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2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2022.6 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试题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项目填涂清楚。所有答案都必须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3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馆长指着一幅(精益求精/精妙绝伦)的刺绣作品告诉我,这是镇馆之宝,十余位技艺娴熟的绣娘历时三年才得以完成。我附和着点点头,但说实话,我当时对这种制作精美但费时耗力的绣品并不以为意
2、。在数控设备高度发达、省时省力的现代工艺的今天,还有必要依靠手工来刺绣吗?馆长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告诉我,现在市场上的刺绣良莠不齐,(无论/即便)数控机床多么先进,做出的产品也无法像手工刺绣一样质地柔软、纤毫毕露。只有守住手工制作的底线,才能让古老的手艺持续散发出生命的气息和温度。 相对于那些展出的绣品,我更喜欢看正在刺绣的绣娘。绣娘在每件绣品上消耗的时间可谓是旷日持久,但她们几无厌倦之态,反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安祥与愉悦:①年长者慈颜善目,年轻者笑意盈盈。②她们的双手有时上下翻飞,有时有节奏地跳跃,有时则轻柔地滑动。③这既如芭蕾舞般轻盈,又像小夜曲一样舒缓。我忽然明白了,刺绣其实是一种可以
3、让时光慢下来的艺术。毋庸讳言,这个时代变化快,快得让我们(无机可乘/无所适从),很多事物转瞬即逝。那么,我们不防放慢脚步,回望一下时间的背影,也许,从那里也可以获得一份心灵的寄托吧。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娴熟 附和 纤毫毕露(lù) B. 良莠(xiù) 质地 旷(kuàng)日持久 C. 厌倦 安祥 毋庸讳(wěi)言 D. 芭蕾(lěi) 不防 转瞬即逝 2. 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益求精 即便 无所适从
4、B. 精妙绝伦 即便 无机可乘 C. 精妙绝伦 无论 无所适从 D. 精益求精 无论 无机可乘 3. 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绣作品”和“依靠手工来刺绣”中的两个“刺绣”词性相同。 B. “镇馆之宝”“费时耗力”“笑意盈盈”三个短语的结构互不相同。 C. 第二段中序号①前面冒号,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引起下文的分说。 D. “刺绣其实是一种可以让时光慢下来的艺术”的句子主干是“刺绣是艺术”。 4. 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根据语境修改后,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数控设备高度发达、现代工艺省时省力的今天,还有
5、必要依靠手工来刺绣吗?馆长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B. 在数控技术高度发达、省时省力的现代工艺的今天,还有必要依靠手工来刺绣吗?馆长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C. 在数控设备高度发达、省时省力的现代工艺的今天,还有必要依靠手工来刺绣吗?馆长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D. 在数控技术高度发达、现代工艺省时省力的今天,还有必要依靠手工来刺绣吗?馆长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5.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运用对偶表现绣娘们的神态特点,语言形象、简练、工整。 B. 句②连用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形成排比,突出刺绣动作的连贯而富有变化。 C. 句③运用比喻,用“
6、芭蕾舞”和“小夜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绣娘双手的特点。 D. 三个句子都比较整齐,每个句子都由短句组成,读来节奏明快,气韵贯通。 【答案】1. A 2. C 3. A 4. D 5.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良莠(xiù)——yǒu; C.安祥——安详,毋庸讳(wěi)言——huì; D. 不防——不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 第一空:“精益求精”意思是对学问、技艺等的追求好了还求更好;“精妙绝伦”意思是精致巧妙,无与伦比,原文中形容刺绣作用,因此后者更合适; 第二空:“无论”用于条件关系复句,
7、“即便”用于假设关系复句,原文意思是在数控机床的设备很先进的条件下,做出的产品也无法像手工刺绣那样好,因此这里应该用“无论”; 第三空:“无机可乘”意思是没有空子可钻;“无所适从”意思是不知该怎么办,原文的意思是时代变化太快,以至于我们适应不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后者更合适;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性质和句子成分。 “刺绣作品”中的“刺绣”是名词,是指通过刺绣做成的作品“依靠手工来刺绣”中的“刺绣”是动词,通过手工进行刺绣这项动作,因此A选项中两个“刺绣”词性相同表述有误;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语病修改。 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数控设备高度
8、发达”主谓搭配不当,改为“数控技术高度发达”; 第二处:名词性短语“省时省力的现代工艺”不能做“今天”的定语,改为“现代工艺省时省力”; 第三处:“答案是否定的”与应该表达的意思相反,应改为“答案是肯定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修辞使用。 句③通过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了绣娘双手动作的特点,轻盈而又舒缓,C选项中提到表现了“绣娘双手的特点”,表述不妥,因此不正确; 故选C。 二、(16分) 6. 请按提示填写表格横线处的内容。 主题 诗文 出处 批注 治学修身 ①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②
