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通用篇)

上传人:h****3 文档编号:237641550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8.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4年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通用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24年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通用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24年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通用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资源描述:

《2024年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通用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通用篇)(4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4年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通用篇) 议论文是通过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来表达观点和论证的一种文体。总结时要理性客观,不要带入太多主观情感。如果你正在写总结,不妨看看以下我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或许可以解决你的困惑。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一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通过自主探索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第一组长方形(等宽不等长) 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的面积比较大? 2、出示第二组长方形(等长不等宽) 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的面积更大一些? 3、刚才我们观察了两组长方形,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学新课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请同学们拿出若干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再观察摆出的长方形,

3、看一看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并数一数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填写下表。 (2)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交流并填表,教师巡视。 (3)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教师提问,学生交流:你所摆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的个数和摆的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有什么关系?(有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2、教学例2。 (2)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提问: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学生全班交流。 (3)出示例2右图提问:这幅画你打算怎样测

4、量它的面积? 学生在书上各自测量长方形的面积,遇到困难同学间可以互相商量,合作学习。 教师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学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用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3、教学试一试。 右边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4、总结抽象概括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二

5、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

6、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

7、,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

8、: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

9、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

10、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厅性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

11、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2、还有哪些疑问?同桌间说说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摆、动脑想和动口说等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2、激趣引入: 二、情境导入。 1、出示例2: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

13、的.面积吗? 让学生利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2、师:是不是每一个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小正方形摆出来呢? 出示学校足球场和篮球场的图片,问:足球场和篮球场的面积能摆出来吗?为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方法用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 1、(1)每个小组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长(厘米)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2)学生动手操作,并计算所摆的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2、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3、归纳总结。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追问: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哪个

14、条件? 4、反馈练习。 做一做: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长=长=。 宽=宽=。 面积=面积=。 5、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6、归纳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7、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实践应用。 1、竞赛能手。 (1)门面长2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2)黑板长3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3)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 2、智慧冲浪。 足球场的长是80米,宽是8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学巧用。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4、估一估。 请同学们任意选择身边的一样物体,先

15、估计物体一个面的面积,并测量长长、宽计算面积,看看哪位同学估计得最准确。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这一理念,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提出猜想,验证概括。练习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建议在提出猜想之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如:一个长方形宽不变,长变长,观察面积的

16、变化;另一个长方形长不变,宽加长,面积的变化,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五 1课时(40分钟)。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也通过学生拼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观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进而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也比较容易。因此,本节课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1、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通过学生亲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引导学生小组

17、合作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掌握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长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1)教学课件。 (2)每人15个边长1厘米的卡片、每2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卡片。 (3)每4人一张表格。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

18、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

19、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

20、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3题。 :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

21、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

22、况将“1”转化成几分之几进行灵活计算。 3、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的纸、长方形巧克力图片和实物。 过程: 一、复习:黄老师知道。 里面有个里面有()个5个是也是()。 1里面有()个,是。谁能跟他填得不一样? 二、教学例1: 1、为了鼓励大家,黄老师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巧克力)出示图片,问:我把巧克力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3、?给小明3小块,他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给小红2小块,她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他俩一共分到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呢?用什么方法算?(加法)。 引导生说:3个加2个就是5个,5个就是。(如果说得好就不再请第二个学生说了)。 师:对!说的好! 4、真能干! 练习1:翻开书101页第一大题的第2小题,(出示p101页第一大题第2小题图和算式),+你是怎么想的?(说得真好!表扬他!)请大家把答案填在书上。 出示练习2:+=(+等于多少?你怎么想?跟同桌说一说。请一生说)。 出示练习3:+=+=(这两道题写作业本上)(请生说,用分数单位说)。 5、小结:观察第一道算式:我们发现这两个加数它们的分母是相同的,再

24、看其它的算式,两个加数的分母也相同,我们就说这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课件板书: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 师:通过小朋友的积极思考,我们探索出了分母相同时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后就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来齐读一遍。 7、巩固练习:接下来我们看谁会用这个方法很快地算出结果,来,开开小火车咱们比一比! 卡片出示:+=+=+=+=。 +=+=+=+=+=。 (第一题+=算得这么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2=4,分母5不变,就是,那接下来的我们都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 三、教学减法: 2、板书=猜猜看它的结果是多少?你说你说都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3-2=1所以就等于。 师:还有谁跟他说

