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发病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32638154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1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病因与发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病因与发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病因与发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资源描述:

《病因与发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因与发病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学科2023/9/231第1页,共61页。第六章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病因与发病第一节病因第一节病因第二节发病第二节发病2023/9/232第2页,共61页。第一节第一节 病因病因学习要求学习要求1 1、掌握外感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外感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2 2、掌握内伤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内伤性致病因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3 3、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4 4、了解疠气的形成分类和疫病流行的因素,及其他、了解疠气的形成分类和疫

2、病流行的因素,及其他 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2023/9/233第3页,共61页。概概 述述病因病因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素。(又称为病原古做(又称为病原古做“病源病源”)病因学说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症临床表现的学说。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症临床表现的学说。2023/9/234第4页,共61页。病因学说的发展病因学说的发展1 1、内经理论形成时期,主要运用了三部分、内经理论形成时期,主要运用了三部分类法及阴阳分类法。类法及阴阳分类法。2 2、东汉、东汉张仲景

3、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千般疢千般疢难,不越三条难,不越三条”的分类法。的分类法。3 3、梁、梁陶弘景肘后百一方的陶弘景肘后百一方的“三因论三因论”。4 4、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病证方论病证方论“三因学三因学说说”。5 5、目前则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可、目前则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可将病因三大类或四大类。将病因三大类或四大类。2023/9/235第5页,共61页。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一是直接询问发病的原因,即详细询问发病经过一是直接询问发病的原因,即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及有关情况及有关情况(是否感受外邪、有无情志因素及外(是否感受

4、外邪、有无情志因素及外伤、有无接触传染因素等)伤、有无接触传染因素等),从而推断病因;,从而推断病因;二是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二是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来推求致病因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来推求致病因素,这种方法又叫做素,这种方法又叫做“审证求因审证求因”。2023/9/236第6页,共61页。一、外感性致病因素一、外感性致病因素外感性致病因素,是指来自于自然界,从肌表或外感性致病因素,是指来自于自然界,从肌表或口鼻侵犯人体,而引发外感病的一类病邪。由于口鼻侵犯人体,而引发外感病的一类病邪。由于邪自外入,而致一系列表证,故称外感

5、病因,又邪自外入,而致一系列表证,故称外感病因,又称作称作“外邪外邪”。包括六淫和疠气。包括六淫和疠气。2023/9/237第7页,共61页。(一)六淫(一)六淫 1 1、六淫及六气的概念、六淫及六气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热)同时也是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热)同时也是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被称为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被称为“六气六气”。2023/9/238第8页,共61页。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六气六气”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是万物生长化收

6、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条件,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是致病邪气,所以又称其为淫之意。由于六淫是致病邪气,所以又称其

7、为“六邪六邪”。2023/9/239第9页,共61页。2 2、六淫产生的因素、六淫产生的因素(1 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机体适应范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机体适应范围。围。(2 2)机体适应能力低下。)机体适应能力低下。2023/9/2310第10页,共61页。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异常与否的相对性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异常与否的相对性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六气太过或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二是气候变化作

8、为致病条件,主要是与人体正气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主要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调节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强弱及调节适应能力相对而言。2023/9/2311第11页,共61页。3 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 1)外感性)外感性 (2 2)季节性)季节性 (3 3)地域性)地域性 (4 4)相兼性)相兼性 (5 5)转化性)转化性2023/9/2312第12页,共61页。4 4、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 1)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为病虽以春季为多,但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

9、邪为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仅限于春季,其它季节也可以发生。不仅限于春季,其它季节也可以发生。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内风多为肝功能失调的一种表:内风多为肝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主要症状为头目眩晕、四肢抽搐、肢麻、动现,主要症状为头目眩晕、四肢抽搐、肢麻、动手、强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手、强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外风多为自然界风邪为患。外风主要半身不遂等。外风多为自然界风邪为患。外风主要症状为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塞等,脉象浮症状为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塞等,脉象浮缓。缓。2023/9/2313第13页,共61页。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

10、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2023/9/2314第14页,共61页。(2 2)寒邪)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为冬季主气,其它季节亦可见到。邪。寒为冬季主气,其它季节亦可见到。外寒和内寒区别外寒和内寒区别:外寒指外感寒邪。其致病又有伤:外寒指外感寒邪。其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寒、中寒之别。寒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伤寒寒”;寒邪直中于里,伤于脏腑阳气,由为;寒邪直

