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238516673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2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2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2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2022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广西贺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24分) 一、积累与运用。(1-6题,每小题2分,12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爱莲湖的湖水明jìng(  )如镜。湖边一片嫩嫩的小草在春雨的滋润(  )下,绿油油的惹入怜爱。但湖边也还覆(  )盖着枯黄的杂草,扒开shuāi(  )草枯叶,发现小草已经钻出地表,向上探出头来。春天,万物复苏,生命鲜活明媚起来,湖边那一排排稀稀疏疏的杨柳也开始有了绿意。湖面水波粼粼,犹如一颗耀眼的珍珠,镶嵌在一片浩浩汤汤的土地上。 1.下列给文段加粗字注音及根据拼音写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净 yùn fǔ 哀

2、B.静 yùn fù 衰 C.净 rùn fù 衰 D.静 rùn fǔ 哀 2.文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万物复苏 B.稀稀疏疏 C.水波粼粼 D.浩浩汤汤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在全市开展“法治进校园,培苗护成长”活动,使我市青少年法治意识得以提升。 B.自《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发布后,兴起了儿童厨具购买热潮,一些网店里,有的儿童厨具甚至月销量超过4万件左右。 C.5月27日,“强国复兴有我”广西校园课本剧优秀作品展演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活动。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

3、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不可少的。 4.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立夏有三候,初候____;二候____;三候____。这个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①蚯蚓出 ②王瓜生 ③蝼蝈鸣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5.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回头看看海鸥①潜水鸟②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③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④“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4、: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风”“雅”“颂”“赋”“比”“兴”。 B.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律诗。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C.初中阶段,我们集中学习了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节选的精彩片段《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其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和曹雪芹。 D.《沁园春•雪》

5、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现代文阅读(一)(7-9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朱定真       ①2022年5月5日,立夏。    ②说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    ③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

6、“立夏”?    ④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方而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   ⑤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⑥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

7、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⑦夏季6个节气跨越3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   ⑧比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

8、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针对夏季的气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   ⑨“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5日) 7.下列对本文说明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夏”的由来。 B.立夏就是真正入夏

9、了吗? C.影响立夏的因素。 D.主要介绍了“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立夏”其实还没有进入夏天,因为各地气温不一样。 B.立夏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 C.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 D.夏季有6个节气,人们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进行作息,固堤防洪,安排农事。 9.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即平均气温连续 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运

10、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少许”不能删去,因为“少许”一词表明了“差距”的程度不大,如果删去“少许”一词,“差距”的大小就不清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古诗文阅读。(17分) 7.文言文阅读。(13分,10-12题,每题2分,共6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

11、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0.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而卒莫消长

12、也 长:增长。 1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A.何陃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B.[甲]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C.[乙]文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

13、月夜沉浸在赤壁美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请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没小题2分,共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4.[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 启示。 古诗词鉴赏。(4分) 15.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

14、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 的典故,表达 的感情。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 四、诗文默写。(10分) 16.按要求填空。 (1)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3)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其一)] (4)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5)经典诗文中,胸怀“国之大者

15、“的精神气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也滋养着我们。读《岳阳楼记》,我们从“ , ”中感受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的济世情怀;读《行路难》(其一),我们从“ , ”中感受到李白乘风破浪、云帆渡海,一往无前的精神;读《过零丁洋》,我们从“ , ”中感受到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爱国忠心。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谱写的一曲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五、综合性学习。(10分) 17.名著阅读。(5分)   (1) 请将下列表格中的内容

16、填充完整。(2分)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表格左边的回目出自小说 ① 。 “青面兽”是小说中 ②  (人名)的号。 (2)请你选择一部经典名著推荐给同学们,并拟写推荐语。(3) 18.实践活动。(5分)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看国潮服饰文化”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近年来,伴随文化自信日益增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广泛共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应运而生。   国潮服饰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壬寅虎年央视春晚上,神舟十三号航

17、天员身穿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太空迎接农历新年;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健儿的国潮服饰成为亮点;网络平台上,传统服饰文化频道聚集的用户数以千万计;时装周舞台上、商店橱窗里的国潮设计层出不穷……以醒目的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运动服、以虎和鹤等图案为设计元素的服饰、印有民族特殊纹样的外套,以及结合珐琅、绒花等传统工艺制成的首饰等,受到众多时尚爱好者喜爱。   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有机结合,国潮设计对当代服饰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期待国潮设计继续助推服饰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国服饰文化续写新的光彩篇章。 (1)请给以上文字拟写一个标题。(要求:13 个字以内,请用正楷字正确、

18、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2)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 现代文阅读(二)(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

19、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

20、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

21、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四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ㅤㅤ⑪画

22、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ㅤㅤ⑫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ㅤㅤ⑬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19.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3分) 文章脉络 “我”的情感态度 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 ①   ②  

23、 “我”想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 ③   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3分) 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21.读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3分) ㅤㅤ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22.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23文象结尾作着福道。“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请说作者镌刻在心中的美指哪些美?你在初中阶段一定也有

