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上传人:hh****6 文档编号:234044128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4年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4年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4年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4年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担心分的,这使得很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希望大家喜爱! 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 乡村的瓦 冯杰 村庄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间有个词说得精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刷出村庄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起先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移。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

2、,多情的会静静滋润到瓦缝;最终才起先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来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全部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

3、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终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原因,已经一位位聪慧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

4、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最终,一不当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来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家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本文选自:乡村的瓦) 17、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说明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_。 18、作者从“乡村的瓦”中

5、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_。 19、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答:_。 20、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答:_。 (2)文章最终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 乡村的瓦阅读答案: 17.(4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18、(4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19(6分)“迷路”的缘由:对乡村的背弃;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

6、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妙的东西。(缘由2分,意义4分) 20、(6分) (1)(3分)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缘由: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3分)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二 定局楼 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 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 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

7、,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 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 太祖说,这楼,从今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 刘伯温佯作不解。 太祖说:今日请你来,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 那潭水未现水纹。 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意落下。 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时常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 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 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注视着棋局。 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了

8、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盛气凌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 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 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最终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 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 日影在静静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旧是悬着。 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始终未吐。 太祖突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 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落入瓷罐,然后缓缓立起,从容

9、地下了楼。 明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逝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 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伯温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足智多谋,大度潇洒,淡泊名利 19、你认为小说的高潮在哪里?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小说的高潮是写双方如何下关键的一步棋。情节从这里急转直下,人物的性格也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20、你怎样理解末段的意思?(4分) 答案:明太祖挖空心思铲除不放心的人,费尽心机保住皇位,到头来也只能是孤坟一堆,荒草一丛;刘伯温淡泊名利,却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清高才智的形象。 21、下面对

10、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的详略支配非常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非常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 B、小说擅长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惊慌、一个安静的不同心态。 C、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验了松弛惊慌松弛三个阶段。 D、“日影在静静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旧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终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 E、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

11、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 答案:DE 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三 小桥 (1)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玲珑、野朴,恒久是小桥的品行。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经常略去。就那么简简洁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2)然而,这一撇,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行路人带来希望和信念,向着遥远的彼岸不停地追索着。 (3)小桥是一道凄美的风景。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宽宽窄窄的桥板,临水兀立,幽独而自怜,是谁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又是谁小桥人独立,望

12、尽天际路? (4)自古以来,桥头就是折柳头送别的最佳所在。在那细雨蒙蒙,柳色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诗人王摩诘在灞桥与友人依依相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似海的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幽咽,以至百代之下依旧令我们仰慕不已。历尽人生坎坷的南宋诗人姜白石过垂虹桥时诗兴大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喝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小桥,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 (5)然而,小桥上伫立最多的应是无尽的离愁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板桥,霜桥,不仅是路的延长,也是一种乡愁的具象。而马致远的秋思小令,更是道尽了天际游子的凄苦情怀。眼

13、前是小桥流水的幽雅环境和安居其间的人家,而自己的家乡却还在山重水复的迢迢远方,不正衬出旅人的奔波不定,以及由此引发的羁旅愁思? (6)当然,小桥还是一种闲适与静远。你看那位归隐诗人,当他带月荷锄归,又在桥下清且浅的溪水里灌足,洗去躬耕的汗尘与劳累,洗出一腔旷达的胸臆,然后邀邻呼友,或斗酒吟诗,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小桥载着他陶然自乐的心境,载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气节。 (7)就这样,小桥成为人生的各种象征,成为一幅幅千古不朽的诗画。这里,除了小桥本身的古朴、空灵的气质,还因为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以及岸边的草屋农舍、牧童短笛紧紧相连,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安静闲适的田园风景画。那些

14、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官场失宠、情场失意之后,拖着乏累的身心走向荒村野店。一座苍古的小桥,可以慰籍他们饱经风霜的心灵,又是散怀写意的最美笔触,还是寻求哲理禅意的去处,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驾一叶小船摇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岸,在那懊悔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红枫,那渔火,那江桥,正与寒山寺钟声,撞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于是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了“枫桥夜泊”四字,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让世世代代的游客有了一方寻梦的去处,而当代诗人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深厚含蓄地道出了人与桥之间乃至宇宙万物之间休戚相关、互为依存的哲学意蕴

15、。 (8)世间有太多的崎岖不平,惟质朴的小桥站立在江流天堑,用宽容与坦诚,支撑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引渡一颗颗饱经悲伤的心灵,引渡平平凡凡的人生。 小桥现代文试题: 1.“摩诘”是唐朝诗人_的字,苏轼赞扬他的作品“”。(2分) 2.第(1)段中“简简洁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一”的含义是_ _。(2分) 3.第(4)段中“百代之下依旧令我们仰慕不已”的缘由是(3分)() A.灞桥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 B.诗人与友人在桥头依依惜别 C.诗人写下的送别友人的诗篇 D.细雨蒙蒙柳色新的渭城春景 4.第(7)段说“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这里的“象征”在第(5)、(6)段中详细指(4分) 第(5