9、《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_____言行的书。共20篇。 ③是故_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爱国奉献 ④___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古时在竹简上书写,先用火炙烤竹片,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汗青”。此处指史册。 ⑤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 ⑥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理想追求 ⑦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以落花表心志,境界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迥异。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苏轼) 【答案】 ①. 博学而笃志 ②. 孔子及其弟子 ③. 学然后知不足 ④. 人生自古谁无死 ⑤. 赢得生前身后名 ⑥. 辛弃疾 ⑦.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⑧.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⑨. 采菊东篱下 ⑩. 悠然见南山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
11、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笃志、赢得、疾、东篱、悠然”等字词容易出错,需要注意。 7.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革命理想无限忠诚、战斗精神百折不挠、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 B.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四次航海,均遭遇意外,先后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在飞岛国,他以巨人般的神通,击溃了敌国舰队。 C. 《围城》中的方鸿渐从欧洲回到上海,后到湖南三阊大学教书,因反感学校内教职工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争风吃
12、醋而离开。 D.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听别人叫他“弼马温”就光火,而奉承他几句就骨头轻。他有时还爱捉弄人,闯点祸。这些反而使这一形象更真实可爱。 【答案】B 【解析】 【详解】B.“在飞岛国,他以巨人般的神通,击溃了敌国舰队”表述不正确。格列佛不是在飞岛国,是在小人国,以巨人般的神通,击溃了敌国舰队。 故选B。 8.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请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小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到:“咄!你是个破落户,若是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何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
13、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起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答案】示例:(1)鲁达面对恶人郑屠的讨饶,“喝道”“又只一拳”便打得郑屠动弹不得。从其语言、动作描写可见其惩恶之心切,用力之威猛,直率坦荡、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立于眼前。
14、 (2)当发现郑屠面皮变色时,鲁达“寻思”后果严重,但并未慌乱,而是“假意”大骂,让众人以为郑屠“诈死”,为自己赢得了脱身时间。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显出其遇事冷静、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3)郑屠户被打后“讨饶”“挺在地下”的描写,不仅将恶人欺软怕硬、外强中干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衬托了鲁达的力大拳重、武艺高强,让读者忍不住为鲁达拍案叫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赏析。 题干提示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可以从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神态描写入手,或者从写作手法,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而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首先选定角度,其次在选段中找到相关的例子,进而分析得
15、出性格特点。 比如从鲁达的动作描写切入,通过“喝”字可以看出鲁达对待恶人郑屠很是凶狠,紧接着通过“拳”,郑屠“挺在地上”字可见鲁达把郑屠打得很是彻底,用力之猛,从而凸显其嫉恶如仇、直率坦荡的英雄形象。 三、(7分) 学校组织开展“青春·祖国”主题活动,你和同学负责创办一期班报,请完成下列任务。 9. 【书·青春文字】请从下面的话中提取四个字,为班报命名,并用正楷或行楷字体书写在方格内。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最激昂是少年志,最闪耀是追梦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在于青年。 【答案】示例:青春时代 追梦青春 未来青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16、与字词书写。 首先从提示的话中提取四个字,为班报拟写报名。注意这四个字都应出自这段话中。 示例:青春时代/追梦青春/未来青年/追梦少年/拥抱青春 书写时,要用正楷或行楷字体,注意“追、未”等字要正确书写。 10. 【赞·青春榜样】“青春榜样”栏目要用一副对联作为拟刊发的优秀青年事迹的结束语。请你结合材料,写出下联。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冰雪运动实现历史性突破。苏翊鸣在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比赛中分获金、银牌。他曾一周滑坏4块雪板,“不知道经过多少次失败才能解锁一个新动作”。 在建筑工地上,湖南小伙子邹彬,潜心钻研砌筑技能,在精度、速度上寻求突破,反复实践,不断提升,最终练就了过
17、硬的本领。在世界技能大赛中,他用一把泥刀为中国捧回了砌筑项目的第一块金牌。 上联:雪板为翼飞翔青春赛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泥刀作剑搏击世界舞台;(2)泥刀作笔书写奋斗华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对联。补充对联时,一要字数相等,二要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性相对。三要中心意思符合题目要求。 题目要求结合所给材料来对下联。结合“上联:雪板为翼飞翔青春赛场”可知,这是结合第一则材料而写,那么下联就应当结合第二则材料拟写。 “雪板为翼”是主谓结构,“飞翔”是动词,“青春赛场”是偏正结构。 结合“他用一把泥刀为中国捧回了砌筑项目的第
