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会学第一讲ppt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0631151 上传时间:2024-04-2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74.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媒介社会学第一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媒介社会学第一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媒介社会学第一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媒介社会学第一讲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社会学第一讲ppt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媒介社会学研究的困惑有关传播研究的一般分类:传播行为学、传播社会学和传播哲学(本体论)传播行为学,以个体的信息传受活动为研究本位,不大考虑传播活动的社会背景:拉斯韦尔德传播过程直线模式、霍夫兰的劝服效果模式。传播哲学史对传播活动的这些思辨。传播社会学不仅是简单的学科交叉,而且还是各种传播研究范式的整合。从既有的传播研究范式来看,在所有的社会科学中,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发展影响最大,而从社会学视角对传播学研究范式的影响而言,还显得不怎么成熟。像竹内郁郎的大众传播社会学、巴特勒的媒介社会学等,都没有建构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困惑之一:媒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是什么?在哪里?媒介社会学研究的困惑有关传播研究的

2、一般分类:传播行为学、传播1媒介社会学研究的困惑(二)另一种分类:以媒介为中心,把传播研究划分为媒介生产、媒介内容、媒介影响三大块。我觉得可能把这三者放在传播行为学里,显得比较合理。最大的困惑在于:传播学的边界在哪里?或者传播学的分析框架是什么?媒介社会学研究的困惑(二)另一种分类:以媒介为中心,把传播研2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义范式的建构关于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罗杰斯的分析是具有代表性的:1它使符号互动论概念化了,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将传播置于人性如何形成和变化的中心的理论观点。2它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城市社会问题而生存下去的

3、一个可能的手段。3它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进行了关于电影对于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些研究为许多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关于芝加哥学派对3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技术的理论分析的突出特征一方面,由于坚信没有传播就没有人与社会,芝加哥学派特别强调传播技术在促进人类心智进化与社会发展上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坚信进化论思想,芝加哥学派对传播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乐观情绪。他们认为现代传媒技术对于时空的征服,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区与社区的互动,使人类社会最终成为一个有机体,并实现彻底的民主和理想的沟通。芝加哥

4、学派关于传播技术的理论分析的突出特征一方面,由于坚信4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伊尼斯接受了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科学训练。帕克把传播作为创造与维系社会,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的论点令伊尼斯一生的学术轨迹从此发生了改变。在他的名作传播的偏向与帝国的传播中,伊尼斯把帕克的观点演绎成了媒介的偏向决定了帝国的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这个观点后经由麦克卢汉的发扬光大,终于走出了不同于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批判、批判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传播技术主义范式。传播技术主义范式。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5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

5、形成与发展(二)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分析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时提出:而在手写传播时代,文字使一套明确和永恒的法律与风俗体系成为可能,强有力的政府组织因之建立起来;印刷媒体意味着民主,因为它把大量的知识传播给了普通人,知识不再垄断于那些掌握了文字的阶层手中,民主意识将在印刷媒体的撒播下遍地开花。对比伊尼斯和麦克卢汉后来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库利的观点对他们很有启发,比如传播技术与政府的关系,在伊尼斯手中,变成了帝国与传播的主题;而媒介与知识垄断的问题,也是伊尼斯与麦克卢汉比较关心的问题。只是在一些细节上三人有所不同。再比如,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的传播将带来民主,使人类重回“伊甸园”,对于芝加哥学

6、派而言,这个观点除了电子媒介是创新的概念之外,其他的表述都没有太多的新意,杜威、库利、米德和帕克中的任何一人都详细讨论过传媒如何使人类走向伊甸园,也就是走向没有任何沟通障碍的社会有机体。就连“地球村”的表述,也能在芝加哥学派的多位思想家那里找到对应的论述,只是内涵上可能略有差别,。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形成与发展(二)库利在社会组6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形成与发展(三)麦克卢汉去世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迅速跌入低谷。就在传播技术主义范式面临危难之际,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又为该范式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国学者梅罗维茨梅罗维茨在研究了伊尼斯、麦克卢汉的技术主义学说之后,将其与后芝加哥学

7、派的代表人物戈夫曼的学说进行了综合,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内涵。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形成与发展(三)麦克卢汉去世后7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四)梅罗维茨梅罗维茨的努力今天看来就是把芝加哥学派中两种相对立的观点技术主义与互动论结合在一起,在界定“情境”概念时,加入了非物质情境也就是信息环境的内涵。梅罗维茨坚信,电子传媒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社会情境并因此改变了社会。在梅罗维茨的启发下,传播生态学的研究真正成为了传播学的热点,并因此复兴了技术主义范式的研究。传播生态学把媒介生存或传播生存看作是现代社会生存方式的特征,认为“社会秩序是一种经由传播建立起来的秩序”,

