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学名著《第五项修炼》看《易传》哲学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24183221 上传时间:2021-06-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管理学名著《第五项修炼》看《易传》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管理学名著《第五项修炼》看《易传》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管理学名著《第五项修炼》看《易传》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从管理学名著《第五项修炼》看《易传》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管理学名著《第五项修炼》看《易传》哲学(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管理学名著第五项修炼看易传哲学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第五项修炼的思想精髓,联系易传思想体系,在“真实的宇宙”、“德性原则”“生命的意义”个面向上展开比较和讨论,以深化对易传思想的理解。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易传;系统思维;四项修炼;忠于真相;德性原则中图分类号:B270;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6008506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以下简称第五项修炼)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在1990年出版的代表作。该书“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二十五年来五本最有彰响力的管理书籍之一。他本人也被称为继彼得?杜拉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此书的核心

2、在于思考方式的转变和实践。它将我们线段式的思考方式改变为系统思考,并着力于在企业组织中落实,从而产生一个全新的、具有不断自我超越的、富有生命力和学习力的组织系统学习型组织。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让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为达致此目的,圣吉“一直致力于将东西方古老智慧的结晶和最新的管理科学融合其提出的五项修炼,有许多与儒道佛三家思想又非常相近。”另一方面,“易,既被儒门列为六经之首,又被道家尊为三玄之一,以其历史形成的理论优势和特殊地位,被赞为大道之原、圣人之蕴,称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智慧的主要的活水源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第五项修炼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和周易哲

3、学有相通之处,并且对于深化理解周易哲学有所助益。本文尝试在此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有所不当,就教于方家!一第五项修炼的核心是“系统思维”,然而它要在企业组织中具有可行性,圣吉认为,还需要其他四项修炼辅助,它们依次是:个体成员的自我超越、改善深层的心智模式、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形成整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的学习团体(团体学习)。(一)关于“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探寻影响目前状况背后的“系统结构”,它需要“观察环状因果的互动关系,而不是线段式的因果关系”、“观察一连串的变化过程,而非片段的、一幕一幕的个别事件。”为了更好的描述“系统思维”,圣吉提出“系统基模”,它们是在个人生活或工作中出现概率较高的系

4、统运作。圣吉在书中列举了八个“系统基模”,其中“成长上限”和“舍本逐末”更为常见。另外,描绘“系统基模”需要“系统语言”,它由三要素组成:不断增强的反馈、调节的反馈、时间滞延。增强环路的特点是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比如“对一个好产品而言,更多的销售等于有更多满意的顾客,等于更多好的口碑。这将带动更多的销售,和比以前传播更广的口碑依此循环”(第89页),反之,则是不满意的顾客和更不好的口碑与销售。调节的反馈和增强的反馈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增强系统”都不会永久的存在,它将触及一项抑制增强的“调节系统”产生。比如上例中饱满的市场占有率或者是因为销售量增强而销售的服务质量下降等等。“而我们采取任何解

5、决问题的行动,一般在系统运行中,须有一段时间,其结果才表现出来,所以往往我们会矫枉过正,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第96页),圣吉称之为“时间滞延”。“系统基模”是“系统思维”的精髓,圣吉指出,“熟习系统基模是组织开始将系统观点应用于实务的第一步”(第103页)。通过该书中实例“美国60年代中期神奇科技公司的衰落”,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体认“系统基模”。神奇科技公司的发展策略倾向于“增加销售的人力以创造业绩”。然而,当订单过多时,超过了公司的产能,便产生订单积欠,导致交货期延长。由此,引发交货服务口碑不佳,使得销售人员逐渐很难有好的业绩。但是,该公司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增强销售的力度,以促销、奖