18、一块金牌”可知,扣住“泥刀”这个中心词,设计主谓结构,可用“泥刀作翅”对“雪板为翼”;中间的二字动词可根据前面的主谓结构确定,例如“闪耀”;结合材料第二段“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可提炼“世界舞台”来对“青春赛场”;故下联示例:泥刀作翅闪耀世界舞台。 11. 【践·青春宣言】在班报末版的倡议书中,部分文字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你找出来并修改。 ①同学们,少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②作为新时代的你们,要为实现中国梦奋力拼搏!③在此向大家发出倡议,务必做到:④一,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为学校、社区贡献一份力量;⑤二,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刻苦学习,学真学问,长真本领,为未来积蓄力量。⑥让我们行动起来
19、!不负韶华,强国有我! (1)第________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__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____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1)② ②. 将“你们”改为“我们”(称谓不当); ③. (2)③ ④. 将“务必”改为“努力”(或“力争”)(语气不当); ⑤. (3)⑤ ⑥. 去掉“不浪费时间”(语言
20、啰嗦)。 【解析】 【详解】②句“作为新时代的你们,要为实现中国梦奋力拼搏”,称谓不当,可将“你们”改为“我们”; ③句“在此向大家发出倡议,务必做到”,“务必做到”语气表达不当,可将“务必做到”改为“争取做到”或“力争做到”或“努力做到”; ⑤句“二,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语义重复,可删去“不浪费时间”。 第二部分 阅读(37分) 四、(17分) (一)(6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去蜀注 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注]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
21、诗人失去在蜀地的依靠,结束相对安定的生活,被迫携家眷离开成都。 1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回顾了在蜀地长达数载的生活,暗含不舍之情。“客”是客居、旅居的意思。 B. 颔联用设问表达在兵荒马乱之时举家迁居的无奈与悲凉。“如何”意为“为何”。 C. 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相同。 D. 颈联下句用“白鸥”这一意象表达离开蜀地后人似白鸥、转徙江湖的悲苦之情。 13. 有人认为,《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你予以反驳。 【答案】12. C 13. 二者都表达
22、了忧国忧民之情。《茅》诗结尾诗人愿以生命换取“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接表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去蜀》尾联正话反说:大臣若能担起国家安危重任,我又何必枉自操心、老泪长流呢?寄忧国忧民之思于激愤言辞之中。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 C.理解赏析不正确,颈联上句的“黄发”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所传达的感情不相同,本诗中表达了是诗人因年迈衰弱一事无成而悲哀的情感,《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的“黄发”表达了老人愉悦的心情。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23、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这里诗人期盼广厦落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宁愿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直接抒发了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结合“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可知,尾联意为: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诗人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他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诗人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更见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据此可知,《去蜀》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二)(11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索,哭者不衰。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①,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②,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
25、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丧之所:举行丧礼地方。②遂:成功,实现。 1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适齐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 B. 子何人也 子:表敬的第二人称代词。 C.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孩子,兼指儿子和女儿。 D. 小子识之 小子:对人的蔑称。 1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路闻哭者之声 陈涉者,阳城人也,字涉(司马迁《陈涉世家》) B. 孔子谓其仆曰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 C. 然非丧者之哀矣
