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动物传染病学总论

上传人:英*** 文档编号:240271117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PTX 页数:58 大小:162.0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一篇动物传染病学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一篇动物传染病学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一篇动物传染病学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资源描述:

《一篇动物传染病学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篇动物传染病学总论(5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会计学1一篇动物传染病学总论一篇动物传染病学总论第一章第一章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规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规律律第2页/共58页第一节第一节 感染和抗感染免疫感染和抗感染免疫 一、感染一、感染一、感染一、感染 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病理反应的过程。二、感染梯度二、感染梯度二、感染梯度二、感染梯度 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后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症状由轻及重,甚至死亡。这与病原的致病性、毒力和宿主的特性有关。第3页/共58页三、三、感染的类型感染的类型n n动物机体与病原微生物的矛盾运动错综复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感染过程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或类型。各种感染类

2、型都是从某个侧面或某一种角度进行分类的,因此,彼此之间 都是相对的,是相互联系或重叠交叉的。第4页/共58页按感染动物的临诊表现按感染动物的临诊表现按感染动物的临诊表现按感染动物的临诊表现显性感染(显性感染(symptomatic symptomatic infection)infection):指病原体侵入机体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后,动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此时,病原症状的感染过程。此时,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隐性感染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3、inapparent infection)或或亚临床感染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subclinical infectioninfection):):感染后,病原微生感染后,病原微生物定居在动物机体的一定部位,物定居在动物机体的一定部位,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表现任何症状,即动但动物不表现任何症状,即动物与病原体之间处于暂时的、物与病原体之间处于暂时的、相对的平衡状态。呈现隐蔽经相对的平衡状态。呈现隐蔽经过的感染过程。此时,动物为过的感染过程。此时,动物为带毒者。带毒者。第5页/共58页 按感染发生的部位按感染发生的部位 局部感染(local

4、infection)是指在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强或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时,病原体被局限在机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而引起一定程度病理过程的感染。全身感染(general 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通过血流或淋巴循环扩散到全身各处,并引起全身性症状的状态。全身性感染的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等。第6页/共58页 按病情缓急程度和病程按病情缓急程度和病程按病情缓急程度和病程按病情缓急程度和病程最急性感染(peracute infection)是病程为数小时至1天左右、发病急剧、突然死亡、症状和病变不明显的感染过

5、程。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病程较长,数天至二、三周不等,具有该病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亚急性感染(subacute infection)病程比急性感染稍长、病势及症状较为缓和的感染过程。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指发展缓慢、病程数周至数月、症状不明显的感染过程。第7页/共58页 按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来源按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来源 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exogenous(exogenous infection)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从动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物体外侵入机体而引起动物机体而引起动物机体的感染过程。生的感染过程。生产实际中的感染产

6、实际中的感染过程大多数为该过程大多数为该类型类型 内源性感染 (endogenous infection)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致使寄生于动物体内的某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或隐性感染状态下的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第8页/共58页 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次序及相互关系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次序及相互关系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次序及相互关系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次序及相互关系单纯感染(single infection)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机体的感染。混合感染(mixed infe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过程。原发性感染(primary infectio

7、n)由某种病原微生物首次引起机体的感染过程。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动物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后,造成另一种或几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过程。协同感染(synergic infection)在同一感染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使其毒力增强,而参与的病原体单独不能引起相同临床表现的现象。第9页/共58页 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persistent infection)n n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原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原体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

8、物可在一定体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菌)甚至终生带毒(菌)时期内带毒(菌)甚至终生带毒(菌),而且经,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但不出现临床症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状态。n n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latent infection)、慢性、慢性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等。疱疹病毒、披膜病毒、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等。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以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

9、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以及某些细菌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及某些细菌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第10页/共58页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均属显性感染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以病畜的死亡率作为判定传染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大批死亡为恶性感染;反之,良性感染。第11页/共58页四、抗感染免疫和易感性四、抗感染免疫和易感性四、抗感染免疫和易感性四、抗感染免疫和易感性 n n抗感染免疫:多数情况下,动物体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于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该入侵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即: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n n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没有没有免疫力(抵抗力)

10、。第12页/共58页五、毒力五、毒力五、毒力五、毒力 一定的毒株或菌株的致病力的程度称为毒力。区别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细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是侵袭力和细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是侵袭力和毒素。毒素。炭疽有很强的侵袭力;破伤风则很弱。破伤风产生外毒素;炭疽则无。第13页/共58页第二节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生和分类传染病的发生和分类第14页/共58页一、传染病的概念和共一、传染病的概念和共同特征同特征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infectious disease)是指由特是指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潜伏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