16、)段:_ 第(6)段:_ 5.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没有寒山寺的钟声,张继就不行能成为诗人。 B.文中引用卞之琳的诗深情讴歌了小桥的品行。 C.有关渔歌号子和牧童短笛的生动描写引人入胜。 D.本文语言流畅,视野广袤,充溢了文化气息。 6.文意蕴丰富。请由“桥”绽开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80字左右)(5分) 有什么错误或者看法欢迎您给我们留言: 小桥现代文阅读答案: 1.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简洁的外形,朴实的品行 3.C 4.第(5)段:桥上的无尽离愁,道尽了天际游子的羁旅愁思 第(6)段:桥下的闲适生活,表现出平凡人生的旷达胸襟 5.D 6.联想感悟语言 高考倒

17、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四 让香格里拉发觉自己 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个词还是八十年头中期,在一本简易英语课外读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实上,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国滇西北一带。纳西话叫香格里;拉,只是词的后缀,中甸一带康巴藏民称它香巴拉。它起先被世人关注,是缘于一位俄国导演1937年拍的电影被遗忘的王国。影片中这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高原雪山、蓝月亮峡谷、森林牧场牛羊,还有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民风。它激起了世人寻梦的热忱,人们这才发觉了一个名字: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 洛克1884年诞生于维也纳,1905年去美国求学。1922年他以植物学教

18、授的身份到云南丽江采集植物标本。这一方水土立即迷住了他,从今他把灵魂融入了这方水土,一住就是二十年,从事纳西族民风、民俗、文化、宗教探讨。和以往一些西方探险家不同,洛克对他的考察对象不只是充溢新奇,更没有白种人的偏见和野心,而是充溢感情。他有过“与我的纳西族挚友共存亡”的诺言,并带着偏爱称纳西人是“纯朴的大自然之子”。 洛克无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变更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香格里拉发觉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同等一些

19、,更合适一些。由此,我们得到一种启示:香格里拉发觉了洛克,也同时发觉自己。 “让香格里拉发觉自己”,这是套用了一个现成句式。拉美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洲发觉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觉”的专利权。“从今以后,印第安人就始终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亡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觉”。而美洲的希望则是在它“自己发觉自己的时候”。同样,“让香格里拉发觉自己”,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对世界的客体。因而,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妙的真实的

20、存在,这或许是“自己发觉自己”的含意。 人们通常把美妙的地方都比作世外桃源,可见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抱有怀疑。人们说世外桃源,就是说世上没有,这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世外”,可以理解成人类还没有实现的志向,若说哪里是世外桃源,就是说哪里已接近或实现了志向的蓝图,那它其实就是世上的桃源了。一旦回到世上,就是人类的势力范围了。那么世上桃源还可以叫做世外桃源吗?或者说世上可能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吗? 如今的香格里拉是行进在通往志向境界的路上。什么时候,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做到和那里的自然风光一样漂亮,“复原人和大自然之间和谐一样的关系”了,什么时候可以说它真是,或接近香格里拉了。 到那时香格里拉

21、的词义应当发生改变,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可以把它译做世上桃源。 让香格里拉发觉自己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2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云南丽江。 B.洛克是为了“把灵魂融入这方水土”而来到丽江的。 C.对“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觉”的观点,本文作者是赞同的。 D.本文认为,“香格里拉发觉了洛克”,但香格里拉的确又是被洛克第一个发觉的。 E.香格里拉在汉语中的意思并非是“世外桃源”。 参考答案:CE A项简单推断,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根本不在此。B项,在文章其次段中说洛克“以植物学教授的身份到云南丽江采集植物标本。这一方水土立即迷住了他”,而并非如

22、B项所说。D项,文章第三段说“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所以说“香格里拉的确又是被洛克第一个发觉的”是错误的。C项,在文章第四段中有“同样”一词,可看出作者对加莱亚诺观点的赞同。E项,从第五段中可以很明确地找到依据。 22.作者说:“香格里拉发觉了洛克,也同时发觉自己。”请依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1)“香格里拉发觉了洛克”的含义是什么? (2)香格里拉“发觉自己”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1)香格里拉变更了洛克的命运。(或:香格里拉塑造了全新的洛克。) (2)认清自己是否真是一个美妙的真实存在。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 23.作者认为加莱亚诺的

23、散文让美洲发觉自己,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请依据文意写出“偏见”的含义。 参考答案:把对美洲的占据看成“发觉”。把印第安人视为罪人。 24.这篇散文中,(1)为什么作者认为“世外桃源”的说法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2)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志向境界? 参考答案:(1)世外桃源的美妙引发了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方的怀疑。(或:世外桃源的存在映射出现实的缺陷。) (2)人和大自然之间具有和谐一样的关系。 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五 话说知音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闻,已经深深地珍藏在多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微小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又像飓风似的咆哮,督促

24、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溢了崇高友情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净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岸的小舟中用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马上慷慨激扬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动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化无穷和神奇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如同从自己心弦上回旋着翱翔出来的?如此奇妙的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谢?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

25、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乌黑的深夜里阅读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重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好像覆盖着一阵阵漂浮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隐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诚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照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当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才智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敬重。像这样漂亮动人的乐曲,莫非就不会熏陶出其次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假如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

26、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咆哮的海浪中。那遮天蔽日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扩散着的天际,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

27、而又快乐,我好像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峻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需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留。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的确就应当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妙和高尚的向往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话说知音阅读理解及答案: 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谢”? 参考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化无穷,神奇莫测,钟子期却能够精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

28、他的情思。 20.知音的传闻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依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净而神圣的情操。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21.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依据文意,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找寻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需不懈地坚持下去。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化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闻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验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好像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胜利后激烈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终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微小的声响督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闻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参考答案:AE 高考倒计时一个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