6、励销售、雇佣更多的销售人员来解决问题,最后终于迅速衰退下去。圣吉认为,在此实例中,至少有三个“系统基模”发挥作用:(一)“成长上限”。(二)“舍本逐末”。(三)“成长与投资不足”。此例中,增强环路是销售人力的增加促进业绩和收益增加,以及销售人力的进一步雇佣。调节环路是订单数量的增加使得欠货数量增加,交货期延长,影响销售。触及了该公司现有条件下的发展瓶颈,即“产能有限”的成长上限。另一方面,由于“时间滞延”,销售困难后,订单数量自然下降,交货期相对又缩短,缓解了交货服务不佳的名声。同时,由于公司加大销售力度,销售量又有回升,掩盖了实质的问题:顾客对交货准时的服务品质要求,使得公司管理者认为顾客并

7、不在乎交货期。从而使得该公司解决问题“舍本逐末”,不是通过控制产能来控制交货期,而是采取症状解:追求更好的销售。最后,它隐藏的“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也浮现出来,即“所建立的产能,比真正上升的客户需求为小”。由此,圣吉总结说:“系统思考其精义在于当其他人只能看到片片段段的事件而被迫不断作出反应之际,自己已经能看清全貌,并掌握其中关键。”(第153页)(二)关于其他“四项修炼”及与“系统思考”的关系(1)自我超越。它包括两层意思,“首先是不断厘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其次是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圣吉认为,相对而言后者更加困难。这份挑战有认清外在情势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认清存在人性

8、本身的“结构性冲突”。即“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实行自己想要的”,即“生命的无力感或不够格的想法”(第184页)。它使我们面对现实时,一方面有想将之拉向愿景的“努力”,即创造性张力,另一方面有想否定自己,向回退缩的“沮丧或放弃”,即情绪性张力。圣吉认为,解决的办法是“面对真相”,而非强力意志的推行。正视自己的这一面,就是深思其原因和改善的前提。简言之,圣吉认为,在“自我超越”中,课题就是“忠于自己的愿景”和“忠于真相”(第183页)。(2)心智模式。是指“个人行为背后,难以察觉的推理模式,以及那些模式如何不断使我们陷入困境”(第211页)。它的修炼包括两个面向:一

9、是面对自己:不断反思自己“所拥护的理论(我们所说的)与我们所使用的理论(在我们行为背后的理论)之间的差距”(第232页),实质是前面“忠于真相”的深入。一是面对他人,如何理解他人:需要兼顾探询他人真实想法与辩护自己的真实想法的同理心和技巧。所以,“心智模式”修炼不仅仅是个体的,它也体现在我们对外界人或事的理解是否客观上。(3)共同愿景。它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愿景,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第241页)。“共同愿景”的建立虽然源于管理者,表现在“处理日常任何问题时,心中不离自己的愿景”(第251页),但它并不是僵化的,它是一个逐渐融汇开阔壮大的过程,“必须先让多样的愿景共存,并用心聆听,以找出

10、能够超越和统合所有个人愿景的正确途径”(第251页)。这也是圣吉倡导的“共同愿景”的建立,是一个自下而上、而非由上而下宣布执行的真实内涵。它所涉及的基本品质与“自我超越”相同,即“最有效的人能 够坚持愿景,同时看清现况的真相这个原则对组织而言同样重要”(第259页)。(4)团体学习。它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第269页)。圣吉指出,团体配合的关键在于突破“习惯性防卫”本能,这是团体中存在的融合与冲突两种力量的内在结构。“习惯性防卫是一项对问题的反应,这里问题被定义为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两者之间的学习差距。弥补此项差距的根本解是探询,因为它能逐渐导致新理解与新行为,

11、也就是学习。但是学习新事物对某些成员而言是一种威胁,因袭个人与团体会对威胁作出防卫性的反应,这便导致症状解:用习惯性防卫来降低认知上的学习需求,以消除学习差距。”(第288页)典型的表现是,“管理者通常被两种束缚所捆绑有些人被假装出来的信心自我蒙蔽了他们必须自绝于其他可能的看法,使自己不受影响,以坚持既定的立场。另一种人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解决办法并没有把握隐匿自己的无知。维持看起来有信心的样子”(第286页)。同样的。如何忠于“已经知道的”这一事实真相,成为团体成员能否突破习惯性防卫而走向融合的关键。“系统思考”是一项工具,对于运用它的人或组织,需要怎样的品质支持,这是圣吉四项基本修炼提出的思

