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3735049 上传时间:2021-06-10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809.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学会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学会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学会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资源描述:

《学会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7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会课堂观察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魏凯旋 学会课堂观察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案例二、什么是课堂观察?它有何意义?三、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四、课堂观察的工具与观察技巧五、课堂观察课例范式 一、基于课堂观察教学案例【课例】教师指令的有效性研究 1.背景2004年2月27日,全市校本教研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语文组的“教师指令的有效性”的第二阶段的研讨活动被安排为公开展示活动。在大家听了饶大思老师“再教”的土地的誓言后,语文组在学校小会议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主题为“教师指令的有效性”;课堂观察:要求在统一视角(见下表)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教师发出哪些指令、指令发出后学生的行

2、为及教师的处理策略三个视点对教师指令是否有效进行课堂观察和分析研究。 2.制定“课堂教学三要素”的课堂观察量表 3.观察结果汇报与简评(摘选2段) 学生观察第一小组汇报: 本小组共有三位老师,观察对象有16位学生。指令1“看图片”,学生都非常专注;指令2“听范读”,大都很认真;本组有一位学生有些分神。指令3“朗读指导”,举手要求范读的共有6位学生,听他人朗读认真,经教师朗读指导后进步明显。指令4“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小组都有参与,有12位同学能大声、深情朗读,“感悟评价”时14位学生参与,有两位学生顾自己看书。指令5“班级交流”,举手有7人次,发言4人,看图片专注,有少数同学不大敢表现自己

3、。教师应多正面鼓励,让更多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真棒!指令6“质疑解难”,举手5人次,发言2人。有跟不上节拍的感觉。 这堂课16位学生都能在老师指令下进行有效互动,而且非常投入专注。从参与发言的角度来看,举手有17人次,发言有7人次,但其中二人发言重复5次,由此可见发言的参与面不大广。还有1名学生多次举手,老师没有注意到。 教师观察小组汇报(观察教师,发现教师指令及指令发出后的处理,研讨指令及其处理策略的有效性): 师1:教师发问总次数24次,其中形成指令32个。对这些指令的处理中,引导生评19次,其中学生自评12次,互评7次。师评21次,其中肯定或否定1次,复述6次,生发3次

4、,追问5次。生评不到50%,师评超过50%。教师总结9次。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1次,班级随机交流11次,引发质疑10次。 师2:我觉得专题的任务在这堂课教学中很好落实。特别是朗读的指导比上次来说,形式也多样化了,老师指导也到位了。至于小经互动的实效性更是大有改观。这得益教师的指令明确化。二是课堂活跃的氛围了推动同学们积极参与。 组织人或主持人:简要总结(略) 二、什么是课堂观察?它有何意义?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在传统听评课制度的惯习下,甚至很多人对课堂观察存在一定的忽视,以至误解。 1、什么是

5、课堂观察?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根据价值评判标准,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显著特点是:有明确目的、借助有关工具从课堂收集资料、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英国剑桥大学倡导的课堂教学观察什 么 是 专 业 背 景 下 的 课 堂 观 察 ? 科 学 的 观 察 , 记 录 和 关 注 关 键 教 学 事 件( 现 场 观 察 记 录 与 观 看 分 析 录 像 带 相 结 合 ) 就 课 堂 的 具 体 过 程 进 行 分 析 和 讨 论 , 得 出结 论 , 对 照 课 前 制 定 的

6、 教 学 目 标 和 课 程 标 准 用 课 堂 观 察 结 果 来 改 进 课 堂 教 学 绩 效 , 提高 教 学 质 量 是一种教研行为:由明确的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情况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不同行为构成。 是一次教研活动:中心环节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 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原想整体性的观感分解成几个观察点(视角),通过不同视角的观察,以求对一堂课更加全面的客观的分析,这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是一种教研文化: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一个教研组以分工又合作的方式进行。这种同伴互助的方式将会极大地改善教研组的教研方式,使每一

7、个个体都参与其中,并感受到团队的专业力量和专业关怀。 2、课堂观察的意义起点和归属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经验型的评价基于证据的推理总体的观感分点的观察个体独立的评价团队合作分享 三、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1、明确观察目的,构建观察框架,选定观察视角 2、利用观察工具进行课中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3、分析和研究观察结果,形成意见或建议,写出课堂观察课例。 课堂观察流程:第一步:10-15分钟的课前会议。执教者说课,与观察者商讨,落实本次教研活动观察点,并对观察者进行分工。第二步:40-45分钟的课中观察。执教者实施课堂教学。观察者按观察点将分配