24、镌刻在心中的美,请简要写下来。(3分) 七、写作。(50分) 24.按要求作文。   题目:请以:“______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广西贺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24分) 一、积累与运用。(1-6题,每小题2分,12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爱莲湖的湖水明jìng(  )如镜。湖边

25、一片嫩嫩的小草在春雨的滋润(  )下,绿油油的惹入怜爱。但湖边也还覆(  )盖着枯黄的杂草,扒开shuāi(  )草枯叶,发现小草已经钻出地表,向上探出头来。春天,万物复苏,生命鲜活明媚起来,湖边那一排排稀稀疏疏的杨柳也开始有了绿意。湖面水波粼粼,犹如一颗耀眼的珍珠,镶嵌在一片浩浩汤汤的土地上。 1.下列给文段加粗字注音及根据拼音写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净 yùn fǔ 哀 B.静 yùn fù 衰 C.净 rùn fù 衰 D.静 rùn fǔ 哀 2.文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万物复苏 B.稀稀疏疏 C.水波粼粼 D.浩浩汤汤 【分析】(1)本题考

26、查字音、字形。根据积累作答。“jìng”写作“净”;“润”读作“rùn”;“覆”读作“fù”;“shuāi”写作“衰”。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BC.正确。 D.有误,浩浩汤汤:犹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故选:D。 【解答】答案: (1)C (2)D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在全市开展“法治进校园,培苗

27、护成长”活动,使我市青少年法治意识得以提升。 B.自《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发布后,兴起了儿童厨具购买热潮,一些网店里,有的儿童厨具甚至月销量超过4万件左右。 C.5月27日,“强国复兴有我”广西校园课本剧优秀作品展演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活动。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不可少的。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缺主语,可去

28、掉“通过”或“使”。 B.有误,重复赘余,可去掉“超过”或“左右”。 C.有误,语序不当,可把“活动”与“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调换位置。 D.正确。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4.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立夏有三候,初候____;二候____;三候____。这个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忙着

29、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①蚯蚓出 ②王瓜生 ③蝼蝈鸣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也是考查语言的连贯表达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解答时要注意前后句意思上的自然衔接。 【解答】通读文段,查看供选句子,可知前面的三个空与后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一空,应为③句,这句与后文的“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相照应;第二空,应为①句,与后文“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照应;第三空,应为②句,与后文的“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照应。

30、 综合以上分析,正确句序应为③①②。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5.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回头看看海鸥①潜水鸟②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③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④“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分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

31、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海鸥”“潜水鸟”“企鹅”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用顿号,“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和下句之间用句号,说话后面用冒号,“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是抒情,用感叹号。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诗经》

32、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风”“雅”“颂”“赋”“比”“兴”。 B.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律诗。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C.初中阶段,我们集中学习了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节选的精彩片段《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其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和曹雪芹。 D.《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

33、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风”“雅”“颂”是内容分类; B.有误,律诗是近体诗; C.有误,《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现代文阅读(一)(7-9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朱定真       ①2022年5月5日,立夏。    ②说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

34、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    ③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立夏”?    ④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方而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   ⑤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

35、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⑥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⑦夏季6个节气跨越3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   ⑧比如,小满

36、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针对夏季的气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   ⑨“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

37、”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5日) 7.下列对本文说明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夏”的由来。 B.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C.影响立夏的因素。 D.主要介绍了“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立夏”其实还没有进入夏天,因为各地气温不一样。 B.立夏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 C.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

38、变化。 D.夏季有6个节气,人们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进行作息,固堤防洪,安排农事。 9.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即平均气温连续 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少许”不能删去,因为“少许”一词表明了“差距”的程度不大,如果删去“少许”一词,“差距”的大小就不清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分析】①②段通过事实现象说明“立夏”这一天,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第③段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一些地区未进入夏天,这一天却被定为二十四节气“

39、立夏”的说明,第④段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第⑤段说明了“立夏”的形成,第⑥段说明了二十四节气对现代气候学的重要借鉴意义,⑦⑧段说明了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最后收束全文,呼吁人们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解答此类问题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寻找说明对象:①标题;②首尾段;③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注意,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都是陈述句,不可是问句。根据“分析”栏对文章内容的介绍,可以得知本文主要介绍了“立夏”的形成以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在文中找到与选项内容相关的语句,仔细甄别判定说法是否正确。

40、A.有误,文章第②段指出“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与文章内容不符。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此题涉及到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知识点。 A.有误,本文从“立夏”这一天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现象入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D (2)A (3)A 【点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常考知识点之一。解答此类问题时,考生要根据句中的关键词判定运用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作比较、举

41、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列图表、摹状貌。 三、古诗文阅读。(17分) 7.文言文阅读。(13分,10-12题,每题2分,共6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①者如彼,而卒莫消②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4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注释]①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②消:消失。③造物者:自然界,原意指“天”。 10.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而卒莫消长也 长:增长。 1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江上之清风 A.何陃之有《陋室铭》 B.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43、》) 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13..请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没小题2分,共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4.[甲][乙]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 启示。 【分析】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44、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