8、并指出:“我们处在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发生巨大变迁的社会之中。最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是,信息技术和传播范式是如何改变诸多社会行为和观念的。”从这个意义上,这一研究领域目前依然没有能走出在芝加哥学派先驱们所划定的藩篱。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四)梅罗维茨的努力8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缺陷首先,传播确实是创造和维系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是不是唯一手段或最重要的手段,这恐怕值得商榷。其次,传播技术作为传播的中介,是否一定在各个方面都有助于有效传播,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其次,传播技术作为传播的中介,是否一定在各个方面都有助于有效传播,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芝加哥学派与传

9、播技术主义范式的缺陷首先,传播确实是创造和维9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缺陷(二)片面地强调技术,使芝加哥学派在传播技术研究的层面丢失了该学派实事求是的实用主义态度,也丢失了符号互动论中对人主体性的精彩概括,从而陷入了抽象的技术决定论泥潭。也正是因为如此,以芝加哥学派技术观点为基石的技术主义在解释传播问题时,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注定无法成为主流的传播学范式。比如库利曾经说过:“传播媒介可能使社会越来越根据人类较高尚的情操而结合在一起,像智慧与同情,不是根据权威、阶级、琐务。现代传播媒介意味着自由、前途、无限可能。”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技术主义范式的缺陷(二)片面地强调技术,使芝10布尔迪厄的“

10、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法国学者布尔迪厄等提出的“媒介场域”概念为中心的行为社会学研究新范式引领了媒介社会学的典范研究。一、场及媒介场:“场”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用来指物体周围传递力的空间。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物体有力的作用。这一概念最先被牛顿所使用,后来法拉第、麦克斯韦尔等人发展了这一概念,以至在理论物理学中,“场”成为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布迪厄在长期的人类文化学研究过程中,以试图打破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超越传统的结构与行动理论的雄心,在惯习(habitus)、资本(capital)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场域(field)理论。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

11、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法国11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二)什么是场域呢?“从分析的角度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从分析的角度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多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为在多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正是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正是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

12、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可以看出,布迪厄场域概念的最基本因素,是多面向的社会关系网络。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架构或形式,其本身是具有生命力的,处于各种力量关系的紧张状态之中,它一方面是力量的场域,另一方面又是斗争的场域,行动者所争夺的,是一种社会空间位置,亦即权力。理解社会场域中的权力运作的问题,是理解布迪厄行动与社会结构的

13、关系的中心点。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二)什么是场域呢?“从分12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三)1996年,布迪厄利用电视给他提供的讲座机会,批评了电视界,并出版了关于电视的小册子。在书中,他提出了电视场、新闻场等概念。后来,他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将上述概念整合,提出了“媒介场媒介场”(mediafield)的概念。按布迪厄的理论,一个社会空间可以被分割为具有不可化约性的社会小场域,比如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媒介场也应是其中的一个,其中心论点是:面对经济场域已面对经济场域已然增长的影响性和渗透性,新闻的自主性减弱了。新闻媒然增长的影响性和渗透性,新闻的自主性减弱了。新闻媒介

14、,作为统治权力的代言人,正在削弱其他文化生产的自介,作为统治权力的代言人,正在削弱其他文化生产的自主性,因此也损害了科学知识生产和艺术创新的最佳社会主性,因此也损害了科学知识生产和艺术创新的最佳社会条件条件。新闻场的概念,为我们分析媒介与外部社会环境、媒介内部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方法。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三)1996年,布迪厄利用13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四)二、理论框架:理解媒介场域范式的出发点是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基本的场域理论。布尔迪厄吸收并修正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将社会看作一系列不同的,由其自身“游戏规则”支配的半自主场域(例如,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产的

15、场域,等等)。它们提供各自独特的交换与获得的机制,然而其基本对立面和整体结构是相互平行的。这些二元对立是社会整体阶级划分的反射与折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甚至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一方面是统治的经济和政治权力,而另一方面则是被统治的文化权力。简而言之,社会是围绕处于“经济的”和“文化的”权力之间的基本对立而建构的。后者(译按:指文化的权力)在总体上更为微弱,但诚如韦伯所言,它的影响力大到足以合法化并粉饰经济财富。每个场域在“经济的”和“政治的”两极之间复制更大的社会区隔(societaldivision),围绕着“他律的”(her-eronomous)极(pole,代表经济和政治资本,是场域的

