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特点

上传人:熏** 文档编号:240516448 上传时间:2024-04-1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0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特点(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脊柱相关疾病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特点的手法特点1 1.筋骨并重,软硬兼施筋骨并重,软硬兼施:脊柱是人体的支柱,脊柱是人体的支柱,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是一个人体内的平衡系统。这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是一个人体内的平衡系统。这个平衡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保持了人体正常个平衡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保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脊柱本身是靠椎体、关节突、椎间盘、的生命活动。脊柱本身是靠椎体、关节突、椎间盘、韧带、关节囊等组织来维持其稳定的,而相关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来维持其稳定的,而相关肌肉不但是脊柱活动的原动力,更是维持脊柱稳定的重不但是脊柱活动的原动力,更是维持脊柱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手法既要纠正脊柱失

2、稳,亦当重视相要因素。因此手法既要纠正脊柱失稳,亦当重视相关软组织的治疗,尤其是肌肉的痉挛。这是提高疗关软组织的治疗,尤其是肌肉的痉挛。这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必不可少的措施。效、减少复发必不可少的措施。2.新旧有别、缓急各异新旧有别、缓急各异:选择手法治疗时,必须选择手法治疗时,必须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新伤旧患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新伤旧患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法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新伤、急症期,手法法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新伤、急症期,手法宜轻,以理筋为主,若局部肿胀严重者,还可先采用针宜轻,以理筋为主,若局部肿胀严重者,还可先采用针灸、药物、理疗等手法治疗后再

3、采用手法治疗;反之,灸、药物、理疗等手法治疗后再采用手法治疗;反之,旧患、局部无急性炎症反应者的手法治疗,则可采用分旧患、局部无急性炎症反应者的手法治疗,则可采用分筋手法为主,分理并用。筋手法为主,分理并用。3.辩证施法,因人而异辩证施法,因人而异:手法种类的选择、力度手法种类的选择、力度轻重的运用,必须根据不同的疾病、病人的体质、年龄轻重的运用,必须根据不同的疾病、病人的体质、年龄等因素辩证施法,因人而异。等因素辩证施法,因人而异。4.4.稳妥轻巧、定位准确稳妥轻巧、定位准确:手法整复脊柱小关节紊乱手法整复脊柱小关节紊乱(错位)时,必须根据局部解剖,利用力学原理,颈、腰(错位)时,必须根据局

4、部解剖,利用力学原理,颈、腰椎可在脊柱旋转、失稳时行整复手法,手法必须稳妥轻巧、椎可在脊柱旋转、失稳时行整复手法,手法必须稳妥轻巧、力度适中。对病变的解剖部位要求心中有数,只有熟悉正力度适中。对病变的解剖部位要求心中有数,只有熟悉正常的解剖位置,才能对骨关节(尤其是脊柱小关节)的位常的解剖位置,才能对骨关节(尤其是脊柱小关节)的位置异常了然于心,定位准确。明确的诊断,是有效施治的置异常了然于心,定位准确。明确的诊断,是有效施治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常用手法常用手法 触按诊断法触按诊断法 基本手法:基本手法:揉按手法揉按手法 分筋手法分筋手法 理筋手法理筋手法 合筋手法合筋手法 镇痛手法镇痛手法

5、 揉按手法揉按手法 主要通过揉按松解软组织的痉挛,面积较主要通过揉按松解软组织的痉挛,面积较广泛。广泛。分筋手法分筋手法针对患处,手法方向与肌纤维的方向垂直,针对患处,手法方向与肌纤维的方向垂直,行左右弹拨,达到分离粘连,疏通经络,行左右弹拨,达到分离粘连,疏通经络,松解痉挛的目的。陈旧伤多用。松解痉挛的目的。陈旧伤多用。理筋手法理筋手法手法方向是顺着肌纤维的走向一致手法方向是顺着肌纤维的走向一致,可将移可将移位软组织位软组织(如韧带如韧带.肌腱肌纤维等肌腱肌纤维等)理顺复正理顺复正,恢复正常的生理结构恢复正常的生理结构,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新伤尤其多用新伤尤其多用.分筋手法

