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练(一)中外古代文明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595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练(一)中外古代文明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练(一)中外古代文明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练(一)中外古代文明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练(一)中外古代文明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练(一)中外古代文明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板块提升练(一)中外古代文明(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周代,天子作为中央政府王室的首脑,对天下有宏观管理权。但从直辖关系来说,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同样,诸侯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这反映出周代()A.家国同构而异质B.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得益彰C.中央集权遭破坏D.宗法制与行政管理互相补充解析据题干中“天子只辖诸侯而不辖大夫”“诸侯只辖大夫但不辖其家臣”及“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等信息可知宗法制与行政管理互相补充,

2、故选D项。西周家国同构同质,它们都是血缘政治的体现,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秦朝出现的,排除B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答案D2.(2019山东临沂模拟)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B.产品种类非常丰富C.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D.生产管理特别严格解析根据材料“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可知,各地都有自己相对知名的手工业门类,故选C项。“刀”“斤”“削”“剑”分属不同的手工业部门,且“迁乎其地

3、,而弗能为良”,突出工艺与地域间的关系,排除A项;同理,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手工业管理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答案C3.(2019广东肇庆一模)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解析材料中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反映出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士阶层兴起,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出史书编写体例上的创新,A项错误;材料中国语和战国策的内容都体现不出法家思想,B项错误;国语和战国策都不能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

4、貌,D项错误。答案C4.(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让均输官“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其目的在于抑制商人的活动,故选B项。汉武帝的“推恩令”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问题,C项错

5、误;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的这一规定,并未完全垄断该项商品的销售,其根本目的在于抑制商人的活动,D项错误。答案B5.(2019全国卷“超级全能生”26省联考)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晋初的做法旨在()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解析据题干中“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并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目的以藩屏周,故选D项。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A项错误;晋武帝的措施主要是政治目的,B项错误;

6、晋武帝措施的目的不在于开疆拓土,而是内部治理,C项错误。答案D6.(2019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解析据材料“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可知隋唐时期的政府官员开始逐渐专业化,故选C项;材料中并没有有关隋唐时期吏治状况的相关提及,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有关政

7、府各部门之间关系的相关提及,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有关中央集权强化的相关提及,排除D项。答案C7.(2019河南天一大“顶尖计划”第二次联考)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学校名称朝代入学资格国子学唐朝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京朝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太学唐朝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宋朝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门学唐朝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朝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解析依据表格可知,宋朝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的入学资格,不管是国子学、太学还是四门学,都比唐

8、代降低了,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中央官办学校的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是科举制的大发展时期,录取的比例远远高于唐代,说明是科举制促进了教育发展,故选B项。答案B8.(2019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下表为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表。此表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时期(年份)工程数量分布前期(618714年)黄河中下游共计46项,南方地区有19项中期(715820年)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后期(821907年)北方有5项,江南道有19项A.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B.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降低 D.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解析据表格可知唐朝从前期到后期,农田

9、水利工程主要地域分布向南方转移,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故选D项。答案D9.(2019四川乐山调研)据北宋学者王得臣记载:“都城(东京)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由此可知,北宋庙会()A.突破了原有时空限制 B.成为新的商业中心C.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D.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解析据材料可知,北宋东京相国寺庙会上商品丰富,种类齐全,规模大,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北宋庙会有时间限制,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庙会本身具有商品交易的功能,但不是新的商业中心,排除B项;北宋时期仍属于传统商业模式,排除C项。答案D10.

