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

上传人:guoc****ang 文档编号:240745686 上传时间:2024-05-04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9.0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文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中国文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中国文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字(10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第二章 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文字的产生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的计亊方法: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图画文字封建社会特点导致文献损失严重,文献整理成为新朝注重的事情。古文献的厄运 牛弘笔下的五厄:第一厄: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第二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第三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第四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第五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后五厄 隋末广陵焚书 唐安史之乱 唐末战乱 北宋靖康之灾 南宋绍定之祸明-近代:一 李自成陷北京二 绛云楼之烈

2、焰三 清高宗之焚书(编修四库全书)四 咸丰朝之英法联军五 八年抗日战争现代:文革第一节 官修书目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官方文献整理1、文献掌管者:政府官员 神职人员 周礼春官五史:大史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外史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御史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2、史官职责:记录言行、事件,拟定公文,管理文献。3、文献类型:甲骨文、金文、简册等。4、文献性质:官府档案早期文献:传说中最早的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春秋时代齐国管仲将“三皇”时代泰山十二家石刻内容抄录下来,即称“三坟”。“五典”即“五帝”时期形成的档案。上古档案的“八索”即为“

3、八卦”之书。九丘”档案即中原九州之方志。(唐孔颖达)早期文献多为记录各国君王言行及大事反映古代军事经济活动的文献。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六经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二、别录七略汉代注重文献整理公前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时,萧何就“收秦丞相御史

4、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萧何传)西汉建立后,高祖刘邦“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武帝曾令“军政杨仆裙摭遗逸,纪奏兵录”宣帝为统一思想,在甘露三年(前)于未央宫石渠阁“诏诸儒讲五经同异”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这些序录最初附于各书,后又别集众录,形成了叙录汇编本别录别录,它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提要目录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七略,故有辑略,有

5、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东汉汉的荀悦在其汉汉纪中对这次的文献整理文献整理予以了中肯的评价:“刘向父子典校经籍,而析义分方,九流区别,典籍益彰矣。”刘氏父子等人在广求文献的基础上,对现存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以编成一部“剖判艺文,总百家之绪”的国家藏书总目七略而告功成。这是西汉政府所进行的文献整理工作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第一部综合性提要目录:别录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七略,比欧洲第一个正式的图书分类表,1545年瑞士人吉士纳(Konard Nesner)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一千五百余年。七略 辑略:诸略之总要第一类为六艺略,内含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

6、、小学,共九小类第二类为诸子略,内含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弄、小说,共十小类。第三类为诗赋略,内含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共五小类。第四类为兵书略,内含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共四小类。第五类为数术略,内含天文、历谱、五行、耆龟、杂占、形法,共六小类。第六类为方技略,内含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共四小类。三、从中经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四部分类法产生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但图书事业则由于文化发展而有所发展。当时不仅有外来的佛经译书,在文史方面如五言诗、乐府诗、文学批评著作、起居注、地方志和氏族谱等等,在数量上都有所增多,需要搜集整理

7、。史部书籍数量的增多也对目录学分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述背景下,四部分类法逐渐形成。中经和中经新簿 一般认为四部分类法创始于西晋荀勖的中经新簿,而中经新簿又根据魏人郑默的中经编成。隋书经籍志序云:“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梁阮孝绪的七录序中所说:“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故古近现代多数学者理所当然地将“新簿”视为晋秘书监荀勖新著书名,将“分为四部,总括群书”视为新簿的分类,荀勖自然成为四部分类法的创始人。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簿,秘书荀勖分经史子集为四部。”荀勖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西晋著名的政治家、音律学家。在文学、音乐、目录学

8、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当事人所推重。荀勖博学多才,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荀勖用了大约六年时间,对十万余卷图书进行整理复校,以黄绢抄写,青白丝绸包裹,仿魏秘书郎郑默所编的宫廷藏书目录中经中经(又称魏中经中经簿)编成中经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中经簿。中经新簿可确知的我国第一部采用四部分类法的目录共十六卷,著录图书一千八百八十五部,两万九百三十五卷。分甲、乙、丙、丁四部。(阮孝绪古今书最记载甲部:六艺及小学(相当于七略的六艺略,收经部书;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相当于七略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收录子部书);