6、后以理筋随后可减分筋手法后以理筋随后可减轻手法反应轻手法反应.合筋手法合筋手法 运用手肌肉运用手肌肉,韧带韧带,肌腱轻度撕裂伤肌腱轻度撕裂伤,通常在通常在分筋理筋手法后分筋理筋手法后,用双手拇指从损伤两侧向用双手拇指从损伤两侧向中挤压中挤压,达到整合作用达到整合作用,恢复其生理结构恢复其生理结构.镇痛手法镇痛手法 在分筋在分筋.理筋理筋.合筋手法使肌肉恢复生理解合筋手法使肌肉恢复生理解剖位置后剖位置后,再用单拇指在患处按压再用单拇指在患处按压10-20秒秒钟钟,可达到解痉镇痛的目的可达到解痉镇痛的目的.脊柱小关节紊乱脊柱小关节紊乱(错位错位)手法手法颈椎旋转牵引复位法颈椎旋转牵引复位法胸椎小关

7、节紊乱复位法胸椎小关节紊乱复位法 腰椎复位手法腰椎复位手法 骶髋关节复位法骶髋关节复位法1.颈椎旋转牵引复位法颈椎旋转牵引复位法 推棘突复位法推棘突复位法 搬棘突复位法搬棘突复位法 推按横突复位法推按横突复位法 推棘突复位法推棘突复位法 以颈椎右旋为例以颈椎右旋为例:患者坐矮凳上,低头前屈患者坐矮凳上,低头前屈颈部,然后向左旋转,医生站在患者背后,颈部,然后向左旋转,医生站在患者背后,左手抱患者头颈部,将患者头颈部在旋转左手抱患者头颈部,将患者头颈部在旋转失稳状态下向上牵引,右手拇指抵住右偏失稳状态下向上牵引,右手拇指抵住右偏棘突右侧,向左推按,同时双手配合整复棘突右侧,向左推按,同时双手配合

8、整复右椎体。右椎体。搬棘突复位法搬棘突复位法 以颈椎右旋为例,患者坐矮凳上,低头前以颈椎右旋为例,患者坐矮凳上,低头前屈颈部,然后向右旋转,医者站在患者背屈颈部,然后向右旋转,医者站在患者背后,右手抱患者头颈部,将患者头颈部在后,右手抱患者头颈部,将患者头颈部在旋转失稳状态下向上牵引,左手拇指抵住旋转失稳状态下向上牵引,左手拇指抵住右偏棘突右侧,左手拇指向左搬压,同时右偏棘突右侧,左手拇指向左搬压,同时双手配合整复右偏椎体。双手配合整复右偏椎体。推按横突复位法推按横突复位法 以颈椎右旋为例,患者坐矮凳上,低头前以颈椎右旋为例,患者坐矮凳上,低头前屈颈部,然后向右旋转,医生站其后背,屈颈部,然后

9、向右旋转,医生站其后背,右手抱患者头颈部,使患者头颈部在旋转右手抱患者头颈部,使患者头颈部在旋转失稳状态下向上牵引,左手拇指抵按右偏失稳状态下向上牵引,左手拇指抵按右偏颈椎左侧横突,向左下按压,同时双手配颈椎左侧横突,向左下按压,同时双手配合整复右偏椎体。合整复右偏椎体。胸椎小关节紊乱复位法胸椎小关节紊乱复位法 推复位掌法推复位掌法 右前臂侧压复位法右前臂侧压复位法膝顶复位法膝顶复位法 掌推复位法掌推复位法 使用于中下段胸椎向后移位,患者俯卧,使用于中下段胸椎向后移位,患者俯卧,胸前垫枕,两上肢自然放置于身旁放松,胸前垫枕,两上肢自然放置于身旁放松,医生站立于患者右侧,右掌跟抵按患者推医生站立