10、(2019全国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这一变化表明()A.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C.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 D.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解析材料中宋代由允许部分港口进行直航贸易到对大部分港口的直航贸易进行限制,实行转口贸易,说明国家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加强,故选D项;材料并未说明对外贸易的发达与否,排除A项;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说明商业税成为主要的税收来源,排除C项。答案D11.(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

11、量测评)明代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明代内阁()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成员选拔的随意性,即内阁无定员,品级无限制。据此可知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而是作为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选D项;材料没有强调内阁的决策机制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的职责权限,排除B项;制约皇权与人员的多少、品级的高低、选派的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答案D12.(2019四川绵阳一模)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

12、,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解析材料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选A项。“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不能说明租佃经济的衰落,B项错误;古代中国农民的地位在明朝没有明显提高,C项错误;“田主”与“佃农”间的关系并非伦理关系,D项错误。答案A13.(2019安徽宣城调研测试)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

13、。这说明洪武年间()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解析据所学可知,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民间的对外贸易,题干反映洪武年间,对海禁进行严厉申谕,说明洪武年间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故选C项。答案C14.(2019四川成都诊断性检测)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解析在题干所述财产继承规则下,不论继承人地位如何,都享有继承的权利,在此

14、情况之下,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继而可以使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B项。题干只是述及在财产继承方面的权利,排除A项;继承人都有继承财产的权利,不是纲常伦理的崩坏,排除C项;题干没有述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答案B15.(2019四川德阳第一次诊断考试)据图1和图2判断,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解析据题干图文可知,康熙帝时的江南省在乾隆帝时分割为江苏、江宁、安徽三省,迁移清朝的史实,可判断中央集权强化,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限制省下设州、县、乡等,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限制官员职权,排除B项;基层地区

15、是乡、里,排除C项。答案D16.(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下表茶道的诠释反映了当时()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茶时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A.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B.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C.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 D.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解析表格中反映的泡茶时的中庸之美、待客时的明伦之礼、饮茶时的谦和之仪都体现儒家思想,故选C项。答案C17.(2019山东青岛调研)在古代雅典,一个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或外邦人可以十分富有,可以购置房产,却不能购置地产。这一现象()A.促进了商品

16、经济的繁荣B.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C.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D.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解析题干信息“可以购置房产,却不能购置地产”体现了雅典人的地域优越感,说明了雅典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故选D项。“可以购置房产,却不能购置地产”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错误;“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或外邦人”不能体现阶级矛盾,B项错误;“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或外邦人”没有涉及平民的债务问题,C项错误。答案D18.(2019福建福州质量检查)在古代雅典,即将上任的执政官在接受资格审查时,他不仅要说出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还要说出他们的庭院中宙斯和阿波罗的祭坛以及他们家庭墓地的地点。这种仪式有助于()A.维系公民的

17、身份认同 B.维护宗教信仰的统一C.保护氏族贵族的权威 D.预防敌对城邦的渗入解析材料中对执政官的资格审查,要求其回答对家庭成员的认知,这一要求有利于加强公民对其身份的认同,故选A项。材料中未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是对公民身份的认可,不是维护贵族的权威,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其他城邦,排除D项。答案A19.(2019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公元前242年,罗马增设外务大法官,处理外国人和罗马市民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间的事件,其主要职责为“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讼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现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而不合法的关系获得事实上的保护,如同合

18、法的权利一样”。这表明在罗马境内()A.公民与非公民无区别 B.万民法取代公民法C.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外务大法官一职的设置有利于非罗马公民的正当权益获得司法方面的保障,故选C项。答案C20.(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罗马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时参考了多部法学著作,探讨了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还担负着解释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主要表明罗马法学家()A.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C.热衷于立法工作的理论研究D.乐于从事罗马法的普及工作解析据题干叙述“协助国家

19、开展立法工作,还担负着解释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可见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故选A项。“探讨了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可见也体现对法律本质的要求,而不只是注重法律运用,排除B项;“指导当事人起诉”可见也重视实践工作,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法律知识的普及问题,排除D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2019全国卷“超级全能生”26省联考)(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中国封建社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只是总括而言。如果画一条封建社会人口变化的曲线,就立刻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平滑地缓慢上升,而是具有在

20、一段时期内大起大落和在整个封建时期内做台阶式“跃迁”这样两个特点。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人口的变化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在封建社会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下,人口增长与土地之间的内在紧张和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当人口超过农业生产能力的极限时,劳动力不仅无法带来财富,还会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短缺造成相对过剩人口。人地紧张引发的阶级矛盾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冲突,历史上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是以人地矛盾为内涵的阶级冲突的表面化和激烈化。这种冲突的结果一方面是改朝换代式的政权更迭;另