8、到的任务进行观察记录记录。第三步:不少于30分钟的课后会议。执教者课后反思:目标达成情况、行为有效性、有无偏离教案(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观察者反馈:观察者报告观察结果,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从每一个观察角度出发,进行说明,作出分析结论,并提出整改建议;总结反思,形成书面材料(课堂观察课例)。 华 东 师 大 崔 允 漷 课 堂 观 察 框 架 四 维 度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怎样?是否有效?教师教学:关注教师怎么教?教得怎样?是否有效?课程性质:教和学内容是什么?学科特点和本质 ?课堂文化:关注课堂整体感受,互动、对话与交流。 “ 教 得 有 效 , 学 得 愉 快 , 考 得 满 意 。

9、 ” 崔 允 廓 “ 一 节 好 课 的 标 准 : 扎 实 ( 有 意 义 的 课 ) , 充实( 有 效 率 的 课 ) , 平 实 ( 常 态 下 的 课 ) , 真 实 ( 有 缺陷 的 课 ) 。 ” 叶 澜 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框架 4个维度 20个视角 68个视点 维度一:学生学习视角观察点举例准备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做了准备?怎样准备的(知道/独立/合作)?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倾听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多长时间?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

10、)?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互动有哪些互动/合作行为?有哪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全班)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互动/合作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自主学习的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多少人?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达成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课中有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课后抽查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那些问题

11、? 维度二:教师教学视角观察点举例环节教学环节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教学环节是这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哪些证据(活动/衔接/步骤/创意)证明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呈示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是否适当?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对话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侯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指导怎样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读图

12、/读文/作业/活动)?结果怎样?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讨论/活动/作业)?结果怎样?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结果怎样?机智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呈现哪些非语言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 维度三:课程性质视角观察点举例目标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课堂有无新生成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内容怎样处理教材的?采用哪些策略(增/删/换/合/立)?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及逻辑关系?容量适合该

13、班学生吗?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的?实施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怎样的情境?结果怎样?评价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资源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怎样利用?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怎样利用?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 维度四:课堂文化视角观察点举例思考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

14、合/评价)?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民主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样的?怎样处理不同意见?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人数/时间/结构/程度/感受)是怎样的?师生行为(情境创设/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师生/学生间的关系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民主行为?创新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 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怎

15、样体现创新的?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关爱学习目标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怎样关注不同学生需求?怎样关注特殊(学习困难/残疾/疾病)学生学习需求?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特质在哪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师生/学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 四、课堂观察的工具与观察技巧 1、观察所需的工具:(1)执教者的详细教学方案及学案(2)教室结构图和学生座次表。(3)各个视角所

16、需的观察记录表(附表) 2、课堂观察技巧(1)观察点的确定什么是课堂观察点?如何确定观察点?对一堂课,选择哪几个点进行观察,事先要商量好。观察点并不是指听课者在教室中所处的位置,而是听课者从哪一个方面关注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视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教研活动的目标,课堂教学研究的初衷,在课前会议上讨论决定并分配到人。视角的选择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体性的。上述表中每个维度下都有5个视角,可根据观察目的不同加以选择。 观察点的确定但在起步阶段,我们可根据各校、各学科的实际情况、课例研究的需要和教学者的特质等,先选择几个视角或观察点来观察,待熟悉和习惯后,再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在实际操作

17、中,还可根据研究的需要,每次选择选择几个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观察。 观察点的确定根据执教者决定观察点(是普通型还是专题性?)根据教研主题决定观察点(侧重形式还是内容?)以教研组为单位,观察点不宜多 (2)观察量表的设计粗线条易于操作,分类不宜过细注意逻辑分类,不要重叠数量纪录和行为描述结合 (3)课前会议的培训讲清观察点的概念分组并落实分工:人人有事做主持人和施教者的说明 (4)观察过程判断先于观察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的位置和方位观察和访谈 应用课堂观察技术和研究方法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 如 何 记 录 和 分 析 课 堂 信 息 教 学 结 构 , 也 称 教 学 环 节 , 即 把 课 堂