26、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D. 追而问曰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16.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2)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17.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答案】14. D 15. B 16. 到了晚年(很晚)才醒悟,后悔哪里来得及呢?(2)从这以后,告别老师(孔子)回家奉养父母的弟子有十三人。 17. 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其次还要忠于职守,友爱他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
27、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D.“小子识之”的意思是:你们应当记着这件事。小子:是古今异义词,对年轻人的称谓,不是“对人的蔑称”。 故选D。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者:助词,……的人/助词,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 B.其:代词,他,他的/代词,他,他的; C.然:连词,然而/形容词词缀,……的样子; D.而:表顺承,不译/表并列,不译;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28、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自觉(自我醒悟)、悔(后悔)、何(怎么,哪里)、及(来得及)”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自是(从此)、辞(辞别)、归(回家)、养(侍养)、有(通‘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7题详解】 开放性试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 “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启示人们要及时行孝,不要等到父母去世后面悔恨;“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启示人们做人做事要看清对象
29、,防止自己的理想愿望不能实现;“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启示人们要厚交朋友,重视友谊;从“往而不来者,年也”。还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等。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到了齐国,途中听到有哭声,哭的声音好像十分悲哀。孔子对他的仆人说:“此哭声哀是悲哀,但不像是家有丧事的那种悲哀。”赶车子继续向前走,走了一段路,见到有个与常人不同的人,怀里抱着镰刀,头上系着白色的带子,哭的样子却不甚悲哀。孔子下车,追上去问道:“你是什么人?”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在办丧事的地方,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道:“我一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
30、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说给我听听听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所隐讳。”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我长期侍奉齐国君王,然而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使我的理想和节操不能得到实现,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到头来,过去的朋友却离散的离散,死亡的死亡了,再也见不着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树木想要静下来,而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时间啊;我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离开这个人世吧!”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当
31、记着这件事,它足以使我们引以借鉴啊!”从此以后,孔子的学生离开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分之三。 五、(20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起伏的版图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就叫昌蒲丘,在尖子
32、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就叫新开丘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④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包产到户时,爷爷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
33、,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 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
34、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⑦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 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县城家里拜访。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打算回来好好种田。他要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
35、,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好几种崭新的农机农具,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望着窗外满目青色的乡野田畴,父母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⑩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