21、一方面是由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和相对缓解了的人地关系。范文澜先生把人口的波段变化视为朝代的波段、政治的波段,用人口的增减说明古代朝代的盛衰。摘编自肖晓珍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人口变化规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封建社会人口变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口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概括古代人口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8分)答案(1)特点: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一段时期内的大起大落现象;有些封建王朝人口变化有规律;人口的兴衰与朝代的兴亡有一定关系;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6分,任答三点即可。)(2)关系:人口变化和农业生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口随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增

22、长;人口的过快增长会造成劳动力过剩,激化社会矛盾;人口过多、人地矛盾导致过度垦荒,造成水土流失、战争,影响农业生产。(4分,任答两点即可。)启示:要根据国情制定人口政策;人口的发展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正确认识人口发展规律;人口的发展要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4分)22.(2019内蒙古包头模拟)(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

23、“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刘蔚华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材料二普罗泰格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1)根据材

24、料,分别概括荀子和普罗泰格拉的天人思想。(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天人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以及在东西方思想发展中的影响。(8分)答案(1)思想:荀子:明天人之分、天人合一;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天行有常);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普罗泰格拉:怀疑神灵;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2)共同背景:政治改革对旧秩序的破除;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思想界活跃和科学技术进步。影响:荀子: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改造自然不能过度,不能破坏自然环境。普罗泰格拉:冲击了传统神学对人们的束缚,具有启蒙

25、作用。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和自由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3.(2019四川成都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的国号国号来源秦周天子封秦人祖先为附庸,邑于秦。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萧何认为“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隋北周时,杨忠受封为“随国公”,忠子杨坚晋爵“随王”。及杨坚篡周,以“随”意不祥而改为“隋”。唐北周时,李虎受封为“唐国公”。其孙李渊在太原起兵后称“唐王”,后来建国,国号“唐”。宋后周末年,赵匡胤升任宋州节度使。篡周建宋后,诏曰:“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宜国号大宋。”大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其汉译名为“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可建国

26、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大明旧说朱元璋曾“为明教徒”“因明教而建国,故以明为国号”。现多认为出自易经乾卦“大明”之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清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1636年,皇太极易国号为“大清”。“清”可以表达天、太平、广大之义,也可以表示王者风范,王政理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号”这一主题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从全局共同处着眼)看法:国号往往具有鲜明的继承性。说明: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政权建立之前的封国、封邑及爵名;宋朝国号来自赵匡

27、胤的发迹之地宋州及其官职宋州节度使;大明、大清的国号命名方式与大元一脉相承,其中,“大明”二字,与“大元”同出一典,前后相继。认识:上述几种继承性,都有利于新兴王朝彰显其正统性和合法性。示例二(从全局的变化着眼)看法:元朝建国号始用文义(元、明、清三朝国号确立的方式与之前的王朝有别)。说明:在封建大一统王朝中,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政权建立之前的封国、封邑及爵位;宋朝国号来自赵匡胤篡周建宋前担任的宋州节度使官职。忽必烈以文义建国号的方式,为明朝、清朝所沿用。认识:元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其作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自身并没有之前大一统王朝的继承性与正统性,另一方面,恰好包含了赢取中原正统的政治与文化企图,反映了蒙古从游牧国家到中原王朝转变的完成。示例三(从某一王朝着眼)看法:皇太极改“金”为“大清”,暗含入主中原之志。说明: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金”国号作为女真政治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标志,在努尔哈赤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皇太极时期,“金”国号已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特别是金灭北宋的“靖康之耻”,时刻刺激着汉人民族主义思潮。皇太极新定的国号“大清”,不仅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淡化了少数民族并吞中原之色彩,而且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认识:该国号借鉴于历史,取典于文化,服务于现实,作用于未来,有利于完成入主中原大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