9、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将七略中春秋类目以外的史书,收录于此);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相当于七略的诗赋略,收录集部书)。其中汲冢书乃指荀勖等所整理的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古墓中发现的古文简牍文献。此外又集佛经目录,附于四部之后。(隋书经籍志)中经新簿体例只记书名、卷数,对撰写人略作释语,并无提要,著录方法也比较简单,(但录题及言,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但由于它根据七略以后300年中的学术变迁,各类图书数量的增减和庋藏的方便,因袭郑默的中经中经,将经、子、史、集四部按甲、乙、丙、丁排列,已突破了七略的文献分类格局,构画出四部分类法的雏形,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

10、一定的推动作用。李充与经史子集晋荀勖撰中经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犹先于史。至李充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而经史子集之次始定。”(清末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序记载)李充虽然确定了经史子集的次序,但其并不用此名目,而只是称之为甲乙丙丁,即隋志序中所言的“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这一改动影响深远,“秘阁以为永制”“自耳因循,无所变更”,说明它在目录学史上的贡献。隋代官修目录隋王朝虽然是短暂的,但在三十余年中却连续不断地征集图书,由朝廷选任学者专事整理、编目。这是文化史、政治史上值得研究的典型现象 建国之初,秘书监牛弘请求遣使搜书,“经邦立政,在于典谟

11、;为国之本,莫此攸先”(隋书.牛弘传)。隋开皇四年(584年)牛弘编撰出开皇四年四部目录四卷,开皇八年(588年)又有开皇八年四部目录四卷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朝,收其图籍,有香厨四部目录四卷,至开皇二十年(600年)秘书监王劭又撰开皇二十年书目四卷 文帝之后,据说隋炀帝“性好读书”,“炀帝即位,增秘书省官二十员,并以学士补之。帝好读书著述,自为扬州总管,置王府学士至百人,常令修撰,以至为帝。前后近二十载,修撰未尝暂停。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捕搏鹰狗,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卷。初,西京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帝命秘书柳顾言等诠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正御本二

12、万七千余卷,纳于东都修文殿。所谓“正御本”,即经过校定之后,进奏给皇帝,并选送东都收藏的图书正本。据此而编成隋大业正御书目录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九卷,所录图书即三万七千余卷(见隋书经籍志)。隋大业正御书目录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是隋代最重要的一部大型官修目录,是唐代修撰隋书经籍志的主要依据。现已失传。“其正御书,皆装剪华净,宝轴锦标。于观文殿前为书室十四间,窗户床褥厨幔,咸极珍丽。每三开方户垂幔,上有飞仙,户外地中施机发。帝幸书室,有宫人执香炉前行,践机则飞仙下,收幔而上,户扉及厨扉皆自启;帝出,则复闭如故。”(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隋代图书目录事业出现以下新情况:第一,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与

13、发展,图书数量急剧增加,每种藏书都有大量的复本,中央藏书机构尤其如此;第二,官方修撰藏书目录必须对大量的钞本复本进行校勘鉴定,“除其重复猥杂”,确定其善本,所谓“正御书目录”,同时也是当时的秘府藏书善本目录;第三,由于图书版本众多,必须参校各馆所藏,如果仅依据一馆所藏的图书,是不可能编出质量较高的目录来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不但为后代编撰史志目录提供了依据,而且为今后官修目录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唐代官修目录群书四部录:开元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官修图书目录,这部目录学巨著共二百卷,序例一卷,著录图书二千六百五十五部、四万八千一百六十九卷,先后由马怀素、褚无量、元行冲主其事。完成于唐玄宗开元九

