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颜体楷书笔法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23689427 上传时间:2021-06-1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4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颜体楷书笔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颜体楷书笔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颜体楷书笔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颜体楷书笔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颜体楷书笔法(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

2、(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一、起笔规律:点、带、转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如看不见全图,可对图双击查看)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

3、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

4、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 2)。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3 3)。三、收笔规律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5、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第四步“

6、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3 4)。(二)露锋收笔:弹、倾、踢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

7、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附:楷书笔画书写示范及用法四、折的两种书写规律1、起笔折法 弹、挑、点、带、转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2、三角形法 弹、挑、折、折、转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

8、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五、折钩的书写规律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六、弧钩的书写规律 弹、弧、折、转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有美

9、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转”四字概括(见图39)。七、点的书写规律 线(线型笔画)的浓缩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斜点反捺的浓缩竖点垂露竖的浓缩左点右短竖的浓缩撇点短斜撇的浓缩提点提的浓缩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一、长横 除了按起、行、收笔的一般规律书写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拱形造型。左半段略向上 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在5 左右,右半段在行笔刚过左半段及时压平,收笔时自然有拱形造型。2、中段略细。行笔时笔锋略提,笔画自然变细,但不可太细,否则成为“蜂腰”横病笔。3、收笔上方下圆。收笔的“挑”和“折”形成方角,使横神采顿生;最后“

10、转”一定要圆,与方角形成对比,即和谐又有变化。二、左尖横 1、起笔写点要水平左要尖。笔锋调好后沿水平方向由轻到重顺锋而下(手指执笔的轻重感要敏锐),略拉长形成左尖右圆的杏仁点。2、收笔仰势上抬。反弹转换笔锋提起后,提锋由下边沿向前向上延伸,再左上折与起笔下边保持平行,最后从上边收锋。3、笔画左低右高。与长横略斜带笔相同,带笔后保持斜向直接行笔(由于平点起笔笔锋指向已达到横的中锋运笔要求,故省略转笔调锋这一步而直接行笔),收笔后必然左低右高。三、悬针竖 1、收锋要在正中。收笔完成时,笔锋要在笔画的中轴线上,这就要求起笔转笔时要到位,保证笔锋的方向指向正前方且在笔画正中央。2、笔画要饱满。铺毫行笔

11、要写到整个笔画的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方可提笔收锋。3、收锋动作小。反弹转换动作幅度要小,写出的笔画才能精致利索。四、短平撇 1、角度要平。取决于带笔方向,所以点之后要向左平缓带笔,而不是斜下带笔。2、转笔变大。随之而来的是转笔幅度加大,笔锋由向左前转为向右,写成的撇自然是较平的(不需要绝对水平)。五、竖弯撇 1、转弯幅度大。由起笔的垂直向下到收笔的水平向左,靠腕的灵活转动控制笔锋转弯。2、锋向要跟踪。由于转弯幅度大,所以转弯时笔锋指向也要用手指顺时针捻动笔杆跟踪调节。否则写撇拐弯时笔画变粗而不协调。3、手腕转动和手指捻动要同步进行。六、斜捺 1、捺脚拐弯处下方上圆。此处用长横起笔的带、转法,即换

12、向时保持原来的按笔力度水平向右带笔,形成下方上圆的效果。2、捺脚即饱满又锋正。刚才讲的换向带笔也是达到饱满的关键一步,接着逆时针转笔调锋继而中锋收笔,写出的笔画自然神完气足,给人以美感。七、平捺 1、起笔用横的点带法。注意不要粗、长、斜,应略细、短、平。2、第二段下坡要长要缓勿陡。3、捺脚稍长上边沿要平。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 八、竖钩 1、钩要平。出钩上边沿勿要左上斜,应稍平。2、不要挑。反弹提起后笔锋不要右下挑,以免出现难看的脚后跟。九、卧钩 1、出钩前要上抬。否则雷同于斜钩,且容易将钩写得大而空,使点的位置不好安排。2、钩要长。钩写长并同起笔保持平行,这样钩很紧凑,也显得小巧。3、钩之拐角

