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23740101 上传时间:2021-06-10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4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导 语 设 计 古 人 颇 得 竹 的 灵 气 , 酒 醉 竹 林 , 其 意 也 融 融 。几 枝 劲 竹 , 势 冲 霄 汉 , 似 恬 隐 君 子 、 逍 遥 书 生 。一 丛 竹 , 婀 娜 多 姿 , 清 丽 映 日 , 也 似 风 雨 丽 人 、江 南 才 女 。 古 人 依 竹 而 居 , 杖 竹 而 行 , 几 千 年 来朝 夕 相 处 , 风 雨 沧 桑 , 自 然 陶 冶 了 一 股 竹 的 文 化氛 围 , 中 华 民 族 的 竹 文 化 堪 称 源 远 流 长 。 竹 与 文学 结 下 了 不 解 之 缘 , 竹 又 被 文 人 画 得 生 气 勃 勃 。柯 九 思 就

2、 有 题 文 与 可 画 竹 : “ 湖 州 放 笔 夺 造化 , 此 事 世 人 那 得 知 。 跫 然 何 处 见 生 气 ? 仿 佛 空庭 月 落 时 。 ” ( 跫 然 -猛 然 , 一 下 子 。 生 气 -神 气 。 ) 今天 就 让 我 们 跟 随 苏 轼 一 起 领 略 文 与 可 画 竹 的 高 超技 艺 。 新 松 恨 不 高 千 尺 , 恶 竹 应 须 斩 万 竿 。 ( 唐 杜 甫 )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 清 郑 板 桥 竹石 )破 土 凌 云 节 节 高 ,

3、 寒 驱 三 九 领 风 骚 。 不 流 斑 竹 多 情 泪 , 甘 为 春 山 化 雪 涛 。 (傅 庞 如 咏 竹 )茅 舍 小 桥 流 水 边 , 安 居 落 户 自 怡 然 。风 摧 体 歪 根 犹 正 , 雪 压 腰 枝 志 更 坚 。 身 负 盛 名 常 守 节 , 胸 怀 虚 谷 暗 浮 烟 。寒 霜 暑 热 毫 无 畏 , 春 夏 秋 冬 四 季 妍 。 ( 七 律 咏 竹 ) 雪 压 竹 头 低 , 低 下 欲 沾 泥 , 一 轮 红 日 起 , 依 旧 与 天 齐 。 ( 方 志 敏 咏 竹 ) 文 与 可 画 筼 筜 谷 偃 竹 记苏 轼 【 学 习 目 标 】一 、 知

4、 识 目 标 : 掌 握 相 关 重 点 字 、 词 、 句 , 以及 文 言 句 式 特 征 ;二 、 能 力 目 标 : 通 过 阅 读 人 物 的 的 几 个 事 件 ,把 握 人 物 形 象 ;三 、 德 育 目 标 : 感 悟 文 章 主 题 , 探 索 哲 理 深 意 。【 重 點 难 点 】 一 、 归 纳 掌 握 相 关 重 点 字 、 词 、 句 , 以 及 文 言句 式 特 征 。 ( 重 )二 、 感 悟 文 章 主 题 , 探 索 哲 理 深 意 。 ( 难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文同墨竹 筼 yn筜 dng 注 解 : 一 种 生 长 在水 边 的 皮 薄

5、 、 节 长而 竿 高 的 大 竹 子 。 松 竹 梅 岁 寒 三 友桃 李 杏 春 暖 一 家 将 下 列 这 副 春 联 补 充 完 整 松 竹 梅 松 竹 梅 岁 寒 三 友桃 李 杏 春 暖 一 家 将 下 列 这 副 春 联 补 充 完 整 松 竹 梅于 潜 僧 绿 筠 轩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

6、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岁 寒 三 友 ” 与 “ 四 君 子 ” 而 竹 子 , 以 其 虚 心 挺 直 、 高 风 亮节 的 特 性 , 一 向 作 为 我 们 中 华 民 族 虚 怀 若谷 、 发 奋 进 取 的 崇 高 气 节 的 象 征 。 “ 未 出土 时 先 有 节 , 纵 凌 云 处 亦 虚 心 。 ” 这 两 句诗 便 是 对 竹 子 品 性 的 最 好 概 括 。 梅 兰 竹 菊高 贵 的 品 性 引 起 画 家 的 无 限 联 想 ,