11、中于里,伤于脏腑阳气,由为“中寒中寒”。“伤寒伤寒”和和“中寒中寒”是根据寒邪侵犯部位的深浅而定义是根据寒邪侵犯部位的深浅而定义的。内寒则是指机体阳气不足虚寒内生。的。内寒则是指机体阳气不足虚寒内生。2023/9/2315第15页,共61页。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寒性收引 2023/9/2316第16页,共61页。(3 3)火(热)邪)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火热为阳盛所生,故之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火热为阳盛所生

12、,故火热可以混称。火热可以混称。外火与内火的区别:外火与内火的区别:外火多由感受温热之邪或风外火多由感受温热之邪或风寒暑湿燥五气化火所致,临床上有比较明显的外寒暑湿燥五气化火所致,临床上有比较明显的外感病演变过程。内火则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感病演变过程。内火则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五志化火而致,是通过各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或五志化火而致,是通过各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的,无明显外感病史。但外火与内火相互出来的,无明显外感病史。但外火与内火相互影响,内生之火可招致外火;而外火亦可引起内火。影响,内生之火可招致外火;而外火亦可引起内火。2023/9/2317第17页,共61页。火(热)邪的性质和

13、致病特点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邪易伤津耗气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生风动血 ;热邪易致疮痈;热邪易致疮痈;2023/9/2318第18页,共61页。(4 4)湿邪)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致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邪。湿邪致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外湿和内湿的区别:外湿和内湿的区别: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界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

14、等外界湿邪而致;内湿由脾失健运,水湿偏停聚而成。二湿邪而致;内湿由脾失健运,水湿偏停聚而成。二者相互影响,外湿发病,易于伤脾,脾失健运,则者相互影响,外湿发病,易于伤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由于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湿浊内生。而内湿由于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招致外湿。招致外湿。2023/9/2319第19页,共61页。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易下趋、袭阴位湿性重浊,易下趋、袭阴位 ;湿性黏滞,易兼他邪湿性黏滞,易兼他邪 ;2023/9/2320第20页,共61页。(5 5)暑邪)暑邪 凡夏至

15、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邪立秋之前(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邪纯属外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故有纯属外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故有“暑属外邪,并暑属外邪,并无内暑无内暑”之说。之说。2023/9/2321第21页,共61页。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

16、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暑多挟湿。2023/9/2322第22页,共61页。(6 6)燥邪)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为秋季主气。秋季敛肃,气候干燥燥邪。燥为秋季主气。秋季敛肃,气候干燥缺乏水分,人体易感燥邪而发病。由于兼邪缺乏水分,人体易感燥邪而发病。由于兼邪不同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由由燥与热合不同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由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由燥与寒合所致。所致,凉燥由燥与寒合所致。2023/9/2323第23页,共61页。外燥与内燥的区别外燥与内燥的区别 外燥由于外感燥邪、肺卫失宣所

17、致,可见发热、外燥由于外感燥邪、肺卫失宣所致,可见发热、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干咽燥,干咳少痰,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干咽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咳而不爽。内燥为津伤血少,机体或痰中带血,咳而不爽。内燥为津伤血少,机体失其濡润所致,是津伤液耗的一种表现。由热盛失其濡润所致,是津伤液耗的一种表现。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伤津过多或失血过多,或津伤,或汗、吐、下后伤津过多或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内伤等原因引起。多见口咽干燥、皮肤久病阴血内伤等原因引起。多见口咽干燥、皮肤干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小便短少,大干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便干结等症。2023/9/2

18、324第24页,共61页。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邪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燥易伤肺 ;2023/9/2325第25页,共61页。(二)温疫邪气(二)温疫邪气1 1、疠气的基本概念、疠气的基本概念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在中医文献中,又有邪。在中医文献中,又有“瘟疫瘟疫”、“疫毒疫毒”、“戾戾气气”、“异气异气”、“毒气毒气”、“乖戾之气乖戾之气”等名称。等名称。导致导致的疾病称为的疾病称为“疫病疫病”、“瘟病瘟病”、“瘟疫病瘟疫病”。2023/9/2326第26页,共61页。2 2、疠气的致病特