12、考起点。通过分析可见,系统思考对于我们把握人性的“情绪性张力”、团体中的“习惯性防卫”,或者是对“共同愿景”建立中有可能的愿景分歧等成长上限的认识,无疑很有助益。但另一方面,“系统思考”的运行还在于团体中的人,是否愿意检视自己的固有心智模式,是否愿意抱持一颗“自我超越”的心,是否有一个令其真心向往的共同愿景召唤,只有这样,“系统思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三)如何应对五项修炼在企业组织实践中的问题实际运用五项修炼于企业组织,会有很多现实的阻碍,圣吉指出了六大问题,然而它们的核心答案却在于“领导者”如何做,即在“领导者角色的转换”中。一方面,领导者需要真心发愿,建立“使他人有力量和能力做好工作,以

13、及身处一个能够让大家创造真正想要的结果”的学习型组织(第394页)。如此,才会进一步改善组织内部权力政治化环境。更进一步,会要求“(组织的)价值观对工作和家庭具有同样的意义”(第360页)、“抛弃双重标准”,使得组织成员能兼顾工作与家庭。另一方面,领导者需要创造自己的学习时间,发展“行动中的反思”。在此基础上,随时设法了解整体,并且“焦点主要放在整合使命和系统结掏这两个层次上面”,“并且教导组织中所有的人也都这样做”(第408页)。如此,领导者就会实现虽然“广为分配责任,仍能保持全面的协调与控制”,因为领导者转换了新的角色,以促进整个组织的学习能力来控制,达至“无为而为的有机管理”。圣吉总结说

14、:“由于它严格要求自己忠于真相,以及不断深入探询影响目前状况背后的那些力量,使愿景与现况的差距更加显著。领导者借此创造并管理这项创造性张力:不仅个人如此,整个组织也如此。这是领导者为何为组织注入活力的方式(原因),那是他们的基本工作,也是他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第413页)二通过以上对第五项修炼主要内容的介绍,可以看出圣吉关注两个面向:一是客观存在的“系统”法则,二是个人和企业组织如何应对。我们以此思路来看易传,会发现两者之间有奇妙的一致,甚至可以深化我们对易传思想许多通常的理解。(一)“系统”法则和宇宙的真实圣吉“系统”法则的意义之一,在于向我们凸显了宇宙真实的一面,在“天天发生的事件和没

15、完没了的活动”中,那些“看不见”的“事件背后的结构和行为变化形态”。“结构”显示了世界的联系,由一个环路向一个环路的扩展,从而导致无穷。而所有的结构,都是由增强性反馈和调节性反馈两种冲突的力量构成,“时间”使得调节性反馈的抑制作用放慢脚步表现出来,让我们不知不觉。同样的,易传的首要问题,也是在探究“宇宙的真实”是什么?首先,易传认为“宇宙是一气流行的”,或者说“宇宙是个整体”。如乾?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朱子周易本义注说: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太和,阴阳会和冲和之气也。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和者,全于已生之后。此言乾道变化,无所不利,而万

16、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宇宙间的万物都是“阴阳会和冲和之气”的流行,无论是从赋予者的角度谈“命”、从接收者的角度谈“性”,还是“有生之初”或“已生之后”,都是如此。宇宙之大化流行,以“系统”法则审视,其深层的意义在于宇宙中的每一部分,包括人类本身,都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处于相互联系的系统中。其次,易传认为,宇宙是动态的平衡,阴与阳之间的动态推动是宇宙的内在动力。系辞上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元代吴澄易纂言注释说:“一阴一阳”谓阴而阳,阳而阴,循环无端也。周子曰:“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也。“阴阳”,气也。“道”者,理也。然非别有一物在气中,即是气而为之主宰