16、外力)与“自主的”极(代表特定的资本,例如,艺术的,或科学的,或其他的文化资本类别)之间的对立而建构。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四)二、理论框架:理解媒介14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五)三、新闻的结构定位: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来自场域理论进一步将新闻定位于其直接的结构环境(stiucturalenvironment),全体场域政治、社会科学和新闻彼此竞争,以期“影响社会世界(socialworld)的合法视野”。媒介场域的“中介”(mediating)角色它被授予独特的权力以进入并探察其他场域,然后与公众分享其发现允许它能动地影响遍布当代社会的权力关系。将新

17、闻场域在权力的场域中的“暧昧位置”归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新闻就效果而言,是有力的,但这种力量严重地受制于经济和政治场域。”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五)三、新闻的结构定位:15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六)四、传、受者的惯习与媒介场域:依据布迪厄的理论,在具体的媒介场域分析中,我们首先应该分析媒介场与权力场(或政治场)之间的关系,其次应分析媒介场内部的客观结构,最后,探讨媒介场中的行动者(传者与受者)的“生存心态”的发生及其位置空间社会轨迹之间的关联,这也是布迪厄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关系主义思维方式”在媒介场域分析中的具体的、活生生的运用。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六)四

18、、传、受者的惯习与媒16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七)“惯习”是在历史经验中沉积下来和内在化成为心态结构的持久禀性系统,它同行动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环境、行动经历、经验及以往的长期精神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它所要表现的,是既历时、连续,又共时、同步的具有双重时间结构的禀性系统,表现出行动者生存和活动中深藏于内心中的历史结构、前结构与现实及未来的多重维度。生存心态成为了人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则、策略等实际表现及其精神方面的总根源。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七)“惯习”是在历史经验中17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八)在个人的惯习的建构过程中,历史阅历和经验

19、是决定其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根据,一个人的童年生活有可能铭刻在个人的内心深处,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他的个人行动。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比如接受教育、经历社会革命等),原有的惯习会逐渐变化,产生出新的惯习,也就是说:惯习既反映了历史,同时又建构了历史。在媒介场中,不同媒体的从业者(即传者)大多具有相似的惯习,这种相似不是他们的历史和经验相似,而是他们在进入媒体后,在行业规范的制约与同侪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重新建构起来的。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八)在个人的惯习的建构过程18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九)传者是集主动性与被动性于一身的矛盾综合体,一方面,面对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传者

20、有责任、有权利、有能力把其中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广,传播的面就有多宽广,这是传者主动性的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无条件的传播给受众,比如那些危害国家安全的、淫秽色情的、对统治者不利的、受众不喜欢的信息,就不能自由的传播。这又体现了传者的被动性。就是在这种主动与被动的“潜网”中,建构着传者的惯习。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九)传者是集主动性与被动性19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十)相对来说,受众数量庞大,结构复杂,他们的惯习也各各相异。但根据他们的生活风尚和艺术欣赏品味,又可以把他们划分为若干的群体,比如体育节目受众、艺

21、术节目受众、电视剧节目受众、服务类节目受众等,也可以把他们划分为报纸读者、电视观看者、互联网使用者等。一个受者也可以横跨几个群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信息,这充分体现了受者的主动性。受者也有被动的一面,面对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受者不可能照单全盘接收,而只能有选择的接收,或囿于技术、时间、金钱等而不能接收某类特定的信息,传者、广告商、利益集团也在竞相争夺受众资源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十)相对来说,受众数量庞大20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十一)在受众与传播者相互“对话”的过程中,虽然受者有对抗性解读的可能,但它在本质上却体现了传播者的权力支配地位,这是一种权力运作

22、的策略在历史与经验的基础上,在各种权力的相互拉扯作用中,受者的生存心态也得以建构。这种心态结构具体表现在对特定信息的接收过程之中。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十一)在受众与传播者相互“21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十二)新闻场域:对“中观”层面的制图(mapping)首先,如上所述,“场域分析”提供了一种连结宏观社会与微观一组织分析路径的分析框架,将新闻场域放置在与更大的权力场域的关联中,解释外部力量是如何转化(translate)到新闻场域半自主的逻辑中的,场域理论将自己与“粗糙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取向划清界限。后者试图借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和控制来解释新闻媒介的行为。同样