25、的不一样的?(想想看,加法我们是怎样说的?)。 生:就是3个,减就是减去2个,还剩下1个,1个就是,所以=。 师:你真能干!还有谁想说?(再说一遍)。 引导生说: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你真能干!板书算法,大家一起跟他读)。 3、练习1卡片出示:=(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说算理的,再引导说算法:还可以怎么想?)。 出示算式卡:比一比,看哪一组算得快,读得整齐。 练习2卡片出示:=。 (一组一题不要求说算理,读:=。)。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八 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本书,深有感触。这本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书中不仅谈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详细过程、反思等,而且还

26、谈了数学教学的“情景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来龙去脉。原本以为教学设计仅仅是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的一项功课,没想到这项功课却包含着许多的艺术。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的喜爱程度。试想一下,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仅仅是围绕让学生知晓一个个的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而另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效果必定和前者大不相同。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智力的发展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就谈不上对知识的

27、探索,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 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既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也可能有意、无意地拒绝教学的影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然后,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九 自读:例5教学面积公式的应用。求出

28、学生最熟悉的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并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去测量课桌的面积。 做一做,用学生身上的尺子来测量长度,进而求出教室的面积。(反思:知道了这样做,要再深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细读:例5的编排意图与前面“做一做”的编排意图基本相同。在计算数学书封面面积后,又安排利用计算结果估计桌面面积的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上面计算的价值;另一方面提示,可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面积作为“非标准”的面积单位,估计其他面积,从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 “做一做”利用学生自己的“步长”作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估测教室面积。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积

29、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公式的含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公式的计算; 。 一、面积公式的复习。 1.出示:练习十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 如果满铺是这样的如果半铺又是怎样的你会选择铺吗? 2.完成练习第2题。 出示:两个信息,学生提出问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题目。 读题计算。 468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熟悉的数学书封面是500平方厘米,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面积大约有多少? 师:你是怎么估测的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尺子量出长和宽计算出桌面面积的大小;但当没有尺子时,可以用已知的数学书封面面积来测量桌面面积。 2.做一做。 如果

30、没有尺子,如何测量我们教室的面积呢? 生预:用课本面积; 生预:用课桌面积; 生预:用身上的尺子。(脚步的“尺子”)。 小结: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 3.目测实物面积和测量计算面积。 黑板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地面方格的面积。 猜测依据测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7题,面积和周长(练习本上)。 2.第9题,知道周长,如何求面积? 3.第8题,选择。1.全部的面积;2.正方形的面积;3.剩下的面积。 四、拓展题。 练习第10题:面积减去后,面积相等,周长变了。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十 两端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

31、(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绿化的重要性。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利用线段图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 教学重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掌握用线段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

32、方法。 一、创设情境。 1、听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比较两组图片的不同,让学生说出植树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的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展示题目)。 1、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 3、教师把学生的想法用表格出示如下: 4、引导总结: 5、生:手指线段图。 师:在线段图上,点数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点数=间隔数+1。 6、师:总长与间距和间隔数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生:总长=间距间隔数。 7、尝试应用: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本节内容。 五、教学作业。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十一 “认识周长”这一课题是在学生初步认

33、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1、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 3、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表象。 1、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情境:在元旦活动中,我们班的相片需要将合影贴上花边,我们来看看怎么贴。 课件演示贴法一(花边贴在相片中间),学生发表意见,贴对了没有?应该怎么贴?根据学生的意见演示贴法二(花边贴边缘但不封闭),学生再踊跃发表意见,学生边在图上指认位置边口述:花边应该贴到起点,才是贴了一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一圈演示完全,并指出围着相片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相片一周。(

34、板书:一周) 同时出现上述两种贴法,组织学生辨认:相片的一周是不是这样的呢?学生指出不是一周的原因,并提出修改方法。 2、累加长度,明晰相片的周长。 提出问题:把这张相片贴一周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呢?为此老师量了一下这相片的四边的长度,课件依次呈现数据:长20cm,宽10cm。要求学生计算花边的长度,分享计算方法。教师再问:60cm是表示相片哪里的长度?(相片一周的长度),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二、整体理解周长的本质。 1、辨析一周,物化为形。 课件呈现实物:树叶、三角板、数学书、时钟。提问:这些物体表面有没有一周?要求学生在练习纸上把四种事物的一周用水彩笔描出来。个别展示,课件重演描绘过程。