10、于患者右侧,右掌跟抵按患者推棘突或左掌叠按右掌背上,嘱患者开口呼棘突或左掌叠按右掌背上,嘱患者开口呼气,在患者呼气末时,医生用力向前(患气,在患者呼气末时,医生用力向前(患者头部方向)抵按。者头部方向)抵按。右前臂侧压复位法右前臂侧压复位法 具体操作与掌推相似,只是医者以右前臂具体操作与掌推相似,只是医者以右前臂下侧至患侧棘突下,当患者呼气末用寸劲下侧至患侧棘突下,当患者呼气末用寸劲发力,发力方向与患者头部一致发力,发力方向与患者头部一致膝顶复位法膝顶复位法 此法运用于上中段胸椎。患者端坐矮凳上,此法运用于上中段胸椎。患者端坐矮凳上,双手抱头,十指交叉与头枕部,医者站立双手抱头,十指交叉与头枕

11、部,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用膝顶住患椎下,同时双手于患者身后,用膝顶住患椎下,同时双手与患者腋下上穿抓住患者前臂,患者双小与患者腋下上穿抓住患者前臂,患者双小臂用力回夹并开口呼气,医者同时双手下臂用力回夹并开口呼气,医者同时双手下拉,膝上顶。拉,膝上顶。腰椎复位手法腰椎复位手法 腰椎斜扳复位法腰椎斜扳复位法 腰椎旋转复位法腰椎旋转复位法双手抱膝屈髋滚动法双手抱膝屈髋滚动法 屈膝屈髋复位法屈膝屈髋复位法 腰椎后伸扳法腰椎后伸扳法 腰椎斜扳复位法腰椎斜扳复位法 患者侧卧床上,下面的下肢自然伸直,上患者侧卧床上,下面的下肢自然伸直,上面的下肢屈曲,医者面对病人站立,两肘面的下肢屈曲,医者面对病人站立,

12、两肘分别置于患者的肩前及臀部,作相反方向分别置于患者的肩前及臀部,作相反方向缓缓用力扳牵,当感觉有阻力时双肘同时缓缓用力扳牵,当感觉有阻力时双肘同时扳压,此时常可听到扳压,此时常可听到“咔嗒咔嗒”响声。斜扳响声。斜扳力点的定位,可通过脊柱上下段旋转幅度力点的定位,可通过脊柱上下段旋转幅度来调节,一般下半身旋转幅度大于上半身来调节,一般下半身旋转幅度大于上半身时,则力点落在上半身时,则力点落在上半身;反之,上半身旋转反之,上半身旋转幅度大于下半身时,力点则落在下半身。幅度大于下半身时,力点则落在下半身。腰椎旋转复位法腰椎旋转复位法 推棘突复位法推棘突复位法扳压棘突复位法扳压棘突复位法推棘突复法推

13、棘突复法以椎体棘突右旋右偏为例患者端坐,双脚以椎体棘突右旋右偏为例患者端坐,双脚固定,医者坐在患者身后,右手拇指指腹固定,医者坐在患者身后,右手拇指指腹低压侧偏棘突右侧,左手从患者腋下穿上低压侧偏棘突右侧,左手从患者腋下穿上搭在其右肩颈部,复位时患者上身前屈并搭在其右肩颈部,复位时患者上身前屈并左旋至力点落在患椎时,双手同时配合整左旋至力点落在患椎时,双手同时配合整复,复位时医者不可感觉患椎棘突有移动,复,复位时医者不可感觉患椎棘突有移动,并有并有“咔嗒咔嗒”响声。响声。扳压棘突复位法扳压棘突复位法以腰椎棘突右旋右偏为例,操作与推棘突以腰椎棘突右旋右偏为例,操作与推棘突法相反。医者以左拇指低压

