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篇 认识厘米和用米量教学反思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232505361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篇 认识厘米和用米量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篇 认识厘米和用米量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篇 认识厘米和用米量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篇 认识厘米和用米量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篇 认识厘米和用米量教学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篇 认识厘米和用米量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篇 认识厘米和用米量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高低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二年级的学生刚才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

2、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拟到位。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拟抽象的,教师假设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略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

3、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大略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效劳,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

4、一段。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根底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拟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拟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判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判断出大略

5、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重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含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的确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

6、比拟单薄,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复原数学生动活跃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下列几点比拟重要。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规范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察看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

7、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拟物体长短和高矮的办

8、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根底。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

9、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察看和比拟,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联想和比拟来稳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厘米和米比拟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方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拟,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办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

10、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忙。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为了培养学生察看、比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顿了下列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2、看一看。察看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

11、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沛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4、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局部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则,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办法。5、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办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12、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分明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二抓住联系,认识米。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厘米学习米。1、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样

13、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米。接着问学生:比拟两者,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2、认识1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3、估量。让学生利用刚才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应。(三)利用比拟,深化认识。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

14、单位的用法。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2.通过联想和比拟来稳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拟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5、,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沛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拟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根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拟少,不足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16、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含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拟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

17、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激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忙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忙。总之,学习这局部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激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盛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厘米和米是长度单位中最根底的单位,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目标中的体现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估测生活中的物体。知道单位间的关系并进

18、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集体备课和研课的时候,厘米和米是最易接受的,对孩子来说不难。但是在教学中高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慢进入的方式。所有的知识接受都需要过程,对于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到规范: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每节课进行复习稳固,通过了两三节课的强化,发现很多孩子能够很快速的比划出1厘米长度。对于米的教学采用活跃的课堂方式:制造矛盾冲突,探索米的长度。1.师生比赛,引出米师:请一位同学用直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示范当直尺测量不够了如何接着量,我等到同学量到黑板中间的时候再量,让一让你们,好不好?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然后侯同学量的很认真,我用米尺量,我三下五除二就率先完成了。同学们都

19、说老师欺负了侯同学,我就倍感委屈的发问:怎么欺负他了?同学们热情高涨,呼之欲出的理由,生说老师拿的尺子长,侯同学直尺短,不公平。反复追问几次,全班达成共识:尺子的长短不一样。师:如果让你们选,你们用哪个?生:长一点的。总结:直尺是用来量短一点的物体,长的就不方便了,我们需要找更长一点的尺子:米尺。今天来学习认识米。2.建立1米表象,估测实物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认真察看长度,找到实物我发现,当孩子找到和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时非常感兴趣,都具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渗入数学文化,找到感兴趣的,高兴的学习。两个环节的节选,对本节课深有领悟:在课堂上孩子的积极性不高,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

20、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精准到每句和学生的对话及过渡语。而这样巧教的功夫如何更快得到,通过大家的视频找到适合教材、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就能提高很多,和名师对接,能找到知识点的教学办法和数学上的准确用语,标准学生的数学语言,对以后的学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就是在懂的情况下再发明,盲目的空想是浪费时间。?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7教学片段】师: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生举例。师请上一位同学:估计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生估计。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大约是多少?

21、学生估计的结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生:量一量就可以了。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计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生小组活动并汇报: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学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赏析】细细玩味这节课的课尾,确实有许多精妙之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考。首先,这位教师抛弃

22、常用的课堂收尾办法:“同学们,请大家互相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学到的?而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就在生活的周围。同时帮忙学生树立知识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其次,紧紧抓住知识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计测量腰围的情境,巧妙引导,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计身高,这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计身高转而估计腰围,由直变曲,对学生而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计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

23、。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计与实际的差距,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活动与探索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办法。伴随积极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外表的热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最后,生成源自预设,精彩来自匠心。这节课的结尾竟能精彩迭出,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活动,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样化的测量腰围的办法,是执教者课前很难预料的。用软尺量和用绳绕属常规思维,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属于创新思维了。学生确实是有富有发明性的,这些办法极具个性化和生活化,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看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24、,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就则简单,只要我们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和开展的空间,学生一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意外!文 章?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拟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根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拟少,不足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25、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含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拟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拟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激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忙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忙。总之,学习这局部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激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盛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