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检验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633659 上传时间:2021-06-10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8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痕迹检验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痕迹检验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痕迹检验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资源描述:

《痕迹检验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痕迹检验学资料.doc(5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课程名称:痕迹检验学 课程代码:00380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痕迹检验学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事侦查专业必考的专业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刑事侦查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痕迹检验学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作案人在作案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形成机理和分类,以及对其发现、记录、固定、提取、分析判断、检验鉴定,做出对一定人或物进行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它立足本科教学层次,依据公安自修教学的特点和实战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相关边缘学科的有关原理,吸收近年来从事痕迹检验的专家学者研究的新成果,完整、准确地介

2、绍痕迹检验的原理、基本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使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痕迹检验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课的研究范畴,知道各类痕迹形成的原理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各类痕迹的特征系统反映形态,掌握不同现场不同痕迹的勘查、提取、分析方法和技能。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痕迹检验学,是刑事侦查专业必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直接影响到刑事侦查专业要开设哪些课,影响到现场勘查课、刑事摄影课、侦查课、预审课等专业课的研究范畴及相关的课程内容增设。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自标第一章 痕迹检验学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痕迹检验学研究的范畴和知识体系,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

3、识,明确痕迹检验的任务、作用和检验程序。二、课程内容痕迹检验学,是研究作案人在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形成机理和分类,以及对其发现、固定、记录、提取、分析判断、检验鉴定,做出对一定人或物同一认定的理论和方法。痕迹检验,是依据同一认定的原理,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作案人实施犯罪遗留的痕迹检材同嫌疑样本进行比对鉴定,做出现场痕迹物品是否为某人或某人的某物留的一项技术。第一节 痕迹的概念(一)痕迹的含义痕迹,是指曾经存在于某一时空中的事物或现象,是一切事物运动所遗留的映像或迹象。犯罪痕迹:犯罪行为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迹象和信息。它包括广义犯罪痕迹和狭义犯罪痕迹。广义犯罪痕迹:犯罪行为所引发的一切

4、变化而遗留的各种迹象或信息。狭义犯罪痕迹:作案人在实施犯罪活动中,一客体在力的作用下接触另一客体时形成并保留的迹象。(二)痕迹的特点痕迹具有客观反应性、相对稳定性、特定性和关联性的特点。第二节 痕迹形成与分类(一)痕迹形成1.痕迹形成的机理造痕体与承痕体在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触,使承痕体的组织结构或表面形态发生相应变化,反映并保留造痕体接触部位的形象,即形成痕迹。2.痕迹形成的因素痕迹形成有三个主要因素,即造痕体、承痕体和作用力,三者缺一不可。平面痕迹的形成还需要介质参与。(1)造痕体:指留下痕迹的人、物和动物,是痕迹的创造者。造痕体具有一定的形状、体积、硬度,能把自身的结构形态特征和功能形态特征

5、遗留在承痕体上。(2)承痕体:指保留痕迹的客体,是痕迹的保存者。能把造痕体与之接触部位的形象特征,包括外表结构形态和动作习惯痕迹保留并反映出来。承痕体具有吸附性、渗透性、硬度、可塑性。(3)作用力,使造痕体与承痕体接触时相互作用的动力。由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不同,痕迹的反映形象也不同。(4)介质:造痕体表面附着的介质转移到承痕体上形成加层平面痕迹;承痕体表面粘附的介质转移到造痕体上形成减层平面痕迹。(二)痕迹的分类1.按造痕体的类型分类:人体痕迹,物体痕迹,动物痕迹。2.按痕迹形态分类:立体痕迹,平面痕迹。平面痕迹中又分减层平面痕迹和加层平面痕迹。加层平面痕迹,依据加层物的色调分为有色加

6、层平面痕迹和无色加层平面痕迹。3.按造痕体与承痕体分类:形象痕迹,即造痕体外表结构形态在承痕体上所留的迹象;动作习惯痕迹,即痕迹中反映出的动作习惯痕迹;整体分离痕迹,即某一完整客体被分离成若干部分,被分离的各部分在分离缘和分离面处能互为衔接吻合的痕迹。第三节 痕迹检验的理论和方法(一)痕迹检验的理论1.物质转移和交换原理物质由一客体上转移到另一客体上的运动过程,是物质转移。物质在两客体间的相互交换的运动过程是物质交换。物质转移和交换原理,为痕迹检验鉴定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2.同一认定原理在痕迹检验鉴定中,“同一”主要包含:客体某一方面的重要特征自身与自身的反映形象特征同一;客体本身

7、的一部分形体与另一部分形体的分离关系特征同一;动力定型习惯反映在现场的与反映在其他场所的习惯痕迹特征同一。同一认定,是指在检验鉴定过程中,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了解客体特征的人,通过比较先后出现的客体的特征,对这些客体是否同一所做出的判断。同一认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了解客体特征的人。同一认定的客体,只能是与案件有关的人或物。(二)痕迹检验的任务1.寻找显现痕迹2.固定提取痕迹3.痕迹分析4.收集嫌疑人的痕迹样本5.痕迹的检验鉴定6.痕迹档案的管理(三)痕迹检验的作用1.为确定案件的真伪与分析案件性质提供可靠的材料。2.缩小侦查范围,为侦查提供方向和线索。3.为查缉作案人提供有效的手段

8、。4.为发现、记录、提取、固定痕迹物证提供技术方法。5.为案件的终结、起诉、审判提供重要的证据。(四)痕迹检验的程序与方法痕迹检验的基本程序有:预备检验、分别检验、比较检验、综合评断与结论、制作鉴定书。1.预备检验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情况(2)明确鉴定要求(3)初步观察处理检材(4)清点与登记(5)准备好器材与实验材料2.分别检验分别检验,是对现场痕迹与嫌疑客体或其样本痕迹分别观察,分析痕迹的形成条件,寻找客体的特征,确定重点检验的痕迹与重点检验的部位。(1)检验现场痕迹检验现场痕迹形成时造痕体、承痕体所处的位置、状态、作用力的方向角度。痕迹的种类、结构、各部位的特征反映,有无变形

9、、重叠。寻找种类特征、细节特征。选择重点痕迹与主要特征,供比对检验用。(2)检验嫌疑客体或嫌疑样本痕迹弄清采取的条件是否符合现场痕迹形成的条件;全面寻找确定种类特征和细节特征,选择出比对检验用的重点痕迹及其重点特征。3.比对检验比对检验,是将分别检验中从现场痕迹与嫌疑客体或样本痕迹中寻找的各个特征,进行全面对照与一一对应的观察比较,弄清两者特征的符合点和差异点。(1)比对的内容检材与样本的总体类型,各特征形态、尺寸、位置、相互距离与构成的角度。(2)比对的方式现场痕迹与嫌疑客体或嫌疑客体样本的比对;现场痕迹与嫌疑客体或嫌疑客体样本的比对;两者照片或底片的相互比对。(3)比对的顺序先比对种类特征