19、点、疠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无论老少强弱,传染性强,易于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触之者即病;(区别于其它病邪最显著的(区别于其它病邪最显著的特征)特征)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气一病,症状相似。2023/9/2327第27页,共61页。3 3、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气候反常: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气候反常: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预防隔离工作不力;预防隔离工作不力;社会因素:疫疠的流行,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社会因素:疫疠的流行,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有关。状况有关。2023/

20、9/2328第28页,共61页。4 4、疫病发生的类型及特点、疫病发生的类型及特点温疫:主要表现为高热、自汗而渴,不恶寒,温疫:主要表现为高热、自汗而渴,不恶寒,或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头疼身或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头疼身痛,脉数。痛,脉数。寒疫:寒疫:主要表现为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主要表现为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热,虽发热而不甚渴,或咳嗽气壅,或鼻塞声热,虽发热而不甚渴,或咳嗽气壅,或鼻塞声重。重。湿热疫:主要表现为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湿热疫:主要表现为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苔白或黄,口渴不引饮,身重头痛,目出胸痞,苔白或黄,口渴不引饮,身重头痛,目黄,胸满丹

21、疹,泄泻等,多与季节气候的过热挟黄,胸满丹疹,泄泻等,多与季节气候的过热挟湿有关。湿有关。2023/9/2329第29页,共61页。二、内伤性致病因素(内伤病因)二、内伤性致病因素(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能直接伤及脏腑气血阴阳而发病内伤病因,是指能直接伤及脏腑气血阴阳而发病的一类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主要在的一类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主要在于邪气来源、侵入途径、致病特点等有所差异。于邪气来源、侵入途径、致病特点等有所差异。此类病因所致疾病非外邪所侵,病起于内,故所此类病因所致疾病非外邪所侵,病起于内,故所致疾病称为内伤病。致疾病称为内伤病。2023/9/2330第30页,共6

22、1页。(一)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由于突然强烈或长久的情志刺激,七情内伤,由于突然强烈或长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引起喜怒忧思悲恐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引起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异常变化,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惊七情的异常变化,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阳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一类病因。的一类病因。2023/9/2331第31页,共61页。1 1、七情致病的基础、七情致病的基础(1 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不同的情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不同的

23、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气血充盈的外在表现。是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气血充盈的外在表现。反之,当脏腑生理功能失常,精气血失去充盈时反之,当脏腑生理功能失常,精气血失去充盈时则会出现异常的精神情志变化。则会出现异常的精神情志变化。2023/9/2332第32页,共61页。(2 2)七情内伤的形成因素)七情内伤的形成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疾病因素;疾病因素;体质因素体质因素此外,环境因素,如噪音、水、空气污染此外,环境因素,如噪音、

24、水、空气污染等,亦可影响情志活动而导致疾病的发等,亦可影响情志活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生。2023/9/2333第33页,共61页。2 2、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直接伤及内脏,首伤心神;直接伤及内脏,首伤心神;影响脏腑气机,引发多种病证;影响脏腑气机,引发多种病证;数情交织为病,多伤及心肝脾;数情交织为病,多伤及心肝脾;可致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可致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2023/9/2334第34页,共61页。(二)饮食失宜(二)饮食失宜 1 1、饥饮不节、饥饮不节 ;2 2、饮食不洁、饮食不洁 ;3 3、饮食偏嗜、饮食偏嗜 。2023/9/2335第35页,共61页。(三)劳逸失度(

25、三)劳逸失度 1 1、过劳、过劳 劳力过度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房劳过度 2 2、过逸、过逸2023/9/2336第36页,共61页。(四)禀赋异常(四)禀赋异常禀赋不足:小儿禀受父母的精气不足,致使精禀赋不足:小儿禀受父母的精气不足,致使精气血虚弱,发育障碍、不良或畸形而言。气血虚弱,发育障碍、不良或畸形而言。禀赋缺失禀赋缺失:小儿禀受父母的精气偏颇或不足,小儿禀受父母的精气偏颇或不足,致使出生时即存在的某脏器组织的缺失;或各种致使出生时即存在的某脏器组织的缺失;或各种形态和结构异常,可以是某一脏器、脏器的一个形态和结构异常,可以是某一脏器、脏器的一个部分或人体较大区域的异常。