11、疾病。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易感动物机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易感动物机体后才可能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体后才可能造成传染病的发生。第15页/共58页 传染性疾病的共同特征传染性疾病的共同特征 n n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n n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n n感染动物机体可出现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感染动物机体可出现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n n传染病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传染病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n n被感染动物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被感染动物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n n传染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

12、段性和流行规律。传染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流行规律。第16页/共58页二、二、传染病的发展阶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段 多数情况下传染病的发展多数情况下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大过程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大致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致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四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个阶段。第17页/共58页潜伏期潜伏期潜伏期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直到该病临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直到该病临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直到该病临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直到该病临床症状开始出现时的一段时间。床症

13、状开始出现时的一段时间。床症状开始出现时的一段时间。床症状开始出现时的一段时间。炭疽炭疽炭疽炭疽1-141-14天,多数天,多数天,多数天,多数1-51-5天;猪瘟天;猪瘟天;猪瘟天;猪瘟2-202-20天,多数天,多数天,多数天,多数5-85-8天。天。天。天。急性急性急性急性范围差异小;慢性范围差异小;慢性范围差异小;慢性范围差异小;慢性范围差异大。范围差异大。范围差异大。范围差异大。前驱期前驱期前驱期前驱期(prodromal stage)(prodromal stage):指疾病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后,直到指疾病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后,直到指疾病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后,直到指疾病的临床症状开

14、始出现后,直到该病典型症状显露的那段时间。通常只有该病典型症状显露的那段时间。通常只有该病典型症状显露的那段时间。通常只有该病典型症状显露的那段时间。通常只有几小时至几小时至几小时至几小时至1-21-2天。天。天。天。第18页/共58页明显(发病)期明显(发病)期明显(发病)期明显(发病)期(clinical period)(clinical period):疾病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疾病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疾病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疾病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一段时间。该阶段是传染病发展和病原段时间。该阶段是传染病发展和病原段时间。该阶段是传染病发展和病原段时间。该阶段是传染病发展和病

15、原体增殖的高峰阶段,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增殖的高峰阶段,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增殖的高峰阶段,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增殖的高峰阶段,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相继出现,因而进行临床病理变化也相继出现,因而进行临床病理变化也相继出现,因而进行临床病理变化也相继出现,因而进行临床诊断比较容易。诊断比较容易。诊断比较容易。诊断比较容易。转归(恢复)期转归(恢复)期转归(恢复)期转归(恢复)期(conversion period)(conversion period):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第19页/共58页传染病潜伏期的意义传染病潜伏期的意义 n n潜潜伏伏期

16、期与与传传染染病病的的传传播播特特性性有有关关,如如潜潜伏伏期期短短的的疾疾病病通通常常来来势势凶凶猛猛、传传播播迅迅速;速;n n帮助判断感染时间并查找感染来源和传播方式;帮助判断感染时间并查找感染来源和传播方式;n n确定传染病封锁和解除封锁的时间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对动物的隔离观察时间;确定传染病封锁和解除封锁的时间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对动物的隔离观察时间;n n确确定定免免疫疫接接种种的的类类型型,如如处处于于传传染染病病潜潜伏伏期期内内动动物物需需要要被被动动免免疫疫接接种种,周周围围动物则需要紧急疫苗接种等;动物则需要紧急疫苗接种等;n n有有助助于于评评价价防防制制措措施施的的临临床床效

17、效果果,如如实实施施某某措措施施后后需需要要经经过过该该病病潜潜伏伏期期的的观观察,比较前后病例数变化;察,比较前后病例数变化;n n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潜伏期短促时病情常常严重。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潜伏期短促时病情常常严重。第20页/共58页四、四、感染的结局感染的结局n n大部分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到达机体的组织或体液大部分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到达机体的组织或体液之前或之后就被免疫系统迅速消灭并清除;之前或之后就被免疫系统迅速消灭并清除;n n病原微生物能够在机体内增殖,并通过分泌物或病原微生物能够在机体内增殖,并通过分泌物或排泄物散播到外界环境中而形成感染的循环;排泄物散播到外界环境中而形成