36、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这着实让他们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仿佛嗅到了稻花的清香,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 在“乡村回眸”活动中,学校举办一个反映我国农村土地变迁的画展。请你结合本文,为画展确定其他两个主题。 ①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本文语言平实朴素,情真意切。请揣摩、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
37、直抵心里头。 (2)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 20. 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21. 本文以“与稻田重逢”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18. ①. ②打工潮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 ②. ③政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土地焕发生机。 19. (1)词语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人们对土地热切深厚的情感;三个叠音词,具有音乐美,更突出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 (2)三个副词修饰“喜欢”“不忘”“让”,更突出爷
38、爷对田地高度关注,表现出他对土地的不舍。 20. 示例:(1)村里人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时是一副温柔的声调。声音的对比,突出了村里人对稻田的重视和喜爱。 (2)长丰大丘收成好时,爷爷每天“去转几趟”;田地撂荒后,爷爷“倚门而坐”“叹气”。通过行为对比,突出了爷爷对长丰大丘感情深厚。 (3)现在,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以前却多年不清淤,日渐破旧,形成变化对比,突出长丰大丘再次焕发生机。 21. ①运用拟人,将稻田视作重逢之人,表明对稻田感情浓厚;②暗示曾与稻田分离,再见面如老友重逢,感情愈加深厚;③统摄全文,突出主题,反映农村土地的变迁。 【解析】
39、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分析概括的形式“包产到户”体现的是当时的政策,“百姓充满希望”,是百姓的感受(行为),“土地备受关注”,围绕“土地”展开; 第④段写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 根据第⑥段“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可概括为:打工潮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 根据第⑧段“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好几种崭新的农机农具,政府给
40、补贴了上万元。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第⑩段“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这着实让他们惊喜”可概括为:政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土地焕发生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黑油油”“爽溜溜”“痒滋滋”均为叠词,富有音韵美;“黑油油”形容泥土,体现泥土富有营养物质,光脚踩进泥里,有生活气息,体现对土地的亲近,表现了对土地热切深厚的情感;“爽溜溜、痒滋滋”是人们踩进泥里的感受;联系第③段“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
41、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可知,这样的好田寓意着丰收,体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 (2)“还是”“总”“无非是”均为副词;根据“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联系第⑤段“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知,村里对土地进行了调整,爷爷也已经年迈,不能在种长丰大丘的地,但是爷爷还是去那边的田地转悠,提醒新初打理田地,突出了爷爷对田地高度关注,表现出他对土地的不舍与热爱。
42、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找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的语句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第⑥段“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与第⑧段“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形成对比,将打工潮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塘堤日渐破旧与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进行对比,突出政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长丰大丘再次焕发生机。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题的作用。 “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与稻田重逢”中将“稻田”视为“重逢之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对稻
43、田的热爱; 联系第⑥段“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可知,在打工潮兴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据此可知“与稻田重逢”暗示曾与稻田分离,再见面如老友重逢,感情愈加深厚,对稻田愈加珍惜; 文章通过讲述“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打工潮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政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土地焕发生机”反映我国农村土地变迁,以“与稻田重逢”为题统领全文,突出主题,反映农村土地的变迁。 (二)(8分) 阅读