10、,再比对细节特征;先比对特征出现的部位、方位,再比对特征的具体形态、结构。(4)比对方法特征对照法,特征接合比对法;重叠比对法。4.综合评断得出结论综合评断是结合现场情况及痕迹形成因素,对已发现的符合点与差异点的性质、质量与数量、现象与本质等作综合分析,提供鉴定结论的依据。(1)评断符合点主要分析认识特征是真正符合,还是偶合。评断相符特征,是对它们的数量、质量、可靠程度及其形成规律进行研究,确定是本质相符,还是非本质相符。(2)评断差异特征两个客体特征的固有差异是本质差异;同一客体在不同因素影响下,部分特征发生变化形成的差异是非本质差异。对差异特征的评断,是对差异的质量、数量、形成规律及其产生

11、的原因进行研究,确定是本质差异还是非本质差异。(3)评断与结论当种类特征与细节特征符合,具有质量好、可靠的符合特征,特征相互间的关系吻合,特征的总和具有不可重复性,差异点得到科学解释已构成特定性,即可作为认定的依据。5.制作鉴定书痕迹鉴定书是记录痕迹鉴定工作的文件,是诉讼证据之一。鉴定书的内容,应反映出检验的过程、方法。对结论的表述,应有科学的论据,事实准确、文字简练。鉴定书由文字与照片两部分组成正文的叙述应由绪论、检验、论证和结论组成。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考核知识点1痕迹的概念2.痕迹形成与分类3.痕迹检验的原理和方法(二)考核目标第一、重点考核目标1.识记(1)犯罪痕迹定义。(2

12、)广义犯罪痕迹定义。(3)狭义犯罪痕迹定义。(4)造痕体定义。(5)承痕体定义。(6)作用力定义。(7)形象痕迹定义。(8)动作习惯痕迹定义。(9)整体分离痕迹定义。(10)同一认定的定义。2.理解:(1)广义犯罪痕迹的意义。(2)狭义犯罪痕迹的意义。(3)造痕体特性与痕迹的关系。(4)承痕体特性与痕迹的关系。(5)力对痕迹的影响。(6)形象痕迹的意义。(7)动作习惯痕迹的意义。(8)整体分离痕迹的意义。(9)同一认定的内涵。(10)综合评断的意义。3.应用:(1)检验现场痕迹。(2)检验嫌疑客体或嫌疑样本痕迹。(3)评断与结论。第二、次重点考核目标1.识记(1)痕迹学定义。(2)痕迹检验定义

13、。(3)痕迹特点。(4)痕迹分类标准。(5)物质转移和交换原理。(6)痕迹检验任务。(7)痕迹检验作用。2理解(1)痕迹检验程序。(2)痕迹特点意义。(3)立体痕迹。(4)平面痕迹。(5)动态痕迹。(6)寻找显现痕迹及主要方法。(7)确定案件真伪与分析案件性质。(8)检验现场痕迹。(9)评断符合点。3.应用(1)提取原物法。(2)金属上的工具痕迹防锈法。第三、一般考核目标1.识记(1)痕迹概念。(2)人体痕迹定义。(3)动物痕迹定义。(4)物体痕迹定义。(5)物理方法概念。(6)化学方法概念。2.理解(1)人体痕迹。(2)动物痕迹。(3)物体痕迹。(4)寻找痕迹的物理方法。(5)寻找痕迹的化学

14、方法。第二章 手印检验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乳突纹线的生理结构及手纹的基本特点,掌握手印的基本特征,学会对现场手印的发现、显现、固定、分析和检验鉴定的方法和技能。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手印概念(一)手纹与手印的概念1.手纹是指生长分布在人手指、掌表面的乳突花纹、屈肌褶纹、皱纹等皮肤花纹的总称。2.手印是手掌表面皮肤花纹印痕的总称。是人的手指、掌面在肌力的作用下,接触承痕体后在其表面留下的痕迹。包括指头印、指节印、手掌印。(二)手纹的特点手纹具有人各不相同、终生基本不变、触物留痕、认定人身,其中乳突纹线排列有序。(三)手印检验的作用1.为侦查提供线索,缩小侦查范围2.提供诉讼、审判的证据,证实犯罪

15、3.手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二节 手印的形成、分类与形态(一)手印的形成与分类1.手印的形成手在肌力作用下,印压接触承痕体,引起其表面形态或附着物或色泽的变化,形成反映人手接触部位的大小、长短及手掌面皮肤花纹凸凹形态的印痕。2.手印分类(1)以不同形态分类有:立体手印、平面手印。(2)以附着物不同分类有:加层手印、减层手印。(3)以色调不同分类有:有色手印、无色手印。(4)以手印物质成分不同分类有:汗垢、血、粉尘、油垢手印。(5)以鉴定条件分类有:清晰、完整、模糊、变形、残缺手印等。(二)手印形态与测量1.手印的组成(1)手指印:是拇指印、食指印、中指印、环指印、小指印的总称。狭义的指纹,一般指

16、第一指节印或称指头印。(2)手掌印:以中指印的中轴作延长线至腕部,再以第一屈肌褶纹印外侧部位为起点作中轴线的垂直延长线至内边缘,将手掌分为上部、内测部、外侧部三个区域。手掌的边缘分为上边缘、下边缘、内边缘、外边缘、内斜边缘。2.手印测量手印全长、手印内缘长、手印外缘长、指印全长、指印花纹中心至指根长、手掌印长、手掌印宽。第三节 手纹的形态与特征(一)手掌面乳突花纹的形态结构1.乳突纹线的组织结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织组成。表皮从里向外:生发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真皮从里向外乳头层网状层(与生发层连接)。真皮最大的特点是有许多小乳头状突起,形成真皮乳头层,皮肤表面呈现出与之相应的凸凹结构,由许多乳

17、头突起排列的线条称乳突状突起纹线,简称乳突线,乳突线间的凹部称为小犁沟。乳突线在手指端皮肤表面最为发达,并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组成不同形态的复杂花纹,称为乳突花纹。2.乳突线的一般形态乳突纹线的一般形态有直线形、波浪线、弓形线、箕形线、环形线、螺形线、曲形线。3.乳突纹线的组合形态许多相同形态的乳突纹线在一起,占据一定的位置形成一种系统;若干种系统在一定部位按一定规律进行组合,构成复杂、完整的花纹。(1)乳突纹线系统许多形态和流向相同或相近的乳突纹线排在一起组成的区域叫系统。按其形态的位置,一般分为内部纹线系统、外部纹线系统、根基纹线系统。(2)乳突纹线三角三个系统纹线汇合处形似三角,称为“乳突