18、 教 学 过程 按 照 主 要 的 教 学 内 容 板 块 划 分 成 几 个 大 的板 块 。 在 每 个 大 的 板 块 里 , 又 可 以 拆 分 称 若 干 个 小板 块 。 通 过 这 样 的 板 块 划 分 和 时 间 份 额 的 标 注 , 可以 使 人 获 得 本 节 课 教 学 流 程 的 整 体 概 貌 , 并初 步 获 知 实 际 教 学 中 教 师 把 主 要 精 力 和 时 间投 入 在 哪 里 。 ( 课 堂 观 察 量 表 7)1、 教 学 结 构 记 录 把 课 堂 中 发 生 的 教 学 活 动 分 为 四 类 : 教 师 讲 解 ( A) 、 师生 交 流

19、( B) 、 学 生 合 作 ( C) 、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 D) 。 按照 教 学 展 开 过 程 , 对 各 种 教 学 活 动 发 生 的 先 后 顺 序 、 每 种活 动 的 持 续 时 间 加 以 记 录 。 在 得 到 一 系 列 A-C-B-A-D-B .后 , 有 两 种 观 察 办 法 : 结 合 教 学 内 容 观 察 各 种 活 动 发 生 和 转 换 的 频 率 ; 对 每 种 活 动 的 内 容 在 时 间 上 进 行 累 加 , 观 察 本 课 主 要 采 用了 何 种 教 学 活 动 形 式 。2、教学活动转换记录时间时间时间时间时间时间时间 提 问 的

20、 数 量提 问 的 认 知 层 次提 问 的 方 式问 题 的 指 向学 生 回 答 的 方 式教 师 理 答 的 方 式问 题 之 间 的 结 构 关 系问 题 之 间 的 思 维 跨 度3、 课 堂 提 问 记 录 与 分 析 把 教 师 问 过 的 所 有 问 题 记 录下 来 , 然 后 进 行 多 种 角 度 的再 分 析 , 能 为 教 学 改 进 提 供建 议 。 问 题 分 析 可 以 从 定 量 和 定 性两 个 角 度 结 合 起 来 考 虑 。 其 中 问 题 的 大 小 、 问 题 的 思维 跨 度 和 思 维 空 间 、 问 题 的结 构 关 系 能 够 为 教 学

21、设 计 提供 最 直 接 的 建 议 。 4、 课 堂 反 馈 记 录 反 馈 的 类 型 复 述 : 用 教 师 自 己 的 语 言 复 述 ; 修 正 : 概 念 化 来 修 正 学 生 的 意 见 ; 推 演 : 把 学 生 的 观 点 加 以 应 用 、 推 演 或 引 发 下 一 个 讨 论 问 题 ; 评 论 : 把 学 生 的 观 点 与 他 人 的 观 点 作 分 析 、 比 较 、 归 纳 或 评 价 。有 效 教 学 的 标 准 之 一 是 及 时 的 反 馈 , 教 师 反 馈的 数 量 可 以 表 明 教 师 与 学 生 之 间 “ 实 质 互 动 ”的 程 度 。但

22、反 馈 的 层 次 本 身 有 高 低 之 分 , 对 学 生 而 言 ,不 同 程 度 的 反 馈 获 得 的 信 息 也 很 不 一 样 。此 外 , 简 单 的 划 分 反 馈 还 有 “ 正 面 与 负 面 ” 之分 , “ 有 效 与 无 效 ” 之 分 。 ( 表 8、 12、 13、14等 ) 语 言 流 动 主 要 指 师 生 间 的 语 言 互 动 方 向 和 数 量 ,这 是 一 种 基 于 座 位 表 的 记 录 方 法 。 通 过 座 位 表 记 录 每 位 学 生 与 教 师 的 语 言 沟 通 ,可 以 反 映 出 一 节 课 当 中 语 言 流 动 的 分 布 情

23、 况 和分 布 类 型 。 如 用 向 下 的 箭 头 表 示 学 生 根 据 教 师要 求 陈 述 , 用 向 上 的 表 示 学 生 主 动 发 问 等 。 使 用 语 言 流 动 图 可 以 简 明 的 了 解 一 个 班 里 好 中差 学 生 的 大 致 分 布 情 况 。6、 学 生 的 语 言 流 动 记 录 学 生 学 习 获 得 的 知 识 是 否 能 够 形 成 网 状 和 层 级 ,往 往 取 决 于 对 知 识 之 间 关 联 的 理 解 程 度 。 课 堂 里教 师 的 结 构 性 陈 述 语 言 , 往 往 有 助 于 学 生 形 成 知识 间 的 关 联 。 结 构

