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含答案)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39417770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 一、理解背默题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 5.苏轼的《记承天寺

2、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___。"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___,___ 。" 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 1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二、词语解释题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未寝   寝: _______________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_________________。闲人: _________________。 4.相与步中庭   相与: _________________。

4、步: 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_________________。 6.欣然起行   欣然: _________________。 行: _________________。 7.解衣欲睡   解: _________________。 8.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 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句子题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5、,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 四、内容理解题 1、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冋悲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6、《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本文就是如此,文章强调“闲”,你是如何理解这“闲"的? 5、借月抒情,苏轼抒发的情感是什么?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6、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五、比较阅读题 (一)《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

8、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 弟 子 由 适 在 济 南 闻 而 赋 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9、:___。 (3)狱讼充斥 狱:___。 (4)撷园蔬 撷: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 5.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二)《记承天寺夜游》与《吴船录》比较阅读。 【

10、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东下。天无纤云,月色奇甚。江面如练,空水吞吐。平生所遇中秋佳月,似此夕亦有数。向在桂林时,默数九年之间,九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不胜漂泊之叹,尝作一赋以自广。及徙成都,两秋皆略见月。今年又忽至此。通计十三年间,十一处见中秋,亦可以谓之游子。然余以病丐骸骨①,傥②恩旨垂允,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 (选自范成大《吴船录》) [注]①

11、丐骸骨:官员乞求年老退休的代词。②傥:同“倘”,如果。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户: _________。 (2)欣然起行 欣然:___。 (3)向在桂林时 向: _________。 (4)通计十三年间 通: 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 (2)平生所遇中秋佳月,似此夕亦有数。 _________________。 3

12、.【甲】【乙】两文都写了赏月的情景,试分析两位作者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三)《记承天寺夜游》与《世说新语 任诞》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仿③,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13、何必见戴 "(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①山阴:晋代县名,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仿:同“彷徨”,徘徊。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博学多才,隐居不仕。⑤剡(shàn):晋代县名,今浙江嵊州。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欣然起行    欣然:___ 。  (2)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 。  (3)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 。   (4)经宿方至 方:___ 。  (5)造门不前而返 造:___ 。  2.请把下面

14、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 (2)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寻友,有何异同 4.你如何理解【乙】文中王子猷所说的“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四)《记承天寺夜游》与《苏轼传(节选)》《吉祥寺赏牡丹》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

15、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①以守,卒全其城。(有删改)《苏轼传(节选)》 【丙】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苏轼《吉祥寺赏牡丹②》 [注]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6、②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受到诬陷,自请外放,任职杭州通判。此诗为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吉祥寺游赏牡丹、摘花取乐时所作。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_  户:___。 (2)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   (3)轼诣武卫营 诣:___。  (4)卒全其城 卒: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 (2)河将害城,事

17、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作诗注重“炼字",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4.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五)《记承天寺夜游》与《月夜》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梧桐庭院凤凰枝,六尺湘帘①踠地②垂。 长记绮窗

18、相对语,二三更后夜凉时。 黄遵宪《月夜》 [注]①湘帘:用湘妃竹做的帘子。②踠地:屈曲斜垂着地的样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 。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 。   (3)盖竹柏影也 盖:___ 。   (4)长记绮窗相对语 语:___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

19、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表现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月夜》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 4.《记承天寺夜游》和《月夜》都运用了什么写法 请简要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 一、理解背默题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

20、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___。”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___,___ 。” 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表达作者微

21、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参考答案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欣然起行 5.月色入户 6.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7.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

22、天寺寻张怀民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10、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词语解释题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怀民未寝   寝: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4.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23、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 7.解衣欲睡   解:脱、 脱下 8.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三、翻译句子题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

24、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四、内容理解题 1、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1分),“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1分), 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25、 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1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2分),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 2、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冋悲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答:苏

26、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③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面对挫折的豁达都包含其中。 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本文就是如此,文章强调“闲",你是如何理解这“闲”的? 答: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

27、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 5、借月抒情,苏轼抒发的情感是什么?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答案:苏轼借月书写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派遣的豁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6、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五、比较阅读题 (一)《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28、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

29、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 弟 子 由 适 在 济 南 闻 而 赋 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

30、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 (3)狱讼充斥 狱:___。 (4)撷园蔬 撷: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 5.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参考答案】

31、 1.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2.(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诉讼事件(案件) (4)采摘(摘取) 3.(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4.①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 ②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是快乐的。 5.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32、 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得华美漂亮的住宅,而栖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景象,行走在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吃枸杞野菊(充饥)。人们自然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满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

33、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邱、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做大致完备的打算。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抒情言志。(这)楼台高大又安稳,幽深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上,风清月明的晚上,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那里)跟从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造米酒,煮食糙米粗饭来吃,(大家一边吃一边)赞叹:“(在这里)游玩,(多么)快活啊!” 在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

34、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命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大概是因为(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二)《记承天寺夜游》与《吴船录》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东下。天无纤云,月色奇甚。江面如练,空水吞吐。平生所遇中秋佳月,似此夕亦有数。向在桂林时,默数九年之间,九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不胜漂泊之叹,

35、尝作一赋以自广。及徙成都,两秋皆略见月。今年又忽至此。通计十三年间,十一处见中秋,亦可以谓之游子。然余以病丐骸骨①,傥②恩旨垂允,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 (选自范成大《吴船录》) [注]①丐骸骨:官员乞求年老退休的代词。②傥:同“倘”,如果。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户: _________。 (2)欣然起行 欣然:___。 (3)向在桂林时 向: _________。 (4)通计十三年间 通: _________。 2.请把下面