44、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方舟 杨舒 ①清明一过,73岁的老农刘怀智取出一把珍珠玉米“老种子”。这种小粒玉米产量不高,整个翼城只有他还在种,却让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的科研人员如获至宝。“这是一个至少有100年历史的珍贵地方品种。爆米花率99%以上,极具开发价值,能保留下来的概率非常小!”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说。如今,这把濒临消失的种子有了安全的家。 ②2021年9月,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作为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级种质库,这里可收藏各类珍贵品种资源150万份,贮藏寿命最长可达50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堪称种子的“诺
45、亚方舟”。 ③小小种子,为什么要精心保护?1954年,美国大豆产业遭遇孢囊线虫病毁灭性打击,该国科学家“翻箱倒柜”,从种质资源库中找到了20世纪初从中国收集到的独特品种——北京小黑豆,正是利用其特有的抗病基因,培育出大豆新品种,才令产业复苏。 ④高产、抗病、抗旱、耐盐碱……农作物种子蕴含的巨量遗传基因,成为培育新种的坚实“素材库”,然而,许多像珍珠玉米这样的品种正加速消失,种质资源库应运而生。 ⑤一份种子想要入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要田间种植“考验”2到3年,确认其特点与库内种存在显著差异后,才可被“收编”。要入库的种子再通过处理、清选、生活力检测、干燥等十多道“关卡”,最终装瓶密封。
46、 ⑥这些种子将被保存在不同条件的库里:在﹣18℃、湿度低于50%的低温库,含水量5%~8%的农作物种子将就此“沉睡”,寿命可从1~2年延长到数十年;在试管苗库,草莓、香蕉、马铃薯等几乎不用种子种植的作物以茎尖作为保存材料,在试管中可一待数月;在超低温库,﹣196℃的液氮能让作物组织迅速冷冻休眠,几十年后取出,依然可以活力不减。此外,这里还以DNA的方式保存着一些特有、珍稀、濒危、野生的作物遗传资源。 ⑦不仅如此,带有视觉识别功能的机器人滚筒输送线实现了种子快速存取,电子传感器可以隔空分辨种子的代谢变化,监测种子的活力……智能化、信息化相助,让科研人员不再“穿着棉大衣、登梯爬高存种子”。
47、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三次全国性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但直到1986年才建成自己的国家作物种质库(老库)。如今,我国已保存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居世界第二,其中约28万份资源已是“绝版”。在钱前看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大国重器,是作物种质资源的“人才库”,也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弹药库”。 ⑨依靠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科学家们正通过杂交、分子设计等手段,将优异的农作物基因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突破性的新品种,让中国人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老农的珍珠玉米种子让
48、科研人员如获至宝,不仅因其有100年历史,更因为它爆米花率极高,极具开发价值。 B.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已收藏的52万余份种质资源可保存50年,是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种质库。 C. 一份种子在田间种植2到3年后就可以入库,再经过处理、清选、生活力检测等十多道工序,才能最终密封装瓶。 D. 几乎不用种子种植的马铃薯这类作物的茎尖可以作为保存材料,存放到试管苗库的试管中,寿命可达数月之久。 23. 试简要分析文中第⑤段至第⑦段的说明顺序。 24.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读来通俗易懂,富有趣味。请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答案】22. D 23. 这三段按逻辑顺序对种
49、质资源库的运行进行说明。先介绍种子入库,再说明各种库的不同保存功能,最后介绍资源库先进的存取、监测技术。 24. 示例:(1)开头以发现珍珠玉米,自然引出说明对象“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激发阅读兴趣;(2)将“种质资源库”比作“家”“诺亚方舟”“人才库”“弹药库”,既突出资源库的重要,又增生动之感。(3)列举美国科学家“翻箱倒柜”寻找种质资源抵抗虫病的事例,生动说明了保存优质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 “不仅因其有100年历史,更因为它爆米花率极高,极具开发价值”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①段“这是一个至少有100年历史的珍贵地方
50、品种。爆米花率99%以上,极具开发价值,能保留下来的概率非常小”可知,刘老农的珍珠玉米种子让科研人员如获至宝,不仅因其有100年历史,更因为它爆米花率99%以上,极具开发价值,能保留下来的概率非常小。 B.“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已收藏的52万余份种质资源可保存50年”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②段“作为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级种质库,这里可收藏各类珍贵品种资源150万份,贮藏寿命最长可达50年”可知,这里并没有说“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已收藏的52万余份种质资源可保存50年”,无中生有。 C. “一份种子在田间种植2到3年后就可以入库”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⑤段“一份种子想要入库,不
51、是一件容易的事。先要田间种植“考验”2到3年,确认其特点与库内种存在显著差异后,才可被‘收编’”可知,一份种子先要田间种植“考验”2到3年,确认其特点与库内种存在显著差异后,才可入库。 D. 理解正确。结合第⑥段“在试管苗库,草莓、香蕉、马铃薯等几乎不用种子种植的作物以茎尖作为保存材料,在试管中可一待数月”可知,“几乎不用种子种植的马铃薯这类作物的茎尖可以作为保存材料,存放到试管苗库的试管中,寿命可达数月之久”理解正确。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结合第⑤段“一份种子想要入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知,这里先介绍种子入库;结合第⑥段“这些种子将被保存在不同条件的库里