17、者,“道”也。阴阳的“循环无端”,在通常意义上,多指向线段式的图景:如春夏与秋冬的更迭。然而,“系统思维”的启示在于,阴和阳更可能是两个动态系统的牵制和平衡。这将易传抽象的阴阳法则落实下来,从而融会“宇宙间万物的关联”和“易以道阴阳”这两者。另外,在易传看来,此一宇宙的法则也贯注在宇宙万物自性中。所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吴澄易纂言注释说:“继之”谓阴阳之运,而为造化者,继续而无息也。“成之”谓阴阳之凝,而为人物者,成完而无亏也。继续流行而无息者,其理则谓之“善”。成完备具而无亏者,其理则谓之“性”。“继之”、“成之”者,阴阳之气;“善”者、“性”者,道也。吴澄认为,易传的“善

18、”,是指宇宙间因此两种力量的推动而生生不息的创生性。另一方面,人或物的“性”在“阴阳之凝”时产生,它本身就蕴含了这一法则。而借助我们前面谈到的“情绪性张力”和“创造性张力”的冲突,以及在群体中我们既渴望连属一个更大的整体,同时又本能的具有“习惯性防卫”的人性,都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易传此段话。(二)“忠于真相”和易传德性原则“忠于真相”贯穿在圣吉“五项修炼”里,以及他用以解决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际困难中。比如,在“自我超越”里,忠于内心深处真正的愿景,面对我们人性中“潜在的无力感”;或在“心智模式”中,对我们真正行为理论的廓清;或是“共同愿景”中,领导层不仅要忠于自己内心的愿景,也要尊重和面对每一个

19、成员内心真实的愿景,才会产生真正的凝聚力,或是在“团体学习”中,要面对人性中的习惯性冲突;或是在处理建立学习型组织遭遇六大难题时,圣吉提出的领导者忠于自己的愿景,并且着力于辨认和防止共同资源耗尽等结构性问题等等。可以说,“忠于真相”被圣吉认为个人或组织进行修炼的首要原则。 然而,“忠于真相”有不同的层次。它的表层主要是对于我们内在或外在状况的辨识,如“系统基模”。在周易中,六十四卦表征的正是“大宇宙和社会人生的各种时遇”,或称“情势”。可是,进一步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应对当下的现实状况?以此,转出“忠于真相”的更深的层次,即“反求诸己”。“反求诸己”是包括周易在内的先秦儒家精义,它的出发点根植

20、于人如何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体现了儒家内在的精神所在。虽然如此,但由“面对真相”而“反求诸己”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推断,正如王新春先生所指出:在易传看来,显示的人生,乃是置身于一定大宇宙的与社会人生的时遇之下的。这种时遇对于他具有不可抗拒的第一位的优先性或先在性,它必然要不以其意志为转移地接受既定之时遇的制约。对于现实的时遇,人虽不能自主地选择,但却可以自主地回应。只要采取适切的回应举措,人就完全可以转化只能承受的被动为回应中的主动,使自己称为能够顺利驾驭现实时遇的主体性存在。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挺立这种人的主体性。然而,在第五项修炼中,圣吉指出,“系统思考的关键特色:它要我们注意眼前所发生的

21、事情,常是在我们认知引导下的行动所产生的后果”(第271页),即“系统思考的中心信念是:我们的行动造成现况”(第273页)。这无疑给我们以启示,如何在理性或者说“万物关联”的层面上,看到“反求诸己”之必要。更进一步,当把主要的责任落到我们自己身上时,我们又能怎样解决?对此,圣吉在谈到“超越办公室政治”时,指出两点耐人寻味:一是关于行为背后的动机,或是私利的引导,或是“在私利的动机之上我们仍有一种意念,想要连属于更大的一个整体,想要对更重要的事情有所贡献,并希望与他人合作,以集体力量创造更大成就”。二是“承诺奉行某些人类的基本价值,有助于削弱内部政治化的气氛”,比如“在所有沟通中都诚实与坦率”(