26、部分或人体较大区域的异常。2023/9/2337第37页,共61页。三、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三、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又称为继发性病因。在疾病过程中,的致病因素,又称为继发性病因。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的作用,引起气血津液代由于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的作用,引起气血津液代谢失调、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异常等病理变谢失调、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异常等病理变化,可产生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这些病化,可产生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一经产生,又可引发机体更为复杂的病理变理产物一

27、经产生,又可引发机体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而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既是化而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双重特点。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双重特点。2023/9/2338第38页,共61页。(一)痰饮水湿(一)痰饮水湿1 1、痰饮水湿的概念、痰饮水湿的概念痰饮水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痰饮水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物,属于继发性病因。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能失调继而引起各种

28、复杂的病理变化。2023/9/2339第39页,共61页。2 2、痰饮水湿的形成、痰饮水湿的形成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导致肺脾肝肾三焦膀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导致肺脾肝肾三焦膀胱脏腑气化功能失常胱脏腑气化功能失常肺失宣肃,水津不能敷布肺失宣肃,水津不能敷布下输;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肝疏泄失常;肾气下输;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肝疏泄失常;肾气化失司,水湿不化;三焦水道不通;膀胱贮尿排化失司,水湿不化;三焦水道不通;膀胱贮尿排尿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基础)聚而生尿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基础)聚而生成水湿痰饮。成水湿痰饮。2023/9/2340第40页,共61页。3 3、痰饮水湿的致病

29、特点、痰饮水湿的致病特点阻碍气血运行阻碍气血运行;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易和他邪为患易和他邪为患;易蒙窍扰神易蒙窍扰神;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邪)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邪)2023/9/2341第41页,共61页。4 4、痰饮水湿致病的病证特点、痰饮水湿致病的病证特点痰饮水湿形成后,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痰饮水湿形成后,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可影响多个脏腑组织,致病筋骨皮肉,无所不至,可影响多个脏腑组织,致病广泛,症状复杂,变化多端。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广泛,症状复杂,变化多端。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大体可归纳为的临床表现,大体可归纳为咳、喘、悸、眩、

30、呕、咳、喘、悸、眩、呕、满、肿、痛满、肿、痛八大症状。虽然痰饮水湿病证繁多,错八大症状。虽然痰饮水湿病证繁多,错综复杂,但舌苔滑腻,为其共有特点之一。综复杂,但舌苔滑腻,为其共有特点之一。2023/9/2342第42页,共61页。(二)瘀血(二)瘀血1 1、瘀血的概念、瘀血的概念瘀血,又称为恶血、败血、瘀血,又称为恶血、败血、血、蓄血血、蓄血等。瘀血指体内血液凝聚停滞所形成的病等。瘀血指体内血液凝聚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既包括脉管中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既包括脉管中凝聚不行之血,又包括体内存积的离经之凝聚不行之血,又包括体内存积的离经之血。血。2023/9/2343第43页,

31、共61页。瘀血和血瘀的区别瘀血和血瘀的区别两者涵义不同。瘀血具有病理产物及致病两者涵义不同。瘀血具有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的双重性,因病致瘀,因瘀又导致新因素的双重性,因病致瘀,因瘀又导致新病,为病因学概念;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病,为病因学概念;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为病机学概念。侧重于讨畅或瘀滞不通,为病机学概念。侧重于讨论病理产物和病因时称为论病理产物和病因时称为“瘀血瘀血”,侧重,侧重于于讨论病机时称为讨论病机时称为“血瘀血瘀”。2023/9/2344第44页,共61页。1 1、瘀血的形成(了解内容)、瘀血的形成(了解内容)外邪入侵情志所伤饮食劳逸外伤导致气血外邪入侵情志所伤饮食劳逸

32、外伤导致气血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利出现: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利出现: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滞血瘀;血寒致瘀血寒致瘀;血热成瘀血热成瘀;血虚致瘀血虚致瘀;出血致瘀出血致瘀.2023/9/2345第45页,共61页。3 3、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阻滞气机阻滞气机;瘀阻经脉瘀阻经脉;病位固定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病证繁多.2023/9/2346第46页,共61页。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疼痛;疼痛;肿块;肿块;出血;出血;紫绀;紫绀;舌象异常;舌象异常;血管异常;血管异常;其他。其他。2023/9/2347第47页,共61页。常见的瘀血病证