14、患棘突右侧,法相反。医者以左拇指低压患棘突右侧,右手从患者右腋下穿上搭其左肩颈部,患右手从患者右腋下穿上搭其左肩颈部,患者腰前屈并右旋转至力点落在患椎时,双者腰前屈并右旋转至力点落在患椎时,双手同时配合整复。手同时配合整复。双手抱膝屈髋滚动法双手抱膝屈髋滚动法患者屈髋双手抱膝仰卧,医者站立于患者患者屈髋双手抱膝仰卧,医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床边,右手掌心托在患者背上,左手左侧床边,右手掌心托在患者背上,左手掌扶在患者双膝下,当医者右手掌上托患掌扶在患者双膝下,当医者右手掌上托患者时,左掌同时下压,使患者在抱膝状态者时,左掌同时下压,使患者在抱膝状态下向前滚动,然后左手掌上托患者膝,让下向前滚动,然后

15、左手掌上托患者膝,让患者仰面后滚动,反复多次,使脊柱呈过患者仰面后滚动,反复多次,使脊柱呈过屈状态下滚动,此法适宜于无骨折的腰椎屈状态下滚动,此法适宜于无骨折的腰椎滑脱。滑脱。屈膝屈髋复位法屈膝屈髋复位法 患者仰,屈髋屈膝,双手抱一叠于下腹部患者仰,屈髋屈膝,双手抱一叠于下腹部(相应滑脱椎体处)(相应滑脱椎体处),医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医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床边,左手握固左踝,右手握固右踝,并床边,左手握固左踝,右手握固右踝,并用右前臂斜压在病人双膝下胫骨前,嘱病用右前臂斜压在病人双膝下胫骨前,嘱病人深吸气后闭气,医者用力下压,随即牵人深吸气后闭气,医者用力下压,随即牵抖患者双下肢抖患者双下肢2-3次

16、,反及操作次,反及操作3次。适用次。适用于无骨折的腰椎滑脱。于无骨折的腰椎滑脱。腰椎后伸扳法腰椎后伸扳法 病人仰卧,屈肘置头两侧,医者站于一侧,病人仰卧,屈肘置头两侧,医者站于一侧,用一手置患者双膝前将其托起,另一手按用一手置患者双膝前将其托起,另一手按压其腰骶部,双手协同,使其腰椎向后过压其腰骶部,双手协同,使其腰椎向后过伸,力度适中,可反复扳压伸,力度适中,可反复扳压2-3次,这方法次,这方法适用于腰椎生理弯曲消失,腰部较为僵硬适用于腰椎生理弯曲消失,腰部较为僵硬者。者。腰椎后伸扳法腰椎后伸扳法骶髋关节复位法骶髋关节复位法 单髋过伸复位法单髋过伸复位法单髋过屈复位法单髋过屈复位法单髋过伸复

17、位法单髋过伸复位法以左侧为例,患者俯卧,靠右侧床沿,医以左侧为例,患者俯卧,靠右侧床沿,医者站立于患者右侧,左手托起患者患侧膝者站立于患者右侧,左手托起患者患侧膝上方,右手掌跟按在患侧骶髋关节处,医上方,右手掌跟按在患侧骶髋关节处,医者左手用力上提使患肢呈过伸状态,同时者左手用力上提使患肢呈过伸状态,同时右手用力下压,此时常可听到关节复位响右手用力下压,此时常可听到关节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适用于骶髋关节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适用于骶髋关节旋后错位。旋后错位。单髋过屈复位法单髋过屈复位法右侧为例,患者仰卧,左下肢靠床沿,医右侧为例,患者仰卧,左下肢靠床沿,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握患者右踝,使患者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握患者右踝,使患者右腿呈屈膝屈髋状,(左手压在患者左者右腿呈屈膝屈髋状,(左手压在患者左膝部),医者右前臂压在患肢小腿胫骨上膝部),医者右前臂压在患肢小腿胫骨上段,用力过屈患侧右髋向对侧李肋部,此段,用力过屈患侧右髋向对侧李肋部,此时常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或手下有关节时常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随即医者双手抓住患肢踝部,嘱复位感,随即医者双手抓住患肢踝部,嘱患者踢脚,医者顺势牵拉患者踢脚,医者顺势牵拉2-3次。此法适用次。此法适用于骶髋关节旋前错位于骶髋关节旋前错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