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共5篇)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24093136 上传时间:2021-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4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共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共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共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共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共5篇)(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共5篇) 第1篇: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简解: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

2、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设计理念:明

3、确高年段学_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_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

4、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_生字新词。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_。 2、反馈学_情况。练读词语。(出示)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镇定自若、雄伟壮观、奔腾咆哮、波峰浪谷、码头、仪器、派遣、双手抱拳、赠送、撕裂、范围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携幼”借助场景描绘。“惊叹不已”迁移旧知识,练_说话。 “镇定自

5、若”“雄伟壮观”观察插图理解。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这就是学_,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_,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

6、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再读读这组词语。4、指名读。(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评价。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规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5、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七次下西洋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能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

7、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强调远航意义。3、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扬帆起航郑和远航 第一次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第2篇:郑和远航教学反思郑和远航教学反思郑和远航教学反思郑和远航教学反思郑和远航教学反思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郑和

8、远航教学反思。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

9、什么样的凶险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10、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 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 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_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

11、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1、抓住了文中列举的数字,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会远航船队规模之大,体会郑和七次远航历时的久远和范围的广泛。郑和远航教学反思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其中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对宝船的介绍,通过朗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抓住第六自然段中郑和远航时间长达28年,7次,来体会郑和对航海事业的丰功伟绩,让学生由衷地赞美这位航海英雄。并通过诵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一句话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感知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2、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郑和远航对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经济

12、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诵读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再次促进学生对郑和远航伟大意义的理解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3、抓住航行途中遇到的凶险来体会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段的教学中,紧紧扣住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郑和的船队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凶险,他又是如何渡过险境的?体会郑和的勇敢机智顽强。并通过诵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再次激发学生全面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和对郑和的崇敬之情。回到家,摊开语文书把课文反复地读了好多遍,仍然没有一

13、条清晰的贯穿线浮出水面。于是放弃了设计,先找了一大堆关于郑和的视频来看。结果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中的1405,七下西洋给了我一个灵感,接着又想到了办公室里的一个同事前几天去聆听专家授课时回来分享的一个教学方法:把重点从课文中抓出来,再一拳打出去,才是最能给学生深刻感受的教学。于是马上重新再读课文,最后采取了如下的设计:在教学扬帆启航一部分中让学生自读,然后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感受可以很多种,这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品读感受,但是教师需引导把课堂教学重点要放在宝船的介绍上。这段文字的描写非常形象也很精彩,是学生作文的理想范本,同时透过大量的数字、比喻和对比,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出宝船的壮观,然后辅

14、以资料补充使学生明白这宝船的设计和制造是非常神奇的,就算以我们现阶段的科学技术也是难以制造出来,以此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时加以板书强化学生的认识。在教学友好往来一部分时,让学生看你是从哪些地方品读出中国人这种骨子里的友好的,再体会 往来的意义,辅以资料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文化、政治意义,学生自然而然对友好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此时板书友好,时间恰到好处。在教学战胜凶险一部分时,主要引导学生找出凶险是什么?重点品读海上风浪大的句子,学_这种兼比喻、夸张和拟人于一处的形式,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方法,目的就在于表现出郑和和他的船队是勇敢无畏,机智沉稳的,此

15、时板书勇敢加深学生的理解。这三部分教学结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体会郑和的精神,从来引申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以此作为过渡,品读还有什么样的精神。在品读第6小节时,应放手让学生采用上述方法自学,从文本的大量数字中体会出郑和和以他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执着探索精神。板书探索最后通过最后一个小节的学_,再返回上述文本中再次强化理解板书出的精神,引导学生洞悉最后一个小节其实是全文的总结,不仅道出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同时也点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精神品格。全文教学之后,效果较好,也让我再次意识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抓和放的重要性。其实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抓放学生的学_方法,也要抓放文本教材。从大篇幅的文本

16、中抓出能够反映主旨的重点语句,然后在体会时给予学生充分放的权利,放他们自由驰骋在理解、品读的空间里,然后再由教师引导抓出品读后的重点,这样方能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紧密结合起来。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再多一点思考,多一点交流,我们也能够在平常课#from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来自 end#中享受到精彩的。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本 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郑和远航教学反思文章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出自,此链接!。何为远航?

17、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 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让 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

18、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 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 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在 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 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

19、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 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_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本 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 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 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很好地

20、突破了难点。郑和远航教学反思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二、先小后大,环环相扣在学生回答后,我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板书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说:下面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三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解决。先来最后一个!能体现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句子基本都在课文的重大意义部分,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剩下一个规模之大正好又切入了扬帆启航部分的阅读教学。扬帆启航部分文中多处能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来描写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及时点明这两种说明方法。最后,通过集体朗

21、读让学生在洪亮的读书声中体会郑和扬帆启航时那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三、读悟结合、渗透点拨一句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的远航有什么目的?就将教学引入了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让学生反复读一读,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来再读读,说一说什么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国去游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看来远航真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觉得呢?又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战胜凶险(第五自然段),郑和远航时遇到了哪些凶险?他是怎样应对的?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反复品味,并说一说读了四五两自然段,你觉得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友好、机智

22、、镇定、勇敢和顽强的探索精神。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_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郑和远航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

23、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紧扣题眼、突破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郑和远航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

24、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36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二、创设意境、放飞想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提供平台,给学生以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