18、感染的循环;n n在感染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之间出现暂在感染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之间出现暂时的相对平衡状态,这种状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时的相对平衡状态,这种状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感染后机体的状态及病原体的特性密切相关;感染后机体的状态及病原体的特性密切相关;n n通过正确的处理措施如焚烧、深埋和严格环境消通过正确的处理措施如焚烧、深埋和严格环境消毒等,大部分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死亡的动物尸体毒等,大部分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死亡的动物尸体同时消失。同时消失。第21页/共58页小小 节节n n明确传染病的概念n n清楚传染性疾病的共同特征n n掌握传染性疾病的病程机经过第22页/共58页第三节第三

19、节第三节第三节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及其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方法n n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n n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特征n n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第23页/共58页1、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n n流行性是指传染病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体中互相传染的特性。n n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从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发展的过程。第24页/共58页 1.1 传染病流行的必备条件传染病流行的必备

20、条件n n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源、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n n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条件必须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能使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能使疾病在动物群中流行。疾病在动物群中流行。第25页/共58页 传染源传染源n n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被感染的动物。n n传染源分为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两种类型。第26页/共58页n n传播媒介 n n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被污染的环境因素不各

21、种外界因素。被污染的环境因素不是传染源,而是传播媒介。是传染源,而是传播媒介。n n动物的圈舍、饲料、水源、空气和土动物的圈舍、饲料、水源、空气和土壤等。壤等。n n不适合病原体长期生存、繁殖。不适合病原体长期生存、繁殖。第27页/共58页 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患病动物n n最重要的传染源。最重要的传染源。n n前驱期和临床明显期动物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前驱期和临床明显期动物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传染源作用最大。多、毒力强,传染源作用最大。n n潜伏期和转归期病畜带菌(毒)情况随病种潜伏期和转归期病畜带菌(毒)情况随病种不同而异。不同而异。n n传染期传染期是指患病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

22、时是指患病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期。n n为了控制传染源对病畜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为了控制传染源对病畜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期终了为止。第28页/共58页 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 n n外表无症状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外表无症状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n n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都可诱导不同形式的持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都可诱导不同形式的持续性感染,即病原携带状态。续性感染,即病原携带状态。n n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虽少,但由于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虽少,但由于动物无临床症状并在群体中可以自由活动,动物无临床症状并在群体中可以自由活动,因而因而是非常危险的传染源是非常危险

23、的传染源。研究传染病的携研究传染病的携带状态,意义重要。带状态,意义重要。n n病病原原携携带带者者又又分分为为潜潜伏伏期期病病原原携携带带者者、健健康康病原携带者和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和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第29页/共58页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感染后到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数量还很少,同时此时一般没有具备排出条件,故不能起传染源作用。但少数传染病如狂犬少数传染病如狂犬病、口蹄疫和猪瘟病、口蹄疫和猪瘟等在其后期可排出病原体,具有传染性。第30页/共58页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24、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n n指某些传染病的病程结束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如猪气喘病、萎缩性鼻炎、巴氏杆菌病、沙门菌病等。n n恢复期病原携带者的持续时间有时较短暂,但有时则可转化为慢性病原携带者(chronic carrier)。n n对某些传染病,通过延长隔离、治疗时间,控制恢复期仍能携带病原体的患病动物。第31页/共58页健康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 n n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病病原体的动物。一般认为是隐出该病病原体的动物。一般认为是隐性感染的结果。性感染的结果。n n健康病原携带者持续时间短暂、排出健康病原携带者持

25、续时间短暂、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少,病原体的数量少,通常只能靠实验室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出方法检出。n n但但巴巴氏氏杆杆菌菌、沙沙门门氏氏菌菌、猪猪丹丹毒毒杆杆菌菌和和猪猪痢痢疾疾蛇蛇形形螺螺旋旋体体等等健健康康病病原原携携带带者者在在一一定定地地区区或或养养殖殖场场内内的的数数量量较较多多,常常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常常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第32页/共58页n n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检查结果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时才能排除病原携带均为阴性时才能排除病原携带者。者。n n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仿制中艰巨的主要任务传染病仿制中艰巨的主要任务之一。之一。第3

26、3页/共58页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n n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其他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n n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从传,防止病原体从传染源向易感动物群中不断扩散和传播。染源向易感动物群中不断扩散和传播。n n传播途径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传播途径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种方式。第34页/共58页 水平传播水平传播n n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动物群体