24、 性 陈 述 语 言 也 可 以 从 数 量 和 质 量 两 个 角 度 加以 研 究 。 结 构 性 陈 述 语 言 分 为 不 同 内 容 板 块 间 的 过 渡 、 同一 内 容 板 块 内 部 知 识 点 之 间 的 过 渡 与 关 联 。5、 结 构 性 语 言 记 录 这 也 是 基 于 座 位 表 的 一 种 记 录 方 法 , 目的 是 了 解 个 别 学 生 或 某 个 小 组 的 学 习 状况 。这 个 记 录 方 法 可 以 了 解 某 个 学 习 任 务 在学 生 身 上 实 际 发 生 了 什 么 、 是 怎 样 被 学生 实 施 的 ( 包 括 常 见 错 误 、

25、操 作 困 难等 ) 。该 方 法 的 实 质 是 不 停 地 在 某 个 学 习 任 务发 生 过 程 中 , 用 眼 睛 “ 给 学 生 拍 照 ” ,继 续 学 生 在 该 任 务 中 的 实 际 表 现 。7、 学 生 的 学 习 状 态 记 录 8、移动路线记录 这 是 从 信 息 流 动 的 角 度 来 观 察 课 堂 , 可 以 记 录 教 师 和学 生 的 移 动 路 线 。 学 生 在 自 由 讨 论 时 , 通 过 绘 制 讨 论 关 系 图 , 从 信 息 学角 度 可 以 表 明 信 息 的 沟 通 程 度 和 沟 通 方 式 。 教 师 在 巡 视 时 , 其 移 动

26、 路 线 表 明 了 教 师 的 信 息 反 馈 所分 布 到 的 区 域 。 9、 叙 事 性 的 文 字 记 录 课 堂 里 随 机 记 录 的 关 键 性 叙 事 片 段 , 往 往 为 了 说 明 某个 问 题 而 特 别 描 述 一 个 事 件 。 叙 事 性 文 字 记 录 可 以 记 录 全 体 学 生 的 事 件 , 也 可 以 是个 别 学 生 的 事 件 , 但 须 注 意 使 用 描 述 性 语 言 而 不 是 评论 性 语 言 : 每 个 叙 事 语 言 要 分 行 记 录 , 前 面 最 好 标 注 时 刻 。几个学生打哈欠、李明看着窗外学生很无聊一半孩子几乎站了起来

27、,伸长胳膊想要发言,喊着“我”、“我”、“我”学生很兴奋 这 个 方 法 用 以 对 师 生 对 话 交 流 的 某 个 关 键 片 段 的语 言 做 出 分 析 , 目 标 是 通 过 语 言 互 动 分 析 , 检 视该 对 话 表 现 了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还 是 教 师 的 主 导 地位 。 核 心 是 对 师 生 对 话 的 语 言 先 分 类 统 计 其 时 间 , 然后 再 按 表 明 “ 教 师 主 导 ” 还 是 “ 学 生 主 体 ” 的 语言 归 到 大 类 , 从 而 做 出 检 视 。 是 一 种 使 用 课 堂 录 像 会 比 较 方 便 的 记 录 方

28、法 。10、师生语言互动分析 (5)证据的整理不少于30分钟的分组发言:呈现组内观察所得对于证据的专门的记录、补充对于建议的讨论 (6)基于证据的推理(课例评析)基本模式:关于观察点的解释证据的陈述推理和建议 基于观察事实发表观点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营造积极的观评氛围目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不是作出评判,而是寻求改进 基于证据推理的几个要求:证据陈述和推理和建议结合行为描述和数据呈现结合分项反馈和整体评价结合主讲和互动结合少讲理念,多讲观察只讲自己的观察点,不讲别人的观察点 (7)后续的工作现场和过程的整理记录施教者的后续跟进(课例) 课堂观察课例: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一、背景任教教师:屠

29、飞燕(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生物老师,教龄四年,专业素养较好,学生非常喜欢她的课。)内容主题: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模块)观察者:生物组课堂观察合作体简况:自2006年5月8日以来,生物组大型的课堂观察活动已进行了两次,小型的课堂观察二次。经过半年的实践,我们对课堂观察的理念、框架、程序已有一定的理解,量表的使用逐步从完全套用过渡到了按自己需要进行改编阶段。此次恰逢杭州市余杭区校本教研现场观摩会在我校召开,生物组以课堂观察为主题,代表我校,向全区高中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展示了我们的校本教研成果。此课例就是在这一活动背景下制作而成的。 二、课前会议:2006年11月8日(一)屠飞燕老师

