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必看内容知识点



《2024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必看内容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必看内容知识点(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4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必看内容知识点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必看内容学问点大全 对于选择文综的同学来说,文科真的不是很简单,尤其是文综试题,时间特别惊慌,能完整做完的都是少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必看内容学问点,欢迎大家来阅读。 中学地理高频考点总结 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平安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相宜(平均
2、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记: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改变: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状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来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来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改变(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改变,使太
5、阳辐射具有季节改变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依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其次章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
6、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积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改变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改变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凹凸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凹凸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
7、运、积累、固结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②积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③风蚀地貌(风蚀凹地、蘑菇); ④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8、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减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①汲取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汲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汲取红外线。对可见光汲取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
9、有7 个气压带(凹凸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限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限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
10、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限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旁边、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潮湿地区。 ⑦
11、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①移动的缘由: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限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限制); 地
12、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限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限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③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肯定方向延长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
1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淌(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样),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淌(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样)。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14、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
15、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1、【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 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改变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
16、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环境创建了生物,生物又创建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有,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17、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改变(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旁边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上升,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殊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
18、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改变,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旁边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 ①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 ②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 地势平坦,土
19、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约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相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闻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潮湿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
20、土壤中水分削减,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肯定的影响,温度上升将削减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 人类干脆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世纪50年头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1、 5、【常见的自然灾难】 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缘由及危害。 高考历史学问点归纳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解并描述了工场手工业的世界,时间从14世纪到18世纪末。又可以分为14-16世纪和17-18世纪两个阶段。14-16世纪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兴起的表现主要包括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拓和早期殖民,思想上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政治上的尼德兰革命。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又被称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英法美_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
22、制度,欧洲诸国的封建改革客观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殖民争夺英国称霸,北美和拉美独立具有双重性质,同时期的亚洲渐渐落伍。 详细历史阶段特征如下: (一)、资义发展——资本主义兴起,封建社会趋于衰落: 1、资本主义经济-工场手工业和重商主义 (1)14世纪前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尼德兰等地出现;(2)从生产力上看,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代,早期的殖民活动,特殊是新航路开拓后的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3)从生产关系看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时代,原始积累的手段包括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殖民掠夺等。这一时期,欧洲各国普遍奉行重商主义的
23、经济政策,以推动原始积累。 2、资本主义政治-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2)英法美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基本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法国大革命扫荡了法国封建秩序,震撼了整个欧洲,北美资产阶级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具有双重性质。(3)欧洲大陆诸国进行了封建改革,客观上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整体看,封建主义仍旧处于上风。 3、资本主义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1)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第一次思想解放,以人文主义为反封建和神学的思想武器,传播了资
24、产阶级观念;(2)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3)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作了思想和理论打算,促进了革命的爆发,影响到全世界。 (二)、殖民活动——早期原始积累阶段,手段野蛮: 1、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地区:最早走上殖民道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青出于蓝,特殊是英国成为殖民霸主。被殖民的地区主要美洲,印度,非洲沿岸。 2、殖民目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原始积累,方式比较野蛮,主要包括种族灭亡,贩卖奴隶,掠夺资源等。而英国的殖民方式相对具有开发的意义。 3、殖民争夺:经过激烈争夺,英国先后挫败西班牙(1588年击败无敌舰队),荷兰
25、(17世纪后期三次英荷斗争),法国(18世纪中叶的七年斗争),成为世界头号海上强国,殖民霸主。为英国领先进行工业革命创建了条件。 4、殖民后果:对当地人民深重灾难,对于欧洲来说,则获得了大量财宝,增加了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绽开辟了市场,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兴盛和发展。 (三)、民族解放——北美拉美独立双重性质: 1、北美独立斗争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影响非常深远; 2、拉美独立运动结束了西葡300多年的殖民枷锁,成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四)、国际关系——从殖民争夺到拿破仑斗争: 1、16-18世纪,国际关系
26、的核心问题是争夺殖民霸权,其中英国最终取得了成功。其成功的缘由归因于其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先进; 2、拿破仑斗争时期,欧洲大陆霸权的争夺是国际关系的核心,交织了封建势力和革命势力的较量,最终建立了大国均衡下的维也纳体系。 (五)、全球化——世界走向一体化 1、新航路开拓导致发生了商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欧洲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启形成紧密联系,世界各地区的商品也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2、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激励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3、殖民活动是这一时期世界一
27、体化的主要动力和形式。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特点. (1)从革命背景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成熟; (2)从革命过程看,具有相当曲折性; (3)从革命结果看,只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 ; 史实分析: (1)背景--资本主义处于手工工场时期,领导者除了大资产阶级,还包括新贵族,自由派贵族等,革命思想还有肯定宗教性. (2)过程--革命势力和反动力气经过反复较量,过程较为曲折,英法美三次革命都是如此. (3) 结果--革命确立的不是完整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包括立宪,共和
28、制,内阁制等,其后才从政党,选举等多方面加以完善. 结论: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只完成推翻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任务,完善资本主义要到工业革命以后. 三、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主要学说和继承发展关系?影响? 学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人民主权说. 天赋人权。 继承发展关系:(1)社会契约论:①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来自契约,君权不是神授而是人民授予的.但人民不行违反契约,君主权力无限; ②洛克发展了契约论,认为契约的目的是为了爱护私有财产,国家政权不应干涉臣民财产; ③卢梭认为统治者假如违反了民意,撕毁契约,
29、人民有权推翻他建立新的契约.(2)三权分立学说: ①洛克提出分权学说,主见国家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属于国王.②孟德斯鸠将三权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立法权属于人民,司法独立,行政权属于君主;指出三者之间“制约和平衡”,相互独立,相互监督(3)人民主权论:卢梭提倡人民主权论,认为人民有权修改和废除契约,任何人不能违反公共意志. (4)天赋人权思想为启蒙思想家共有,认为人生来有生命,自由,抗拒压迫的权力. 影响: 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为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做了理论打算. 四、一分为二评价拿破仑.(一分为
30、二,史论结合) (1)主动: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史实:①对内巩固革命秩序--建立中心集权体制;建立法兰西银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颁布法典确立了法律规范;重视科教。是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家;②对外多次战胜反法同盟--捍卫了革命果实,防止了波旁王朝复辟;传播了革命思想,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是资产阶级的军事家。 (2)消极:独裁者,野心家。 史实:①建立帝制独裁,违反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②后期进行的斗争侵扰了很多国家主权,掠夺各国人民,激起了人民抗拒,玩火自焚。 五、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成因。 特点:彻底性,激烈
31、,世界性。 缘由:(1)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2)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冲突激化;(3)启蒙思想做了充分动员;(4)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推动革命发展;(5)革命引起欧洲范围内封建势力的反扑,两种力气的反复较量使革命超出了预期目标;(6)拿破仑斗争把革命思想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 高考政治学问点归纳总结 1、文化的继承性 (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长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
32、和色调。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详细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显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
33、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改变,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假如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意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主动作用。反之,假如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主动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盛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建新生活
34、。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看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定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觉和独创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化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化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建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化方式的不断变革,教化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