14、年(721年)。这部书的特点:(一)群共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四部各有总序,各类有小序。所录图书均有提要,详注内容及撰人生平事迹。书目提要的写法继承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而又更加符合官书目录的特色。刘氏重在校勘群书,而群书四部录则侧重于全面、系统地反映一代藏书的面貌。(二)群所录图书,除中央秘阁所藏以外,还包括长安、洛阳“两京”图书,其中以集贤院、弘文馆、史馆三馆为主,辅以全国各地官私所藏,特派专使“检括”天下藏书。因而成为一部充分反映盛唐文献的国家书目。(三)群的完成,培养、造就了一代杰出的目录学家。其中马怀素、褚无量、元行冲贡献最大,而毋煚、殷践猷、韦述在以后的目录学实践和理论探索

15、上继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四)群的影响长达数百年之久,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成为国家图书目录编纂的依据和标准。在此之前,书目的编纂方法采用七录、七志的体例,从此以后被群书四部录所代替。由于盛唐以后采用群书四部录的体例,以致别录、七略也在这一时期散亡失传了。直至北宋前期,群书四部录还被馆阁使用百年之久。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诏:“三馆所有书籍,以开元四部目比较,据见阙者持行搜访”。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又诏:“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之科,以广献书之路。”说明宋代仍以群书四部录作为搜访图书经籍的主要依据。直至北宋末年,才逐渐为崇文总目所代替而散亡了。宋代官修书目史馆

16、新定书目史馆新定书目:宋太祖建隆初年(公元九六年),史馆、昭文、集贤三馆藏书共一万余卷。后来从削平的诸侯国里收来的图籍,加上派遣使者求购来的遗书,才使得内府藏书稍为增加;乾德六年编有史馆新定书目四卷。馆阁图籍目录及太清楼书目馆阁图籍目录及太清楼书目: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九七八年)在左升龙门北面重建三馆,也就是三馆新修书院,赐名为崇文院;院东为昭文书库;院南为集贤书库;院西为四库,分为四部,为史馆书库;总共为六库,有藏书正副本共八万卷。端拱元年(公元九八八年)时,又在崇文院的中堂建秘阁,分三馆藏书万余卷存于其中,与其它三馆合称四馆,也叫馆阁。真宗时,命三馆写四部书二本,放置于禁中的龙图阁与后

17、苑的太清楼;又下诏朱昂、杜镐、刘承珪整理内府藏书,咸平(公元九九八一四年)年间先后编成馆阁图籍目录及太清楼书目,但不久就亡佚了。崇文总目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皇宫失火,延烧至崇文院和秘阁。很多书在这次火灾中被烧成灰烬。宋仁宗景祐初,新建崇文院,命翰林学士张观等编四库书。又命王尧臣、欧阳修等仿唐开元故事,整理著录三馆秘阁图籍,历7年而于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撰成崇文总目66卷,叙录1卷,著录图书30669卷。崇文总目分四部45类,经部9类,比开元四部录少图讳、训诂、经解类;史部13类,删起居注、旧事、谱系3类,增实录、氏族、岁时3类;子部20类,增类书、算术、艺术、卜筮、占书、道书、释书7类;

18、集部3类,删楚辞,创文史1类。与以往目录不同的是,子部道释2类不再只是有目无书,而是有目有书,极具意义。崇文总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家藏书目录。现存最早的解题书目(佛家经录不计),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宋代第一部有解题的官修藏书目录,也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四库全书总目评论道:“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于斯,百世而下,藉以验存佚,辨真赝,核同异,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也。”崇文总目继承了自刘向、刘歆以来我国目录编纂的优良传统,仿群书四部录编成了有序有解题的目录,著录丰富,而且体例完备,每类有叙释即类序,每书有解题,是唐代群书四录以后、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以前的八百多年间唯一的一部

19、卷帙浩繁而体例完备的官修目录。对宋代及其以后的公私藏书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崇文总目对后世产生影响的原因:一、此总目为今存解题书目中最早的一部,对后世影响颇大。二、此总目为宋代今存书目中最早的一部,可考唐、宋间图书存佚情形。三、参与此总目编纂的学者,如王尧臣、欧阳修等,都是绩学之士,考订精审。四、此总目虽早已散佚,但清代有四库辑本、钱辑释本两种。因之,崇文总目为至今仅存的一种书目,其功用比一般书目来的重要。所以崇文总目所引起的作用,以及它的分类体系和新创的类目,在我国目录学史及文化上的确已有不朽的贡献。秘书总目秘书总目: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又诏孙觌等整理撰次,在崇文总目