52、……此外,这里还以DNA的方式保存着一些特有、珍稀、濒危、野生的作物遗传资源”可知,接着说明各种库的不同保存功能;结合第⑦段“不仅如此……智能化、信息化相助,让科研人员不再‘穿着棉大衣、登梯爬高存种子’”可知,最后介绍资源库先进的存取、监测技术;综上可知,这三段是按逻辑顺序对种质资源库的运行进行说明。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俗易懂,富有趣味,可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结合第①段“清明一过,73岁的老农刘怀智取出一把珍珠玉米‘老种子’。这种小粒玉米产量不高,整个翼城只有他还在种,却让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的科研人员如获至宝”可知,文章开头讲述发
53、现珍珠玉米的故事,自然地引出说明对象“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富有趣味,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结合第②段“作为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级种质库,这里可收藏各类珍贵品种资源150万份,贮藏寿命最长可达50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堪称种子的‘诺亚方舟’”,第④段“高产、抗病、抗旱、耐盐碱……农作物种子蕴含的巨量遗传基因,成为培育新种的坚实‘素材库’”,第⑧段“在钱前看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大国重器,是作物种质资源的‘人才库’,也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弹药库’”可知,文中把国家级种质库比作是“诺亚方舟”“素材库”“人才库”“弹药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资源库的
54、重要性,读者读来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结合第③段“1954年,美国大豆产业遭遇孢囊线虫病毁灭性打击,该国科学家‘翻箱倒柜’,从种质资源库中找到了20世纪初从中国收集到的独特品种——北京小黑豆,正是利用其特有的抗病基因,培育出大豆新品种,才令产业复苏”可知,这里通过列举美国科学家“翻箱倒柜”寻找种质资源抵抗虫病的事例,生动具体地说明了保存优质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既使行文更生动有趣,也容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易于理解。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六、(50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被誉为“沙漠英雄树”的胡杨树,具有惊人的抗干旱、抵御风沙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
55、漠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根系极其发达。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成长的力量;根深,才能叶茂。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请你根据阅读后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在材料含意范围内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向下的姿态,向上的心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若无江水的绵延积蓄,便无千帆浩荡竞逐。 俗话说,“根深之树不风折,泉深之水不涸竭”,只有将自己的基础打得牢靠,才会枝叶繁茂,才能静水流深,才有更加广阔的未来。 基础有多么重要? “合抱之木,生于毫
56、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祖先谆谆教诲,一切都要从最基础的做起:达芬奇画过的鸡蛋,范仲淹吃过的冻粥,苏炳添为下一个0.01秒蹬过的又一次起跑踏板……无一不向我们昭示着打牢基础的重要性。文艺复兴巨擘,宋朝大厦的砥柱,9秒83的黄种人,我们只看到他们举世无双的耀眼光芒,犹如树冠繁茂,却应该明白,他们也是经历了一次次向下扎根的过程,才为未来的光耀打下了最初的底色。 基础,是过人的本领。 再说10秒06的苏炳添,将自己的根系扎得更深,更远,他更换起跑脚后,找到了更广阔的土壤,冲向了自己的速度巅峰。基础,是深耕本领的执着,像根系一样,在地下越是深入,广博,那展现在蓝天下的树冠,便愈发摇曳多姿。 向
57、下扎根,是为了什么?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向下的姿态中,深藏着一颗向上的心。向下扎根,是必然的过程,事物发展永远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时间的积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纪昌习箭,悬虱如轮;薛谭学讴,不敢言归;明朝大儒黄宗羲说:“为学做事,忌求近功。”滴水石穿,日积月累,功到始成。然而,扎根的目的是什么?胡杨扎根生长,是为抵御风沙,守住一方绿洲,我等脚踏实地,因为怀抱初心,奔向星辰大海。我党带领我军,从南昌起义始,一场一场仗,一座一座城,一个一个坎,终是为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繁盛中华民族。志不强者智不达,心向远方,才能牢牢地守住现在,
58、让枝繁叶茂的生命之色,映照五彩灿烂的光芒。 向下扎根的姿态,闪耀着向上生长的风采,未来在路上,未来也在脚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所给材料是围绕胡杨树而谈,我们要根据材料内容审准作文,确定好立意。胡杨树不畏艰辛,抵御风沙,说明胡杨具有抵御风沙的能力。它有发达的根系,代表它涉猎广,基础牢。它向下扎根说明要打牢基础,精研本领;它向上生长说明有基础,有本领才能有发展的远景。根深才能叶茂说明厚积薄发,不谋一时,谋一世,这是打牢基础的结果和未来。 第二,思路点拨。作文强调的是内在扎根,才能带来长久的发展。内在扎根,透射出基础的重要性,深耕本领的执着和对长期远景的规划、追求。所以我们写作时,要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如采用“基础打得牢靠,才会枝叶繁茂”的观点,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人生大厦的基础才是最重要的。胡杨树如此,人也如此,如王羲之苦练书法,最终成为一代大家,被人尊为“书圣”;谷爱凌带病坚持训练,最终在冬奥会上摘得金牌。总之,围绕“向下扎根”,注重基础,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