25、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三、抓住线索、完成目标: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

26、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四、利用网络、深化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

27、,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_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1)规模宏大的远航第3篇: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郑和远航教学反思。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

28、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

29、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

30、化课堂教学。第4篇:郑和远航读后感郑和远航读后感今天我们学_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富强的明朝,一个伟大的郑和。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中的一次。1405年7月的一天,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航海。在他一生中共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遍访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与地区。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其航程之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把中华民族的航海史推上辉煌的顶点,在人类航海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如此壮观的航海之举,在当时却未能叩开中国走向海洋强国之门,只是作为“孤立”的航海事件,当然也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推动效应。其原因是除了受时代

31、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外,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海洋观念的薄弱,以及传统海洋政策的历史局限。虽然海洋政策有局限性,但郑和为了促进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激动。特别是郑和在航行时遇到的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他能够镇定自若、有勇有谋,最终转危为安,让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牵动着国内外人民的心。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它在经济上挥霍民生财富,在政治上挥霍天朝理想。 今天,我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完了第十课郑和远航。读完后我思绪万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明朝期间,35

32、岁的三保太监郑和被皇帝派遣到西洋各国访问,并带着礼品与各国商人友好交往。但是在途中也遇到许多的危险,它既要防止海盗的偷袭,还要与大自然斗智斗勇。面临着多重的风险,他还是坚持航行。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航海有势,郑和远航将这种优势推向瞬间的高峰,然后就突然停止了。实际上,在西方扩张势力进入亚洲海域之前,中国就已经自己消灭了自己海上的力量。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而此时,西方的海上扩张已经开始,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公元15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世纪,前半叶,中国势力淡出海洋;后半叶,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张。决定未来命运的、双方不可避免的遭遇与突击,即将开始。历史的意义不是重温往昔的辉煌,而是反思曾

33、经的辉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灾难性的转机在哪里。 在生活中,有许多持之以恒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向郑和一样,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将会克服一切困难。第5篇:郑和远航读后感郑和远航读后感3篇(一)郑和远航读完郑和远航这篇文章,我震撼,震撼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我欣慰,欣慰郑和远航范围之广;我激动,激动郑和远航规模之大。郑和,从事航海下西洋28年,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与各国友好相处。当两百多艘船只在人们的欢呼声、祝福声以及飘扬的彩旗的送行下,郑和满怀着激情,带着“友谊”这只温馨而又沉重的包袱起航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在这位“海之骄子”的感召下,穿过了江海,越过了高山,来到西洋,让全世界人

34、民都知道,在东方,还有一条沉睡的龙,一旦这条龙苏醒了,整个世界都会震惊。每当我面对着那汹涌澎湃的大海,便心胸激荡,那壮观景象,让我脑海里浮现出郑和在船上,带领全体兵士,征服惊涛骇浪的景象。我想,那大海一定会传递真情的,一定是记载着中国的光辉史册的,一定是激励世人要学_郑和这种不畏风浪、大智大勇、平易近人、机智勇敢的精神的。我们这些在阳光下生长的花朵,一定要沿着前辈为我们铺的路,脚踏实地的走,学_前辈的精神,发扬传统,励志、成才、报国,成为祖国的强者,在世界播撒和平的种子,让和平之花开满人间。(二)郑和远航读后感读完郑和远航这篇文章,震撼、欣慰、激动的情绪涌上心头。我震撼,震撼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

35、;我欣慰,欣慰郑和远航范围之广;我激动,激动郑和远航规模之大。郑和,一位家喻户晓,从事航海下西洋28年的三保太监。是他带领明朝士兵,穿越世界千山万水,与各国友好相处。因此,这次远航是个历史性的突破。他代表了明朝祖对各国的亲切问候,更代表了所有华夏女儿呼唤和平的心愿。当两百多艘船只在人们的欢呼声、祝福声以及飘扬的彩旗的送行下,郑和满怀着激情,带着“友谊”这只温馨而又沉重的包袱起航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在这位“海之骄子”的感召下,穿过了江海,越过了高山,来到西洋,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在东方,还有一条沉睡的龙,一旦这条龙苏醒了,整个世界都会震惊。每当我面对着那汹涌澎湃的大海,便心胸激荡,那壮观景

36、象,让我脑海里浮现出郑和在船上,带领全体兵士,征服惊涛骇浪的景象。我想,那大海一定会传递真情的,一定是记载着中国的光辉史册的,一定是激励世人要学_郑和这种不畏风浪、大智大勇、平易近人、机智勇敢的精神的。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我们这些在阳光下生长的花朵,一定要沿着前辈为我们铺的路,脚踏实地的走,学_前辈的精神,发扬传统,励志、成才、报国,成为祖国的强者,在世界播撒和平的种子,让和平之花开满人间。(三)郑和远航读后感今天,我读了郑和远航这篇文章,文章里的郑和是一个勇于探索的人。他在1405年7月11日第一次远航。郑和共7次下西洋。第一次出航,到中午,郑和下达命令起航。船队像一条巨龙一样,浩浩荡荡的出发了。郑和每到一个国家,就与国王交谈,促进关系,当时的丝绸,陶瓷都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郑和都拿东西来换陶瓷,丝绸。郑和勇于探索和镇定自若的精神值的我们学_。郑成功教学设计郑成功教学设计郑人买履教学设计远程教学设计小学跳远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