20、基础上增补著录图书二万五千二百五十四卷,更名秘书总目。由于仅只做了增补,故南宋以后诸书称引该书时仍作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书目与与续书目续书目:经靖康之难,徽宗时积累起来的图书荡然无遗。到宋高宗偏安江南,搜访遗阙,馆阁编辑,始日渐丰富。至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诏陈骙等编制书目,遂仿崇文总目而制中兴馆阁书目70卷,著录图书44486卷。至宁宗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秘书丞张攀等又续撰30卷,成中兴馆阁续书目,著录图书14943卷。明代官修书目文渊阁书目文渊阁书目:明初,曾经进行搜集图书的工作,藏书达到近百万卷。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等人编成了文渊阁书目。文渊阁书目

21、文渊阁书目不分经史子集不分经史子集,而将藏书以千字文排次为序。自“天”字至“往”字,凡二十号,每号若干厨,共五十厨。被认为是官修书目采用千字文排序之始被认为是官修书目采用千字文排序之始。(事实上宋真宗时首用千字文为道藏编号)文渊阁书目文渊阁书目分为39类,对书籍的著录有册数而无卷数,多不著撰人姓氏。其编纂的目的,只是为了登记内阁的藏书,所以多不记录作者姓名、时代,书籍卷数、内容等,无小序提要等。新定内阁藏书目录新定内阁藏书目录: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中书舍人张萱等奉命校理内阁藏书所撰。分类上受文渊阁书目影响,不守四部成规,分为八卷十八部。第一卷包括圣制、典制二部;第二卷含经、史、子三

22、部;第三卷集部一部;第四卷总集、类书、金石、图经四部;第五卷乐律、字学、理学、奏疏四部;第六卷传记、技艺二部;第七卷志乘;第八卷杂部。著录书名、作者,书籍之全、缺,有的书注明卷数,有的间或加有解题。虽然文字简略,体例也不够完善,但比文渊阁书目有所改进。清代官修书目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

23、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六个来源:内府本赞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的书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进本;私人进献本;通行本即采自社会上流行的书;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

24、,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抄写底本。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

25、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四库存放地点:南北七阁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26、)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 功过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

27、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四库全书毕竟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除了焚毁书籍,满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

28、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中很多已经被满清修改过)。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满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四库全书总目 清乾隆年间所修的四库全书,是我国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同时所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是目录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著录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万多种,为我国收书最多的目录。体例: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大类下

29、又分小类,小类下又分子目。每大类与小类前面均有小序,子目后面有按语,简要说明此类著作的源流以及划分类、目的理由。四库全书的馆臣们,对誊录入库的3400余种图书(称“著录书”)和抄存卷目的6700余种图书(称“存目书”)全部写出提要,共200卷。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部翔实的书目。该书是由乾隆钦定、督办的官修书目,在图书入选、内容著录、提要、评论等方面,都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四库全书总目主要特点 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是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规模庞大的解题书目。在各部类的序论、解题、作者介绍、版本源流等方面,不像史志目录那样受篇幅的

30、限制,因而可以尽量作出必要的叙述和评论,从而使它成为清代规模最大的解题书目。分为“著录”书和“存目”书两大部分,是一个创例。“著录”书,写为定本,收入四库全书之内;“存目”书不收入四库全书,但在总目中同样撰写提要。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 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鉴于总目部头过大,又另编简明目录20卷,精简总序、小序和存目。纂修四库全书期间,乾隆皇帝还诏令于敏中整理昭仁殿天禄琳琅所藏,撰成天禄琳琅书目10卷,收书429部。每种书