35、 2、操作演示,体会“周长”的本质。 提问:要想知道这个三角板的一周有多长,怎么办?(用尺子量)课件出示三角板三边的长度:10cm、14cm、10cm。三角板一周的长度到底是10cm还是14cm?学生辨析后计算三角板一周的长度。师生互动,辨析34cm的意义。 以钟面为例,问学生怎么测量钟面一周的长度,对学生提出的合理方法一一肯定,引导学生使用软绳和直尺进行测量,并问学生如何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 3、辨析并概括概念。 师:刚才我们选研究了什么是一周,这是相片、树叶表面、三角板、数学书封面和钟面的一周。接着我们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到了相片一周的长度是60cm,三角板一周长度是34cm,钟面一周的长

36、度是xxcm,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每一个图形的一周都有自己固定的长度,我们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板书)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五角星、角、饼形,组织学生辨析。提问:这些图形都有周长吗?如果没有?说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补充板书。学生齐读。 三、内化巩固,解释应用概念。 1、生活中举例说出哪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黑板、桌面等) 2、教材p84第3题;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通过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的方法,发现第1组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第2组中右图的周长比左图的周长要长。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方法加以肯定。 3、教材p88第9题;下图的长方形被分

37、成两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通过辨析总结出周长的大小与图形的大小没有关系,不是图形大周长就大。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十二 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

38、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

39、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

40、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

41、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42、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

43、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

44、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

45、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

46、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47、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

48、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十三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

49、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

50、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

51、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

52、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篇十四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件或行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确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直观、简明的确特点,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数学应用的意识。 认识图表,并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怎样看图,如何用语言去

53、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 1、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小的游戏: 游戏一:考听力(出示幻灯二)请你用语言把你听到的描述一下。 游戏二:考眼力(出示幻灯三)请你用语言把你看到的描述一下。 2、刚才,同学们分别利用听觉和视觉描述了公交车的运动过程,表现得很好。不过,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更简洁直观的方法来表示公交车的运动过程,通过预习,你知道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吗?(图表)(出示幻灯四:观察)。 3、这张图表示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时间和速度)。 你是从图上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点幻灯四:介绍横轴、纵轴和折线)。 4、观察这张图,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怎样的变化。(板书:看图找关系

54、)。 1、学生看图找信息,自由发表,教师适时插问,如“你从哪里看出汽车的速度在上升、在下降或汽车速度不变?线往上画往下画分别表示什么?”“纵轴上的400表示什么意思?”“横轴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速度最快达到多少?”“为什么图的上面是平的?”“第4分钟时,速度降为0表示什么意思?”等。 (1)、现在谁来比较完整地对着这张图来说一说时间和速度间的变化关系?(请学生回答)。 (2)、大家来看一下老师是怎样用语言来叙述这张图所表示的事件:公共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到商场站共行了4分钟,从0分到1分,汽车的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1到3分,汽车的速度保持400米/分不变,3到4分,汽车的速度在下降,第

55、4分钟,汽车的速度降到0,汽车在商场站停下。 (3)、让学生观察图表和文字叙述表达的是同一事件,但图表更直观、简明。图表叙述则显得抽象、繁杂。从中感受到用图表来描述的好处直观、简明。 3、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本61面的的填空。(点幻灯五:我会填)。 (1)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_分。 (2)在第1分钟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_米/分。 (3)从_分到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增加。 (4)从_分到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减少。 (5)从_分到_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是_米/分。 (1)从0到第一分钟,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出发,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从第1分钟到第2

56、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从第二分钟到二分半钟汽车的速度从400米/分下降到0,第3分钟又开始行使,到第4分钟汽车从0又提高到400米/分,第4到第5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第5到第6分钟汽车速度减少到0,第6分钟汽车到达商场站,停下来。 (2)、为什么会中途停车?可能是遇到红灯,教师顺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1、提供信息:小明的父母一起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后,小明的母亲独自返回家中。小明的父亲看了一会儿报后回家。下面的两幅图,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出示幻灯七:试一试1)。 在观察图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两张图表示的是哪两

57、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离家的距离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第一副图,离家的距离变远,再变近,符合小明母亲到读报栏后直接回家的行为。 第二副图,中间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是不变的,这和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相一致。 2、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3、适当拓展: (1)、仔细看图,(出示幻灯八: 老师对刚才反映父亲和母亲行为的两副图做了些修改。大家仔细观察,两副图有哪些区别?说明了什么?(父亲回家的线段图坡度放缓了,是因为父亲回家用的时间比母亲长。)。 (2)、大家再看图,现在请同学来分别说说父亲和母亲离家的距离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小结:所以我们在观察图表是一定要认真,仔细。要能看到图表的细微差别。 1、阅读书62面试一试2,独立思考:学校教学楼有四层。五(1)班的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