7、出 现 了许 多 专 画 四 君 子 画 的 画 家 , 这 在 世 界 艺 林中 是 最 为 独 特 的 , 富 有 中 华 民 族 美 学思 想 的 内 涵 。 “ 岁 寒 三 友 ” 与 “ 四 君 子 ” 海 南 岛 东 坡 书 院 东 坡 笠 屐 图 预 习 : 1、 第 二 段 追 忆 了 与 文 与 可 交 往 的 几 件 事 ?表 现 了 文 与 可 怎 样 的 性 格 ? 2、 文 末 作 者 借 曹 操 与 桥 玄 之 事 侧 面 反 映了 自 己 与 文 与 可 的 亲 密 , 这 与 文 章 主 旨 有 何关 联 ? 3、 文 章 题 目 既 然 为 “ 文 与 可 画

8、 筼 筜 谷 偃竹 记 ” , 为 何 作 画 经 过 描 写 甚 少 ? 中 国 古 代 有 句 成 语 , 叫 做 “ 胸 有 成 竹 ” , 亦 称“ 成 竹 在 胸 ” 。 宋 代 大 诗 人 苏 轼 的 文 与 可 画 筼 筜谷 偃 竹 记 讲 的 就 是 这 个 有 趣 的 故 事 。 北 宋 时 期 ,有 个 擅 长 画 竹 的 人 , 也 是 苏 轼 的 表 兄 弟 , 姓 文 名 同字 与 可 。 据 有 关 史 料 说 , 他 在 自 己 的 寓 所 周 围 种 了 许 多竹 子 , 无 论 冬 夏 , 晴 雨 , 晨 昏 , 他 都 要 仔 细 观 察 竹子 , 研 究

9、其 在 不 同 的 季 节 、 不 同 天 气 里 的 变 化 和 姿态 。 时 间 久 了 , 他 墨 绘 的 竹 子 , 幅 幅 动 人 , 富 有 生气 。 他 的 一 个 好 友 曾 题 诗 赞 叹 : “ 与 可 画 竹 时 , 胸中 有 成 竹 。 ” 这 就 是 说 , 与 可 在 落 笔 前 , 就 把 竹 子的 形 象 孕 育 在 心 中 了 , 即 “ 故 画 竹 必 先 得 成 竹 于 胸中 ” 。 无 独 有 偶 , 据 说 我 国 近 代 国 画 大 师 齐 白 石 老 先生 也 曾 在 室 内 置 一 器 , 养 虾 其 中 , 时 时 观 其 姿 , 体其 态 ,

10、 以 致 齐 老 先 生 笔 下 之 虾 , 姿 态 各 异 , 栩 栩 如生 。 两 则 故 事 讲 的 都 是 同 一 个 道 理 , 必 须 对 客 观 事物 反 复 观 察 , 仔 细 研 究 , 最 终 才 能 创 作 出 完 整 而 有生 气 的 艺 术 形 象 。 苏 轼 自 己 不 擅 作 画 , 但 文 章 却 从 “ 胸 有 成 竹 ”中 精 辟 的 展 示 了 从 观 察 到 构 思 , 从 学 习 到 实 践 , 再到 表 达 这 一 艺 术 创 作 的 主 要 环 节 和 基 本 过 程 。 其 实 ,文 章 并 非 仅 仅 在 告 诉 人 们 该 如 何 去 作 画

11、 , “ 予 不 能然 也 , 而 心 识 其 所 以 然 ” , 这 里 面 蕴 含 着 深 刻 的 哲理 和 寓 意 。 题 解 文 与 可 ( 1018 1079) , 是 苏 轼 的表 兄 , 比 苏 轼 大 18岁 。 文 与 可 以 善 画 竹闻 名 于 世 , 是 当 时 墨 竹 画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神 宗 熙 宁 八 年 (1075)出 任 洋 州 (今 陕 西 洋县 )知 州 。 元 丰 二 年 (1079)正 月 改 知 湖 州(今 浙 江 湖 州 ), 赴 任 途 中 死 于 陈 州 (今 山东 诸 城 ) 。 题 解 : 元 丰 二 年 三 月 , 苏 轼 任