23、地,布尔迪厄和他的同事已经大胆地对某些理论家提出了反对,他过于强调新技术的影响力。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十二)新闻场域:对“中观”22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十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媒介场在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的相互竞争与争夺中运作,各个行动者在其中都试图通过正当化、合法化的途径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本。在这种共时与历时、主动与被动、斗争与平衡、显性与隐性的复杂的权力运作过程中,最终建构起了媒介结构与传、受者的惯习。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式(十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3启示之一对美国人来讲,布尔迪厄的实际的场域分析提出了重要的实证研究问题。如果不是非常难以研究的

24、话,对于几乎自建国以来就拥有商业支配的广播电视系统的美国,商业化影响的问题似乎更是如此。法国的相对迟到的广播和电视私有化经验,不仅提供了与美国进行比较研究的机会,而且大体上已经揭开了被长期排除在外的商业化问题。出于同样原因,美国人也很难评估他们的公众生活中所缺乏的强大的知识分子场域的影响:至少从让保罗萨特1980年去世以来,法国知识分子和学术界的衰落及媒介知识分子和记者的成长提供了另一个个案研究:阐释当记者大量地替代了公众辩论中的知识分子时,什么(因此)失去了?启示之一对美国人来讲,布尔迪厄的实际的场域分析提出了重要的实24启示之二场域的理念也允许人们开始从结构关系的视角考虑全球媒介机构和实务

25、的融合(convergences):布尔迪厄注意到,为完成场域分析,“人们必须考虑国家的媒介场域在世界场域中的位置,例如,美国电视在经济、技术,特别是符号上的支配,成为许多(法国)记者的想法、规范和程式的模型和一个源泉。”因此,法国和美国新闻界的异同可能不仅仅与他们迥异的民族传统有关,而且还与它们所处的世界媒介体系中的等级一结构的关系相联系。媒介接受:补充而非“抗拒”生产启示之二场域的理念也允许人们开始从结构关系的视角考虑全球媒25结论首先,“场域分析场域分析”提供了一种连结宏观提供了一种连结宏观社会社会与微观一组织分析路径的分析框架;与微观一组织分析路径的分析框架;场域理论挑战媒介研究支配性

26、范式的第二个方面场域理论挑战媒介研究支配性范式的第二个方面是新闻生产和接受之间的关系是新闻生产和接受之间的关系。场域理论的第三个主要贡献是它强调媒介变化之场域理论的第三个主要贡献是它强调媒介变化之议题:议题:媒介场域内部的变化如何产生及媒介场域自身如何能产生社会变化。方法论上方法论上,场域理论引入与众不同的“场域个案研究”取向,在此媒介场域与另一场域的关系得到了跨越年代的系统检视。这个取向通常和场域的“社会(史前)历史”结合在一起。结论首先,“场域分析”提供了一种连结宏观社会与微观一组织分26社会学视眼中的媒介研究社会学的中心思想就在于理解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学家经常从大处着眼,以发现社会体

27、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大众媒介中,我们讲侧重介绍三种社会关系:A.机构之间的关系媒介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在最广义的分析层次上,讨论由不同的机构产生的结构和个人能动性之间的张力关系;B.机构(媒介产业)内部的关系:要了解记者、撰稿人、制片人、电影生产商、媒介主管与其他媒介从业人员的决策,理解他们工作的环境;C.机构和个体(媒介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受众如何与媒介产品技术互动。社会学视眼中的媒介研究社会学的中心思想就在于理解社会关系的重27社会学的想象力(sociologicalimagination)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媒介进行研究最著名的学者要属美国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C.Wrigh

28、tMills)了。米尔斯曾经表示社会学视角,即他所称的“社会学想象”,使我们能够发现“个人问题”(privatetroubles)和“公共事务”(publicissues)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视角认为,只有将个人置于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才能够理解单个的个体所处的状态。社会学的想象力(sociologicalimaginati28米尔斯的名言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当人们珍视某些价值而尚未感到它们受到威胁时,他们会体会到幸福;而当他们感到所珍视的价值受到威胁时,他们便产

29、生危机感或是成为个人困扰,或是成为公众论题。如果所有这些价值似乎都受到了威胁,他们会感到恐慌,感到厄运当头。但是,如果人们不知道他们珍视什么价值,也未感到什么威胁,这就是一种漠然的状态,如果对所有价值皆如此,则他们将变得麻木不仁。又如果,最终,他们不知什么是其珍视的价值,却仍明显察觉到威胁?那就是一种不安、焦虑的体验,如其具有相当的总体性,则会导致完全难以言明的心神不安。”“我们的时代是焦虑与淡漠的时代人们往往只是感到处于困境,有说不清楚的焦虑,却不知用根据价值和威胁来定义的困扰来形容它;人们往往只是沮丧地觉得似乎一切都有点不对劲,但不能把它表达为明确的论题。”米尔斯的名言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