13、要突出。钩之拐角不突出则无神采,其它弧钩拐角也要突出。十、竖左弯钩 宁驼背勿弯腰。起笔右下行急转左下行,转弯处方圆并用,犹如驼背,但不弯腰,无伤大雅。如写成半圆形,犹如弯腰,则有疲软无力之感。十一、横折钩 1、横细折粗。横要提笔写,折要按笔写,不可横粗折细或横折粗细相等。2、钩要弧钩。出钩前先画弧,即用竖左弯钩的写法。不要写成折钩或带后跟的钩。3、要有变化。横折钩可根据不同的字写成长短不同的变化。如“同”、“四”、“句”三字对钩的横折长短要求就不同,要灵活处理,切勿千篇一律。十二、横折折撇 由横折和撇折加撇组成。横折折钩折法与此相同。十三、竖折折钩 由竖折和横折钩组成,注意横还要细,而且横折之

14、折可写圆折。十四、左点 起笔用垂点法。即垂直下笔由轻到重写点,之后向下(略向左偏)带笔,收笔与垂露竖相同。如从背面横着看,它变成了左尖横,说明它与左尖横的书写规律是相通的。笔画书写视频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

15、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8、向心四点:用在字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笔画接笔规律(一)、相接法1、实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被另一笔画所掩盖。这一方法像木匠接榫头一样,要把两根木头接得严丝合缝,牢固无比,做成的家具才结实耐用。2、虚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的笔锋与另一笔画相搭。写出来的

16、效果有空灵之感。这一方法为相接法中的重点技巧,因为绝大多数习字者都不善于运用此法来表达书法的较高层次的美。掌握这一方法必须要掌握笔画的尖锋轻起和露锋收笔两种技巧。3、相交法:两笔画相互穿插交叉。这一方法较为简单。不需专门练习。(二)、相离法两笔画相互分离,但笔断意连。很多人只注意笔断,忽视了意连。殊不知没有意连的笔断是一盘散沙,写出的字没有凝聚力,缺乏整体感。这一方法需要在书写时做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切忌边写边想,犹豫迟疑。虚接法书写示范 粗细平衡规律(一)密细疏粗。笔画多的字为了能写在格子正中且不拥挤,就要将笔画写细些;相反,笔画少的字虽然很容易写在格子正中,但如果也写细就会有寒俭之感,所

17、以要写粗。(二)长细短粗。初学者写字遇到长短笔画时总是忽略这一规律。不是长短一样粗细,就是短细长粗,这样写不符合视觉平衡原理,长笔画相对于短笔画来说,其视觉张力大,即它比短笔画显眼,只有将其写得比短笔画细,才能让短笔画也较显眼,从而取得视觉平衡。(三)横细竖粗。这可用建筑学中的道理来解释,横相当于房梁,竖相当于顶梁柱。如果顶梁柱细了,而房梁很粗,会给人以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将顶梁柱加粗,房梁变细,才有安稳的感觉。 (四)左细右粗。这是对字的左右两边都是竖而言的,因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楷书入门教材2 主笔优先规律很多初学者为什么在写楷书时,把字写得四平八稳,老气横秋?因为不懂得这一重要

18、规律,所以写楷时犹如布算。要想把楷书写得有生气,耐人寻味,掌握这个规律是主要途径。主笔即字中的主题笔画,一个字只有一个主题笔画,其他笔画皆为从属笔画。从属笔画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抢占空间,只能烘云托月,以突出主笔。相对从属笔画而言,主笔占的空间要大一些。所以写主笔时应张扬放开,写从笔时应抑制收缩。这就是主笔优先规律。基本笔画中作主笔的有长横、悬针竖、斜捺、横钩、竖钩、斜钩、横折钩、横折斜钩、竖弯钩、竖折折钩等。以长横为主笔的组合重画变异规律(一)重横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时,要写出起笔的平斜点、收笔的俯仰及长短粗细之变化;(二)重捺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捺时,

19、除主笔写成斜捺外,其余皆写成反捺,因为这样写才能突出主题笔画,使整个字主次分明。古人讲的“字无两捺”就是这个道理。(三)重折变异规律:一笔画或一个字中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折时,应写出方圆之变化,这样才能破除单调,刚柔相济。如横折折撇、横折折钩、竖折折钩以及“马”之类的字。(四)重钩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钩时(相同方向的钩),要写出钩的藏露、大小之变化;颜体楷书笔法深圳市石岩公学书画院 李汉宁 唐代是楷书的成熟时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三位楷书大家,他们的字法度完备,是中国书法史上光辉典范,初学毛笔楷书,多从唐楷入手。因为颜体笔画肥厚,初者特别是小学生因手法不稳,动作幅度粗

