的。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想象呢?想象是读者根据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如欣赏归园田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收集道田宅、草屋、榆柳、桃李、墟烟等这些表象然后再把这些要素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想象将诗歌中的文字描述形象化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才算进入了诗的意境。古人写诗注重“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沦陷了残破的山河还在春城草木长的很茂盛言外之意已经没有人在了。此处就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注重

17、语感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涉及到对文章好词佳句、表现手法的理解真正读好和读透一篇诗歌最重的是能够和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从中获得美丑是非的审美观念为培养好的文学素养打下基础。这种诗歌鉴赏能力将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已经获得的情境下锻炼语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具体可以通过比较和阅读的方法。 1、比较。可以用“增”、“删”、“替换”、前后改动等方法与原文比较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又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中“自”、“空”的用法。这样通过前后的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选词有了一个系统的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明白诗歌语言的精妙读懂诗歌之美。 通过已

18、经熟悉的作家和作品来启发学生的联想激发他们的语感经验。也可以拿同一作家不同的作品来进行比较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组这种比较有利于了解这个作家的整体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也可以是相同时典不同作家的作品如李白和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比较二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通过比较和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让他们更好的全面理解诗歌。 2、诵读。诵读也就是有声阅读这是学习诗歌的突破口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増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是古人用来吟诵的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3可见在接受方式上诗在古典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

19、。诵读的突破口是直觉性的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维就可以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和优劣。“书读百篇其意自现”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诵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至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前提。 (三)注重诗歌教学的形式美 古典诗歌的美感首先是通过形式向人们传递的中学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不能只是偏重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而忽略了对诗歌形式美的鉴赏。实际上一首好的诗歌应是思想内容和形式具备的在今后的诗歌教学过程中诗歌

20、的形式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古诗在形式方面最大的特点即是对仗和押韵只重内容而轻形式由此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多抽象而少具体这多少有悖于诗歌本身的接受特点。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4只有通过这种对外在形式的强调诗歌中内在的意蕴才能得到更好的表现。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整齐对仗美、错落变化美、音韵美和语言色彩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对读者产生的美感视觉冲击是巨大的古典诗歌犹如一个艺术化的建筑它的结构整齐、匀称。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和内涵美相互交融,共同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框架。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对于诗歌的形式美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一些省市的近年考题都出现了对对

21、联。楹联和我们的古典诗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考查楹联也就是对古诗教学中诸如对仗、平仄等构成诗歌形式美知识的考查。 (四)创新方法 古典诗歌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上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程序的单一化和教学形式的程式化。 1、就程序而言不同的诗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可以从诗眼入手在把握全篇;(2)先着眼于对诗意的整合再进行词句的分析;(3)根据景物人事探求诗歌的题旨或提示背景主题以推敲物象形体;(4)长诗当然先讲析后记诵短诗不妨先熟读后赏析。 2、就过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无视诗歌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既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而一概

22、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 总结 (往往是一些术语套语的复述)之类的“工艺化”的切割肢解的拼搭组装。另一方面与这种程式相呼应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是教学满足于教师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因为据此实现上述“一二三四”的程式已经绰绰有余。显然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手段形式降纸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五、把握规律 1、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典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如此,同时典作家所具有的共性

23、也就容易把握了。 2、品味语言。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1)“诗眼”、“警策” 。“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 (2)用典。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 (3)词性活用。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在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词中不乏此类词

24、语活用。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视万户侯如同粪土”,表现了诗人对万户侯的蔑视之情。 (4)句法变换。诗歌句法变换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倒装等。成分省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依据上句可以发现下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吹拉弹奏”。句式倒装如杜甫秋兴之八中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诗人有意颠倒主谓,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开元、天宝之世的承平气象。 (5)修辞手法。为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诗人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就必须弄清楚修辞手法所指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中语言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蕴藏的思

25、想内涵。 3.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意境与意象一样,也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组成整体情景的个体,意境则是由若干个意象共同组成的整体情境和氛围。因此要揣摩诗歌的意境须从解析诗歌的意象着手。 4.吟咏诵读。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咏诵读是必然的教学途径。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2李伟.高中古诗词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D.华东师范大学20_年4期 3南梁?萧统.昭明文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