22、第319页)。同时,通过“系统基模”实例分析,可以看到像“目标或品质”的下降,虽然其因果在时空上并不接近,但确实与“根本解”有密切的关联。而在易传中,以“德性原则”应对已经成为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系辞上曰“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存乎德行”,朱子周易本义注释说:卦爻所以变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德”在易传中有两个方面,其一:“德”的创生性。“德”的第一要义是表示正面、积极、可持续性发展的力量。易传认为,人秉持天地而生,人所以能够不断努力的力量来源于他和天地的一体性。即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日生”,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另一方面,大化流行

23、中的“人”又与宇宙的脉动相连,因而需要对自己负责,即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反求诸己”。其二,“德”是具体的生命实践。在易传?大象传关于六十四卦“君子以虚受人”等描述里,展示的都是在具体的情势中如何体认人所应当持有的德性与行为。系辞下曰“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系辞上说“无咎者,善补过也”,所以在日常的实践中,如何保持“敬畏”、“反思”,并不断的“迁善改过”,即是易传对“德”更加具体的体认。(三)“活出生命的意义”与易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曰“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点出了人秉持“德性原则”之最终归宿,牟宗三先生解释说:我们人的道德实践功夫就是穷理尽性呀,积极的功

24、夫就是穷理尽性你通过穷理尽性你就可以达到那个天命不已,上达天命。但这个“命”还有一种讲法,那是消极的讲,就是命限。这个命就是限制的意思:命限、命运。所以穷理尽性,你穷到什么地步呢,结果都有限制。宇宙之“命”一方面是我们力量和善的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限制。两者之间,给我们以紧张的张力。那么,需要探询的是,是否有可能协调此种张力?第五项修炼中,圣吉指出,“系统思考其精义在于当其他人只能看到片片段段的事件而被迫不断作出反应之际,自己已经能看清全貌,并掌握其中关键”(第153页)。这里的关键在于“被迫”和“主动”的区别。此种“主动”会产生“主体力量”,圣吉说:这种张力是由坚持一个愿景,并同时诚实说

25、出相关于愿景的目前实际情况而产生的。这不是设法相信自己很有力量的那种空泛的“信念”,它是一种领悟根源于体认现况的每一个面向,包括事件、变化的形态,甚至与系统结构本身,都可以透过创造性张力予以影响。(第413页)圣吉认为,人通过“系统思考”而领悟的“主体性”,反映了人力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亦为生命意义之所在,他引用希伯来存在主义哲学家布伯之语,说:心灵自由的人不会无理地固执他仍深信命运,但相信命运需要自己去掌握。命运对他而言,不是一个只能奉行不渝的人生指引,而必须由自己促成命运的实现。他如实地倾诉自己内心涌现的东西,体察走这一遭生命之旅的真实意义;目的不在于印证什么,而是将之带回生命所期盼的真实。

26、(第414页)可见,生命的意义在于“主动”的展现宇宙之“命”,然而无论是这种“主动”,还是“展现的整个过程”,它只是宇宙的真实的一部分而已。此种将“主体力量的旅程”向“宇宙真实”的回归,相比而言,更加唤起人类“积极性”中深层的谦卑,同时消融了人力和天命间的紧张感,耐人深思。总的来说,通过对比第五项修炼和易传的思想体系,给我们以冲击的是落在“真实”上:无论是把“阴阳”看作一种存在抵触的运行系统,还是体认“反求诸己”是系统结构对我们的客观要求,或是人类的“主体力量”只是谦卑的回归宇宙本身,都显示了宇宙真实的一面。然而,更深的意义还在于,由此我们和宇宙融汇一体,两相无碍。这对于我们更深的理解易传思想,甚至更深的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精神,无疑是有益的。责任编辑:黎馨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