18、线三角”。三角的数量与位置,因所组成花纹的系统不同而不同,在数量上有0、1、2、3之分。三角的三条边分别被称为上部支流、下部支流、第三方面纹线(内边纹线)。三角的上、下部支流的追踪线为三系统的分界线。4.乳突纹线细节特征乳突纹线细节特征有:起点、终点、分歧、结合、小勾、小眼、小桥、小棒、小点。细节特征的命名原则:依形态命名、按顺时针方向命名、从左至右命名、从上到下命名。(二)手掌面乳突花纹的类型1.指头乳突花纹的类型指头乳突线从整个花纹的组成结构分,有弓型纹、箕型纹、斗型纹、混杂型纹四大类型。(1)弓型纹:由上部的弓形和下部的横直线或波浪线层叠而成,因形态不同,又分为弧形纹和帐形纹,只有上下两

19、个系统。(2)箕型纹:内部花纹中心必须有一根以上的箕形线,其上部和两侧外围由较多的弓形线包绕,下部由一些波浪线和横直线组成根基纹线系统,一般只有一个三角,三个系统中当箕型纹中心纹线仅由一条箕形线组成时,这条箕形线于箕头部位必须是完整的、不折不断的、圆滑的。如果这条箕形线的箕头或靠近三角的箕枝部分,与其他纹线结合或接触,将纹线直接引向或引入三角的外围系统中去,应列为弓型纹。(3)斗型纹:内部系统中有一根以上的环形线或螺形线、曲形线,其上部及两侧外围由较多的弓形线包绕,下部由一些波浪线和横直线等共同组成三个系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内部系统仅有一条完整或不完整的环、螺、曲形线时,此线正对两边三角

20、的弧形凸面必须是不断的,且不与来自三角的其他纹线相接触,否则不列入斗型纹。以其内部形态可分为环形斗、螺形斗、绞形斗、双箕斗、曲形斗、囊形斗和其他形斗。环形斗可分为左倾环形斗、右倾环形斗、无倾环形斗;按中心环形线中有无其他纹线可分为空心环形斗、棒线环形斗、点眼环形斗。螺形环形斗以纹线旋转方向分为左旋螺形斗、右旋螺形斗。内部系统中心两条一左一右或一上一下、起点间隔相对的螺形线,以其旋转方向,有左旋绞形斗、右旋绞斗。曲形斗:内部花纹中心仅有一条曲形线,其上下两个回转弯部分圆滑顺势,最后朝一个方向旋转。按旋转方向有顺时针曲形斗,逆时针曲形斗。双箕斗,内部花纹中心有两条以上独立、圆滑、顺势的曲形线相层叠

21、旋转,或在一条曲形线的两个弯头内各有一个完整的箕形线相绞绕,向同一方向旋转。内部花纹中心仅有两条曲线,但上、下箕头线段内有其他纹线相连接,使两曲形线互不独立,则不是双箕斗,而列入曲形斗。囊形斗,内部花纹中心有一条以上的闭口箕形线,中心箕形线内有一条以上弧形线,弧形凸面对向外角,且不与引向外角纹线相接触,与闭口箕构成三角。如果闭口箕形纹内有完整、独立的环形线、螺形线、曲形线,则应命名为环形斗、螺形斗、曲形斗。其他斗:符合斗形条件,不属上述六种斗形纹,内部无定形结构的斗形纹。(4)混杂型纹:由两种纹型混合组成的花纹,或有一些形态奇特、结构杂乱而无法归入弓、箕、斗型纹的花纹。有箕帐混合纹、箕斗混合纹

22、、并列箕形纹、并列斗形纹、杂形纹、畸特形纹等。2.指节乳突花纹的类型第二指节、第三指节上的乳突花纹的特点是:纹线较宽,间隔较大,密度较小,纹线边缘粗糙,弯折、断续多,流程短,花纹简单,类型少。一般是平弧型、倾斜型和混合型。3.手掌乳突花纹的结构与流向手掌乳突花纹纹线粗,面积大,流程长,各个区域纹线的流向不同,花纹形态各异。(1)手掌上部,每个指根部有一组凸向掌心的横行弧线,掌与来自两侧指间的纵行纹线汇成三角。纹线有的流向小指侧,有的流向另一指间构成弓形纹;有的返回同一指间的另一侧构成倒纵箕。(2)手掌内测部,纹线起于拇指根部和拇、食指间,伴随第三屈肌褶纹斜行向下至掌心又转向内,流至内侧斜边缘和

23、腕部成突向掌心的弧形纹线,常有弓、箕型纹出现。(3)手掌外侧部纹线多来自食指根部及两侧,流经掌心斜行至整个外边缘,纹线由少增多,呈扫帚状,常有弓、箕、斗型纹分布。(三)屈肌褶和皱纹屈肌褶纹,是指手指、手掌一定部位上固有的粗大明显的沟纹;皱纹是指因皮肤松弛而形成细小浅表的沟纹。屈肌褶纹有结合型、分散型、混合型、纵贯型、网格型。(四)手掌面其他痕迹特征手掌面上还有细点线、伤疤、脱皮、汗孔等特征用来鉴定。第四 节 手印特征系统手印特征系统,是指手指印反映出作为造痕体的手,具有的系列种类特征和系列特定特征的总称。第五节 寻找、发现现场手印(一)寻找、发现现场手印的要求1.不遗漏现场手印。2.不破坏现场

24、手印。3.不遗留新的手印。(二)寻找、发现现场手印的原则a)先重点后一般。b)先静观后动手。c)先观察后处理。(三)寻找、发现现场手印的重点部位1.犯罪活动的中心现场。2.作案人来往现场的途径及出入口。3.作案人的作案工具及遗留物。4.某些案件现场上必须接触的有关物品。(四)寻找、发现现场手印的方法现场手印主要有:立体手印、有色手印和无色潜在手印。1.立体手印和有色手印,利用自然光或普通光源照射下,直接照相固定提取。2.无色潜在手印手印于其载体物面性质和手印物质不同,采用观察方法也不同。(1)透射光观察法:此方法用光从背面照射物体,从正面进行观察的方法,适用于透明体上的手印。如玻璃、透明塑料薄