30、说课 1、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为基因工程的第二课时,学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中的热点,该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前沿科技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课时内容是在基因工程工具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应用,是必修教材中的“基因”和“基因重组”知识的深化,是学习“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的基础,与发酵工程也有联系。 基因工程操作的过程是微观而复杂的。而教材中本节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展开的,缺少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情境,使得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给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教材中有一个基因工程操作示意图,但它的作用意

31、在给学生一个基因工程的整体认识,且因教材叙述四个步骤的过程 发散性不够,故也显得作用不够突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学习本节内容前,我们已结束了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知识的学习。 2、学情分析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对生物进行改造,技术要求高,过程复杂,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上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很难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这对学生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及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高三(4)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敢于提出问题,师生和生生互动比较好,大家在观察时可特别关注下表中的15位同学。 3、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举例说

32、明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举例说明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举例说出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写出重组DNA的过程。本节课的难点是“获取目的基因”、“重组DNA”、“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主要的解决策略是通过创设人工制备胰岛素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采用模型方法,将微观操作宏观化,思维过程直观化,以便发散思维,暴露问题,调动学生口、手、脑等多个器官参与学习,在体验与讨论中达成学习目标。 4、教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策略是创设情境和生物建模,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展开,建构思维模型,形成知识网络。具体教学环节如下:(1)课前讨论。第一个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前概念

33、”尝试解决问题,使得后续的学习建立在前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同时创设一统领整堂课的学习情境,希望学生合作学习,得出通过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生产胰岛素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第二个讨论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大致切分获得工程菌的阶段,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基因工程操 作的四个步骤。 (2)获取目的基因。先引用了一张基因表达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基因表达的知识,直观地感悟到两种获取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直接分离法”和“人工合成法”,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方法的图形;再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图形解释两种方法,并指出各自的特点,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 (3)重组DNA。创设DNA重组的情境,画出

34、图形,采用如下问题链:置于DNA连接酶溶液中的运载体和目的基因能形成哪些产物呢?哪种产物是人们所要求的呢?这些产物如何区分开呢?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师生交流讨论解决。 (4)导入目的基因。利用环节3中的情境,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两个问题,如果在溶液中继续加入普通的大肠杆菌和CaCl2溶液,最终在溶液中存在哪些类型的细菌呢?如何在混合菌液中筛选出人们所需的工程菌呢?(5)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创设问题链:目的基因(胰岛素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如果要表达出胰岛素,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要想大量获取目的基因的产物(胰岛素),后续的技术应该是什么?基因产物(胰岛素)可以通过什么

35、方法提取?旧的培养基如何处理?最终构建基因工程操作的知识网络。 本节课设计的创新之处:(1)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将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成四个探究过程。再将每个探究分解为若干个问题,形成逻辑关联的问题链,增加了知识构建过程的层次性、逻辑性、结构性,又能较好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能较好地反馈学情,及时地调整教学。(2)采用生物建模的方法,将微观操作宏观化,抽象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的理解。(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过程中生成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率,生成活跃、民主、愉悦的课堂文化。 本节课设计的困惑之处:(1)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

36、式开展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关涉到这节课的成败。但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不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很不足。何时介入小组学习?怎样介入?怎样才能收集到有效的教学信息?感觉不好把握。(2)按预期的设想,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实现的。而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必然带来耗时较多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分配教学时间,使得学生既能充分探究,又能完成学习目标,感觉不好把握。(3)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性大,必然会生成很多教学设计时不能预期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如何高效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有效地聚焦核心问题,达成教学目标,感觉不好把握。我希望大家观察我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与困惑,为我

37、下一步的改进提供帮助。 (二)屠老师与观察者的交流吴江林:我对你创设情境并将基因工程的四个步骤设计成四个探究问题非常感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好的。根据你设计的问题,可以看出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你是如何铺设台阶,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呢?屠飞燕:一是通过我的讲解,二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本,三是增加一些追问调控学情。郑超、彭小妹:你设计的问题及问题链都很有难度,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困难,一些问题还很有些跨度,所以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生成很多问题。我认为你指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将是涉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对你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