12、 湖 州 知州 , 这 时 文 与 可 已 去 世 , 七 月 七 日 , 苏 轼在 晾 晒 书 画 时 , 发 现 亡 故 的 文 与 可 送 给 自己 的 一 幅 筼 筜 谷 偃 竹 图 , 见 物 生 情 ,就 写 了 这 篇 杂 记 。 本 文 庄 谐 相 衬 , 情 深 意切 , 是 篇 典 型 地 体 现 苏 轼 文 理 自 然 , 姿 态横 生 的 特 点 的 优 秀 散 文 。 读 准 下 列 红 色 字 的 音 :与 可 以 书 遗 余 ( )近 语 士 大 夫 ( )萃 ( ) 寒 梢 ( ) 笔 砚 ( )斤 斧 何 曾 赦 箨 龙 ( ) 喷 饭 ( )畴 昔 ( )

13、wiy 告 诉 告 诫cu sho yntu pnchu 元 丰 二 年 (1079)七 月 七 日 , 苏 轼 在 晾 晒 书 柬 时 , 发 现 亡故 的 文 与 可 送 给 自 己 的 一 幅 筼 筜 谷 偃 竹 图 , 见 物 生 情 ,就 写 了 这 篇 杂 记 。 文 与 可 生 前 曾 以 这 样 的 竹 子 为 题 材 , 作画 赠 与 苏 轼 , 本 文 即 以 此 画 为 线 索 , 叙 述 作 者 和 文 与 可 的深 挚 友 谊 及 睹 物 思 人 的 悲 痛 , 写 得 庄 谐 相 衬 , 情 深 意 切 。 全文结构層次 第 一 段 阐 述 文 与 可 的 绘 画

14、理 论 , 谈 自 我 艺 术 实 践 的 体 会第 一 层绘画理论由 竹 说 起 , 提 出 画 竹 应 当 有 成 竹 在 胸第 二 层感受理论写 作 者 自 己 学 习 文 与 可 画 论 的 心 得第 三 层绘画技巧评 价 苏 辙 的 看 法 , 表 明 自 己 比 弟 弟 更 能 领 悟 文与 可 的 画 论第 二 段 追 忆 二 人 在 交 往 过 程 中 与 画 竹 相 关 的 几 件 趣 事第 一 件抛缣而为袜(开始至“以为口实”), 投 求 画 者 的 绢 于 地 , 并言 当 袜 穿 , 传 为 笑 话 第 二 件玩笑而送图(从“及与可自洋州还”至“而有万尺之势”),书 信

15、 往来 各 自 表 述 艺 术 创 作 中 神 似 重 于 形 似 的 美 学 观 点 第 三 件 一诗引喷饭(从“筼筜谷在洋州”至本段最后)。 追 述 自 己 一 首“ 筼 筜 谷 ” 诗 令 文 夫 妇 为 之 喷 饭 。第 三 段 交 代 写 作 此 文 的 缘 由 , 并 表 明 二 人 关 系 感 情 深 厚 、 亲 密 无 间 通 读 全 文 , 疏 通 文 意 , 把 你在 阅 读 本 文 时 产 生 的 问 题 记 录下 来 。 选材与结构 第一段共有三个层次绘画理论(从开始到“与可之教予如此),一门学科的理论,可谓真传;首写文与可教我理论,可见文与可与我情感之深厚。感受理论(

16、从“予不能然也”到“岂独竹乎?”),似乎是闲笔,却是下一个内容的过渡,“岂独竹乎?”就是由画竹引起的对生活、对哲学的思考。绘画技巧(从“子由为墨竹赋”到这一段最后)第三层的“今夫夫子之托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就是借子由之口,对生活、对哲学思考而生发的结论。这种过渡与承接无任何雕琢之迹。这一层也展示了文与可绘画技巧之高超。而高超的技巧,又是其正确绘画理论的证明。其理论之深邃、技艺之高超,又是苏轼失去朋友后痛苦之原因。 第三层的“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似乎又为闲笔。 其实,这正表现了文与可与我交往之深、情感之深。又为下文写文与可与我友好有趣的交往作了过渡。 第二段、追 忆 二