25、膜等。常用垂直光透射观察法和侧射光透射观察法。通过调整观察方向、角度、被观察物体的位置或调整光源的方向、角度和亮度,增设适当的背景,以增强手印与背景的反差。(2)反射光观察法:此法用光从正面照射物面,从正面进行观察的方法。适用于透明体和有光泽的非透明体,如玻璃、各种塑料薄膜、搪瓷、陶瓷、油漆木、电镀金属、光面塑料等对光有一定反射能力的物面。有光泽的物面因物质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有手印的物质部分对光产生的漫反射,无手印物质部分只对光产生反射,进入眼睛的光量不同,从而可观察到手印。具体方法有:全侧光反射法、半侧光反射法、垂直光反射法。可调整眼睛的视角或调整被观察物体的位置、角度及光源的方向、角度亮

26、度等,增大反差。(3)“哈气法”,适用于吸水性差的表面光滑的物体。(4)借助特种光源进行观察a)蓝光灯下,遗留在透明、光滑客体上的汗潜手印,在蓝光灯激发下可显示出银白色手印,可直接观察和拍照。b)紫光灯下:各种矿物油在玻璃及各种光滑不吸水的物面形成的手印,在长短波紫外灯下均有荧光反映;动、植物油手印,在零下40时呈米黄色荧光手印。第六节 显现无色手印的基本方法(一)物理显现法利用物质间机械性附着的物理属性,选择与手印中汗液和油质附着力强的物质,通过喷撒、熏染等手段,使纹线着色或产生光致发光,纹线与底色出现反差而显出手印的方法。1.粉末显现法(1)撒粉刷显法:适用于透明物体和有光泽的非透明物体水

27、平面上的手印显现,不适合用于本色木、纸张上手印的显现。(2)直接刷显法:适用于透明物体和非透明物体垂直面上的手印显现,不适合用于纸张、本色木上手印显现。(3)喷粉刷显法:对水平面或垂直面物体、透明物体或有光泽的非透明物体上的手印均可使用此法,但不适合纸张上的手印。(4)撒粉抖显法:适用于纸张等松软客体、本色木或细小客体上的手印显现。2.熏染法利用手印汗液或汗垢吸附一定物质的气体分子使手印染色而显现出手印。(1)碘熏显现法:适用于显现普通浅色纸、蜡纸(48小时内)塑料、本色木、石灰墙、竹子等非金属物体表面的新鲜或陈旧的手印。(2)烟熏显现法:主要适用于搪瓷、陶瓷、玻璃、金属、油漆面、塑料等光滑、

28、渗透力弱的物面5天以内的汗垢手印和油质加层手印,以及竹器、人民币、纸张等物体上新鲜的汗液手印。常用的烟熏物质有松香、煤油、樟脑等。3.多波段光源显现法多波段光源的主要用途之一是显现手印,一是直接照射物体,使具有荧光物质的手印得以显现;二是对不发光的物质形成的手印用荧光粉加以染色,然后置多波段光源照射下,使手印发出荧光得以显现。(二)化学显现法化学显现法,是利用汗液或汗垢的化学性质,使用一定试剂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某种用肉眼可见的有色物质的显现方法。常用的有硝酸银溶液显现法,茚三酮溶液显现法和502胶粘合剂显现法。1.硝酸银溶液显现法硝酸银与汗液中的无机物质(如氯化钠)起化学作用后,生成氯化银

29、和硝酸钠,氯化银在光线作用下分解出银粒子,逐由棕色渐变成黑色而显出手印。适用于浅色纸张、较新的本色木、单色彩色纸上的汗潜手印。2.茚三酮溶液显现法茚三酮中的苯骈环三酮戊烷与手印中氨基酸起脱羟、脱氨作用,所得生成物转位后水解,水解物又与苯骈环三酮戊烷缩合成蓝色或紫色的化合物而显出手印。适用各种浅色纸张、票据、本色木上新鲜或陈旧的汗潜手印。油垢、塑料、油漆及颜料等物面上的手印,不能使用茚三酮丙酸溶液显现,因为这些物质均能溶于丙酮。3.“502”粘合剂显现法利用手印中的汗液使氰基丙烯酸乙酯单体聚合,形成白色固体物质而显出手印。适用于显现塑料制品、金属、玻璃、瓷器、胶木、风化油漆制品、橡胶、皮革和尼龙

30、布等吸水性差的客体上的汗液手印。第七节 现场手印的记录与提取(一)现场手印记录现场手印记录的方法有:照相法、文字记载、绘制示意图、录像。记录的内容:手印的具体位置、方向、同类手印见的相互关系、现场格局、形成物质、种类及具体显现处理方法、承痕体的表面性质、现场勘查与记录的时间、地点、记录人员姓名等。(二)现场手印的固定与提取固定提取手印方法有:照相、复印、制模、提取原物等。第八节 现场手印的分析判断(一)分析判断作案人的手印分析判断作案人的手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手印遗留的部位及在物体上分布的位置;联系手印与其他痕迹物品之间的关系;手印形成的物质;手印的新旧程度;多起案件现场手印相互对比;现场手印

31、与户主及有关人员手印进行甄别等。(二)分析确定手印的遗留部位1.分析判断左右手手印根据留有手印的物体和现场的环境判断为何手所留;根据手印遗留部位、方向、各手指印的相互关系以及留有手印物体的情况来判断。2.根据指头乳突纹线的流向和纹型类别判断(1)弓型纹中的弧形纹中轴上端向左倾为左手留,反之为右手留;帐形纹的中心支撑线下端向左流的为左手留,反之为右手留。(2)箕型纹的箕口或箕尾向左手小指方向的为左手留,向右手小指方向的为右手留。(3)斗型纹中的螺形纹、双箕形纹、曲形纹、绞形纹顺时针旋转的为左手留,反之为右手留;囊形斗同箕形纹分析;环形斗中轴线下端向左流的为左手留,反之为右手留。(4)指尖纹线左高

32、右低的指印印多为右手留,反之为左手留。(5)拇指、食指第二指节纹线上端向左倾斜的多为左手留,反之为右手留;小指、环指第三指节纹线向左倾斜的多为左手留,反之为右手留;小指、环指第三指节纹线向右倾斜的多为左手留,反之为右手留。3.根据手掌乳突纹线流向、屈肌褶纹判断(1)手掌内侧部乳突线的倾斜流向手掌内侧部的弧形线凸面向左为左手留,反之为右手留。(2)手掌外侧部乳突线的倾斜流向手掌外侧部扫帚状纹线向左展开的多为左手留,反之为右手留。(3)手掌面屈肌褶纹的倾斜流向手掌第一屈肌褶纹起端常有“八”字形的分叉,呈“”状,前者为右手留,后者为左手留;第二、三屈肌褶纹在拇、食指间构成一定角度,并呈“喇叭”形向外