38、有较高的要求,不知你的看法如何? 屠飞燕:是的,这也是我担心的,我很希望你观察这个问题。喻融:屠老师设计了很多探究活动,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能得到的知识肯定是有限的。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是否有效,仍然是决定了学生学习效度的关键,而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讲授是我必需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所以我选择观察讲授的有效性,借此机会向屠老师学习。 屠飞燕:这节课虽然是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但讲授也蛮多的,我也担心是否讲着讲着又沿着灌输的老路走了,希望你观察我是不是能把讲授和探究结合起来。钟慧、路雅琴:这堂课是以问题驱动的,通过预设的四大核心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这就必然会有大量的师生问答,你准备采用哪些提问方式呢?

39、你的提问方式与学生的理答方式又有很大的关联,你想让学生有哪些理答方式呢?屠飞燕:是的,这堂课是问题驱动的,我主要想采用个别提问,小组合作讨论后汇报等形式,我现在也不是想得很清楚,我自己也觉得提问不是掌握得很好,试试看吧。 (三)屠老师与观察者讨论观察点吴江林: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郑 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彭小妹: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喻 融:教师的讲解效度钟 慧:学生的应答方式路雅琴:教师的提问方式姜 平: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课中观察:2006年11月9日,上午第2节课(一)观察工具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二)观察位置的选择钟慧和路雅琴两位老师分别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和

40、“学生的应答方式”,需要合作观察,所以选择坐在一起观察,以便观察时能相互协调。吴江林和彭小妹老师观察的分别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根据屠老师提供的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分布图,特地选择了学困生和学优生相对集中的位置观察。其他老师的观察维度主要是老师的教学,为减少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均选择在教室中学生座位背后就座,开展观察。 (三)观察过程上课前 观察者于上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主要是翻阅了学生的课本和学案,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笔记。吴江林老师特地询问两位学困生和一位学优生对屠老师的课堂感受,没有理解的知识怎么处理,有没有机会提问等情

41、况。上课中各位老师根据自己选择或开发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有数据的记录,也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师生对话、现象描述、教学细节、即时反思等的记录。在探究2和3的教学时,吴江林、郑超、彭小妹三位老师分别在学生画图时,起身巡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观察没有提问或指导。上课后吴江林老师询问了四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两位是学困生、一位学优生,一位中等生,重点了解了四个探究步骤和基因工程整体的知识结构掌握情况,对情境教学和模型方法的感受。 四、课后会议:2006年11月9日,上午第3、4节课(一)屠老师课后反思屠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课后反思。一是教学目标。“说明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合成法。区别两种方法的异同”这一教学

42、目标基本达成了,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在黑板上画出了这两种方法的流程图,然后要求学生从图形中区分两种方法,从学生的回答看,应该都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能区别它们。但“尝试画出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分离法的图形”这一目标显然是没有实现,应该由学生做的事,我代做了。“说明重组DNA的过程,尝试画出DNA重组的过程图”这个目标从学生的回答、板演和我的巡视来看,应该是达成了。“列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这一目标,由于没有来得及讲解植物细胞一些常用的导入方法,致使学生不能“列举”,教学目标还没有完全达成。“举例说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探讨DNA重组的方式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这个

43、目标,由于时间不够,讲解和讨论的时间不充分,达成情况不太理想, 这点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看出来了,总的来看,目标基本达成了。 二是主要教学行为。我这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比较多,新课导入用的哪个讨论起到较好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吸引到了课堂中来了,在积极的思考和讨论中开始了学习,也能较好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一次读图活动也较好落实了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合成法两个概念,二次图画较好解决了“说明重组DNA的过程”这个问题。利用课前设计的问题链也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去学习知识,构建知识。情境教学的效果不太好,可能是我课前的准备不充分造成的,特别是第四个探究情境做得不好,对学生的课本和图形的阅读指

44、导得也不够,第2个探究和课前的讨论中,我的讲解时也不够精炼,耽误了一些时间。 三是教学预设与生成。课前讨论和第1个探究的预设都达成了,学生也没有生成什么问题。第2个探究中,学生提出“DNA重组的种类有9种”,并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推导一番。我课前对这个没有想过,一时也不知怎么办好,只好避重就轻地谈了几句。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个好的教学资源,我却没有利用。对探究2,我原以为很难,所以设计时,准备作重点讲解。但从我观察的整体情况看,学生还是都做得不错,我却还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继续教学,显然太僵化了。如果这里能节约点时间,也不至于探究4显得那么仓促。总的来看,学生生成的东西不多,教学步骤虽然设计成了

