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六章ppt课件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40654604 上传时间:2024-04-27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888.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克思第六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马克思第六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马克思第六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第六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第六章ppt课件(10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其发展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2教学要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教学要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3经济文化相对

2、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4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5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探索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7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3、、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8(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9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6-17世纪的早期10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

4、义主要代表人物:11莫尔与乌托邦康帕内拉与太阳城莫尔与乌托邦康帕内拉与太阳城1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主要代表人物: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主要代表人物:1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傅立叶傅立叶傅立叶圣西门圣西门圣西门圣西门欧文欧文欧文欧文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欧文14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15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

5、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16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17(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

6、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18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19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20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7、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21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分析了当时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力量对比的情况,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22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23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

8、,集中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智慧,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集中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智24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25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

9、命。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26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27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28马克思第六章ppt课件29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探索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探索30(一

10、)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31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322、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

11、、仇视和反抗。从1918年下半年起,帝国主义纠合14个国家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了国内战争。2、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维埃政权的333、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这一决定,表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3、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3月,俄共(34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实行新经济政

12、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35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36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结37(二)斯大林领

13、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联共(38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39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40苏联模式是:(1)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

14、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苏联模式最终确立苏联模式是:苏联模式最终确立41(2)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2)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42(3)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3)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43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社会主义发展的历

15、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44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4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46金日成金日成胡志明胡志明毛泽东毛泽东铁托铁托金日成胡志明毛泽东铁托47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48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

16、鼓舞着世界人民争取进步事业的意志和信心。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进一步49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50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51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心里,也为世界人民所向往。第四,社会主义

17、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的理想52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53(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都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法54列宁在进一步阐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上述思想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重要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列宁在进一步阐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上述思想时指出:马克思主义55(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

18、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56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57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58(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59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为前提,设想共产主

19、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基60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特征的61列

20、宁晚年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这些构想具有重要意义。列宁晚年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62(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21、到共同富裕。”(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邓小平63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64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65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仅,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22、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仅,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66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6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68(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

23、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69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70(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71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

24、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72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73(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74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总之,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

25、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75(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邓小平邓小平(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革命成功后,76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

26、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77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78(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79(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7、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80“所谓所谓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恩格斯恩格斯“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81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第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的

28、启示:第8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83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84(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是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政党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政党8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

29、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86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87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881903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与第二国际各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1903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

30、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与第891921年,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90(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种性质首先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首先,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其次,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最后,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种性质91(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31、92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共产党与其他工人政党的区别:“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共产党与其他工人政党的区别:“一方面,在无93(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94(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

32、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95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96(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首先,马克思主义97(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

33、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党领导人民,通过党和国家的各种组织,通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地位,实际地组织和领导国家的建设。(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国家,98(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9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0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