33、侧部方向展开,展开方向朝左的为左手留,反之为右手留;第三屈肌褶纹一般终止于腕部三角的内侧,第三屈肌褶纹在腕部三角的右侧为左手所留,反之为右手所留。第九节 手印样本的收取(一)手印样本的概念、种类手印样本是公安机关为查证现场手印与犯罪行为的关系,验明其归属而向犯罪嫌疑人、户主和可能接触过发案现场的人收取的手印检验材料。手印样本可分为捺印样本、自然样本、实验样本三种。(二)收取手印的样本方式捺印样本和实验样本进行公开捺印,自然样本多进行秘密收取。1.密取样本计划性密取,搜查性密取。2.捺印样本手印依据工作需要分为:三面捺印、平面捺印和局部捺印三种。第十节 手印检验手印检验,是将现场手印与收集的样本

34、手印进行种类和细节特征的比对、论证,作出是否同一的结论,为证实作案人提供证据。(一)预备检验(二)分别检验1.寻找和确定手印特征的方法常有:从点到面,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顺线追踪发现特征,相互补充、印证同一手印的特征。2.在分别检验的基础上,对现场手印和样本手印作种类同一认定后,要进行特征同一的检验。即将同等倍数的现场手印和嫌疑样本手印放在同一视野内,对分别检验过程中发现的各种细节特征进行比对。注意选用明显可靠、确切稳定、稀有少见的特征,并要比对几个特征的分布位置、距离、纹线的间隔数量以及特征与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方法有特征对照法,特征连线比对法,特征重叠比较法。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

35、标(一)考核知识点1.手印概述。2.手印的形成、分类与形态。3.手纹的形态与特征。4.寻找、发现现场手印。5.显现无色手印的基本方法。6.现场手印的分析与记录。7.现场手印的分析判断。8.手印样本的收取。9.手印检验。(二)考核目标第一、重点考核目标1.识记(1)手纹定义。(2)手印定义。(3)手纹特性。(4)乳突纹线的形成。(5)乳突纹线的单一形态。(6)乳突纹线系统。(7)乳突纹线细节特征。(8)指纹类型。(9)屈肌褶纹类型。(10)物理显现法概念。(11)化学显现法概念。(12)现场手印记录的意义。(13)现场手印分析。(14)手印检验程序。2.理解。(1)手纹的特性。(2)手印形成机理

36、。(3)乳突花纹形成。(4)乳突纹线细节特征命名原则。(5)弓型纹概念。(6)箕型纹概念。(7)斗型纹概念。(8)手掌屈肌褶纹。(9)现场手印记录方法。(10)撒粉显现手印。(11)烟熏显现手印。(12)硝酸银溶液显现手印。(13)茚三酮丙酮溶液显现手印。(14)现场手印记录方法。(15)寻找确定手印特征的方法。(16)比较检验的方法。3.应用。(1)多波段光源显现手印方法。(2)硝酸银溶液显现手印方法。(3)茚三酮溶液显现手印方法。(4)“502”粘合剂显现手印方法。(5)指头乳突纹线的流向分析左右手。(6)手掌乳突纹线流向、屈肌褶纹判断左右手。第二、次重点考核目标1.识记(1)手指印。(2

37、)手掌印三部分的划分。(3)手掌印边缘。(4)手印测量。(5)乳突纹线三角。(6)帐形纹定义。(7)环形斗定义。(8)螺形斗定义。(9)绞形斗定义。(10)曲形斗定义。(11)双箕斗定义。(12)囊形斗定义。(13)指节乳突花纹。(14)寻找、发现手印重点部位。(15)手印样本。(16)比较检验。(17)鉴定书图片说明。2.理解。(1)指节乳突花纹特点及类型。(2)手掌内侧部、外侧部乳突花纹形态。(3)手印全长。(4)上部支流的意义。(5)下部支流的意义。(6)环形斗必备条件。(7)箕型纹必备条件。(8)囊形斗必备条件。(9)乳突花纹中心纹线旋转方向的意义。(10)帐形纹支撑线下端流向的意义。

38、(11)手掌屈肌褶纹的意义。(12)手掌内侧部乳突花纹形态的意义。(13)三面捺印手印。(14)比较检验方法。(15)手印在现场所在的位置说明。3.应用(1)粉末(金、银、石墨粉显现)手印方法。(2)碘熏染手印方法。(3)激发光致荧光显现手印方法第三、一般考核目标。1.识记(1)加层手印定义。(2)减层手印定义。(3)小勾、小眼、小桥、小棒的主要标准。(4)反箕。(5)混杂型纹概念。(6皱纹概念。(7)透射光观察法。(8反射光观察法。(9)“哈气”法。(10)自然样本。2.理解(1)加层手印内涵。(2)减层手印内涵。(3)内部纹线系统。(4)外部纹线系统。(5)根基系统。(6)复杂乳突花纹内部

39、系统中心乳突线形态的意义。(7)透射光观察法的意义。(8)反射光观察法的意义。(9)自然样本收取方法。3.应用(1)透射光观察手印方法。(2)反射光观察手印方法。(3)“哈气”观察手印方法。(4)密取手印样本的方法。(5)三面捺印手印的方法。第三章 足迹检验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足迹概念及其实质,认识足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掌握不同足迹特征系统及对其应用的方法和技术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足迹概述(一)足迹概念1.足及其痕迹下肢踝关节以下的组织器官称之为足。足底面形成的痕迹称为足迹。足穿鞋、袜,鞋或袜是足与客体接触的媒介物,不能当作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事物,穿鞋、袜形成的痕迹不能叫做“鞋印”、“袜印

40、”,而应称为穿鞋足迹、穿袜足迹。2.足迹概念受人体结构形态制约的足或足着物与承痕体接触形成的痕迹称为足迹。它储存着形象痕迹特征、行走习惯痕迹特征、附属痕迹特征的信息。(二)足迹形成和分类1.足迹形成机制人以足或足穿鞋、袜为造痕体,在承痕上作站立或者行走运动时,在自身重力和动力定型的作用力作用下,足底面或着物的底外表面的结构形态在承痕体上留下其印象痕,标志足迹形成。(1)足迹造痕体:具有一定姿态的人体及其与承痕体直接接触的足或足着的物。(2)足迹承痕体:具有不同物理结构和物理性质,还具有不同外表结构的颗粒组织及不同环境状况,因而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和改变人体姿势的随机性,能形成反映形式不同、质量不