45、一个讨论加四个探究,但教学过程还是按照我的预设来走的,这从课堂上学生自己提的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就也可看出,说明我的教学给学生思维空间还不够。 (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郑超:我观察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从“学生的错误”、“教师对错误的反应”、“教师对错误的指导行为”这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如下(数据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1)学生的错误中,思考不全面类错误占33.3%,这说明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有效地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误区,生成了较好的教学资源。未把握问题的指向类错误占33.3%,这一方面说明问题的设置应该更为明晰,问题链的创设应该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

46、展水平(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课堂机智性需要提高。知识性和表达性类错误占33.3%,这说明需要加强指导学生的预习,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时的态度中,接纳和赞许占了89%,这与整堂课老师所追求的民主、对话的课堂氛围是一致的,实际上,本堂课的探究氛围和效果也的确很好。 (3)教师应对学生错误的行为中,“鼓励、引导、换其他同学回答”占50%,这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体现了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定位,说明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量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和多人回答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体验

47、了合作所带来的好处,但明显存在介入小组讨论迟,反馈学情不及时、不全面的情况,这也是导致老师在引导时针对性不够的重要原因。 彭小妹:我观察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一是“对学生识别理解图形的指导”。我看到屠老师对识图的目的要求很明确,但在引导学生理解图形上有较大的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说出“获取目的基因的途径方法”这个问题时,给学生的识图时间只有1分钟。同时屠老师也没有进行指导,我想这是导致学生对两种方法掌握得不好的原因。二是“对学生阅读文字资料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看看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这个问题时,针对性不够。学生在阅读时,屠老师在黑板上画流程图,画完就开讲了

48、,不知屠老师是怎么知道学生看完了书?加上阅读要求不明确,所以,后来出现了学生说不出两种方法,也说不出两种方法区别的现象。 喻融:我观察的是“教师的讲解效度”,从“讲解行为”和“讲解程度”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在讲解行为方面,“重复”占37.0%,“借助其他方式描述观点”占29.6%,“在整个讲解过程中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占18.5%,“用直白的语言描述观点”占14.8%,“借助例子描述观点说明”为0。讲解程度上,始终能与学生保持眼光接触,语调也比较生动,逻辑性较强,但信息呈现速度较快。总得来看,讲解得还是清楚明白的,学生易于接受,但重复较多,特别是探究3的无效重复浪费了不少时间。而信息呈现速度过快

49、也造成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如在探究4中,这种情况比较明显,两位学生都答不出你的问题可能与此有关。 钟慧:我和路雅琴老师合作,我代表我们汇报观察结果。小路观察的是“教师的提问方式”,我观察的是“学生的应答方式”。我们发现“提问后,学生齐答”的方式占56%左右,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蛮高的。但从齐答的问题难度看,都不大,所以我想这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不是很有效呢?“提问后,未叫举手者答”占26%,其中特意点了第二组第1排、第五组第3排、第七组第1排、第四组最后一排的四位学困生回答。前两位是在回答“鸟枪法”和“人工合成法”两个概念,两位学生表现不好,屠老师引导他们看书后回答出来了。后两位回答“重组

50、质粒有多少种”和“符合要求的质粒是哪种”,基本上答对了。我认为屠老师还是很关注学难生的学习的,但所问的问题难度都不大,我认为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问问他们,将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便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姜平:我观察的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分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一是“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本节课有四个教学环节,“课前讨论”12分钟占26%,“目的基因的提取”12分钟占26%,“目的基因与载体的结合”18分钟占39%,“目的基因的检测”4分钟占9%。从中可以看,第二和第三个教学环节是本节的重点,时间得到了保障。但新课导入花的时间过多,“探究三”浪费的时间体现在三次重复上

51、,使得第四个教学环节时间不够。二是“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其中“教师讲解、师生回答”22分钟占47.8%,“学生讲解”12分钟占26.1%,“合作、伙伴学习”10分钟占21.8%,“学生自学”2分钟占4.3%。这说明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把52%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和参与评价等学习中得到较充足的时间保证,也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为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 吴江林:整堂课,屠老师都表现得有条有理,与学生的亲和力较强,较好地利用了该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的这一特点。创设了这么多问题,并以问题驱动学习是