31、均有简赅之解题,著明其锓刻之年月及收藏家题识印记,并一一考证其时代爵里,论述其授受源流。嘉庆二年乾隆又命彭元瑞等依天禄琳琅书目编天禄琳琅书目后编20卷,共著录宋、辽、金、元、明版书663部。第二节 史志目录的产生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最具影响的书目形式有三大类:官修目录、私修目录、史志目录。史志目录之所以能与官修目录、私修目录并列而成鼎足之势,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它特殊的文化功能及其所做出的巨大社会贡献。史志目录,是指我国古代正史、国史及典志体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也包括清代以来先后出现的数十种补史艺文志。这类书目一般不独立成书,而是作为史书的一个组成部分,“附丽于史籍以行”。自从东汉

32、班固撰汉书艺文志以来,史志目录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目录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史书体例1、编年体史书2、纪传体史书3、纪事本末体4、典志体 5、断代史汉代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唐代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 宋代史志目录:新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 通志.艺文略 元代史志目录: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代史志目录:明史艺文志及补史艺文志 历代主要史志目录推荐:国家精品课资源网 http:/ 私人目录的产生与发展一、孔子文献整理二、七分体系私人目录:七志 七录 七林 古今书录三、宋代 传世私家藏书目录 郡斋读书志我国现存最早的私藏目录。遂初堂书目 直斋书录解题宋代著录最丰富的私家藏书目录四、元明清私人藏

33、书目录 明私目多为题录性书目,少有提要,或加注释。受郑樵影响,明书目分类比较详尽。清私目最为兴盛,注重图书的质量,注重校勘价值,提要型目录盛行。第五节 导读目录目前所见最早的推荐书目推荐书目,是被后人称作“唐末士子读书目”的敦煌遗书伯2171号。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典型的导读目录明代陆世仪在思辨录中所开的十年诵读书目十年讲贯书目与十年涉猎书目清代李顒的读书次第、龙启瑞的经籍举要张之洞的书目答问 导读书目真正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是从晚清这一转型时代开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近代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康有为日本书目志、桂学答问,胡适一个最低限度之国学书目,冰冰一个马克思

34、学说的书目。第六节 近代书目工作一、西学书目:在收录图书、著录项目、分类体系上与古典书目有很大不同,突出图书的社会实用功能,著录的自然科学与实业类图书占很大比例,对近代科技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使我国书目分类体系受到了直接的冲击。二、公共图书馆书目三、20世纪书目工作第七节 古典目录学到现代目录学章学诚 其目录学思想在郑樵、胡应麟、祁承爜思想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1、目录校雠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部次条别而辩章学术、考镜源流。2、书目通过小序叙录等方式可以折中六艺,宣明大道。3、通过互著、别裁方法实现不同类例下学术之间的互相关联。(本章完)千字文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全文主题

35、清晰,文理贯通,语言优雅,引经据典,是古代蒙学的标志性教材,也是国学的基本读物.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天一阁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编年体史书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我国。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

36、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主编,记载了周至宋的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而成。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

37、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

38、此种体例。其后,用此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又叫典制体,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杜佑所撰的通典,共200卷,全书内容采自五经群史,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之末。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较通典有所增益。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通史,后人把它们同通志合称“三通”。“三通”都有续作,至清代累计为“十通”。此外断代

39、典制体史书始于唐代苏冕的会要40卷,记唐高宗至德宗时事,宣宗时,又有续会要40卷,因其断代成书,易于续作,后历代多有撰修。典制体史书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以部分国家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

40、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通史“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也可称为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

41、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汉书.艺文志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汉书.艺文志即为其中的十志之一。所谓“艺”,就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所谓“文”,就是指文学百家之说。因而,所谓“艺文志”也就是“六艺”和“百家”之文。

42、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沿袭了七略的分类,但未照搬其体例,而是根据史书情况予以变通,将“辑略”删去,总序置于六略之前,大小序列于六略及三十八种之后,和各类图书归附在一起,相互维系。不仅使体例于史书统一,而且条目清晰。总序和大小序直接阐述了学术思想,对著录典籍所涉及的学术思想作出了高屋建瓴的辨析和阐述,既全面揭示了现存典籍的面貌,又反映出了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理论价值。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产生背景:产生背景:别录和七略是全面揭示汉代国家典藏的重要成果,为班固的目录学思想打下良好基础。相对独立的著作难以长期流传。班固意识到将图书目录纳入到国家史书中可以