33、常见的瘀血病证瘀阻于脑瘀阻于脑瘀阻于心瘀阻于心瘀阻于肺瘀阻于肺瘀阻于肝瘀阻于肝瘀阻胃肠瘀阻胃肠瘀阻胞宫瘀阻胞宫瘀阻肢体经脉瘀阻肢体经脉2023/9/2348第48页,共61页。(三)结石(三)结石1 1、结石的基本概念、结石的基本概念结石,是指因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结石,是指因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煎熬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结石可发生于机体的许多部位,以肝、胆、肾、结石可发生于机体的许多部位,以肝、胆、肾、膀胱和胃为常见。膀胱和胃为常见。2023/9/2349第49页,共61页。2 2、结石的形成、结石的形成饮食失宜;饮食

34、失宜;情志内伤;情志内伤;服药不当;服药不当;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外感六淫、过度安逸。外感六淫、过度安逸。2023/9/2350第50页,共61页。3 3、结石的致病特点、结石的致病特点 多发于肝胆、胃、肾和膀胱的脏腑多发于肝胆、胃、肾和膀胱的脏腑;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致湿热为患易致湿热为患.2023/9/2351第51页,共61页。四、其他病因(自学内容)四、其他病因(自学内容)2023/9/2352第52页,共61页。第二节第二节 发病发病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或复发。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或复发。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基

35、本原理、途径、类型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途径、类型和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的理论。和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的理论。2023/9/2353第53页,共61页。一、发病原理一、发病原理(一)正与邪的涵义和作用(一)正与邪的涵义和作用 1 1、正气的含义和作用、正气的含义和作用含义: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主要指其对外界含义: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正气的作用方式:正气的作用方式:自身调节与控制;自身调节与控制;抗御外邪入侵;抗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驱邪外出;修复和再生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2023/9/2354第5

36、4页,共61页。2 2、邪气的含义与作用、邪气的含义与作用含义: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简称含义: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简称“邪邪”。包括来。包括来自外部环境中的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以及来自自外部环境中的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以及来自体内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体内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邪气的损害作用主要有三:邪气的损害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对脏腑组织造成损害;一是对脏腑组织造成损害;二是导致脏腑生理功能障碍;二是导致脏腑生理功能障碍;三是改变体质类型。三是改变体质类型。2023/9/2355第55页,共61页。(二)正邪在发病中的作用(二)正邪在发病中的作用 1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根本

37、原、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根本原因);因);2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 3、邪正相争的变化决定发病与否。、邪正相争的变化决定发病与否。2023/9/2356第56页,共61页。二、影响发病的因素二、影响发病的因素(一)气候因素与发病;(一)气候因素与发病;(二)地域因素与发病;(二)地域因素与发病;(三)体质因素与发病;(三)体质因素与发病;(四)情志因素与发病;(四)情志因素与发病;(五)生活工作条件。(五)生活工作条件。2023/9/2357第57页,共61页。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一)发

38、病途径及病变部位 1 1、病由外入、病由外入 空气相染空气相染 饮食相染饮食相染 接触相染接触相染 2 2、病由内生、病由内生 3 3、外伤致病、外伤致病2023/9/2358第58页,共61页。(二)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二)疾病的发展与传变1 1、表里相传、表里相传2 2、上下相传、上下相传3 3、脏腑相传、脏腑相传 一脏功能太过可以影响及相关脏腑,从而使一脏功能太过可以影响及相关脏腑,从而使该脏腑功能失调;该脏腑功能失调;一脏功能不足可以使另一脏功能失调或不一脏功能不足可以使另一脏功能失调或不足;足;一脏病变可以循经传于与其互为表里的脏一脏病变可以循经传于与其互为表里的脏腑,从而使该脏功能也发生紊乱。腑,从而使该脏功能也发生紊乱。2023/9/2359第59页,共61页。四、发病的形式四、发病的形式 2023/9/2360第60页,共61页。2023/9/2361第61页,共61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