30、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29米尔斯的治学之道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该如何进行研究工作。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选择当一名学者,不仅是选择了职业,同时也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一名优秀的学者的生活方式就是将研究与日常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生活中的点滴作为研究的一种经验性资料运用,不管是与人交谈中,还是自己的生活困扰,都是研究的感性来源。其二,从事研究的方法,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档案,学术档案里可以包括读书笔记,书摘,课题内容等等各类主题,对一些有价值的书需要做大量的读书笔记,同时定期更新学术档案内各主题的排列次序,维持学术档案的过程也是学术生产的过程,对这些主题的玩味能够激发起思想的火花,喷涌出

31、创新的思考。在对资料的分析中,注意运用交叉索引、比较的方式进行会很有帮助。我觉得非常受益,因此决定跟着前辈的脚步操作。米尔斯的治学之道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该如何进行研究30社会学的想象力的研究路径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清界定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社会分析家在进行工作之前总会问三种类型的问题:(1)一定的社会作为整体,其结构是什么?它的基本组成成分是什么?这些成分又是如何相互联系的;(2)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该社会处于什么位置?它发生变化的动力是什么?对于人性整体的进步,它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意义?(3)在这一社会这一时期,占主流的是什么类型的恶人?什么类型的人又将逐渐占主流?通过什么途径,这

32、些类型的人被选择,被塑造,被解放,被压制。我们在这一特定时期一定社会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与性格揭示了何种类型的“人性”?社会学的想象力的研究路径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清界定31社会学的想象力的研究路径(二)米尔斯持肯定态度的是,他认为社会学应当关注人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也包含个体的多样性。社会学家要以有序的方式理解人类的多样性。而民族国家的分析单位是最能清晰阐释问题的分析单元。社会科学同时要具备历史的视野以及充分利用历史资料。社会学家需要在历史的框架内思考自由与理性的关系问题。关于社会学家应当承分析,社会科学家有三种承担的社会角色,米尔斯这样分析。社会科学家的三种角色想象,一种是哲学王的主题,从孔

33、德到曼海姆;二是成为国王的幕僚;三是社会科学家在做自己的研究,选择自己的问题时保持独立性,不过研究面向公众开放,是独立学者的角色。很显然,米尔斯自己会选择第三者角色。社会学的想象力的研究路径(二)米尔斯持肯定态度的是,他32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社会世界技术读者或受众产品的媒介信息媒介产业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社会世界技术读者或受众产品的媒介信息媒介33“媒介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一、“媒介与社会”的模型;二、从“新闻的生产的视角”考察经济、政治和组织性因素对媒介决策和产品的影响;三、媒介产品的内容以及媒介表现世界的方式;四、受众与媒介的关系: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方式和人类活动对媒介的解读及运用;五、媒介

34、技术的作用;六、大众媒介全球化的本质及可能的结果。“媒介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一、“媒介与社会”的模型;34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一、媒介社会学的理论奠基:1.早期社会学家的媒介社会学思想:杜威:民主与教育、经验与本质帕克:城市:对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库利:交通的理论、社会变革的进程2.新闻社会学教育与研究的知识储备:新闻社会学作为新闻学的一种研究取向,可以追溯到19世界末的德国。20世纪初期,对新闻社会学的关注在美国有利初步进展。3.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贡献: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一、媒介社会学的理论奠基:35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二)罗杰斯:创新

35、与发明的推广联合国的倡导与贡献二、媒介社会学学科的创立与研究框架:1960s末以来一批有影响的对媒介社会学本体研究的专著问世,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1990s以来,西方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整合、反思与多元的发展时期,以社会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闻与传播现象成为新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一个社会是怎样影响其大众媒介的”、“大众传播是如何发生的”、“接触大众媒介对人们有何作用”。台湾学者杨孝荣:传播社会学7个具体问题: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二)罗杰斯:创新与发明的推广36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三)我们的结论:五个方面三、媒介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理论创新:费孝通:最早提出研究新闻社会学;1980s中国新闻传播社会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是采用社会学实证方法进行公众调查和对传播与现代化研究;近年来。媒介社会学呈现出繁荣的学术景象。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三)我们的结论:五个方面37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四)四、媒介社会学在中国的现实意义:中国媒介社会学发展既是理论创新的结果,也是理论创新的需要;媒介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建立,也是社会学特别是应用社会学在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社会现实看,媒介社会学的建立也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四)四、媒介社会学在中国的现实意义:3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