20、重,写瘦劲的线条比较难入手,所以选择颜体入门,比较实在。为了使鉴赏力较低的中小学生对范本容易理解和把握,选择墨本字帖来训练是大有好处的。因为颜真卿楷书成熟时期的墨本作品在字的数量上稍为少些,这里选择谭延闿临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记里的墨本字作为范本来讲解和让中小学生临摹。谭延(1880-1930), 民国时期,在朝的显贵许多能写一手好字,但最著名的莫过于谭延闿、于右任二家。1912年加入国民党。1922年后追随孙中山,历任大元帅府内政部部长、秘书长。谭延闿一直是国民党政府里的高官,历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他的字,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字的大

21、家。颜真卿楷书自从被米南宫批判之后,一直不很被重视,宋、元、明三代不出一个善写颜字的大家。从民国至今,写颜字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正因为谭延闿临摹水平相当高,对于学生来说,从他的字里完全可以感受到颜真卿楷书的形和神的,等把笔画学得较上手后,再去临摹颜真卿的真迹自然就会得心应手了,这不失一种学习颜真卿楷书的好方法,退一步来讲,就算继续把谭延闿所临的颜体学好,那在中小学价段也足矣,谭延闿所临的颜体的高度并非一般人所能及的。这样学习颜体的途径在书法教育界里尚为少见,但这在我10多年的少年儿童书法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认可,并且是很有效的。毛笔书法的笔画是笔锋在纸上运转而直接完成的。因为笔锋柔软,不同的着

22、纸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形态。一个只会写钢笔字的人,拿起笔去临摹古代书法作品,要准确地写出这千姿百态的笔画形状,恐怕还是束手无策。笔锋该从哪里入?从哪里出?笔锋在笔画运行中如何摆动?这都是笔法的重要内容。学习中,我们应该弄清以下三点:(一)中锋和侧锋所谓中锋,是书写时“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蔡邕九势)。中锋运笔时,笔锋是往后摆的,即笔锋所指的方向与运笔方向相反,这种行笔方法能使笔画外廓光洁。在传统的书学中,常用“锥画沙”来作形象的比喻,意思是中锋行笔,墨渗到纸面上,笔画中心墨浓两旁变淡,好象锥尖在沙子上划过,其沟痕中间深而旁边渐浅。所谓侧锋,就是运笔时笔锋偏于笔画的一侧,这种运笔经常会使笔画的一侧

23、残缺,一边浓一边淡。中锋用笔厚实、丰腴、有立体感,是园柱形;侧锋书写则相对薄削、偏平、棱角外露,呈铁片状。中锋含蓄之美更接近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书法的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一个没练过书法的学生,在纸上乱写乱画,到外都会有侧锋出现,但中锋运笔则需要主动去调整才能达到,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多体会中锋运笔的方法。(二)藏锋与露锋行笔过程中,将笔锋藏在点画之中,不露出锋芒,叫藏锋;若笔锋露出笔画的外边缘则叫露锋。藏锋运笔,笔锋含于笔画之中,有内刚外柔、含蓄沉稳、浑融厚重之感;露锋运笔,笔毫锋芒外露、棱角突出,有潇洒奔放、飒爽飘逸之美。宋代姜白石在续书谱中说:“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在笔法

24、教学中,藏露锋的训练,重点应在笔画的起收之上。李溥光说:“一笔之妙,妙在起止,起止得当,则画无不美”。藏锋起笔,要将笔锋逆入,也叫逆锋,藏锋起笔如篆书、颜体楷书;露锋起笔即按运笔方向顺入,行草书的笔画用得比较多。收笔时要表现为藏锋则需回锋收笔,如唐楷,而要表现为露锋则提笔出锋,如悬针竖。学生研习应对藏锋用笔多加注意。(三)转锋与折锋转锋是运笔过程中,笔锋方向渐渐改变,行笔线路为圆转。折锋是笔锋方向突然改变,行笔线路为方折,两种用笔方法产生的效果不同,即“转以成圆,折以成方”。所谓“转以成圆”,意思说转锋能使笔画呈浑圆弧形,在运笔时,笔锋逐渐转绕,使笔画外形圆,笔锋内裹于笔画中间。所谓“折以成方