45、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ABD.正确; C.有误,“但”这里的意思是只是。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之”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 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B.结构助词,的; C.动词,到; D.代词。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甲文不是赤壁,是承天寺。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46、 ①重要词语有:庭下,庭院中;如,像;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整句的意思是: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重要词语有:是,这是;造物者,大自然;藏,宝藏;子,你;共适,共同享受。整句的意思是: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5)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甲文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苏轼)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反映了

47、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给我们的启示则要从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敢于直面困难角度去解答。 答案: (1)C (2)B (3)D (4)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5)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和挫折,乐观生活,积极进取。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

48、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古诗词鉴赏。(4分) 15.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9、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 的典故,表达 的感情。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 【分析】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解答】(1)本题考查写法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鸿雁传书”出自《史记》

50、。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诗人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淡淡的思乡之情。 (2)本题考查品析诗歌关键句的能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阔”,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51、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写出了景物阔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答案: (1)鸿雁传书    思念故乡 (2)示例1: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风正一帆悬”这一诗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示例2: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参考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52、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点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揭示手法;②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③表达效果: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四、诗文默写。(10分) 16.按要求填空。 (1)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3)自古逢秋悲寂寥,

53、 。[刘禹锡《秋词》(其一)] (4)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5)经典诗文中,胸怀“国之大者“的精神气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也滋养着我们。读《岳阳楼记》,我们从“ , ”中感受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的济世情怀;读《行路难》(其一),我们从“ , ”中感受到李白乘风破浪、云帆渡海,一往无前的精神;读《过零丁洋》,我们从“ , ”中感受到文天祥

54、宁死不屈的爱国忠心。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谱写的一曲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会挽雕弓如满月 (2)他乡遇故知 (3)我言秋日胜春朝 (4)学而不思则罔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评】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五、综合

55、性学习。(10分) 17.名著阅读。(5分)   (1) 请将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填充完整。(2分)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表格左边的回目出自小说 ① 。 “青面兽”是小说中 ②  (人名)的号。 【分析】《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解答】“急先锋

56、”是索超,“青面兽”是杨志,“花和尚”是鲁智深。他们都是《水浒传》中的人物。 答案: ①《水浒传》 ②杨志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请你选择一部经典名著推荐给同学们,并拟写推荐语。(3)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选择一部经典名著推荐给同学们,并拟写推荐语。能从作品的主要内容、主题或艺术特色等其中两个方面介绍,表达合理即可。 【解答】答案: 示例:我推荐经典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记录了斯诺通

57、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让我们看到共产党及红军的坚定信仰和长征精神的内涵。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18.实践活动。(5分)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看国潮服饰文化”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近年来,伴随文化自信日益增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

58、新已形成广泛共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应运而生。   国潮服饰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壬寅虎年央视春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穿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太空迎接农历新年;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健儿的国潮服饰成为亮点;网络平台上,传统服饰文化频道聚集的用户数以千万计;时装周舞台上、商店橱窗里的国潮设计层出不穷……以醒目的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运动服、以虎和鹤等图案为设计元素的服饰、印有民族特殊纹样的外套,以及结合珐琅、绒花等传统工艺制成的首饰等,受到众多时尚爱好者喜爱。   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有机结合,国潮设计对当代服饰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期待国潮设计继续

59、助推服饰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国服饰文化续写新的光彩篇章。 (1)请给以上文字拟写一个标题。(要求:13 个字以内,请用正楷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2)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 【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本次语文实践活动与“看国潮服饰文化”有关,要注意拟写标题时的关联性;本文首段讲了国潮服饰应运而生的背景;第二段首先总体概括,强调“国潮服饰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详细列举了国潮服饰的应用及设计元素;结尾段体现了国潮服饰的影响力,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据此可拟写标题为“国潮服饰设计展现中华文化”,意对即可。 (2)本题考查开场白拟写。写开场白首先有礼貌用语,交待活动的主

60、题“国潮服饰文化”,其次要表明活动的意义,设计时语言尽量简单,这样铿锵有力,富有号召和感染力。如: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国潮设计助推服饰文化传承创新,彰显中华文化的活力。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国潮服饰文化,班委组织开展“看国潮服饰文化“活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解答】答案: (1)示例一:国潮服饰文化绽放新光彩; 示例二:国潮服饰成为时尚焦点; 示例三:国潮服饰设计彰显文化自信。 (2)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目前,国潮服饰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为了让大家了解国潮服饰文化,班委组织开展“看国潮服饰文化”活动。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

61、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现代文阅读(二)(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

62、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达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

63、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

64、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四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

65、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ㅤㅤ⑪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ㅤㅤ⑫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ㅤㅤ⑬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19.

66、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填充完整。(3分) 文章脉络 “我”的情感态度 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 ①   ②   “我”想用画笔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 ③   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3分) 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21.读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3分) ㅤㅤ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22.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23文象结尾作着福道。“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请说作者镌刻在心中的美指哪些美?你在初中阶段一定也有镌刻在心中的美,请简要写下来。(3分) 【分析】本文以作者与莫高窟的关系,表达对莫高窟艺术的赞美之情。作者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莫高窟成了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作者作为本土画家又一次走进莫高窟,用画作表达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