43、保证其传之久远。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对对七略七略的继承发展的继承发展一、辑略问题:改进体例结构。汉书艺文志删“辑略”类,将其内容分别列于“艺文志”相应地方。二、叙录问题:改变“叙录”形式。将“叙录”内容改变为自己的“自注”,以此说明书籍之有无及真伪,或表明作者生平简历;三、更正七略讹误。凡七略著录中有重复或分类欠妥处,都予以更动,并做出鲜明标注,“出若干家,若干篇”,“入若干家,若干篇”;四、增补遗漏图书。为完整反映西汉一代藏书之盛,新增了七略中没有的三家50卷。魏晋南北朝以后,七略亡佚不存,但因有班固的汉志,后人通过这一渠道仍然可窥七略基本原貌。价值所在:价值所在: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

44、的先例,是中国最早的史志目录,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它的分类体系及著录实践,不单成为指示隋书经籍志等诸多史志目录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也对以后的官修目录和私修目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清人金榜:“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班固在汉志中融入了个人的治学思想,体现了自己的学术理念,展示了汉代藏书规模,为以后史志目录提供了光辉的范例。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编制背景与过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令狐德棼指出梁、陈、齐、周、隋五代,均无完整史书。其中梁、陈、齐,尚有一些文籍保存,而周、隋文籍散失尤为

45、严重。武德五年(622)十二月正式下诏修前代魏、周、隋、梁、齐、陈六史,对各史编修人员作了分工。但这次修史“历数年,竟不就而罢”。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贞观十年(636)正月五朝史修成。五史只有纪、传两部分,没有志,贞观十五年(641)诏修五代史志,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10 志,后附入隋书,称隋志。隋书经籍志共四卷,唐魏征等撰。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主要依据隋代、唐初的政府藏书,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利

46、用隋代遗书隋大业正御书目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书。隋书经籍志是经史子集四部后附入儒道二家,所以也不是完全的四分法,确切说应该算是六分之法。在体例上,各部类之末都仿汉书艺文志36序录,简要地说明诸家源流及其演变,说明了与汉书艺文志的继承关系。隋书经籍志和阮孝绪七录的继承关系也十分明显。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欧阳修辅助王尧臣修崇文总目,又在宋仁宗嘉佑(公元1056年)初撰新唐书,作艺文志一卷。由于旧唐书艺文志是根据古今书录完成的,所以唐玄宗以后的著作全都欠缺;

47、新唐书艺文志在旧唐书艺文志基础上做了相当的增订修补;增加了旧唐志所未录的唐人著作,并在著录上创著录与不著录的体例,凡是著录的,表明是旧志所收录的图书,不著录的表明是唐开元以后的著作,表明这是唐代的著作而不是唐代的藏书,为后人补订艺文志提供了方便。这种首创方法为后世史志目录的编撰所效仿和发展。宋史艺文志 开当代史志目录编修先河开当代史志目录编修先河:宋代除修唐书外,还注重国史即当代史的修撰,且于每种国史皆撰艺文志,计有吕三朝国史艺文志两朝国史艺文志四朝国史艺文志中兴国史艺文志等4部。宋国史艺文志的编纂为元修宋史艺文志创造了极便利的条件宋国史艺文志的编纂为元修宋史艺文志创造了极便利的条件。元脱脱纂

48、修宋史艺文志时便简单地删四志之重复,使之“合为一志”。他还仿新唐志例以“未著录”方式增加著录了宋宁宗以后新刊行的图书。同时该目也像两唐志一样删小序与叙录,连注释也很少,成为又一部没有小序的史志目录。不过,该目著录图书多达9819部,119972卷,是人们了解宋以前文献状况的重要工具。价值性较低:价值性较低:宋史艺文志因编纂时间短,前后不足3年,编者学识不足,错误极多。或著录重复,或分类欠妥,或一书误入两类,或错记书名,不一而足。故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纰漏颠倒,瑕隙百出。于诸史志中最为丛脞(左)”。通志.艺文略 通志,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毕生心血的结晶,是一部综合历代史料而编成的纪传体通史,是