17、人 在 交 往 过 程 中 与 画 竹 相 关 的 几 件 趣 事 。也有三个层次:、抛缣而为袜(开始至“以为口实”),“抛缣而为袜”似乎又为闲笔。但是这个故事表明了文与可的性格:漠视名利。而这正是文与可与我密切交往的性格基础,缺了这个内容,下文内容就失去了存活的基础。、玩笑而送图(从“及与可自洋州还”至“而有万尺之势”, “玩笑而送图”表现文与可与我交往之密切,情感之深厚。“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又似乎是闲笔,但又是连珠之笔。这验证了文与可正确的绘画理论与高超的绘画技巧。同时这一句附在送图一事之后再适当不过了。、诗引喷饭(从“筼筜谷在洋州”至本段最后)。如果仅仅表现两人情感之深厚,似乎与

18、上一层次的内容有些重复。这一段更重要的作用是,写出了文与可绘画技巧高超的根源:做官清贫,只贪修竹,“烧笋晚食”是最好的证明。这种艺术境界是足以泣鬼神的。 文章至此,满是对朋友方与可人品的欣赏,对朋友之间美好情感的回忆。毫无悲伤色彩。可是,就因为这些,所以才有朋友死后苏轼“废卷而哭无声”。文思流畅简直天成。 第 三 段 : 交 代 写 作 此 文 的 缘 由 , 并 表 明 二 人 关 系 感 情 深 厚 、亲 密 无 间 。 写苏轼朋友死后“废卷而哭无声”。要不是最后提到“哭失声”,谁也想不到这是一篇悼念朋友的文章。到此才明白前边所写文与可的绘画理论,绘画技巧及与我的深厚情感,都是为最后悲伤之

19、情蓄势的。 打个比方,前边所写的内容就像是东坡先生用神力轻易从泰山上调来了鲜活的大树小树,这些大树小树让人看了无不生愉悦之情;而“哭失声”就像东坡先生举着的一个火把,点燃了这一堆湿柴,顿时浓烟滚滚,无边无际,又直上云霄,那浓黑的烟就像东坡先生的悲痛之情,。 桥公典故用得太妙了,形象展示了苏轼与朋友的情谊及朋友死后苏轼的巨大痛苦。 读罢全文,似乎看到忆起文与可死后苏轼出现痛苦近乎无法的自持的精神状态。 路边小石,轻轻一点便成金子;地上泥土,一经雕琢便成珍宝;满心愉悦,只言片语便化乌云。苏轼,真不愧一代文豪! 指 出 下 列 语 句 的 通 假 字 和 古 今 异 义 词1、 与 可 没 与 陈

20、州2、 少 纵 即 逝 矣1、 初 不 自 贵 重2、 月 落 庭 空 影 许 长3、 废 卷 而 哭 失 声4、 吾 将 以 为 袜5、 发 函 得 诗6、 而 读 书 者 与 之7、 以 书 遗 余 曰 通 “ 殁 ” , 死 亡 通 “ 稍 ” , 稍 微 古 : 以 为 贵 重 ; 今 , 价 值 高 许 , 古 : 这 样 ; 今 , 也 许 古 : 停 下 , 放 下 ; 今 , 废 弃 古 : 把 当 作 ; 今 , 认 为古 : 打 开 ; 今 : 发 送 古 : 赞 成 ; 今 : 给 古 : 赠 送 ; 今 : 遗 失 指 出 下 列 词 类 活 用 的 现 象 ( 1)