27、之间或个体之间横向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横向平行的传播方式。平行的传播方式。n n水平传播方式是动物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方式是动物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n n水平传播方式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水平传播方式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第35页/共58页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 n n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因素参与的前提下,通过传染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如交配、舔咬等所引起的病原体传播。舔咬等所引起的病原体传播。n n只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动物传只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动

28、物传染病病种非常少见,如狂犬病染病病种非常少见,如狂犬病和种用动物之间能够通过配种和种用动物之间能够通过配种进行传播的某些传染病等。进行传播的某些传染病等。n n通过直接接触方式传播的传染通过直接接触方式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其流行特点流行特点是是一个接一个地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形成明显的连锁状。发生,形成明显的连锁状。第36页/共58页 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n n病原体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通过传播媒介侵入病原体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通过传播媒介侵入易感动物的传播过程。易感动物的传播过程。n n间接接触性传染病是指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的疾病。间接接触性传染病是指以间接

29、接触传播为主的疾病。n n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同时存在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同时存在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第37页/共58页常见的间接接触传播方式常见的间接接触传播方式 n n经空气传播n n经饲料和饮水传播n n经土壤传播n n经活媒介传播包括:经节肢动物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野生动物的传播野生动物的传播人类常引起医源性传播和管理源性传播人类常引起医源性传播和管理源性传播 第38页/共58页n n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 n n患有呼吸道病的动物在咳嗽或喷患有呼吸道病的动物在咳嗽或喷嚏时可通过强气流将带有病原体嚏时可通过强气流将带有病原体的渗出

30、液从狭窄的呼吸道喷射出的渗出液从狭窄的呼吸道喷射出来,再经呼吸道传播给其他易感来,再经呼吸道传播给其他易感动物。动物。n n空气作为疫病传播因素主要有两空气作为疫病传播因素主要有两种情况:飞沫传播和尘埃传播。种情况:飞沫传播和尘埃传播。第39页/共58页n n飞沫传染n n经飞散于空气中的、带有病原经飞散于空气中的、带有病原体的微细泡沫散布的传染称为体的微细泡沫散布的传染称为飞沫传染飞沫传染 ;当悬浮于空气中的;当悬浮于空气中的飞沫蒸发干燥后可变成由蛋白飞沫蒸发干燥后可变成由蛋白质、细菌或病毒组成的质、细菌或病毒组成的飞沫核飞沫核,也是呼吸道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呼吸道病传播的主要方式。n n

31、所有呼吸道病均可通过飞沫而所有呼吸道病均可通过飞沫而传播传播,如结核病、牛肺疫、猪,如结核病、牛肺疫、猪气喘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气喘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n n飞飞沫沫或或飞飞沫沫核核传传染染容容易易受受时时间间和和空空间间的的限限制制,虽虽然然传传播播空空间间不不过过几几米米,维维持持时时间间只只有有几几小小时时,但但由由于于传传染染源源和和易易感感动动物物不不断断转转移移和和集集散散,故故疫疫病病很很容容易在动物群中广泛流行。易在动物群中广泛流行。第40页/共58页n n尘埃传播尘埃传播n n从患病动物排出分泌物、排泄从患病动物排出分泌物、排泄物和处理不当的尸体以及大飞物和处理不当的

32、尸体以及大飞沫,在外界环境中可形成尘埃。沫,在外界环境中可形成尘埃。随着流动空气的冲击,附着有随着流动空气的冲击,附着有病原体的尘埃也可再次悬浮于病原体的尘埃也可再次悬浮于空中而被易感动物吸入造成的空中而被易感动物吸入造成的疫病传播过程被称为疫病传播过程被称为尘埃传播尘埃传播。n n从理论上讲,尘埃传播的范围从理论上讲,尘埃传播的范围比飞沫传播大,但由于外界环比飞沫传播大,但由于外界环境中干燥、日光曝晒等影响,境中干燥、日光曝晒等影响,只有少数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只有少数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丹毒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丹毒杆菌和痘病毒等才能通过尘埃杆菌和痘病毒等才能通过尘埃传播

33、。传播。第41页/共58页n n经空气传播疫病的流行特征经空气传播疫病的流行特征n n传播途径容易实现,病例常连续发生,传播途径容易实现,病例常连续发生,且新出现的病例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且新出现的病例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动物;在易感动物集中时则可形成感动物;在易感动物集中时则可形成暴发性流行。暴发性流行。n n在缺乏有效预防措施时,具有在缺乏有效预防措施时,具有周期性周期性流行和季节性升高流行和季节性升高现象,如现象,如冬春季节冬春季节发病率升高等。发病率升高等。n n流行强度常常与动物的饲养密度、易流行强度常常与动物的饲养密度、易感动物的比例、畜舍的通风条件以及感动物的比例、畜舍的通风条件以