41、同的足迹。(3)形成足迹的力:主要指人体重力、人体肌力、承痕体反支撑力与摩擦力,其中,人体重力和肌力是动力定型的作用力。2.足迹的种类(1)以造痕体分类:赤足足迹、穿鞋足迹、穿袜足迹。(2)以承痕体表面变化分类:立体足迹,平面足迹,其中还有加层足迹和减层平面足迹,有色平面足迹和无色平面足迹。(3)以反映性分类:正常足迹,变形足迹。(4)以数量和搭配关系分类:单个足迹、成趟足迹。第二节 赤足足迹形象特征(一)赤足足迹的种类特征1.隆出:足底痕迹边沿突出弯曲部分。其数量、所在部位、方位因人而异。2.趾痕形状与分布:有伞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锥形和不规则形。有分散趾痕、并拢趾痕、重叠趾痕。3.趾

42、痕前缘顶端连线形状:角形、多角形、斜线形、弧线形、特殊形。4.趾痕间隙大小和形状:间距有宽、中、窄三种。形状有:漏斗形,中间小两头扩大的,前端小后端扩大的,平行的。5.趾节区痕形成:三角形、锥形、弧形、椭圆形、长方形;空隙的形状有角形、弧形、凹凸型、波浪带形。6.足掌痕形状:前、后边缘形状有:弧形、角形、平直形、波浪形、斜线形;内、外边缘形状有弧型、垂直形、内陷形、角形、波浪形。7.足弓痕类型:中断型、狭窄型、中等型、扁平型、膨胀型。足跟形状有椭圆形、近似方形、不规则形。8.屈肌褶皱纹痕:多分布在趾节、弓部内侧和掌后端中部。主要看其所在的部位、方位、数量、流向及形状。9.赤足足迹全长(1)作足

43、迹中心线:以第二趾头痕中点与跟痕最宽处的中点作连线,即为足迹中心线。(2)足迹全长的测量:以最长趾痕前缘和跟痕后缘突出之点,分别作一条相平行的切线,并与足迹中心线垂直,两切线间的垂直距离即为赤足足迹全长。(3)因跟与趾呈球面状,故赤足平面足迹比足实长短2.5厘米左右。(4)男女性的足迹长可分为:最短型、短型、中长型、长型、最长型。10.赤足足迹掌部宽(1)作掌部横截线:以拇趾的跖趾关节突出点,作垂直于足迹中心线并延长交于掌外侧边缘的直线,即掌横截线。(2)横截线的长即为掌宽(3)掌痕宽的类型:依据足迹全长与掌痕宽的比例划分:2 :1的为特宽型,2.5 :1的为中长型,3 :1的为瘦窄型11.赤

44、足足迹弓宽是跖跗关节处最窄部位的宽度,即外侧纵弓形成痕迹部分最窄处的宽度。它的宽窄取决于足弓的高低,即取决于具体人足弓骨骼形状、肌肉和韧带的结构机能。根据赤足足迹弓部痕迹最窄处的宽度,可将足弓分为:高弓型、窄弓型、中等型、膨胀型。12.赤足足迹跟部宽以跟部痕迹最宽处作垂直足迹中心线的直线交于跟痕内外缘,其长为跟宽。根据跟部痕宽幅度分为:特窄型、窄型、中等型、宽型。13.足迹反映出的复杂乳突花纹(1)趾头花纹痕纹线完整,一般为斜形线或弧形线,少数能构成弓、箕、斗复杂花纹。(2)足掌乳突纹线与复杂花纹痕迹足掌痕迹中,较为完整、有规律的纹线以及复杂花纹出现率最高。第一趾跖区复杂花纹a、弓型纹中的弧形

45、和帐形纹弧形纹中:有凸面向内的内纵弧,凸面向外的外纵弧;斜弧的凸面有向后内侧或后外侧;横弧的凸面向后。帐形纹中:有帐顶朝外的纵帐;帐顶朝后的横帐。b、箕型纹中由纵箕和横箕。箕口朝趾痕为前纵箕,箕口朝弓的为后纵箕;箕口朝内侧的为内横箕,箕口朝外侧的为外横箕。此区域的箕形纹,有的是单一完整箕,有的双箕并列(倒头箕、并口箕)。箕形纹的三角位置,一般多靠近箕头。c、斗型纹按纹线流向和面积形状分有纵向斗、横向斗。一般有环形斗、螺形斗、囊形斗、双箕斗、杂形斗。一般有两个三角,一个在拇趾根侧,一个在掌后缘中部。d、三角形纹单独出现的三角形花纹,其三面纹线的数量、弧度较均匀,构成曲形的三角纹。第二至第四趾跖区

46、花纹此区域纹线特点:每一趾根都有一组横行或稍斜行的纹线,与来自两侧邻趾的纹线构倒小三角;多数纹线斜向后内侧,止于弓内侧;有的构成弓、箕、斗型三种复杂花纹,花纹有单一形,有的两种花纹同时出现;花纹中心的纹线均较细密,纹线流向均呈纵向,没有呈横向的。a、弓型纹此区弓型纹中,弧形纹较多,帐形纹少。呈凸面向外侧的弧形线流至掌后内侧,全为外纵弧。少数帐形纹帐顶总是朝足弓。b、箕型纹此区的箕型形纹多种多样,有箕口向趾根的前纵箕,箕口向弓的后纵箕。前纵箕有:单一箕;2个同向并列箕;3个同向并列箕,但是很少后纵箕有:单一箕;2个同向并列箕另外有一前纵箕和一后纵箕异向并列箕,或两个同向一个异向并列箕。箕形纹三角

47、,多分布在箕头的一侧或两侧。并列箕有3个以上的三角。前纵箕箕口一侧或两侧在趾根处出现倒三角。c、斗型纹此区斗型纹常呈纵向的椭圆形。有环、螺、双箕斗之分。有单一斗,双斗并列,还有箕斗混合并列。三角多出在斗的两头的一侧或两侧。第五趾跖区花纹此区不易或很少构成复杂花纹,多数只能构成三角型纹,其位置和大小受第2第4趾跖区制约。此区花纹大,三角纹被挤到外侧边缘,否则就大且向内靠。(3)足弓乳突纹线痕一般呈横斜纹线,极少构成弓型纹、或箕型纹,或弓箕并列。箕型纹有箕口朝外的外横斜箕,箕口朝内的内横斜箕。(4)足跟乳突线痕一般是弧形线、横斜形纹线、短线、“T”形线。极罕有三角型纹或箕型纹。粘附物形成的痕迹,如

