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矩分配法两个例题讲解学习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32333514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98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力矩分配法两个例题讲解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力矩分配法两个例题讲解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力矩分配法两个例题讲解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力矩分配法两个例题讲解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矩分配法两个例题讲解学习(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力矩分配法(两个例题)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与前面两章比较说明力矩分配法的优缺与前面两章比较说明力矩分配法的优缺点。点。本章所介绍的力矩分法只适合于连续梁本章所介绍的力矩分法只适合于连续梁及无侧移刚架的计算。及无侧移刚架的计算。由于力矩分配法是以位移法为基础的,由于力矩分配法是以位移法为基础的,因此本章中的基本结构及有关的正负号规因此本章中的基本结构及有关的正负号规定等,均与位移法相同。如杆端弯矩仍规定等,均与位移法相同。如杆端弯矩仍规定为:对杆端而言,以顺时针转向为正,定为:对杆端而言,以顺时针转向为正,逆时针转向为负;对结点或支座而言,则逆时针转向为负;对结点或支座而言,则

2、以逆时针转向为正,顺时针转向为负;而以逆时针转向为正,顺时针转向为负;而结点上的外力矩仍以顺时针转动为正等。结点上的外力矩仍以顺时针转动为正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二、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下面,我们以具有结点外力矩的单结点结构为例,说明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利用结点A(图b)的力矩平衡条件得 M=MA1+MA2+MA3=(SA1+SA2+SA3)A所以A=将所求得的A代入前式,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MAk=AkM 令 由上述可见

3、,加于结点A的外力矩M,按各杆杆端的分配系数分配给各杆的近端。各杆的远端弯矩MkA可以利用传递系数求出,即 MkA=CAk MAk 最后,作出弯矩图如图c所示。即 式中Ak称为各杆在A端的分配系数。汇交于同一结点的各杆杆端的分配系数之和应等于1,即上述求解杆端弯矩的方法称为力矩分配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非结点荷载作用下单结三、非结点荷载作用下单结点结构的计算点结构的计算图a所示为一等截面两跨连续梁,在荷载作用下,结点B产生转角 ,设为正向。梁的变形曲线如图中虚线所示。约束力矩 称为结点B上的不平衡力矩。将图b 和图 c所示两种情况相叠加,就得到图a原结构的情况。普通高等

4、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单结点结构力矩分配法的计算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单结点结构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归纳如下:步骤归纳如下:(1)固定结点B,即在结点B加附加刚臂。计算各杆的固端弯矩 ,并求出结点不平衡力矩 (2)放松结点B,相当于在结点B加力矩-计算下列各项 分配系数 分配弯矩 (-)传递弯矩 (3)叠加,计算各杆杆端最后弯矩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i3i51.477.1-77.100-30*3/7=-12.9需要-30-30*4/7=-17.1形常数(表22-2)00试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所示的连续梁,并绘M图。90-60600载常数(表22-1)固端

5、弯矩2i3/74/71/2分配系数-8.6求和杆端弯矩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需要需要-3001/251.477.1-77.100-30*3/7=-12.9-30*4/7=-17.1形常数(表形常数(表22-2)90-606004i3i02i载常数(表载常数(表22-1)固端弯矩固端弯矩3/74/7分配系数分配系数-8.6求和求和杆端弯矩杆端弯矩试用力矩分配法试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所示的连计算图所示的连续梁做出续梁做出M M图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例例 试用力试用力矩分配法计矩分配法计算图所示的算图所示的连续梁,并连续梁,并绘绘M图。图。整个计算过程用图表表示普通高

6、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例例 试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试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a所示刚架,并绘所示刚架,并绘M图。图。表23-2 杆端弯矩的计算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刚架时,可列成表格进行,(后面)最后弯矩图如图b所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结结点点BACD杆端杆端BAABADACCADA分配系数分配系数0.30.30.4固端弯矩固端弯矩0 60.0-48.000 72.0分配和分配和传递传递弯矩弯矩0-3.6-3.6-4.8-2.4-1.8最后弯矩最后弯矩0 56.4-51.6-4.8-2.4 70.2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节第二节 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及无侧移刚力矩

7、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及无侧移刚架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节第二节 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及无侧移刚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及无侧移刚架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需要需要-3001/251.477.1-77.100-30*3/7=-12.9-30*4/7=-17.1形常数(表形常数(表22-2)90-606004i3i02i载常数(表载常数(表22-1)固端弯矩固端弯矩3/74/7分配系数分配系数-8.6求和求和杆端弯矩杆端弯矩试用力矩分配法试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所示的连计算图所示的连续梁做出续梁做出M M图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求和求和最后弯矩最后弯矩142.

8、7-142.771.35293.5-293.5 06i12i8i形常数(表形常数(表22-2)(B)4i1/23/52/51/2分配系数分配系数(B)和传递系数和传递系数1/21/20.50分配系数分配系数(C)和传递系数和传递系数012i12i6i形常数(表形常数(表22-2)(C)120 1806090-105-105-52.5021.0 31.510.515.75-7.88-7.88-3.9401.58 2.630.791.18-0.59-0.59-0.300.12 0.180.060.09-0.04-0.04载常数(表载常数(表22-1)固端弯矩固端弯矩0-300-18003000试用

9、力矩分配法计算图试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所示的连续梁做出所示的连续梁做出M M图图力矩的分配与传递力矩的分配与传递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求出汇交于各结点每一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求出汇交于各结点每一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并确定其传递系数并确定其传递系数C;计算各杆杆端的固端弯矩计算各杆杆端的固端弯矩 进行第一轮次的分配与传递,从不平衡力矩较大进行第一轮次的分配与传递,从不平衡力矩较大的结点开始,依次放松各结点,对相应的不平衡力的结点开始,依次放松各结点,对相应的不平衡力矩进行分配与传递。矩进行分配与传递。循环步骤循环步骤3,直到最后一个节点的传递弯矩小到,直到最后一个节点的传递弯矩小到可以略去为止。(结束在分配上)可以略去为止。(结束在分配上)求最后杆端弯矩,将各杆杆端的固端弯矩与历次求最后杆端弯矩,将各杆杆端的固端弯矩与历次的分配弯矩和历次的传递弯矩代数即为最后弯距。的分配弯矩和历次的传递弯矩代数即为最后弯距。作弯矩图(叠加法),必要时根据弯矩图再作剪作弯矩图(叠加法),必要时根据弯矩图再作剪力图。力图。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