34、及卫生消毒状况等密切相关。卫生消毒状况等密切相关。第42页/共58页n n经饲料和饮水传播经饲料和饮水传播n n凡是能经消化道感染的传染病凡是能经消化道感染的传染病均可经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均可经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播。n n通过饲料和饮水的传播过程容通过饲料和饮水的传播过程容易建立,因为患病动物的分泌易建立,因为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出物或尸体等污染饲料、物、排出物或尸体等污染饲料、牧草、饲槽、水槽、水桶或经牧草、饲槽、水槽、水桶或经其他物品污染等,容易被动物其他物品污染等,容易被动物饮食而感染。饮食而感染。n n流行强度取决于饲料或饮水的流行强度取决于饲料或饮水的污染程度、范围、管理制度

35、及污染程度、范围、管理制度及卫生消毒措施,病原体的存活卫生消毒措施,病原体的存活能力等因素。能力等因素。第43页/共58页n n经饲料和饮水传播疫病的流行特征经饲料和饮水传播疫病的流行特征n n病例分布与饲料或饮水的应用范围一病例分布与饲料或饮水的应用范围一致。致。n n生长发育良好的动物发病数量较多。生长发育良好的动物发病数量较多。n n严重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能够造成暴发。严重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能够造成暴发。第44页/共58页n n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n n又称土源性传播又称土源性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随,是指病原微生物随患病动物排泄物、分泌物等一起落入患病动物排泄物、分泌物等

36、一起落入土壤并在其中长期存活,继而造成的土壤并在其中长期存活,继而造成的疫病传播现象,如疫病传播现象,如炭疽杆菌、气肿疽炭疽杆菌、气肿疽梭菌、破伤风梭菌、猪丹毒杆菌梭菌、破伤风梭菌、猪丹毒杆菌等。等。n n流行特征是流行特征是病原体的抵抗力强、疫区病原体的抵抗力强、疫区存在持久、难以清除存在持久、难以清除。因此应特别注。因此应特别注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体以及尸体的处理,防止病原体污物体以及尸体的处理,防止病原体污染土壤。染土壤。第45页/共58页n n经活媒介传播经活媒介传播n n节肢动物节肢动物n n野生动物野生动物n n人类人类 第46页/共5

37、8页n n经节肢动物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n n能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有昆虫纲的蚊、能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有昆虫纲的蚊、蝇、虱、蚤等和蜘蛛纲的蜱、螨等。蝇、虱、蚤等和蜘蛛纲的蜱、螨等。n n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主要有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主要有机械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第47页/共58页n n机械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被节肢动物,如家蝇、虻类、蚊和蚤类等接触或吞食后,在其体表、口腔或肠腔内能够存活而不能繁殖,但可通过接触、吸血或其粪便污染饲料等散播病原体。n n生物性传播是指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动物前,必须在一定种类的节肢动物(如蜱)体内发育、繁殖,然后通过节肢动物

38、的唾液、叮咬进入新易感动物体内的传播过程。第48页/共58页n n节肢动物传播的疫病流行特征节肢动物传播的疫病流行特征节肢动物传播的疫病流行特征节肢动物传播的疫病流行特征n n流流行行的的地地区区范范围围与与传传播播该该病病的的节肢动物分布和活动范围一致;节肢动物分布和活动范围一致;n n具具有有明明显显的的季季节节性性,流流行行季季节节与与某某种种节节肢肢动动物物的的数数量量、活活动动性性以以及及病病原原体体在在该该节节肢肢动动物物体体内发育繁殖的季节相一致;内发育繁殖的季节相一致;第49页/共58页n n野生动物的传播作用野生动物的传播作用野生动物的传播作用野生动物的传播作用n n本本身身