21、吾 将 买 田 而 归 老 焉( 2) 余 因 而 实 之( 3) 与 可 厌 之 ( 4) 自 蜩 腹 蛇 蚹 以 至 于 剑 拔 十 寻 者 ( 5) 初 不 自 贵 重 形 容 词 做 动 词 , 老 , 养 老形 容 词 做 动 词 , 实 , 证 实形 容 词 做 动 词 , 厌 , 厌 恶名 词 作 状 语 , 蜩 腹 蛇 蚹 , 像 蝉 破 壳 而 出 , 蛇 腹 长 出 鳞一 样 。 剑 拔 , 像 剑 拔 出 鞘 一 样 意 动 用 法 , 贵 重 , 以 为 贵 重 , 觉 得 贵 重 “为 ” 的 意 义 和 用 法1、 今 画 者 乃 节 节 而 为 之2、 子 由 为

22、 墨 竹 赋 以 遗 与 可 曰3、 余 为 徐 州4、 而 予 以 为 有 道 者5、 吾 将 以 为 袜( 动 词 , 描 画 , 勾 勒 。 )( 动 词 , 写 作 )( 当 、 做 , 可 译 为 到 某 地 做 官 )( 动 词 , 认 为 )( 以 之 为 , 把 当 作 ) 其它重点掌握词语 1、 为 墨 竹 赋 以 遗 与 可2、 投 诸 地 而 骂3、 以 为 口 实4、 而 读 书 者 与 之5、 余 因 而 实 之6、 月 落 庭 空 影 许 长 :7、 近 语 士 大 夫 :8、 因 以 所 画 筼 筜 谷 偃 竹 遗 予9、 而 余 亦 载 与 可 畴 昔 戏 笑

23、之 言 者 给 与 , 馈 赠 。兼 词 , 之 于 。话 柄 。许 可 , 答 应 。证 实 。代 词 , 如 此 的 , 这 样 的 。动 词 , 对 某 某 说 。副 词 , 就 。从 前 。 1、 今 画 者 乃 节 节 而 为 之2、 乃 见 其 所 欲 画 者1、 乃 见 其 所 欲 画 者2、 岂 独 得 其 意3、 而 予 亦 悔 其 随 之 “乃 ” “ 其 ” 的 意 义 和 用 法副 词 , 却 竟 然就 是 就代 词 , 代 “ 画 家 ”代 词 , 他 的代 词 , 自 己4、 以 追 其 所 见5、 其 所 以 然6、 岂 独 得 其 意 代 词 , 代 提 到 的

24、 事 情 代 词 , 代 文 与 可 代 词 , 代 “ 画 家 ” “然 ” “ 以 ” “ 之 ” 的 意 义 和 用 法 1、 然 自 视 了 然 予 不 能 然 也 然 二 百 五 十 匹 绢 2、 以 因 以 所 画 筼 筜 谷 偃 竹 遗 予 与 可 以 书 遗 予 曰 吾 将 以 为 袜 3、 之 竹 之 始 生 一 寸 之 萌 耳 生 而 有 之 也 临 事 忽 丧 之 士 大 夫 传 之 而 读 书 者 与 之 的 样 子 这 样 然 而 把 把 把 当 作 取 消 句 子 的 独 立 性 结 构 助 词 , 的代 词 , 代 节 叶 语 气 助 词 , 补 足 音 节 代

25、词 , 指 与 可 之 言 代 词 , 代 轮 扁 讲 的 道 理 1、 识 其 所 以 然 而 不 能 然 者 , 内 外 不 一 , 心 手 不 相 应 ,不 学 之 过 也 。 2、 子 由 为 墨 竹 赋 以 遗 与 可 曰3、 足 相 蹑 于 其 门 4、 自 蜩 腹 蛇 蚹 以 至 于 剑 拔 十 寻 者 , 生 而 有 之 也 。5、 故 凡 有 见 于 中 而 操 之 不 熟 者6、 吾 将 以 为 袜7、 士 大 夫 传 之 以 为 口 实8、 四 方 之 人 持 缣 素 而 请 者9、 故 画 竹 必 先 得 成 竹 于 胸 中 10、 轮 扁 , 斫 轮 者 也 11、