49、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通志因在典章制度方面突出,与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通志由纪、传、谱、略、载记五种体例构成的史书。二十略是其精华部分,对文献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校雠略,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上。通志书影郑樵:对目录学作系统理论探讨的第一人。其文献学思想体现在:1、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包括12类、100家、422种。这种三级分类体系,突破四分法的传统,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尝试,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提出会通思想:郑樵提出“通录图书之有无,广古今而无遗”的见解。3、认真总结了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指出按访图书的必要性,并系统地提出了“求书八法”:“一曰即

50、类以求,二日旁类以求,三日因地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日求之私,七日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4、具体分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则,开辑佚工作的先河。5、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郑樵极为重视图谱、金石的史料价值,把它们提到与图书同等的地位。由于他的倡导,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以后得到很大发展。文献通考.经籍考文献通考是在唐杜佑编撰通典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补充而成,是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简称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三通”之一。作者马端临。文献通考取材极为广泛,“文”的意思是典籍。“献”的意思是“贤者”(臣僚的奏疏和学士名流的议论)。作者企图通过这些资料对各项典章制度

51、进行融会贯通的研究故取名为文献通考,共二十四门各门再分子目使制度史的体例更加细密完备。文献通考文献通考经籍考经籍考是24考中的第19考,共76卷。著录自古迄宋现存图书约5000种,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编排。各部及各类之首有大小序,节引汉、隋、唐3代艺文志及宋代4部国史艺文志的大小序。每类列入 4部国史艺文志所著录的图书。每条款目均有辑录体提要,辑录各种书目中的评论及其他有关资料辑录各种书目中的评论及其他有关资料,该书收罗繁富,体制完备,是著名辑录体辑录体提要目录提要目录,为后世所推重.明史艺文志与补史艺文志 明志明志编撰背景编撰背景: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馆纂修明史,黄虞稷经举荐

52、以布衣入翰林院,就任明史纂修官。在校订藏书中,黄虞稷看到宋史艺文志载止于南宋咸淳年间,辽、金、元三史艺文志均付阙如,虽在文渊阁书目和国史经籍志诸书中略有记载,却又大都“草率”、“诞妄”,不足为凭。至于有明一代,尽管作者辈出,著述闳富,却无一完备的书目。明志明志编撰过程编撰过程:黄虞稷以自己的千顷堂书目为底本,利用史馆的有利条件,博采诸家书目,去其繁杂,辑其未备,反复考订,纂成明史艺文志稿。明史总裁王鸿绪依据黄艺文志稿进行删改、增补,砍掉宋末、辽、金、元四代附载著录,编为明史稿艺文志。其后张廷玉据此校订改编成后来的流通本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原编的明史艺文志稿却湮没失传。但千顷堂书目一直以钞本形式广

53、为流传,并得到名家推崇和校补,日臻完善,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述 清代补史志之风盛行清代补史志之风盛行:由于明史专收明一代著述,一些学者展开了补史艺文志工作。孔子及其弟子的文献整理活动孔子“阐十翼而弘易道,”为易经开列六十四卦的目录,被认为是目录事业的先河 整理内容:孔子及其弟子整理传播和保存了为后人所尊称的“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六经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夏、商、周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政治社会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孔子以个人身份整理文献的伟大实践,否定了“周礼”所限制的“非

54、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的规定,打破了贵族的文化垄断,把被贵族长期垄断的、又被贵族践踏的古代文献,进行了抢救、刷新,传于后世。六经简介易:源于河图洛书,夏代称连山,商代称归藏,到周代才叫周易。“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永恒不变。“易”为夏、商、周三代王室卜官所掌管。书,又称尚书,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尚书从内容上可祭祀和战争两大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