48、油漆、沥青等不易脱落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参考特征。(二)赤足足迹的个别特征1.拇趾角特征2.畸形趾痕特征。确定趾位,分别测量前后、内外突点间长度。3.趾头顶端连线特征。两趾间距,构成角的确定其所在趾位及角度数。4.隆出弓高弦长。5.伤疤痕特征。其位置、形状、大小。6.鸡眼痕特征。其位置、形状、大小、数量。7.屈肌褶纹痕特征。其粗细、长短,结合形的边长及角度。8.皱纹痕特征。某部位几条皱纹构成图案的边长及角度。9.脱皮点块痕特征。几个脱皮点直线相连构图的边长及角度。10.老茧皮痕特征。若有裂口,其位置、形状、大小。11.乳突纹线细节特征。同手印一样,有9个细节特征。第三节 穿鞋足迹形象特征(

49、一)穿鞋足迹的种类特征1.花纹种类及标志特征其基本类型有直线纹、曲线纹、环点纹、框块纹、网格纹、畦埂纹、叶脉纹、文饰纹、动植物纹、火炬纹图案,以及厂名、地名、商标、鞋号、代号等。2.鞋掌、跟部前后边缘形状特征(1)鞋掌前边缘形状有:尖形、弧形、平直形,其中有短平直形(边长3厘米)、中平直形(边长35厘米)、长平直形(5.1厘米以上)(2)鞋掌后边缘形状有:平直形、斜直型、前弧形、后弧形、续断形。(3)跟前边缘形状有:平直形、后弧形、续断形。(4)跟后边缘形状有不:圆弧形、近似方形。3.反映底面及跟痕形状特征(1)鞋底面痕可分为:平底痕、坡底痕、钉掌和加跟底痕。(2)跟痕分为:微高跟底痕(跟高0

50、.5厘米左右)、较高跟痕(跟高1.5厘米左右)、半高跟痕(跟高3.5厘米左右)、高跟痕(跟高5厘米)、特高跟痕(跟高5.1厘米以上)。(3)平跟平面穿鞋足迹,跟痕长,男性的8厘米左右,女性的6厘米左右。4.原料品种特征(1)塑料底的穿鞋足迹特点硬塑料底的穿鞋足迹特点:周边反映较明显,多数完整,掌和跟的表面均有凸凹构成的有规律性的点、块、条状花纹,花纹边棱成直角,沿边花纹封口,且多组成横斜向的网格。半发泡塑料底足迹特点:花纹清晰粗大,周围有边,但棱边不够清晰明显。全发泡塑料底足迹特点:反映鞋底花纹较细较浅,沿边花纹不封口,两侧有袢眼,足迹周围边缘不完整旅游鞋鞋底足迹特点:裁切底痕有两层或三层高低

51、不等、宽窄不同、相同排列的波浪形花纹痕、或圆形花纹、或网格纹、人字纹,还能反映出局部花纹断线、弯曲、残缺或发生粗细变化,痕迹边沿花纹不封口,边缘不完整。(2)穿橡胶鞋鞋底足迹特点:模压胶底鞋足迹特点:跟、弓、掌不在一个平面上,花纹互不相连接。冲切底、裁割底鞋足迹特点:平面足迹周边反应不完整,掌心、跟心和弓部外侧痕迹反映较清楚。田径鞋足迹特点:前掌和后跟花纹差不多,花纹细、浅、较清晰,沿边花纹不封口,足迹边缘不完整篮球鞋足迹特点:花纹清晰粗大、多平直形,弓内侧留有弓状凹陷,沿边花纹封口,足迹边缘特别完整。解放鞋足迹特点:波浪花纹粗大,图案排列内外侧对称,沿边花纹封口,弓部有鞋厂代号或鞋号反映,足

52、迹边缘完整。5.生产过程形成的足迹特征(1)机制底鞋足迹特点:周围边缘封口,内外侧的花纹图案基本对称,弓部的标志、商标多数在正中位置,跟部偏外侧多有抗磨损花纹或没有花纹。(2)半机制底足迹特点:周围边缘不封口,内外侧花纹图案多数不对称,商标和标号在弓部位置很不规则,跟后外侧没有耐磨块痕(3)手工制底足迹特点:针脚、钉帽、切割形状特征较特殊。6.穿鞋足迹全长及各部的长宽(1)作足迹中心线(2)穿鞋足迹全长(3)穿鞋足迹各部长(掌、弓、跟长)(4)穿鞋足迹各部宽(掌、弓、跟宽)7.附着物及其痕迹特征(二)穿鞋足迹的个别特征1.硬伤痕特征。小沟、缺损、裂口、凹坑、疤块、孔洞等,其所在部位、方向、形状

53、、长短、宽窄、深浅及与其他特征间的关系。2.磨损痕特征。3.磨损面周围残留花纹痕特征。4.孔洞痕特征。其部位、形状、大小、数量,尤其裂口数量、大小、形状、所在时针位。5.补块物痕特征方位、形状、数量、大小、厚薄,尤其补块物自身具有的坑、沟、花纹等特征。6.断裂痕特征方位、形状、长短、宽窄,断裂纹上的小裂口形状、大小、数量及相互关系,几条断裂纹构成特殊图案,其角度、边长等。7.龟裂纹痕特征。几条构成特殊图案龟裂纹的边长及角度8.围条及鞋帮痕特征。围条的花纹类型、细节构造、接头形式、变形、脱胶、裂口、磨损、硬伤痕特征,以及有关特征的数量、方位、形状、长短、宽窄、细节结构和相互关系。9.钉孔和钉帽痕

54、特征注重研究袢孔、钉孔周围裂口的大小、形状、数量、及所在时针位。10.针脚痕特征针脚长短、习惯、朝向、针脚延长线与足迹中心线的交角度数。11.印模特征从鞋底上脱落下的泥块叫印模。能将阴花纹中的特征留在其上,还反映了其接触部位外表凸凹结构。12.弓部内、外侧边残留纹饰痕特征在穿鞋足迹弓部内、外侧边沿上,易留下冲切底被切余下的残缺字、花纹痕迹,残字笔划和残余花纹多少、长短、遗留位置都是特征。第四节 穿袜足迹形象特征(一)穿袜足迹种类特征1.纱支粗细特征化纤、蚕丝袜纱支细而均匀;棉、化纤袜纱支较粗、稀;毛线袜纱支粗且毛糙。2.穿绱底袜足迹形状及花纹特征前边缘有尖弧形、圆弧形、平直形;底上图案多点状花