26、岂 复 有 竹 乎 :12、 世 岂 有 万 尺 竹 哉 ?判 断 句 省 略 句 定 语 后 置 状 语 后 置 固 定 句 式 岂 乎 ? : 哪 里 呢 ? 岂 哉 ? : 哪 里 呢 ? 省 略 句 省 略 句 判 断 句 判 断 句 状 语 后 置 状 语 后 置 文 言 句 式 1、 自 蜩 腹 蛇 蚹 以 至 于 剑 拔 十 寻 者 , 生 而 有 之 也 。2、 今 画 者 乃 节 节 而 为 之 , 叶 叶 而 累 之 , 岂 复 有竹 乎3、 夫 既 心 识 其 所 以 然 而 不 能 然 者 , 内 外 不 一 ,心 手 不 相 应 , 不 学 之 过 也 。 译 : 从

27、 蝉 破 壳 而 出 、 蛇 长 出 鳞 一 样 的 状 态 , 直 至 像 剑 拔 出 鞘 一 样 长 到 八 尺 高 , 都 是 一 生 长 就 有 的 。 译 : 如 今 画 竹 的 人 都 是 一 节 节 地 画 它 , 一 叶 叶 地 堆 积它 , 这 样 哪 里 还 会 有 ( 完 整 的 、 活 生 生 的 ) 竹 子 呢 ? 译 : 既 然 心 理 已 经 明 白 这 样 做 的 道 理 , 但 不 能 做 到 这 样 , 是 由 于 内 外 不 一 , 心 与 手 不 相 适 应 , 没 有 学 习 的 过 错 。 翻 译 下 列 句 子 4、 故 凡 有 见 于 中 而 操

28、 之 不 熟 者 , 平 居 自 视 了 然 ,而 临 事 忽 焉 丧 之 , 岂 独 竹 乎 ! 5、 今 夫 夫 子 之 托 于 斯 竹 也 , 而 予 以 为 有 道 者 , 则非 耶 ? 6、 袜 材 当 萃 于 子 矣 。 7、 苏 子 辩 矣 , 然 二 百 五 十 匹 , 吾 将 买 田 而 归 老 焉 。 译 : 所 以 凡 是 在 心 中 有 了 构 思 , 但 是 做 起 来 不 熟 练 的 ,平 常 自 己 认 为 很 清 楚 , 可 事 到 临 头 忽 然 又 忘 记 了 , 这种 现 象 难 道 仅 仅 是 画 竹 才 有 吗 ? 译 : 如 今 您 寄 托 意 蕴

29、在 这 幅 竹 画 上 , 我 认 为 您 是 深 知道 理 的 人 , 难 道 不 是 吗 ? 译 : 做 袜 子 的 材 料 将 汇 集 到 您 那 里 去 了 。 译 : 苏 先 生 可 真 会 说 啊 ! 但 二 百 五 十 匹 绢 , 我 将 用 他 们 买 些 田 回 家 养 老 啊 ! 仔 细 阅 读 , 思 考 以 下 问 题 : 研 习 文 本 1 本 文 借 画 竹 阐 发 了 两 个 方 面 的 创 作 思 想 : 明 确 : “ 胸 有 成 竹 ” 和 “ 心 手 相 应 ” 。 前 者 : “ 故 画 竹 必 先 少 纵 则 逝 矣 。 ”其 含 义 是 : 心 中

30、要 有 事 物 完 整 鲜 明 的 形 象 ,灵 感 来 时 , 要 适 时 捕 捉 , 一 气 呵 成 , 使 胸中 的 形 象 成 于 笔 下 。 后 者 : “ 夫 既 心 识 其 所 以 然 , 不 学 之过 也 。 ” 。 其 含 义 是 : 要 努 力 学 习 , 在 实践 中 逐 渐 做 到 熟 练 地 掌 握 技 巧 。 2、 文 中 通 过 三 件 轶 事 表 现 文 与 可 的 个 性 ( 1) 将 求 画 者 送 来 的 缣 素 视 为 袜 材 , 对求 画 者 多 不 感 自 行 而 觉 讨 厌 。 显 得 脱 俗 ,淡 泊 , 人 品 与 竹 品 相 同 。 ( 2)