39、对对特特定定病病原原体体具具有有易易感感性性的的某某些些野野生生动动物物,可可将将其其体体内内的的病病原原体体传传给给其其他他易易感感动动物物,如如鼠鼠类类可可传传播播沙沙门门氏氏菌菌、钩钩端端螺螺旋旋体体、布布鲁鲁氏氏菌菌、伪狂犬病病毒等。伪狂犬病病毒等。n n本本身身对对某某些些病病原原体体不不易易感感的的野野生生动动物物但但可可以以机机械械性性传传播播多多种种病病原原体体。鼠类机械地传播猪瘟、口蹄疫等。鼠类机械地传播猪瘟、口蹄疫等。第50页/共58页n n人类的传播人类的传播n n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是指是指兽医人员兽医人员使用病原体污使用病原体污染的体温计、注射针头等器械以及被外染的体

40、温计、注射针头等器械以及被外源性病原体污染的生物制品等或没有按源性病原体污染的生物制品等或没有按照严格的防疫卫生要求操作,将病原体照严格的防疫卫生要求操作,将病原体带入动物群而造成的疫病传播。带入动物群而造成的疫病传播。n n管理源性传播管理源性传播是指由于管理不善、饲养是指由于管理不善、饲养管理人员缺乏防疫意识、防疫卫生制度管理人员缺乏防疫意识、防疫卫生制度不健全,不注意日常卫生消毒,造成疾不健全,不注意日常卫生消毒,造成疾病的暴发或蔓延。病的暴发或蔓延。n n管理源性传播的现象包括:平时来回进管理源性传播的现象包括:平时来回进出不同的圈舍;车辆、人员进出动物场出不同的圈舍;车辆、人员进出动

41、物场舍时不消毒;粪便、污物和病死动物尸舍时不消毒;粪便、污物和病死动物尸体不能及时清除或处理不当等。体不能及时清除或处理不当等。n n人类可作为某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者。人类可作为某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者。第51页/共58页 垂直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方式(vertical transmission)n n经胎盘传播(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是指产前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怀孕动物能通过胎盘将其体内病原体传给胎儿的过程。如猪瘟。n n经卵传播(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是指在发育过程中携带病原体的种禽卵子能将其中的病原体传给下一代的过程。如白血病、鸡

42、白痢。第52页/共58页传播途径的复杂性传播途径的复杂性 n n每种传染病都有自己特定的传播途径,如皮肤霉菌病只能通过损伤的皮肤伤口感染;口蹄疫、猪瘟等疾病可经接触、饲料、饮水、空气,或媒介动物等传播。n n研究和分析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途径的目的是什么?!第53页/共58页群体易感性群体易感性n n动物动物易感性易感性是指动物个体对某种病原体缺乏抵抗力、容易被感染是指动物个体对某种病原体缺乏抵抗力、容易被感染的特性。的特性。n n动物群体易感性是指一个动物群体作为整体对某种病原体感受性动物群体易感性是指一个动物群体作为整体对某种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它取决于群体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和机体的免

43、疫强度,的大小,它取决于群体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和机体的免疫强度,决定传染病能否流行及其流行的强度。决定传染病能否流行及其流行的强度。n n易感性主要是易感性主要是由动物遗传特性及其特异性免疫状态等内在因素决由动物遗传特性及其特异性免疫状态等内在因素决定定,也受其他外界因素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健,也受其他外界因素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健康状态和应激因素等的影响。康状态和应激因素等的影响。第54页/共58页导致动物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导致动物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n n不同种类或品种动物对不同病原体不同种类或品种动物对不同病原体甚至对同一种病原体的易感性有差甚至对同一种病原体的

44、易感性有差异。异。n n群体免疫力降低,某种传染病流行群体免疫力降低,某种传染病流行结束一定时间后,针对该病的免疫结束一定时间后,针对该病的免疫力逐渐消退。力逐渐消退。n n新生动物或新引进动物的比例逐渐新生动物或新引进动物的比例逐渐增加增加。n n免疫接种程序的紊乱或接种的动物免疫接种程序的紊乱或接种的动物数量不足。数量不足。n n免疫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质量不免疫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质量不合格。合格。n n饲养管理因素如饲料质量差、营养饲养管理因素如饲料质量差、营养成分不全、饥饿、寒冷、暑热、运成分不全、饥饿、寒冷、暑热、运输和疾病状态等因素导致机体的抵输和疾病状态等因素导致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抗力降低。n n年龄及性别因素等。年龄及性别因素等。第55页/共58页如何降低动物群体的易感性如何降低动物群体的易感性 n n抗病育种可选育抵抗力强的动物品系。n n有计划的预防接种。n n加强饲养管理。第56页/共58页思思 考考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控制传染病?!第57页/共58页感谢您的观看!感谢您的观看!第58页/共58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