55、纹呈交叉网格状;弓部还刺绣上草、或文字或小鸟,这种足迹,除能反映其外形,还能反映针脚花纹图案痕迹。3.趾痕排列形状化纤、蚕丝袜足迹,能明显反映足底各部形状,直线连相邻趾,整体可反映出角形、多角形、弧形、斜直线形。4.掌前边缘形状化纤、蚕丝袜足迹,掌前边沿有弧形、波浪形、斜直线形。5.掌后边缘形状化纤、蚕丝袜足迹后边缘有弧形、波浪形、斜直线形。6.弓部整体形状有断弓形、滑车型、内弧外直形、柱形。7.跟部整体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柱形、近似方形。8.穿袜足迹全长及各部的宽皆酌情参考赤足足迹或穿鞋足迹的测量方法测量。(二)穿袜足迹个别特征1.磨损孔洞痕特征。2.补块物痕特征。形状、数量、大小。3.针脚

56、、线头痕特征。4.袜帮破损、补丁痕特征。5.趾头痕顶端连线特征。6.附着物痕特征。7.局部形变特征。8.经、纬线断损特征。9.跳线、断线特征。穿绱底袜足迹,能反映跳线、断线痕迹的长短、粗细、方向、位置的特征。第五节 人体行走运动(一)人体结构形态骨、骨骼和骨骼肌都是人体运动器官,三者既组成了人体运动器官系统,又构成了人体形态。(二)行走动力定型概念行走运动中的动力信号,经常以相同顺序、大小、位置、固定间隔期传入大脑,大脑皮质细胞就经常不断地把以上各种传入信号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刻板式的皮质运动,称为大脑皮质定型。(三)人体形态与足迹的内在联系人体行走,是所有运动器官都参与的整个身体在空间内作复杂

57、的位移活动。人体运动器官结构形态和理化性状决定人的体形姿态,体形姿态决定行走姿势及重力的传递方式,使足迹的重压痕迹反映人各不同。(四)人体行走运动周期人体行走运动是一种重复性的周期性动作,即反复连续进行同样的单一动作。走的动作周期和周期内的各个阶段是相同的,即有后蹬、后摆、前摆、前蹬。第六节 具有分析品质的习惯痕迹特征(一)步幅特征能反映双足的协调搭配关系的左右邻近足迹所构成的步幅长度、步幅宽度和步幅角度(简称步长、步宽、步角),即反映人行走时左右邻近足迹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1.步长相邻的左右足迹相应部位间的垂直距离。男性的步长,有短步(6070厘米)、中步(7080厘米)、长步(81厘米以上

58、)。女性的步长,在男性步长的基础上分别减10厘米为女性的短、中、长步。它分左步长、右步长。哪足迹在前,即为哪足的步长。2.步宽(1)作边缘连线:以同侧邻近两足迹后跟内侧突出点作的连线。(2)观测:对侧足迹后跟内侧突出点至该线的距离为对侧足迹的步宽。对侧足迹为左足,即为左步宽,反之为右步宽。(3)步宽等级:一般分为分离步、并跟步、搭跟步、直线步、交错步。3.步角(1)步行线:同侧邻近两足迹后跟中心点的连线为步行线。(2)观测步角:足迹中心线与步行线于后跟中心点相交所构成的角度数。在哪枚足迹上操作,即为哪足的步角,故有左步角,右步角。(3)步角的等级:内收角(小于0)、直行步(0.15)、小外展步

59、(5.110)、中外展步(10.115)、大外展步(15.120)、特大外展步(20.1以上)。不对称步,即左右步角相差10以上的。(二)重轻不同的习惯痕迹特征1.足后蹬痕(1)趾掌后蹬痕即蹬痕。属积极性质的痕迹。它有内蹬、偏内蹬、正蹬、偏外蹬、外蹬5种。易形成蹬痕的人:行走时躯干前倾幅度大,迈大步迈快步的人,年轻者出现多。(2)趾头后蹬痕即挖痕。趾尖后蹬痕即抠痕。皆属积极性质的痕迹。皆有内、偏内、正、偏外、外5个方位之分。皆是行走速度较快,作用力较大,躯干稍前倾的青壮年人而出现。2.抬痕。属积极性质的痕迹。3.挑痕。属消极性质的痕迹特征。有内、偏内、正、偏外、外5个方位之分。一般是:中老年人

60、、胖人、女性、抱重物、精神疲劳、病后初愈者、小足穿大鞋等出现挑痕。4.耠痕。属消极性质的痕迹。有偏内、正偏,外耠三种。一般是老年人、长期生病的壮中年人、负重的人、下肢某一关节有毛病的人。5.划痕。属消极性质的痕迹特征。足尖向内前方划动。一般是膝、踝关节有毛病者易出现。6.扫痕。属消极性质的痕迹特征。足内侧向前或向内侧扫擦地面。一般是髋关节有毛病的人易形成。7.擦痕。属消极性质的痕迹特征。有内、偏内、正、偏外、外5个各方位之分。出现者与挑痕者相同。8.磕痕。属积极痕迹特征。有偏内、正、偏外3个方位之分。一般昂首挺胸者、抱重物过腹者易出现。9.踏痕。属积极性质的痕迹特征。有偏内、正、偏外3个方位之

61、分。一般形成此痕迹的人同蹬痕、挖痕出现的人一样。10.推痕。积极性质的痕迹特征。在跟的内前侧。一般是内收步、内落足者、女性易出现。11.迫痕。有内迫和外迫两种。消极性质痕迹特征。剪子腿的人易出现内迫,罗圈腿者易出现外迫。12.拧痕。积极性质痕迹特征。足尖向内跟向外的为内拧;足尖向外跟向内的为外拧。快速迈大步者、女性、臀部大者、行走扭臀者、在松散层深的承痕体上行走者易出现。第七节 具有鉴定品质的习惯痕迹特征(一)习惯痕迹的种类特征1.交叉角及交叉点特征(1)交叉角:左右邻近两足迹中心线的延长线相交叉所构成的角度。(2)交叉点位置:交叉点与近的一枚足迹前缘突出点之间的距离。2.足迹重压的形态类型。以足迹跟部、掌部重压组合形态分,有跟外掌内重压型、跟后掌前重压型、跟前掌外后重压型、跟内掌中重压型、跟中掌平重压型、跟平掌中重压型、全底平压弓虚型、底外半重压型、底内半重压型、全底平压型。(二)行走习惯痕迹特定特征习惯痕迹特定特征,一般以重压痕的形式反映出来。1.压痕的分级压痕按轻重程度可分为重压点、重压面、次重压面、轻压面、实边、虚边六级。2.观察重压痕的方法。对足迹要远看近看相结合,正看侧看相结合,利用各种不同光照角度,抓住要点看,即抓住足迹重压痕的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