31、 作 者 与 文 与 可 关 于 “ 万 尺 竹 ” 之 辩 ,由 诗 书 往 来 之 中 , 既 见 其 才 情 过 人 , 又见 风 趣 , 旷 达 。 ( 3) 与 可 赠 画 给 作 者 , 作 者 还 之 以 诗 ,可 见 对 挚 友 情 谊 之 深 , 为 人 的 无 拘 、 率直 。 3、 作 者 引 用 了 哪 些 诗 文 和 典 故 , 体 会 叙 述 、引 用 与 议 论 的 关 系 明 确 : 文 章 多 处 引 用 诗 文 、 典 故 , 随手 拈 来 , 自 然 贴 切 , 绝 无 矫 揉 造 作 之 感 。他 引 用 的 诗 文 有 苏 辙 的 墨 竹 赋 、 文

32、与可 “ 书 尾 复 写 一 诗 ” 和 苏 轼 的 和 诗 , 以 及苏 轼 洋 洲 三 十 咏 其 一 筼 筜 谷 、 曹孟 德 祭 桥 公 文 。 引 用 的 典 故 有 : 庖 丁 解 牛 、轮 扁 斫 轮 、 “ 谓 川 千 亩 竹 ” 。 4、 本 篇 既 谈 “ 胸 有 成 竹 ” 的 绘 画 理 论 , 又 记 偃竹 图 的 由 来 和 种 种 有 关 琐 事 , 他 的 出 发 点 是 说 理还 是 抒 情 ? 文 章 的 中 心 是 什 么 ? 明 确 : 本 文 以 抒 情 为 主 , 兼 具 叙 事 和 说 理 。对 绘 画 理 论 的 阐 述 , 对 偃 竹 图 的

33、由 来和 种 种 有 关 琐 事 的 叙 述 , 其 实 都 是 围 绕 文与 可 、 苏 轼 与 竹 的 这 段 深 厚 的 感 情 展 开 的 。文 章 的 中 心 是 通 过 对 与 画 竹 相 关 的 绘 画 理论 的 阐 述 和 生 活 琐 事 的 描 述 , 表 现 了 作 者对 文 与 可 的 真 挚 情 谊 , 流 露 了 苏 轼 对 文 与可 的 深 切 怀 念 。 仔 细 阅 读 , 思 考 以 下 问 题 :1、 本 文 的 体 裁 是 什 么 ?2、 文 中 记 叙 了 文 与 可 的 哪 些 事 情 , 说 明 了 文 与 可 是 怎样 的 一 个 人 ?3、 文 章

34、 的 主 旨 是 什 么 ? 作 者 是 怎 样 表 达 这 一 主 题 思 想的 ?1、 文 体 , 杂 文 ;2、 记 叙 了 文 与 可 厌 世 俗 求 画 , 不 自 贵 重 , 说 明 了 他 的脱 俗 淡 泊 , 与 苏 轼 诗 画 互 答 , 说 明 了 他 是 个 才 情 过 人 、无 拘 率 直 的 人 ;3、 文 章 的 主 旨 主 要 是 叙 述 两 人 的 深 挚 友 谊 以 及 睹 物 思人 的 悲 痛 ; 文 章 不 仅 仅 通 过 日 常 趣 事 来 表 现 两 人 的 亲密 无 间 的 关 系 , 而 且 又 借 用 典 故 表 达 两 人 的 深 厚 情 谊

35、,从 而 写 出 了 对 文 与 可 的 思 念 和 缅 怀 之 情 。 此 文 作 为 纪 念 亡 友 的 文 章 , 对 文 与 可 表 达 了什 么 一 种 感 情 ? 又 通 过 什 么 来 表 达 这 种 感 情 ? 对 他 的 艺 术 造 诣 表 示 钦 敬 之 情 , 对 他 的 为官 清 廉 、 淡 泊 名 利 、 不 图 享 乐 表 示 称 赞 , 而 对他 的 去 世 则 表 示 了 极 大 的 悲 痛 。 作 者 的 这 种 感情 主 要 不 是 直 接 表 达 出 来 的 , 而 是 借 助 对 二 人零 碎 的 往 事 回 忆 , 捕 捉 往 事 中 二 人 思 想

