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23613029 上传时间:2021-06-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篇一: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的主旋律。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精心情境,激发学_兴趣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_兴趣为前提,激发学生学_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_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

2、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学_欲望就会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布鲁纳说过:“学_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学_,积极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_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鼓励求

3、异质疑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学生学_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题。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但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

4、基础的。开拓,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篇二:“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10分)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

5、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

6、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 命。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

7、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

8、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15创造性思维必须有哪些必需的要素?(3分)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段和第段的事例。(4分)17第段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3分) www. 参考答案:请参考:中小学 作文阅读 答案网15.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的毅力(或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意思对即可)16.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2分) 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2分)17.承上启下(承接、过渡)(2分),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1分) 篇三:九年级语文阅读训练_ 九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训练_】谈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

9、人口的典故,一是曹冲称象,一是司马光破缸救人。多少年来,这两个主人公一直被人们当做神童传颂,并且成为我国儿童、开发智慧的典范。可是,他们两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创造性思维,却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_惯性思维。虽然_惯性思维会使人提出一种前人已经作出过的合乎常理的答案,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往往使人囿于常理而无计可施,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_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仍以上面两个典故为例。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

10、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_惯性思维的必然结呆。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同样,在儿童落入水缸之时,其他儿童想到的是怎样从水缸上面将落水者救出,这是一种_惯性思维。司马光救人成功,正是由于他突破了这一点火而出现了破缸救人的壮举。 现代的所谓创造性思维,包括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扩散思维而言,要求人们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为事物本身的性质所束缚。比如,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按_惯性思维的逻辑,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通过扩散思维,竟找到了上百

11、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进行扩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但是,仅仅进行扩散思维,很难获得创造性的成果,还须进行集中思维。所谓集中思维,就是通过逻辑分析,对经扩散思维而得出的设想,按问题解决的要求去进行筛选和最优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思考题: 1注音并解释词语。 脍炙人口()囿于()羁绊() 2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和文章的标题“谈创造性思维”是什么关系? 答: 3细读文章,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在正确项后面的括号打“”表示。对错误项要指出错的原因。 A创造性思维、_惯性思维、扩散思维、集中思维是几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 B

12、创造性思维包括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 C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是两种对立的思维方法,二者相互排斥,不可统一。 D解决任何问题,都不可进行_惯性思维,因为这种思维方法往往使人囿于常理而无计可施。() E创造性思维为人们提供了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 4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什么?_惯性思维的不足是什么? 答: 5为什么说仅仅进行扩散思维还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答: 参考答案: 1kui zh rn ku 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yu y 局限,拘泥于。 j bn 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2文章的观点是:应提倡创造性思维。文章的标题是本文的论题。 3B()E()A项中,创造性思维中包括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它们之间是包容关系,不是并列关系。C项中,集中思维和扩散思维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D项中,在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_惯性思维,会使人得出一种前人已经做出过的合乎常理的答案,不能说这种答案都解决不了问题,说“解决任何问题”太绝对了。 4特点:冲破了_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足:往往使人同于常理而无计可施。 5经扩散思维得出来的是几种设想,然后要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对这些设想进行筛选和最优化,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果,这一过程谓之集中思维,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得到真理的道理就在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