25、”,意思是说折笔能使笔画成方状,在运笔时,笔锋稍提起然后突然改变方向而行,使笔画外形有方角出现。转、折锋用于笔画的起收和转折之处。转锋用笔流畅轻顺,给人圆柱体感觉,以李斯式的小篆的最为典型,折锋用笔斩截劲健,给人生铁板的感觉,以龙门造像记为最明显。圆转属阴柔之美,方折则属阳刚之美,在古代的各种作品中,很少有绝对的方和绝对的圆,一般书家都是方、圆兼用,转、折锋交错进行的。下面谈谈颜体楷书的运笔方法:1、横向左上方逆锋着纸,此过程仅笔尖轻轻与纸相触,转锋向右下顿笔至意想中的笔画宽度,稍作停顿后将笔肚稍右上推调整笔锋紧接着向右中锋行笔,行至末端,将笔往上提,使笔锋着纸幅度变小,再将笔锋移向笔画右上边

26、缘,之后向右下顿圆,最后向左回锋收笔。如“一、二、三”等字。有些短横的写法与上述有所不同,比如左粗右细横,收笔变为提;而左细右粗横的起笔则为露锋起笔,如同写点。2、竖垂露竖竖常常在一个字中起支撑作用,特别是中竖宜挺直有力。竖按收笔的方法和形态不同,有垂露、悬针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为;向左上方逆锋着纸,此过程仅笔尖轻轻与纸相触,转锋向右下顿笔如写点画,至意想中的笔画宽度,稍作停顿后将笔肚稍左下转调整笔锋即向下中锋行笔,行至末端,将笔往上提,使笔锋着纸幅度变小,再将笔锋移向笔画左边缘,之后向右转锋提笔回收,如“十、干、非” 等字。根据字形需要,垂露竖还有直、曲,有正、斜之分。曲形的,如“因”字;倾斜

27、的,如 “中”的侧竖,“五”的中竖。还有上粗下细的,如“草字头”中的竖。撇画有多种写法,在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位写法各异。其中长撇有斜撇、竖撇、直撇三种,写法为:斜撇、直撇向右上方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再向左下中锋行笔,至笔画三分之二处渐渐提笔出锋,笔画收笔宜尖。斜撇如“左、在、少”等字,中间稍弯富有弹性,直撇如“者”字,整体直行,竖撇如“月、用”等字,起笔如竖画,开始三分之二部分直下。3、竖悬针竖悬针竖的写法:前部分与垂露竖,当行笔至笔画三分之二长度时,一边向下行笔,一边渐渐提笔出锋,笔画收笔宜尖。但要注意提笔不可过早,否则,笔画过于头重脚轻,支撑不起字的结构。只有当一个字最后一笔为竖画的时候

28、,才可以用悬针竖。如“十、井、川”等字。 4、撇长撇向右上方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然后转锋向右下渐渐提笔出锋,整体由粗变细、短而直。短撇在字头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千、斤”等字;短撇在字的左部时,形态较斜,如“乍、佳、爪”等字。5、撇短撇平捺,平捺有三段,如同把斜捺放平,再在前面加一短横,写法为:先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右下由轻到重逐渐按笔行走,捺脚出锋与斜捺同,只是方向略为高一点。如“之、近”等字。捺主要分为斜捺和平捺。斜捺,由二段构成,先向右下再往右,开始由细变粗,后面由粗变细,写法为:逆锋起笔,开始不宜写粗,转锋向右下逆时针方向边行边按,使笔画渐渐变粗,至捺脚即最粗处,驻笔微顿,缩回,再拖

29、锋提出,缺口较大,尾部上边缘略有下垂之意。如“八、人、夫”等字。6、捺斜捺 7、捺平捺向左下方逆锋起笔,转锋向右下顿笔,再向右上边行边提笔,最后出尖锋,如“江、持、北”等字。 是由横和竖两笔连接组成,当横画行至尾部提笔向右上,转锋向右下顿笔,稍向左调整笔锋后向下行笔写竖,最后回锋收笔。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分两笔来写,写完横画后,将竖画起笔的动作按到横画的末端,再向下写竖即可。如“日、中、尺”等字。 8、提 9、折横折由撇和提连接而成,撇画不宜出尖锋,至撇画末尾,将笔锋向左提起向右下顿笔,然后向右上边行边提笔,最后出锋,如“至、矣、玄”等字。由横和撇连接而成,连接处即折处的原理和横折同,当横画行至