36、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 (2)平生所遇中秋佳月,似此夕亦有数。 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写了赏月的情景,试分析两位作者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1)门 (2)高兴的样子 (3)先前 (4)全,总 2.(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我)生平见到的中秋佳月,像今天夜里的可以数得出来(不多)。 3.【甲】文抒发的情感复杂而微妙,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37、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豁达等。【乙】文倾诉了作者的常年漂泊之苦和思念家乡的情感,流露出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乙】岷江从西南绕过州城的一角向东流。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月色异常明朗。江面犹如(舒展的)白练,天光水色相互辉映。(我)生平见到的中秋佳月,像今天夜里的可以数得出来(不多)。先前在桂林的时候,暗中计算九年的时间内,在九个地方过中秋节,彼此间距离或许有万里之远,不免有漂流不定的感慨,曾写过一首赋用来自我宽慰。等到调到成都,两个中秋都(只能)略微见到月色。今年又忽然来到这里。总计十三年中间,(在)十一个地方过中秋节,也可以说是背井离乡飘零异地的人了。然而我

38、因病请求退休,如果获得皇帝的恩准,从此以后归耕田园,在月亮出来后扛着锄头(回家),此生也就心满意足了。 (三)《记承天寺夜游》与《世说新语 任诞》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仿③,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

39、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①山阴:晋代县名,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仿:同“彷徨”,徘徊。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博学多才,隐居不仕。⑤剡(shàn):晋代县名,今浙江嵊州。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欣然起行    欣然:___ 。  (2)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 。  (3)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 。   (4)经宿方至 方:___ 。  (5)造门不前而返 造:___

40、。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 (2)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寻友,有何异同 4.你如何理解【乙】文中王子猷所说的“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参考答案】 1.(1)高兴的样子  (2)考虑,想到  (3)散步  (4)才  (5)至,到  2.(1)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夜里下大雪,(他)睡醒,推开卧室门,命(

41、仆人)斟酒。 3.相同之处:苏轼和王子猷都是看到美好夜色突然产生寻友的兴致。 不同之处:【甲】文重在描写作者与友人在庭院中散步,欣赏月夜之景。【乙】文重在描写王子猷寻找友人的过程。 4.此句表明王子猷注重过程的体验而不在意结果;表现了其豪放不羁、任情率性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乙】王子猷住在山阴。夜里下大雪,(他)睡醒,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酒,四下望去,一片洁白的样子。于是起身徘徊,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逵。当时戴逵远在剡县,(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不进门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

42、:“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 (四)《记承天寺夜游》与《苏轼传(节选)》《吉祥寺赏牡丹》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43、,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①以守,卒全其城。(有删改)《苏轼传(节选)》 【丙】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苏轼《吉祥寺赏牡丹②》 [注]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②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受到诬陷,自请外放,任职杭州通判。此诗为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吉祥寺游赏牡丹、摘花取乐时所作。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_  户:___。

44、 (2)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   (3)轼诣武卫营 诣:___。  (4)卒全其城 卒: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作诗注重“炼字”,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4.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5、 1.(1)门  (2)考虑,想到  (3)往,到  (4)终于,最终  2.(1)(月光照在)院子里,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河水就要淹没全城,事态严重,你们虽是禁军,暂且为我出一点力吧。 3.“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出诗人超脱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4.《记承天寺夜游》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我读出了一个旷达乐观的苏轼。《苏轼传》(节选)写苏轼和百姓、官兵共同抗洪救城,我读出一个心系百姓、身先士卒的苏轼。《吉祥寺赏

46、牡丹》叙写了作者与杭州百姓一同赏牡丹的欢乐气氛及百姓看其醉归的情景,我读出了一个超脱豁达、狂放不羁的苏轼。 【参考译文】【乙】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今山东梁山),水满流入南清河,在城下汇合,暴涨的洪水无法排泄,城有被淹没的危险,有钱人争相出城避灾。苏轼说:“有钱人出城避灾,民心都动摇了,我与谁守城 有我在,决不能让洪水淹城。”驱使他们(有钱人)重新回到城里。苏轼去武卫营,招呼卒长说:“河水就要淹没全城,事态严重,你们虽是禁军,暂且为我出一点力吧。"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路上的洪水,我辈小人,应当听命效力。”(苏轼)率领众人加筑东南长堤。苏轼搭建小草屋在城墙上(巡守),经过

47、家门也不进去,并派官吏分守城墙,终于保全了城池。 【丙】老人头上戴了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五)《记承天寺夜游》与《月夜》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梧桐庭院凤凰枝,六尺湘帘①

48、踠地②垂。 长记绮窗相对语,二三更后夜凉时。 黄遵宪《月夜》 [注]①湘帘:用湘妃竹做的帘子。②踠地:屈曲斜垂着地的样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 。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 。   (3)盖竹柏影也 盖:___ 。   (4)长记绮窗相对语 语:___ 。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

49、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表现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月夜》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 4.《记承天寺夜游》和《月夜》都运用了什么写法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共同,一起  (2)形容水的澄澈  (3)大概是  (4)交谈,说话  2.(1)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旷达乐观 怀念友人的惆怅 4.虚实结合。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虚写清澈的水,水中的藻、荇,实写澄澈的月光、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营造了一种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月夜》:前两句写眼前之景,是实写;后两句回想与友人夜谈的情景,是虚写。 【参考译文】遍植梧桐树的庭院寂寂无声,六尺的湘妃竹做的帘子屈曲斜垂着地。此时想起了和友人在绮窗下对坐交谈的场景,二三更后也是如今这般的秋凉如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