55、时代久远,语言古奥难懂。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来源有二,一是王室派“行人”到民间“采诗”,二是公卿大夫给周天子的“献诗”。但无论哪种诗歌,最后统一由周王室设在家庙的“守藏室”删定。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雅、颂则是王室的祭歌和颂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它的基本风格是淳朴自然,敢于描写现实,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现乐已失传,无法知道其原貌。礼,

56、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奠定周礼的基础。所谓礼,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礼被秦始皇彻底烧毁。西汉末年,刘向自称发现了古本并加以著录,这就是今本周礼。春秋,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西汉时,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它们究竟与孔子的关系如何,尚不能定论。孔子整理文献遵循的原则1、述而不作 2、不语“怪、力、乱、神”3、反对研究异端邪说。二、七分体系私人目录七志:南朝齐目录学家王俭所撰也叫今书七志,王俭依据七略之例,别录之体,新创

57、传录体提要,并重视今书的著录。七录:南朝梁阮孝绪所撰。独立了史部,对隋书.经籍志产生一定影响。七林:隋许善心所撰。仿七录所制。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撰,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目录。郡斋读书志中所著录的书,都有叙录,有的是论析书中的要旨,有的则介绍作者的始末,也有详论学派的源流,或是审定篇章的次第,它具有传统目录书的体例,但却没有小序,只在每一部类的前面有一篇总序。郡斋读书志依四部分类,共四部四十五类,大体上是依据崇文总目,而经部增加经解;史部删去岁时另增史评,改氏族为谱牒;子部删去算术、卜筮并入历算、五行内;集部则增楚辞;所增加的史评类增加的史评类为后世目录书所沿用。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遂初堂书目,

58、又名益斋书目,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为尤袤家藏书目,书只一卷,无小序及叙录,仅著录书名,偶尔有书冠上作者姓名,没有卷数。体制颇为简略。价值体现:书目中间注明版本书目中间注明版本,凡一书收藏有几部而版本不同时,分别予以著录,有的多达十余种不同的版本,为后世书目记版本的体制开了先河。直斋书录解题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而撰。陈振孙并无藏书,后来在福建莆田为官时,传录了郑樵、方渐、林霆、吴与旧书共约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特别的是:此目不标经、史、子、集,仅只将所藏书籍区分为五十三类,先后的次序仍然按照四部分类;宋元以前收藏书籍目录中以此目的分类最为详密;其中,他删去经部的乐类;新创的别史

59、类,则为宋志、四库所承袭,子部中新立的音乐类,是受到郑寅的影响。范钦 天一阁 范钦,字尧卿,鄞县(浙江宁波)人,明代著名藏书家,曾在明中央做官。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家乡月湖之西创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达七万多卷,堪称浙东藏书第一家。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范钦编有范氏东明书目和四明范氏书目,不但重视古籍和版本,对当代方志、政书、实录、诗词文集也多有搜求。祁承爜 澹生堂书目祁承爜,浙江山阴人,万历年间曾任江西右参政。在藏书过程中,屡遭挫折,但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藏书达十万余卷。祁承爜提出了系统的藏书理论,著有澹生堂藏书约,分别对图书采访、分类典藏和古人读书事例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因此

60、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图书馆藏书建设理论著作在藏书目录澹生堂书目中,采用了“分析着录分析着录”和和“互互见着录见着录”的方法,是目在我国古典目录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书目答问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书目答问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之外,另设丛书、别录两大类目,这是传统图书分类法在延续很长时间后的一次重大突破,有其重要的目录学意义;书目答问的存在与成功,是当时特定的文化学术语境的产物,多数学者把它视为继承四库提要而又别开生面、后出转精的重要著作。从学术史的意义上说,书目是中国古典学术阶段影响最为深远的导读性书目之一。它的存在,为此后的导读类书目,确立起了历史性的范例。20世纪中国书目工作书目方法及各类型书目 书名目录、责任者目录、主题目录、文献索引、联合目录、集中编目、图书在版编目书目工作标准化 文献目录信息交换用磁带格式 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 文献著录总则古籍著录规则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中图法汉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