30、尾部提笔向右上,转锋向右下顿笔,稍向左调整笔锋后向左下行笔写撇,如“又、名、友”等字。由竖和横连接而成,写完竖画,将笔锋提向左,然后向右下顿笔,将笔肚稍右上推调整笔锋紧接着向右写横,如“山、世、仙”等字。 10、折横撇 11、折竖折 12、折撇折 起笔稍轻,由轻到重按顺时针方向向下弧弯行笔,边行边按使笔画由细变粗,到出钩轻顿使底部圆足,挫锋退回,提笔向左上出锋。起笔和出钩处应在一条垂直线上,否则整体会或左或右倾倒。如“子、手、乎”等字。竖画写到末尾,将笔锋向左下转,轻顿使底部圆足,挫锋退回,提笔向左稍偏上出锋,钩不宜太长。如“水、可、行”等字。由撇和和长点连接而成,撇画行至将出尖锋时即折笔向右

31、下写长点,长点为顺时针方向运行并将笔锋渐渐按下,使笔画逐步变粗,如“女、妄、姑”等字。13、折撇点 14、钩竖钩 15、钩弯钩 与竖弯钩基本相同,只是没有出钩,笔画末尾顿笔圆足即可。如“七、四、西”字。行至竖尾,圆转向右下,再往右上行,至末尾顺行笔方向顿圆,挫笔退回再向上提笔出锋。出钩处与在左侧圆转处应齐平,横方向一段不可直走。如“也、已、元”等字。 起笔如竖画,向右下逆时针方向弧弯行笔,到出钩轻顿使底部圆足,挫锋退回,提笔向右上出锋。到出钩轻顿使底部圆足,挫锋退回,提笔向左上出锋。如“我、或、成”等字16、钩斜钩。 17、钩竖弯钩18、竖弯点画分有侧(右)点、左点和竖点。侧(右)点向左上逆锋

32、起笔,转锋顺时针方向向右下行笔,到尾部稍顿,向左上回锋收笔,一次写成,不能回填。如“下、玉、清”等字。19、钩卧钩入笔稍轻,向右下方逆时方向运行的同时渐渐将笔锋按下,使笔画由细变粗,至末尾顺行笔方向顿圆,稍挫笔退回再向左上提笔出锋。如“心、志、忽”等字。 20、钩横钩由横、点和钩三个部分组成,横画稍细,由粗变细,写到末尾,将笔锋提至横画上边缘,向右下方顿成点,稍驻笔使点底圆足,稍向左上挫锋提笔,最后向左下出钩。如“字、彼、欲”等字。 21、竖提颜字竖折很特别,写完竖画,提笔离纸,在竖尾左下方独立起笔写提,提画前半部分与竖相接。如 “民、以、畏”等字。 22、点侧点(右点) 23、点左点左点,颜

33、体的左点多为出锋,逆时针方向向右下顿,挫锋将笔稍提起,在点的中部向右上方提笔出锋。如“小、亦、新”等字。 24、点头竖点竖点分头竖点和左竖点,头竖点为上粗下细的短竖,如“六、言、文”等字。 25、点左竖点左竖点起收为垂露竖的写法,但形态特殊,先向左下再转向右下,整体弯曲。如“宝盖头”的左点。 26、点上下点上下两点一起,上点向左下出锋与下点作呼应,如“冬、寒”等字。 27、横折钩此笔为横折和竖钩连接而成,注意折和钩的运笔技巧。竖部分有的向下,如“月、雨”等字,有的向左下,如“方”字。横画由粗变细,折后写直短撇,接着向右下轻轻入笔写弯钩,弯钩整体向左下斜,如“乃、仍、奶”等字。横画由粗变细,折后写直短撇,向右下顺时针方向由轻至重渐渐按笔,末尾顿圆后,挫锋向左出钩。 “陵、限、耶”等字。分横折折长撇和横折折短撇,横画由粗变细,折后写直短撇,接着向右下顺时针方向稍按然后向左下或写长撇,如“及、庭”等字;或写短撇,如“道”字。横折弯钩为横折和竖弯钩连接而成,注意横笔稍向上斜且由粗变细,如“九”字。横折弯与横折弯钩写法基本相同,只是不出钩,写到末端,顺势顿圆即可,如 “投、沿”等字。 28、横折弯钩、横折弯 29、横折折撇 30横折折钩 31横撇弯钩由 竖折、横折、竖钩等组成,前竖直下,后竖稍向左下斜。如“引、弟、第”等字。 32、竖折折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