52、一种有效的策略。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创设了情境,带领学生一起建立概念和过程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基因工程抽象不好理解的矛盾。这种情境教学、问题驱动、生物建模等教学策略是我们组今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努力方向。这节屠老师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相比以前她语言也简练了不少,是一大进步。 这节课,我观察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从5个角度观察了这个问题,分别是“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

53、实际问题中去”,频次分别为2、7、2、2、1,可见屠老师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推论”、“预测”、“解释”、“解决”。 这是一节新课,认知要求一下拔得这么高,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这在探究4表现得特别明显,学生都说不出来的原因也在这里。而在探究2和3时,由于关注了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则明显可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包括七位学难生在这两个探究活动时也表现得非常投入,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按照这五个层次去组织教学,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还有一个问题是,这节课上完后,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知识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四个探究结束后

54、没有总结归纳。我想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仍然是比较散的,这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迁移。 (三)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经过屠飞燕老师与全体观课老师的交流,全体老师达成了如下共识。(1)这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思考,通过情境中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情境教学策略非常适合这种课型。(2)这节课通过建立概念模型、过程模型,有效地将微观的抽象的过程和概念直观化了,对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帮助很大,收到了比以往更好的教学效果。屠教师有条不紊的风格和较强的亲和力也是取得教学成功原因之一。(3)探究1、2、3结束时,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并应有一段时

55、间留给学生提问,使他们还未理解的内容有解决的机会。特别是要给学困生这种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能有更多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4)探究1、2、3、4的问题设置应再细化,给学生设好支架,不要一步到位,应做到题意明确可读性强便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立即自答或点学生回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加追问这种提问方式。(5)课前讨论环节的时间缩短到8分钟;将探究1中的两个概念图先让 学生看书并画出来,这个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和动口,老师主要是起指导和主持评价的作用;探究4结束后可设计一个概念图,师生共同构建,让学生形成基因工程的知识体系。 简化后的课堂观察课例范

56、式:课例题目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一、背景二、课前会议:(一)执教者说课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提供教学方案、学案、班级座次表等资料 3、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本节课的难点是: 4、教学设计具体教学环节如下:(1)课前讨论(2)获取目的基因(3)重组DNA(4)导入目的基因(5)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本节课设计的创新之处:本节课设计的困惑之处:。 (二)执教师与观察者的交流师甲:执教者:师乙:执教者:师丙:(三)执教老师与观察者讨论观察点吴江林: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郑 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彭小妹: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喻 融:教师的讲解效度钟 慧:学生的应答方式路

57、雅琴:教师的提问方式姜 平: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课中观察:2006年11月9日,上午第2节课(一)观察工具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二)观察位置的选择根据观察点和位置做将要说明(三)观察过程上课前 观察者于上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主要是翻阅了学生的课本和学案,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笔记。吴江林老师特地询问两位学困生和一位学优生对屠老师的课堂感受,没有理解的知识怎么处理,有没有机会提问等情况。上课中各位老师根据自己选择或开发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有数据的记录,也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师生对话、现象描述、教学细节、即时反思等的记录。在探究2和3的教学时,吴江林、郑超、彭小妹三位老师

58、分别在学生画图时,起身巡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观察没有提问或指导。上课后吴江林老师询问了四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两位是学困生、一位学优生,一位中等生,重点了解了四个探究步骤和基因工程整体 的知识结构掌握情况,对情境教学和模型方法的感受。 四、课后会议:2006年11月9日,上午第3、4节课(一)指教老师课后反思指教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课后反思。一是教学目标二是主要教学行为三是教学预设与生成。课前讨论和第1个探究的预设都达成了,学生也没有生成什么问题。第2个。(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郑超、彭小妹、喻融、钟慧、吴江林。(三)形成本次观察的结论(1)(2)(3)。 结束语开展课堂观察、课例研究,不只是掌握一种方法和技术,而是要倡导让我们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工作和思考的专业习惯,营造一种合作、开放、民主、平等、富有创造精神的研修文化。 作业布置请根据观察目的,选择一个观察视角或观察点,制作一份课堂观察量表,并对本校教师的课题尝试着用该量表进行课堂观察,并和执教老师教学合作交流。 请多多指教,谢谢!教 研 培 训 中 心 魏 凯 旋2010年10月21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