36、和 感 情交 流 过 程 中 发 生 的 心 灵 相 通 的 点 点 琐 事 趣 事 ,在 “ 乐 ” 事 的 叙 述 中 凸 现 二 人 的 亲 密 无 间 的 关系 , 而 这 个 “ 乐 ” 又 与 失 友 的 “ 悲 ” 形 成 了 反差 , 更 显 其 悲 , 愈 见 其 动 人 。 同 时 作 者 还 借 助典 故 抒 发 感 情 , 最 后 还 利 用 故 人 遗 物 来 引 发 哀思 , 直 接 抒 发 感 情 。 总 结 全 文 总 结 文 可 的 绘 画 理 论 , 陈 述 自 己对 “ 胸 有 成 竹 ” 和 “ 心 手 相 应 ” 创作 思 想 的 理 解 , 指 出

37、“ 艺 ” 与 “ 道 ”的 密 切 关 系 。 又 通 过 叙 述 文 可 的 轶事 和 二 人 间 的 交 往 , 表 现 了 他 的 品德 、 个 性 , 因 旧 谊 深 厚 , 故 睹 物 思人 , 传 递 出 深 切 的 悼 念 之 情 。 本 文 反 映 了 苏 轼 散 文 的 什 么 特 点 ? 这 篇 文 章 表 达 方 式 自 由 、 灵 活 , 语 言凝 练 、 生 动 。 本 文 以 抒 情 为 主 , 兼 具 叙 事和 说 理 。 情 的 抒 发 较 为 含 蓄 , 叙 事 描 写 语言 明 快 、 活 泼 、 幽 默 , 对 诗 、 赋 、 文 及 典故 的 引 用

38、自 然 、 贴 切 , 如 信 手 拈 来 , 挥 洒自 如 。 充 分 体 现 出 作 者 的 诙 谐 、 睿 智 与 达观 , 也 增 添 了 文 章 的 文 化 内 涵 , 提 高 了 其高 雅 的 品 位 。 本 文 正 是 他 “ 随 物 赋形 ” “ 文理 自 然 , 姿 态 横 生 ” 的 典 范 之 作 。 通 过 阅 读 苏 文 , 我 们 应 该 从 中 汲 取 哪些 启 迪 和 教 益 ?感 悟 与 思 考 我 们 要 在 作 任 何 一 件 事 前 ,都 要 对 预 作 之 事 认 真 分 析 , 掌握 客 观 事 物 的 各 种 因 素 和 条 件 ,预 先 做 好

39、充 分 的 思 想 和 物 质 准备 , 对 所 要 做 的 事 “ 胸 有 成竹 ” , 这 样 才 能 克 服 盲 目 性 、无 目 的 性 和 无 把 握 性 。 练习三翻译答案1.如 今 画 竹 的 人 都 是 一 节 节 地 画 它 , 一 叶 叶地 堆 积 它 , 这 样 哪 里 还 会 有 完 整 的 、 活 生 生的 竹 子 呢 ? 2.我 不 能 做 到 这 样 , 但 心 里 明 白 这 样 做 的 道理 。 3.平 常 自 己 认 为 很 清 楚 , 可 事 到 临 头 忽 然 又忘 记 了 , 这 种 现 象 难 道 仅 仅 是 画 竹 有 吗 ?4.我 认 为 是 深 知 道 理 的 人 的 认 识 , 难 道 不 是吗 ? 练习四答案要点总 : 抓 住 动 人 的 细 节 , 用 极 精 练 的 语 言形 象 生 动 描 绘 人 物 动 作 和 情 感 。1.喷 饭 句 : 形 象 的 说 明 了 两 人 之 间 思 想的 一 致 和 情 感 的 默 契 , 表 现 了 苏 诗 的 幽默 诙 谐 的 艺 术 魅 力 , 写 往 昔 二 人 从 友 情中 得 到 的 快 乐 , 正 是 极 写 现 在 失 去 挚 友的 悲 痛 。 2.曝 画 句 : 借 助 动 作 含 蓄 的 两人 真 挚 、 深 厚 的 情 谊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